摘 要:翻譯扮演著多語種之間溝通橋梁的作用。對于口譯譯員來說,在特殊的翻譯情境下(涉外審訊口譯,法庭口譯等),需要處理口譯的即時性、多變性帶來的影響。在審訊情境下,翻譯對象的口音、文化程度、口譯者的疲勞累積及處于高壓環(huán)境所產生的情緒變化都會影響雙語的轉換、思考和輸出。在此過程中,口譯員需對源語進行意義的提取,并采用相應的口譯策略以求達到口譯效率的最大化?;诠P者的口譯經驗,本文將敘述審訊情境下的口譯活動的流程、特點及口譯者在此環(huán)境下應該避免的錯誤,希望能為口譯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有所裨益。
關鍵詞:審訊口譯;特殊翻譯情境;口譯策略
作者簡介:白潤良(1998-),男,西南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人社部CATTI一級英語口譯,研究方向:英語口譯。
近年來,不斷發(fā)展的國家社會經濟和文化交流活動吸引了大批境外人士來中國留學、就業(yè)、旅游等,然而,對于當地法律法規(guī)的不熟悉,導致一定數量的境外人士觸犯我國法律(尤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為主),在警務單位處理案件的過程中口譯譯員的需求大量增加。筆者曾為二十余所警務單位處理涉外案件提供過英語口譯服務,據個人觀察,審訊口譯譯員年齡普遍年輕化,能完成簡單的陪同口譯任務,但是缺乏良好的審訊口譯技巧。下面,基于英語口譯翻譯的學科支撐、基本原理和個人參與口譯翻譯的實踐,簡單談談對審訊情境下口譯活動需要掌握的原則、方法和技巧的一點體會。
一、審訊口譯的幾個階段
(一)審訊前的接觸與準備
譯員到達口譯任務地點時,需先與警務單位的工作人員進行對接,此時屬于譯員與警務人員、嫌疑人的初次接觸與交流階段,后需在警務人員、嫌疑人在場的情況下,翻譯警務人員所宣讀的傳喚告知與指定譯員作為此次翻譯的相關文件,在此階段譯員需初步了解案件的大致背景,包括翻譯對象的國籍,英語聽說能力,嫌疑人違反的法律條例等。
(二)正式審訊
審訊中處于辦案區(qū)的正式審訊室內,譯員需向嫌疑人翻譯宣讀嫌疑人權利義務告知書,后進行正式的審訊口譯。
在筆錄階段后,根據案情不同,可能還會有以下程序:嫌疑人錄入生物特征(指紋,聲音,虹膜,身高,體重等);對嫌疑人是否吸食違禁品進行生物監(jiān)測;在派出所羈押區(qū)域進行羈押;前往不同地點采集證據及指認犯罪現場;帶至醫(yī)療機構進行檢測等。
(三)審訊后的收尾
在正式審訊后的階段,譯員可以在征得警務人員的同意下,為嫌疑人講解一些辦案流程。在案情研判結束之后,譯員需在警務人員與嫌疑人均到場的環(huán)境下,為嫌疑人宣讀案件處罰決定書,并按照決定書內容為嫌疑人提供后續(xù)處罰事項相關的翻譯(罰款、拘留、限期離境等)。
(四)審訊中的特殊情況
在審訊中,筆者曾遇到少數嫌疑人拒不配合的情況,如若嫌疑人要求聘請律師或與其國家的駐華大使館聯系,此時翻譯人員需為警務人員講解嫌疑人的訴求,并在警務人員的指示下與嫌疑人國家駐華大使館的工作人員進行交涉及翻譯。
二、審訊口譯的特點和難點
審訊是以偵查人員和犯罪嫌疑人的言語交際為表現形式,以獲取犯罪嫌疑人供述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偵查行為。審訊中偵查人員的問話語言反映了偵查人員與犯罪嫌疑人交際的本質。我國著名法理學家舒國瀅指出,語言不僅是人類生活現實的本質部分和確定因素,而且是考察法、倫理等社會現象的重要手段。
特殊環(huán)境下的口譯任務,尤以審訊口譯為例,是分多階段進行的,往往時間跨度大,任務類型繁多,翻譯過程中接觸對象不僅局限于單一翻譯對象并且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翻譯需求和目標。
(一)譯前準備,記憶方式與筆記法
在審訊口譯情境中,因為審訊情境的特殊性并基于筆者數百小時的審訊口譯經驗,口譯員基本無法從工作提供方或者線上線下渠道獲得足量準備材料,審訊情境下的口譯員只能通過日常的口譯學習及練習進行積累和譯前準備。根據筆者本人的口譯經驗,在審訊過程中,往往以單調、快節(jié)奏的審訊方式為主,譯者基本沒有傳統(tǒng)交替?zhèn)髯g的源語重塑至目標語輸出的幾秒反應時間,在此種情況下,譯者需以無筆記,依靠短時記憶的翻譯方式進行口譯。
(二)正式警務及法律文件視譯
