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均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準確理解和落實核心素養(yǎng),做到“德”字當先。目前,中小學英語教學圍繞主題意義的探究開展了諸多語言實踐活動,許多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展現出較強的育人意識,不僅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還積極引導學生挖掘語篇背后的價值和內涵。然而,學生的德育成長往往不是通過一兩節(jié)課上的某個“德育片段融入”或“語篇意義升華”就能完成的。德育的契機通常在教學過程中自然出現,而不是教師提前計劃的。那么,教師該如何把握住這些德育契機?本期“熱點·觀點”欄目聚焦語言教學和德育如何協(xié)同、融合的問題。我們將關注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主題意義時的德育意識,探討教師如何在語言教學中自然地引導學生進行價值觀的自我發(fā)現、探索和構建,以期真正實現語言教學中的育人目標。
為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育部于2017年印發(fā)《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吨改稀穲猿钟藶楸?、德育為先,規(guī)定了德育的目標、內容、實施途徑和要求,要求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中小學德育內容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中,融入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由此,課程育人已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版義教課標”)明確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堅持德育為先”作為課程的指導思想(教育部,2022),而這一思想背后有著深厚的理論淵源。早在先秦時期,德育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已被廣泛認可。不論是《禮記·大學》中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還是《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都強調了修身養(yǎng)德在一個人的成長和教育中的關鍵作用。近代西方教育家赫爾巴特(2015)也指出,德育問題是不能同整個教育分離開來的,而是同其他教育問題必然地、廣泛深遠地聯系在一起的。
自《指南》和新版義教課標頒布以來,大多數一線小學英語教師逐漸認識到課程育人的重要性,也嘗試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但囿于教師對德育內涵以及德育和英語學習之間關系的認識不足,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教育還存在不少問題:德育教育套路化、標簽化和口號化現象突出;有些教師忽視教材中以及課堂中生成的德育資源,還有教師習慣把自己認為正確的道理強加給學生;學校缺乏德育教育評價標準,德育教育要求難以落實;德育教學的效果參差不齊等(姚立新,2020;鄭建英,2020;馮國菊,2021;趙珺等,2022)。這些問題的成因固然與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及評價模式有關,但同時也和教師對德育的本質內涵以及英語教學中的德育元素不甚了解、不知道如何將德育自然地融入語言教學中有關。如今,依照新版義教課標理念編制的小學英語新教材于秋季學期投入使用,一線英語教師要面臨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立德樹人”和“德育為先”的新挑戰(zhàn)。因此,進一步厘清英語教學中德育目標和內容,并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解決以上問題,從而有效地落實小學英語課程育人,顯得尤為重要。
小學英語課程育人的目標與內容存在于中小學德育的框架中,而德育的概念和內容目前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說法。葉瀾(2001)認為,當前道德教育內容的基本構成是:以“誠實守信”為核心的“為人之德”;以“責任心”為核心的“為事之德”;以“愛國”為核心的“為民之德”;以“熱愛生命,追求自我完善”為核心的“立身之德”。檀傳寶(2003)將現代德育內容的基本層次歸納為文明習慣、基本道德、公民道德和信仰道德四個方面?!吨改稀分赋觯掠膬热葜饕韵挛屙椊逃豪硐胄拍罱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生態(tài)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2017)。程曉堂和叢琳(2022)從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視角,將新版義教課標中英語課程突出體現的育人目標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政治思想、道德品格、國際理解和審美情趣。
綜合以上對德育內容的論述,結合小學生的德育發(fā)展特點,本文將小學英語教學中德育內容概括為四個方面:理想信念與政治思想、個人道德品質、中華文化與國際理解、健康生活與自我完善。依據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實施手冊》中的細則及新版義教課標中有關德育的目標要求,本文試圖將以上四個方面包含的具體德育內容加以細化(見表1),以方便一線教師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實現課程育人的目標。
