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易相融,異同比肩扛。
包容為超越,化對入我囊。
有一種勝利,目的只有一個,必須消滅對方,才能實現(xiàn)決勝,這樣的情形已經討論過。還有一種勝利,不僅不能消滅對方,而且還要和對方和諧相處下去,要在此前提下實現(xiàn)我們的想法,就是要相待。在大量的日常生活場景中,集體、同事、朋友、親人之間,相互之間存在不同意見,爭執(zhí)的結果不管哪一方勝利,還要和平共處下去。這種相待的狀態(tài),既要實現(xiàn)我們的想法,也要保持雙方融洽。
實際上,在和平型斗爭中,無論對陰或者陽哪一方,勝利的標志是得到對方認同,并按照你的意思行動;而不同觀點、思想之間的認同,往往從小開始,逐漸擴大,最終形成共識的。
觀看太極圖,陰中含陽,陽中含陰,它們相互對立,但本身包含著和對方相同的部分,溝通的先天基礎在于此。物壯則老,對方有遲早轉化為我們的可能,奧秘也在此。這就啟示我們,應該從對方身上找到相似的地方,從此切入,方能找到溝通的邏輯起點,進而不斷擴大。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共識得到不斷擴大,陰陽雙方都會產生被認同的建設性愉悅。在愉快的氛圍中會實現(xiàn)和平式的勝利。在這種模式下,自己看似勝利了,對方也不損失什么。自己看似失敗了,利益也沒有改變,對方照樣尊重有加。從長遠看,雙方相處更加愉快,更加有利。這就是相待。這樣的方式一般難以抵擋,也是雙方樂意接受的。
相似相融是化學上的原理,說的是結構性質相似的液體容易混為一體。大自然中,相似的容易被對方接受。在人類交往活動中,亦是如此。相待模式下,要想讓對方的心思傾向自己,第一步就要獲得認同,運用相似易相融的原理往往最為奏效。
相似要從一個較大范圍找到相同,以此為基點,進一步交融。如果沒有相同,要制造相同。一個人新到一個集體,盡快融入其中是很必要的。如果自己比較熟悉這個集體的主要業(yè)務工作,可以在工作上找共同點,讓大家認可。這種共同,可以是對于現(xiàn)有工作的看法,也可以是對于工作的建設性意見。之后,再不斷用自己的行動來融入。如果不熟悉新單位的業(yè)務,而且新單位還有一套自己的文化和運行系統(tǒng),如同一個高速運轉的系統(tǒng)難以進入。這種情況,不能直接進入核心業(yè)務。此時的切入,需要借鑒圓外畫切線的方式進行。把重點放在學習上,知道多少說多少,可以表現(xiàn)的少,但只要展示出來的都是正確的一面,不至于產生負面的印象。通過不斷的努力,循序漸進,逐步深入到核心業(yè)務。這種方式是積累式的,由小到大建立認同。
找相似的目的是相融,以此來實現(xiàn)相待。陰陽兩個部分共處的狀態(tài),是共生的關系。只有兩者都存在,才對大家有利。而要找到共同認可的存在狀態(tài),相似易相融是一個簡單易行的途徑。
人與人之間是如此,集體與集體,乃至思想系統(tǒng)之間也是如此。馬克思主義自從傳入我國,就一直在解決時代問題的過程中和中國實際結合,和傳統(tǒng)文化深入結合。能和實際結合是因為能解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能和傳統(tǒng)文化結合是因為兩者本身有相似。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是構成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的存在方式是運動,觀察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傳統(tǒng)文化認為,世界是由道、氣、理、太極、太虛、仁等存在構成,“天地合氣,萬物自生”“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為天下母”,還有貴無論、崇有論、獨化論等,都是主張世界的存在基礎是實體,雖然不叫物質,但是相當一部分具有唯物性質,也包含了辯證法的部分思想。而且,周易和道德經中講的陰陽關系,包括具體的陰陽生克運動方式,和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質量互變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也相通,內在的規(guī)律性主張絕大部分相同??梢?,中哲和馬哲在唯物性和辯證法上,兩者先天就有相同之處。這就是相似在先,才有融合。