如前文所述,一次完整的審訊口譯包括數個階段,除去其中需要在警務人員及嫌疑人之間進行口譯之外,在數個階段內均包含正式法律及警務文本的翻譯,包括傳喚證明,嫌疑人權利義務告知書,處罰決定書等,此時往往是警務人員將文件直接交予口譯員,口譯員需在極短的時間甚至無反應時間的條件下,將涉及警務、法律專業(yè)術語的文件進行視譯。
(三)嫌疑人英語口音
對于翻譯初學者或實踐經歷較少的譯員來說,翻譯對象的英語口音無疑是一頭攔路虎,各國不同的英語口音、節(jié)奏對于譯員提取源語意義進行重塑帶來的影響很大,在審訊口譯的環(huán)境下如果漏譯、誤譯了嫌疑人闡述案情的內容,導致警務人員與嫌疑人交流障礙,會直接對后續(xù)的案件研判、處罰決定等環(huán)節(jié)起決定性影響,同時對于譯者與警務人員及嫌疑人的協(xié)作程度產生負面影響,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譯者信心,影響后續(xù)翻譯任務的進行。
(四)嫌疑人配合程度
相較于普通的陪同口譯,受限于嫌疑人的個人情緒狀態(tài),審訊口譯的一大特點就是翻譯對象的輸出是不穩(wěn)定、不確定的。以筆者的經驗來說,曾遇到過以下幾類的違法嫌疑人:
1.語言表達極度不流暢,嫌疑人以碎片化的形式進行表達。
2.嫌疑人拒絕配合,請求聘任律師,與其國家駐華大使館進行聯系延長案件偵辦時間。
3.嫌疑人表面表示配合,但是表述內容與案情不符,導致案件處理效率極其低下。
譯員在遇到此類情況的時候,扮演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超越了語言的翻譯者,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助理審訊員,需要對案情、嫌疑人所述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對嫌疑人進行勸解,并與警務人員進行交流來提高整體的翻譯與辦案效率。
(五)譯員情緒
“由于口譯的瞬時性、即席性和交際性等特殊特質,口譯員常常面臨較大的時間壓力,誤譯壓力和現場壓力等多重壓力”,在審訊口譯的特殊環(huán)境下,情緒智力對譯員帶來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審訊場所的環(huán)境、警務人員采取的審訊手段、嫌疑人的配合程度可能會對譯員帶來壓力,同時有些譯員在了解特定案情后會產生個人情緒,面臨道德困境?!袄缭诎盖檩^為重大,警務人員采取快節(jié)奏和強硬態(tài)度進行審訊時,譯員全程需處于高壓的狀態(tài),抗壓能力差的譯員此時會無法高效率的進行工作,影響口譯質量和個人自身的職業(yè)滿意度”,此時需要考慮到非認知因素對于譯員所帶來的影響,在特殊環(huán)境下需要合理處理壓力,采取正確的翻譯技巧。
(六)疲勞累積
根據筆者以往的審訊口譯經驗,少數案件在三小時內結束,大多數案件的時間跨度一般在5小時至30小時之間,有些案件還需譯員連續(xù)幾天除了休息時間以外均保持高強度翻譯狀態(tài),在連續(xù)翻譯20小時的情況下,譯員感覺疲憊,此時對于源語的接受、處理再塑造、輸出的效率基本趨于最低值,在少數情況下大腦對于復雜信息的處理已經開始變緩甚至卡殼。
(七)權力關系的平衡
通常而言,審訊過程中警務人員扮演主導者地位,而嫌疑人處于弱勢地位,目前的趨勢是將雙方不平衡的權力關系逐漸弱化,“審訊”逐漸在向“問訊”進行轉變。比如在警務單位內記錄嫌疑人筆錄的環(huán)境都名為問訊室(Inquiry Room)?!霸趯徲嵡榫诚碌目谧g活動中,譯員應保持中立角色,積極配合警務人員進行案件偵查的翻譯工作,在嫌疑人申辯時,也應忠實表明嫌疑人希望傳達的申辯意圖和懇切語氣”。
三、審訊情境下口譯員需避免的錯誤
相較于其他口譯活動,審訊口譯更像是多種口譯類型的結合體,并且因為涉及警務、法務領域,譯員的錯誤可能會導致嚴重后果。對于初次接觸審訊口譯的口譯員來說,很容易將某些在其他口譯活動中養(yǎng)成的習慣帶入到審訊情境下,輕則對個人職業(yè)評價產生負面影響,重則可能需要口譯者承擔法律責任。
(一)與嫌疑人過度交流
在某些類型的口譯活動中(例如參觀、考察等)通過一定程度的交流,譯員可能會更加了解翻譯對象的英語口音、用詞選擇、國家文化、生活習慣等,極大地提高了口譯員的適應程度與翻譯效率。
“審訊口譯員作為嫌疑人和公檢法工作人員之間交流溝通的橋梁,口譯員的主要職責要忠實于說話人,傳達說話雙方的意思,但同時要體現法律語言的精確性和嚴肅性”。在審訊情境下,口譯員處于國家警務機構內,任務是協(xié)助警務人員了解案情,審訊嫌疑人并完成案件全流程,在審訊口譯的過程中,口譯員與嫌疑人的過度交流(例如自作主張向嫌疑人解釋法律,警務術語等行為)可能會引起警務人員的反感,降低其對于口譯員的信任度甚至影響案件偵辦的效率等,最理想的情況下,除去口譯過程以外,譯員要盡量減少與嫌疑人的接觸和交流。