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設計與實施時可以對照表1四個方面的具體內容,挖掘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德育元素,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鑒于德育內容的靈活性和動態(tài)生成性,教師在挖掘德育元素時,可以基于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形式以及學生表現與反饋等,在上述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適當增減,從而形成適合自己教學的育人內容。
教材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主要資源,包含著豐富的語言文化內容,同時秉承新版義教課標立德樹人的理念,教材中的語篇、主題和文化知識等也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為實現課程育人價值提供了有利條件。
教師在使用新教材開展教學時,應仔細研讀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厘清教材各單元在不同層面上蘊含的德育元素,將其與整冊教材的教學相融合,從而使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更加系統(tǒng)化。以新修訂的北京版《英語》三年級上冊為例,該冊教材包含六個學習單元和兩個復習單元,依托核心語篇、活動和拓展閱讀展現了課程育人的不同方面,具體內容見表2。
筆者將以上述教材三年級上冊Unit 5為例,說明如何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本單元的主題是I Can Do Many Things。首先,單元開篇頁的幾幅圖片直觀地向學生傳達了積極參與文體活動、豐富個人生活以及承擔家務勞動等德育內容。該單元第一課時主語篇的情境是大家正在討論能為藝術節(jié)準備什么節(jié)目,學生很容易從對話和配圖中感受到同學之間的友愛以及得體禮貌的交流。同時,對話中的核心思想非常明顯,即大家通過優(yōu)勢互補共同完成演出。主語篇和教學活動的語境都與集體活動相關,教師可以借此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培養(yǎng)集體意識。除了這些與主題直接相關的顯性德育元素外,主語篇的文字和配圖還提到了京劇和二胡,教師可以據此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我國的國粹——京劇。此外,對話中有一位外國小朋友Sara要演奏鋼琴,鋼琴和二胡實際上代表了中外音樂文化的多樣性。第二課時主語篇的語境是學校趣味運動會,與第一課時藝術節(jié)的情境類似,因此上述對顯性德育元素的挖掘途徑同樣適用。不同的是語篇中Yangyang向Sara介紹了我國傳統(tǒng)運動跳大繩,這也可以作為課程育人中的中華文化與國際理解方面的內容。如果學生語言水平較高,教師可以在此補充一些國外小朋友經常參與的運動項目。第三課時主語篇的情境是學校大掃除,與前兩課時的顯性德育元素所傳遞的集體意識基本一致。此外,本課的一個學習活動情境是到敬老院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所涉及的語言雖然有限,但是豐富的圖片內容清楚地展現了敬老愛老的品質。第四課時主要是做家務勞動的情境,清晰地展示了學生應該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德育元素。
德育教育常與主題意義的探究相融合,各單元之間的德育元素也有一定的關聯和復現,便于學生在學習中逐漸感受并內化德育內容。三年級上冊作為起始階段的教材,通過文字表達的德育內容較為有限,但作為輔助的教材插圖及活動蘊含了一定的德育元素,教師要仔細研讀圖片和活動內容,挖掘隱性的德育元素。
情感體驗是一種重要的德育教育途徑。根據朱小蔓的情感德育理論,德育過程是人的情感交往過程,情感是人獲得道德信息的渠道,情感體驗是道德學習的重要方式(劉次林,2023)。檀傳寶(2023)認為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的有效建立若離開情感上的認同,無疑是緣木求魚;實現情感突破,才是取得德育實效的關鍵。這也是解決德育教育套路化、標簽化和口號化問題的有效辦法。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或多個貼近學生生活情境的問題,引導他們進入情境,主動思考,自然接受德育內容。例如,北京市海淀區(qū)西苑小學的李老師在講授人教版教材Birthdays主題單元時,想引導學生在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的同時,也意識到自己需要愛父母。教師先通過生日歌引入話題,之后提出“When is your birthday?”“Do you know your parents’ birthdays?”“Do your parents know your birthday? Why?”“Should we remember our parents’ birthdays?”等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回答問題。從學生的回答來看,幾乎所有學生都知道自己的生日,但是有一部分學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幾乎所有學生的父母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會為他們準備生日禮物。經過討論,學生得出父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因為父母愛他們的結論,而教師設計的最后一個問題很自然地讓孩子們進行了“We should remember our parents’ birthdays.”的情感表達。