傳統(tǒng)文化主張?zhí)煜聻楣?,雖然基于低下的生產力水平提出,但是這一訴求,和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主張相同,只不過社會基礎不同,組織方式不同。傳統(tǒng)文化主張國與國之間協(xié)和萬邦,共產主義主張和平,共同富裕,高度自由,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到了今天,我們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一脈相承了這個結合的結果。
在社會關系方面,馬克思主義主張人是自由的,社會是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主張構建和諧社會。傳統(tǒng)文化主張和實生物同則不濟、和而不同,也是主張人與人之間、社會之間要形成和諧關系。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具有階級性。道德和生產力發(fā)展水平關聯(lián),在不同社會發(fā)展階段基礎上,不同階級有自己的道德觀念行為準則。其中,統(tǒng)治階級的道德是社會的主流道德。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階段,道德才能反映出所有人的利益,因為那時已經超越了階級,而且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fā)達基礎上的。傳統(tǒng)文化主張個人要修德,途徑是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了大同社會,可以實現(xiàn)仁,這些主張雖然不完全相同但也是相通的。
當然,傳統(tǒng)文化中有和馬克思主義高度契合的內容,也有不契合的,甚至有完全相反的內容。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把人放在中心來研究的,所以在人的認知修養(yǎng)等方面,積累了大量有益的資料。而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從認識世界開始,物質和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分開的,人在其中只是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而談客體和主體的統(tǒng)一性,并形成了固定化知識化的體系。這兩種文化的結構先天具有差異,所以表現(xiàn)出來有不同,實屬正常。比如,傳統(tǒng)文化中講的辨證方法重點是人,從人的角度認識世界,多數(shù)是把物質和精神視為一體,是在合的前提下分析異。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法把物質和精神分開,在此基礎上談人的能動性,是在分的前提下談合。比如,馬克思主義哲學講社會結構是由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決定人的存在位置,而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主張以禮為序決定人的位置,道家主張順應自然找自己的位置。比如,王陽明心學中“心外無物”的主張,和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就不契合。但是,陽明心學主張的“知行合一”對于認識改造實踐的主張又和馬克思主義主張的人的主觀能動性高度契合。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長在中國人血液中的,在幾千年的流傳中,指導國人經歷朝代更替,經歷兵荒馬亂和小康和平,已經深深內化于我們的神經。馬克思主義作為外來的文化,如果和我們的傳統(tǒng)沒有共鳴,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怎么可能被我們接受,還能茁壯成長為顯學呢?結合不是換個名稱,也不是喊口號。結合是在雙方基礎上建立新的體系,不是原來的你,也不是原來的我,而是形成雙方都受益的新形態(tài)。
請注意,只有相似了,才能接近,然后才可以契合,進而實現(xiàn)相融,成為新的文化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和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是自從傳入中國就開始了。兩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所以一傳入中國,就容易被大家接受,而且很快接受,在百余年的革命斗爭中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上述分析是從道理層面講,在實踐中,這種融合是和理性的分析同時進行的。第二個結合說明了相似易相融,我們在認識事物,干工作、做事情的過程中,值得借鑒這個規(guī)律。
