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討如何在高中英語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通過挖掘和分析文本的主題意義,構建一個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模式。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四冊Unit 10 “Anne of green gables”為例,本文首先分析了該作品的文學價值、主題意義及其對高中生的教育意義。隨后,結合教學實踐,詳細闡述了如何設計基于主題意義的教學活動,以及如何構建與之相匹配的教學評價體系。最后,通過教學反思與效果評估,總結了教學評一體化模式在高中英語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性和改進空間。
關鍵詞:主題意義;高中英語;文學作品;閱讀教學;教學評一體化
作者簡介:顏婉芳,福建省石獅市第一中學。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高中階段,英語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不僅是語言技能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更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批判性思維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傳統(tǒng)的高中英語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往往側重于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的講解,忽視了文本主題意義的深入挖掘和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因此,構建基于主題意義的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模式,對于提高高中英語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一、對主題意義教學設計的理解
針對單元教學,需全面審視課程內(nèi)容六要素,精準剖析教學內(nèi)容與學情,確立一條貫穿單元、緊扣主題意義、促進理解與表達的主線。設定單元目標時,應聚焦于核心素養(yǎng),展現(xiàn)學生學習成長的軌跡。通過整合性輸出活動,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深度融合,讓學生在圍繞主題的循環(huán)學習中,從理解到應用,再到創(chuàng)新遷移,實現(xiàn)對主題意義的深刻領悟與綜合表達。教師需整體把握文本,提煉語言知識、文化元素、技能策略,明確語篇整合策略,深入分析文本的What(主題精髓)、Why(深層意圖)、How(語言特色),全面考量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整體價值。
二、基于主題意義的教學設計與實踐
(一)基于主題意義,從三個維度分析文本
從內(nèi)容和主題來看,該故事的主題語境為“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以下從What、Why、How三個維度對文本進行深入分析。
【W(wǎng)hat】本節(jié)課文本來源于北師大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四冊Unit 10 “Connections”的第三篇課文“Anne of Green Gables”文學作品節(jié)選的改寫版。本文講述了住在綠山墻的一對兄妹馬瑞拉和馬修因年事已高,需有人幫忙干農(nóng)活,于是向孤兒院提出認養(yǎng)一個男孩,結果孤兒院陰差陽錯送來的是一個名叫安妮的女孩。他們打算把這位女孩送回孤兒院,這位曾經(jīng)被多次棄養(yǎng)的安妮得知綠山墻的主人不愿意收留她時,原來內(nèi)心滿懷憧憬的她頓時感到悲傷失望甚至陷入絕望。
【W(wǎng)hy】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在解讀文本的同時感受在逆境中求生存的安妮勇于表達內(nèi)心想法,追求家庭溫暖與關愛的心路歷程,拓展對人與人之間聯(lián)系的認知。希望學生能更好地了解到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聯(lián)系,關系的建立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是順利而積極的,這其中需要付出關懷、友善、真誠與合作,以期培養(yǎng)學生的同理心,增強他們對現(xiàn)實生活中人際聯(lián)系重要性的認識,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如何在真實情境中理解和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樹立以勇敢真誠、關愛與理解為指導的優(yōu)良品質(zhì)觀,學會以這些品質(zhì)為基石,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關系。
【How】本文是文學小說節(jié)選,包含了小說五要素:人物形象、故事背景、故事情節(jié)、沖突、主題。全文采用對人物語言、外貌、表情、動作和環(huán)境、心理活動的細致描寫,塑造了背景基調(diào)、環(huán)境氛圍,體現(xiàn)著作者的感情色彩與個人態(tài)度。本文多處使用對比、排比、直接引語、細節(jié)描寫、烘托等寫作手法,刻畫故事中人物鮮明的性格、凸顯情節(jié)沖突,使得文章的場景描寫更加生動細膩、引人入勝。
(二)基于主題意義,明確教學目標
1.語言能力:運用“故事山”組織圖形,使用本文所學的對比、排比、烘托、直接引語等寫作手法,以Anne的視覺用日記形式講述故事,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2.思維品質(zhì):在獲取故事基本線索和人物分析的過程中提升分析和推斷的能力;全面看待人物,增強批判性思維。以“文學圈”任務和寫作的形式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輸出,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3.文化意識:感受英語文學作品的魅力,提升文學素養(yǎng);從文學作品中感知真善美,豐富人生體驗。
4.學習能力:通過分析和總結的方法來評價主要人物的性格和探究文本主題。將文學閱讀中獲得的認知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深入理解文本,產(chǎn)生共鳴。
(三)基于主題意義,設計教學活動
為了深入挖掘“Anne of green gables”的主題意義并構建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模式,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教學活動:
1.介紹文學作品的五個重要因素,并對其相應的“文學圈”任務分工、角色名稱進行簡單解釋。
2.使用視頻激活預習文本信息,為文本閱讀做準備。
3.讀取文本細節(jié)信息。
讀取故事背景與人物信息:引導學生快速了解本課故事節(jié)選發(fā)生的背景和人物信息,為后面的深度閱讀理解和續(xù)寫做鋪墊。
讀取人物沖突信息:以問題為載體讓學生在尋找問題的答案中推斷出主要人物之間的沖突,為下面學生自己的討論總結做鋪墊。利用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深入理解故事情節(jié)及隱藏在情節(jié)中的沖突?!癛ead line l--17 and figure 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Did Marilla like Anne? Why? How did Anne feel after hearing Marilla's words? What did Marilla intend to do with Anne? Who are Matthew and Marilla expecting from the orphanage? Why do you think they need help? (Guide Students to read the rest of the story and work in groups to find out other conflicts between the characters.)”。