新修訂的北京版《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3 Lesson 12的語篇是一則配圖故事,講述了前一課時語篇中被小男孩救助的小鳥Kiki返回森林的故事。小鳥Kiki遇到了長頸鹿、大象、猴子,非常羨慕他們能夠擁有長脖子、大耳朵和靈活的手,因為這樣可以做很多獨特的事情,而Kiki因自己沒有像他們一樣獨特的部分而感到沮喪。然而,他們說Kiki也擁有其他小伙伴們沒有的一雙翅膀,可以飛到很遠的地方,還能幫助他們尋找水源,Kiki這才高興地笑了。北京市大興區(qū)教研員劉老師的團隊在開展本課教學時,設計了問題“Why is the bird sad?”,旨在讓學生自然地說出本課核心句“I don’t have a long neck. / I don’t have big ears. I don’t have long arms.”,表達小鳥對同伴優(yōu)點的羨慕之情和自己由此產生的自卑心理。接著,教師又提問“What do his friends say to the bird?”,引導學生在課本里找到答案——小鳥的同伴們說“You have wings. You can fly far away.”。 由此,教師引導學生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要接納自己,只有與同伴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達成目標。
人教版《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6 Lesson 3的語篇是兩篇較短的記敘文,講述的是Susan和Nancy兩位小朋友周日做家務的故事。北京市海淀外國語實驗學校的羅老師針對這一課時設計了讀寫結合活動,通過“What chores do you do at home?”“How do you feel?”“Why do you do chores or help with chores?” 三個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思考和討論,體會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是必要的。在學習起始階段,學生普遍認為做家務是一項累人且無聊的負擔。然而,通過本課時的學習,學生的觀念發(fā)生了轉變,他們開始認識到做家務能夠減輕父母的負擔,緩解他們的勞累,使家變得干凈整潔,還有學生表示有責任讓自己的家變得干凈。通過以上三個問題的引導,學生在學思結合的過程中,從閱讀短文到寫作,逐漸體會到參加家務勞動的意義,并自覺樹立起分擔家務勞動的責任和意識。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并未通過說教完成德育教育,而是通過幾個問題營造德育教育的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德育內容。
新版義教課標中的英語學習活動觀理念提倡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chuàng)新的學習活動,促使學生在探究主題意義的學習過程中將語言知識轉化為做人做事的能力和素養(yǎng)。英語教學中的育人也應在運用語言的活動中同步推進,讓學生在運用語言的活動中將德育觀念加以內化。新修訂的北京版小學《英語》教材落實了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理念,每個課時都設計若干語言運用活動,將德育教育融入教學之中。
該教材三年級上冊Unit 7第三課時Think, draw and say活動(見圖1)要求學生思考并畫出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并用本課的核心語句與同伴交流?;趯χ昂诵恼Z篇的學習,學生已經對家庭中父母關愛孩子、孩子體會父母的愛有了初步的認識。在這一活動中,情境由故事主人公的家庭轉換為學生自己的家庭。通過思考、畫畫和交流,學生會主動梳理父母對自己的付出,而這些付出在過去往往被他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這一過程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恩父母的付出,增強他們的家庭責任感。通過該活動,學生能夠自覺意識到家庭成員之間應當互相關愛,從而完成了德育觀念的內化。Unit 5第三課時Think and say活動(見圖2)屬于應用實踐類活動,構建了學生在敬老院做志愿活動的情境。前兩課時的主語篇都涉及積極參與勞動和文體活動的德育元素,而此活動要求學生運用所學語言與他人討論自己能為敬老院的老人們做些什么。這樣的活動設計能讓本單元之前語篇中提及的德育元素在學生的思考和交流中更加生動具象化,使學生對這些德育觀念的接納變得水到渠成。
德育的重要目的是提升個體的生存價值和生命質量(檀傳寶,2003)。換言之,德育要從觀念變成行為才能最終達成其目標。魯潔(2006)認為一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培育,既來源于生活實踐也最終作用于生活實踐,因此道德教育要培養(yǎng)具有生成性的人,要形成人的道德智慧,就必須在豐富人的生活經驗、生活實踐上下功夫。因此,德育教育還可以通過英語學科實踐活動或項目化學習展開。