既然要相待,長期共存下去,陰和陽就需要在共同的價值目標調控下,各自發(fā)展努力,直至發(fā)展為新的太極。在這個過程中,同在擴大,異也一直絕對存在。相待是擴大同,保持異,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異和同對于事態(tài)的演化,發(fā)揮的價值作用相等,不能厚此薄彼,所以要異同比肩扛。
這個過程是在承認差異的前提下,不斷擴大同。道是本根,是宇宙萬物存在的原點和規(guī)律要求。在某種程度上,道就是宇宙的普適頻率,萬事萬物按照各自的規(guī)律衍生,體現(xiàn)了道又遵從道。我們在生活中,通過嚴于律己,自我修養(yǎng)等方式,接近或者達到宇宙的頻率,實現(xiàn)了頻率共振,就是實現(xiàn)了道。德者,得也,得到了道,就是德。實現(xiàn)這一點的過程,是自覺不自覺承認有一個共同的頻率,然后改變自己,越來越無限接近道。這樣,同就越來越多。因為個體資質稟賦不同,面臨的環(huán)境不同,所以對于道這個終極頻率的接近程度是有所差異的。而且,物有分別,即便接近道,只是在道的實現(xiàn)這一點上達到了相同,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不會改變。如同不同的人通過不同的道路登上了山頂,大家都有了心理愉悅成功的道,在心理上,對于登上山的道感受有相同之處,但是大家還是大家,每個人的差異還是存在。所以,最終,還是有異的存在。
在事物的自然演變中,陰陽原理告訴我們,異同必然同時存在。面向一個共同目標發(fā)展,共同作用,在同和異之間保持張力,對于最后結果的形成發(fā)揮了同樣重要的作用。在人類發(fā)展歷史上,不同形式的燃料長期共存的歷史可以說明這些。最初是自然材料階段,原始人用身邊的樹枝作為生產工具維持生存,后來人類進步,學會了砍伐,自己可生產木材作燃料。這個階段,燃料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類生存的需要,材料來源在人類可以觸及的范圍。在化石燃料階段,人口增多,生產技術發(fā)達,能開采出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這些化石燃料蘊含著巨大的熱量用于蒸汽機,用于發(fā)電,用于汽車、飛機潛艇等,以及人類日常的生活。在能源發(fā)展的歷史道路上,并沒有限制哪一種留下哪一個發(fā)展,制約他們的規(guī)律是人們對于熱量的需要和儲存量的大小。隨著觀念進步,人們逐漸減少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比例,并逐漸發(fā)展再生能源技術。風、水能和太陽能都逐漸加大生產比例,成了人類能源的一部分。他們之間此起彼伏,在自然發(fā)展中優(yōu)選出性價比更高的形式。有了石油,木材并沒有消失,但是木材的用量越來越少。有了煤炭,石油沒有消失。石油多了,能源壓力增加。結果,風電太陽能越來越多。這些都說明,雖然一種形式出現(xiàn),但是其他的形式也一直存在,只不過在整體中所占的比例有所改變。異的形式和種類一直存在,但是在目的性上的同不斷增加。目的是讓熱量來源更多,為后代的環(huán)境更好。到了現(xiàn)在,這個規(guī)律同樣適用能源存儲領域。在儲存能源的方式上,電池一直也在發(fā)展。最初是鉛酸電池,后來有了鋰離子電池,這兩者經過發(fā)展,推動了電動自行車和電動汽車的發(fā)展?,F(xiàn)在,又有了氫燃料電池,固態(tài)電池、鈉離子電池、鈉硫電池,還有金屬空氣電池??梢灶A見,還會有源源不斷新材料新技術的電池出現(xiàn)。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電池市場會形成不同類的共存,它們共同發(fā)展,能生存下來和被推廣的,都是具備了能量密度大、制造成本低、對于環(huán)境友好這些特點。能源市場演變的歷史見證了陰陽共生,異同同在的作用,提示我們不能輕易否定另一方。判斷的標準是實踐需要,而非人為意見。