(二)用詞的選擇
在審訊情境下的口譯活動中,因為嫌疑人可能來自不同國家,英語水平存在差異,其對于不同詞匯的表達形式可能會出現差異。例如涉毒案件中,嫌疑人可能會用“weed”或者“joint”指代“marijuana”,用“coke”指代“cocaine”等??谧g員在多數情況下需要使用簡單易懂的詞匯向嫌疑人進行翻譯。由于是為警方提供口譯服務,口譯員要最大程度保證詞匯的官方化、專業(yè)化。例如,海洛因(heroin)的化學名稱為二乙酰嗎啡(diacetylmorphine),在審訊過程中口頭詢問嫌疑人有關此違禁品的相關信息時可以用“heroin”這一簡單表達方式提高翻譯效率。在尿檢后,執(zhí)法人員向嫌疑人宣讀尿檢結果時或者在正式的審訊筆錄中,必須使用專業(yè)的化學名稱指代此違禁品。
(三)在口譯過程中摻雜個人情緒
在正式的口譯過程中,詢問筆記或者審訊筆錄的記錄過程需要口譯員全程參與,在這一過程中口譯員會接觸到案件的全部細節(jié)和嫌疑人的個人陳述,在最后的處罰階段,口譯員也需要向違法行為人翻譯并宣讀處罰決定。對于新手審訊口譯員來說,接觸到案件細節(jié),感受到嫌疑人的個人情緒可能會影響到口譯員自身的情緒和狀態(tài)(例如嫌疑人不熟悉法律,在觸犯法律后情緒低落甚至崩潰等)。在這一過程中,摻雜個人情緒是一種極度不專業(yè)的行為,對于口譯活動的效率、案件偵辦的效率將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四)角色失衡
前文提到,理論上目前審訊情境下警務人員與嫌疑人的權力關系在逐漸弱化趨于平衡,但大多數審訊情境都是處于會話雙方對立的緊張狀態(tài),在這一過程中譯員的角色應保持中立,如果過度傾向于警務人員一方可能會加劇嫌疑人的緊張焦慮,使案件偵辦中的不平衡關系加劇,影響案件偵辦效率;如若譯員趨向于嫌疑人一方,則有可能觸犯法律造成嚴重后果。“因此,審訊情境中譯員應堅守中立的立場,無論對話雙方權利地位如何失衡,都不要介入,而是僅僅發(fā)揮 ‘喉舌’(voice box)的功能,只有在雙方存在明顯的文化上的誤解時,才向警方進行提醒和說明”。
(五)未遵守保密協(xié)議
對于很多口譯員來說,口譯活動后在社交平臺進行分享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提高其職業(yè)認同感并且進行個人宣傳,但審訊情境下的口譯活動因其特殊性,社交媒體等渠道的分享宣傳可能會導致泄密,對于警務機構甚至社會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審訊口譯員在此方面也要避免此類現象的發(fā)生。
四、結語
在審訊口譯領域,口譯員需要具備綜合的專業(yè)能力和應變能力,不僅需要具備優(yōu)秀的口譯技巧和語言能力,還需要熟悉審訊程序、法律常識以及相關領域的專業(yè)知識。他們需要快速理解并傳達涉及法律、證據和案件細節(jié)等復雜內容的信息,同時要保持中立和客觀。
隨著世界經濟、文化和民間交往的不斷深入,這一領域的口譯活動也呈現出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ΑM瑫r,基于社會需求和特殊行業(yè)對專業(yè)理論的知識化需求,口譯研究也需要融學科、多專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為健康、有序、規(guī)范的國際交流和不同國家的民間交往提供法律支撐。
參考文獻:
[1]張宏,畢惜茜.偵查審訊中“會話溝通式問話語言”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73-80.
[2]許明武,左洪芬.現場口譯中譯員“減壓策略”舉隅[J].中國翻譯,2008(3):77-81,96.
[3]邱進,廖雪汝.情緒智力與口譯研究:以幾個特殊領域的口譯為例[J].外國語文,2020(1):141-148.
[4]李可欣.審訊口譯的信息重組策略[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9.
[5]冒凌艷.釋意派理論對審訊口譯的啟示[J].海外英語,2016(12):110-111.
[6]林天羽.對話口譯員的角色困境:如何應對話語雙方的權利地位失衡[J].教師,2013(32):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