讀取故事情節(jié)信息:利用時間節(jié)點關鍵詞幫助學生快速閱讀,獲取文章的基本結構,了解情節(jié)按時間順序展開。使用“故事山”組織圖形,引導學生梳理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脈絡,厘清人物情緒變化、態(tài)度轉變,并從中判斷人物性格特征。
4.語言賞析。通過引導學生完成不同的語言賞析任務,幫助學生從語言角度進一步加深對文本閱讀的理解,挖掘寫作手法:學會正確判斷文章描述的氛圍、語氣與風格,在文本分析中感知語言的魅力。幫助學生感知并理解故事中的描寫性語言對于主要人物情感的映襯與烘托,為后面續(xù)寫做好鋪墊。(1)“Students read line 49--56 and think about:why does the writer use a paragraph to describe the room? What effect does she want to achieve? (2)Compare the underlined expressions and choose suitable words to complete the helpful writing tip.(3)Think about 2Qs, finish the language analysis ,work out the language style and the tone of the writer. ”。
5.探究主題。通過思維導圖和問題細化,學生頭腦風暴綠山墻的象征意義,探索文本中只字未提“綠山墻”,而題目中卻帶有“綠山墻”的原因。讓學生猜測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綠山墻的主題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性、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從文化角度更好地理解小說文本“Work out the theme of the story according to Anne's behaviour and emotion and the change of Marilla's attitude.Q:What did Green Gables mean for Anne? ”。
6.“文學圈”角色任務分工“In reading circles, decide your own role:Word Master, Passage Person, Discussion Leader, and Summariser.”。
三、教學評一體化評價體系的構建
為了確保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模式的有效實施和持續(xù)改進,需要構建一個與之相匹配的教學評價方式。自我評價:深入剖析自我表現(xiàn),客觀評估自身能力,明確個人優(yōu)勢與改進方向。同伴評價:通過小組合作和互評來促進學生的相互學習和共同進步。教師評價:結合課堂觀察、作業(yè)批改、測試成績等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并給出具體的反饋和建議。
(一)形成性評價
在學習理解(感知與注意)類活動中,學生自評是否能夠借助視頻,初步了解故事中的時間、地點等背景信息和人物信息,激活原有認知,形成閱讀期待。
在學習理解(獲取與梳理)類活動中,通過師評、生評、自評,觀察學生是否能夠結合日常生活實例,通過深入閱讀和討論,根據(jù)人物行為和態(tài)度的變化思考文章主題時,探索“綠山墻”的象征意義, 發(fā)現(xiàn)其與文章主題和人物態(tài)度變化的緊密關聯(lián)。此處,使用綜述和歸納方式評估他們是否能加深對文學故事的理解,提升自己的思維邏輯性、批判性思維能力。
在學習理解與應用實踐(獲取與梳理,分析與判斷)融合類活動中,通過師評、生評、自評,觀察學生是否能夠在教師的追問下,通過問題鏈獲取故事的基本線索,梳理人物關系并獨立思考或者以生生間、師生間的小組探討形式分析判斷主要人物之間的沖突,產(chǎn)生沖突的內(nèi)在和外在原因;是否能提升自己在深度閱讀文學作品方面的思維能力,在觀點碰撞中深化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此處,通過討論、歸納的方式評估內(nèi)容的邏輯性和表達的流暢性。
在應用實踐(概括與整合,內(nèi)化與運用)類活動中,通過師評、生評、自評,基于“文學圈”理論,通過討論、綜述的方式評估內(nèi)容的準確性和表達的流暢性。
在遷移創(chuàng)新(內(nèi)化與運用,想象與創(chuàng)造)類活動中,通過師評、自評,觀察學生是否能夠將英語文學作品閱讀和英語寫作有機整合,以讀促思、以讀促寫,進一步提升語言技能,發(fā)展多元思維;評估對于第二項任務,他們是否能夠在參考老師提供的首段問題鏈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自己的問題鏈,并在自問自答中構建第二段的情節(jié)。此處,通過觀察、匯報的方式評估內(nèi)容的準確性。
(二)總結性評價
在課程結束后,通過測試、作業(yè)或項目展示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全面評價。這不僅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還可以為未來的教學提供有益的參考。
四、結論與展望
本文通過對北師大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四冊Unit 10 “Anne of green gables”的深入分析和教學實踐的總結反思,探討了如何在高中英語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構建基于主題意義的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模式。該模式注重挖掘文本的主題意義并以此為基礎設計教學活動和構建評價體系,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技能、人文素養(yǎng)和批判性思維等綜合能力。然而,該模式在教學實踐中仍存在一些挑戰(zhàn),如:如何確保評價的公正性和客觀性、如何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等。因此我們需要繼續(xù)加強研究和探索以不斷完善和優(yōu)化該模式,為高中英語文學作品閱讀教學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田密.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策略: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新教材為例[J].校園英語,2023(5):114-116.
[2]周偉.學習活動觀視域下的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教學設計:以Twenty years later為例[J].英語教師,2021(11):142-147,152.
[3]郭曉悅.指向教學評一體化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研究[J].海外英語,2021(3):92-9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石獅市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基于主題意義的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SJGZX2022-1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