新修訂的北京版小學《英語》教材的所有單元最后都有相應的語言實踐活動板塊Project,教師可利用該板塊進行德育教育。三年級上冊Unit 5 Project板塊(見圖3)要求學生提前準備自己日常生活中參與文體活動及家務勞動的照片,并用所學語言在英語課上向同學講述自己的經歷。實踐活動緊扣單元主題,也呼應了單元核心德育內容,即積極參與文體活動和家務勞動,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本單元的德育元素已經得到落實,教師在實踐活動中也可以鼓勵學生錄制做家務的視頻,并讓學生對同學們做的這些事情進行歸類,進而討論它們對生活的意義。這一設計可以使德育觀念進一步升華為學生價值觀念的一部分。Unit 6 Project板塊(見圖4)旨在讓學生結合本單元學過的有關顏色的內容,思考自己喜歡的顏色,最終自己動手設計、制作一本顏色小書,并與同伴交流分享心得與感悟。這一實踐活動既呼應了之前單元語篇中“欣賞大自然的美”“感受自然界顏色的奇妙”等德育內容,又讓學生把生活中觀察到的顏色進行簡單的藝術加工,呈現為各不相同、圖文并茂的顏色小書,在制作顏色小書的過程中提升審美能力和實踐技巧。
就新課程理念下的德育教育而言,一個不可忽視的根本準則是德育內容的理解和內化要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進行,二者不能割裂開來,這是德育教育的底層邏輯。在貫徹新課標理念、運用新教材授課的背景下,除上述教學路徑之外,教師在進行課程育人時還要學會基于教材內容拓展德育元素,以便適應學情,彌補教材本身德育元素的不足。教師還要認識到德育教育基于教材但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與教材主題相關的繪本閱讀也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此外,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契機,挖掘課堂中生成性的德育元素。這樣的德育教育往往與學生的想法及行為直接相關,加以引導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還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幫助他們在生活中做出理性和道德的決策。因為德育本質上反映的是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通過對人和事的分析判斷,學生能夠更容易接受并形成正確的德育觀念。最后,師德師風,即教師自己的言語行為,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起到了榜樣示范的作用。這種榜樣示范的德育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內化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開展課程育人知易行難,教師要在堅定信念的指引下,基于相關理論知識,潛心研讀教材,深挖德育元素,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方可循序漸進、步步為營地實現真正的課程育人。
程曉堂, 叢琳. 202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的育人目標及實施策略[J]. 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 (6): 1—7.
馮國菊. 2021. 新時代 新思想——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德育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 校園英語, (16): 117—118.
赫爾巴特. 2015. 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M]. 李其龍, 譯.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 2017.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 (2017-08-22)[2024-09-0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教育部. 202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 2017.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實施手冊[M].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劉次林. 2023. 以心立德 以情育人——朱小蔓情感德育思想研究[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 40—47.
魯潔. 2006. 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 教育研究, (10): 3—7.
檀傳寶. 2003. 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檀傳寶. 2023. “德育課程一體化”何謂——概念存在的必要與可能[J]. 課程·教材·教法, (11): 4—14.
姚立新. 2020. 如何提高小學英語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有效性[J]. 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 (1): 48—52.
葉瀾. 2001. 試析中國當代道德教育內容的基礎性構成[J]. 教育研究, (9): 3—7.
趙珺, 劉愛倩, 趙文娟. 2022. 基于學習活動觀的英語學科德育實踐研究[J].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12): 31—35.
鄭建英. 2020. 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探析[J]. 教育視界, (3): 65—68.
熊艷艷 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
周琳 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