不同類的思想和群體,要在一起發(fā)展,也會面臨異和同的問題。這個方面,典型的是決策過程。目前,我國大型公共體制方面的決策機制中,決策組織形式有兩種,一個是委員會體制,一個是首長制體制。委員會體制側重思想上的集思廣益,屬于集體決策,要采用討論等形式,最大限度整合大家的意見建議。首長制的方式側重執(zhí)行層面決策,決策權在首長,也需要各方發(fā)表意見,盡量整合意見建議,最后首長拍板執(zhí)行。委員會體制的決策是眾人擔責,首長制的決策是首長負責。決策的過程,是在認同基礎上決策出正確的意見建議。因為,不同主體對意見建議的認同程度不一樣,同和異因此而生。但是,同和異的存在,并不代表同就是正確,異就是錯誤。決策的過程,需要通過討論的方式,讓參與決策者更加全面了解情況,進行客觀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個過程,是把異與同的統(tǒng)一和正確與否的統(tǒng)一交織在一起。如果認同的是正確的,不認同的是錯誤的,通過辨析就可以解決問題。難就難在如果認同的不是正確的,多數(shù)人還認同錯誤的,如果此時簡單采用求同存異,會導致錯誤的結論。正確的過程應該是存異的過程中,改變大多數(shù)的同,讓大家的認識到達真理層面的同。如果沒有存異,就會簡單很多,然而,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一種意見一個聲音,基礎錯了,達成的結論自然錯誤了。
陰陽同時存在,意味著異和同處于同樣重要的位置。不能為了自以為是的效果,簡單打壓或者排除另一方,會造成不好的后果。共存的緣由是發(fā)展的需要,所以形成了相待的局面。這也啟示我們,慎重對待另一方,不要輕易否定對方的價值。在承認對方價值的基礎上,雙方意見或者地位相待的過程,往往是實現(xiàn)更好結果的必要前提。
有了汽車,不等于要淘汰自行車,有了高鐵,也未必淘汰內燃機車。多少事實告訴我們,物有不齊,不同的事物有各自的作用,不能人為的消滅,而是要找到他們發(fā)揮作用的地方,才能利于大家。從這個角度看,異和同不是對與錯,應該把它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考量,方向是利于事物發(fā)展。
即便建立了初步的認可,也不等于實現(xiàn)了相融。認可是初步感覺,下一步就要涉及雙方的不同。如何化解這些不同?答案是包容,先有包容,才能有后面的超越。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長江黃河從發(fā)源地到入海口匯入大海,就是不斷包容的過程,通過包容擴大自身的力量,最終到達大海,進入更大范圍的包容。無論上游中游,還是下游,長江黃河都在不斷接納支流,原來的水分在蒸發(fā),在滲透,原來的長江黃河也在改變。舊的在減少,新的力量卻融了進來,包容接納后,有舊的成分,有新的成分,似乎已經不是原來的長江黃河,但是卻成了新的長江黃河。而且,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越往上的支流,水流越來越湍急,也越來越清澈,一點污染就很快呈現(xiàn)出來。到了中下游,長江黃河的容納能力增強,無數(shù)支流攜帶著污垢和新的水分浩浩蕩蕩匯入。等到了入???,長江黃河已經通過自凈系統(tǒng),完成了對于水分和污垢的包容,超越為可以進入海洋的長江黃河。
大自然的規(guī)律,也同樣映照在人的成長上。童年少年時代,小孩純真的個性,如同上游的水,清而急,碰到一點不公平,會委屈難受。青年時代,如同黃河長江的上中游結合處,水急而猛烈,不時有雜物匯入。此時,自己奮斗意識增強,認為個人的力量是成就一切的動力,會努力奮斗,一旦遇到委屈,會有激烈的沖動反應。到了中年,如同黃河長江的中下游,水流相對平緩,容污納垢能力增強,對于污染的分解能力也在增強。經歷了不少人和事,對于社會的認識更加成熟,也知道了成功要自己奮斗,也要靠機遇,靠領導同事的賞識,所以在意個人的努力,也在意社會關系的維護。碰到不公平,有的可以想的開,有的完全可以自我消化,甚至不計較,心胸更加開闊,能力更加突出,類似江河可以容納污染一樣的程度。到了老年時代,經歷更加豐富,閱人知事的能力更加突出,遇到了委屈不公平,會平和看待冷靜處理,如同入??诘慕右话悖砻嫫届o,其暗流涌動,靜水流深,偉大的自凈能力甚至都不輕易呈現(xiàn)出來。
蚌殼遇到身體里的沙粒,包容下來,自身拼命成長,最后可能變成珍珠蚌。在青藏高原,蛾蟲夏天將卵產在地上,經過一個月孵化,幼蟲誕生,之后迅速鉆進大地。有一部分毫無抵抗之力的幼蟲會被大地的霉菌入侵,有一部分還是原來的幼蟲。倒霉的那部分蟲子只能包容了霉菌,還要允許它們在體內成長。經過漫長的冬天,到了來年春天,幼蟲體內的霉菌進入迅速成長階段。夏天的時候,霉菌以草的樣子長出地面,成了大名鼎鼎的補肺益腎陰陽并治的冬蟲夏草。而那些沒有被霉菌感染的幼蟲此時破土而出只能成為一只真正的蛾子。自然界啟示我們,包容可以成就奇跡。每個人都會經歷酸甜苦辣,包括磨難挑戰(zhàn),如果能認真對待,不怨天尤人,就有可能成功過關。等所有困難都過去了,再回頭總結,這些經歷就成了后面成長的財富。道理都懂,問題是身在事中,有幾人可以冷靜下來,更不要說總結提高了。松弛的心態(tài)能保持平靜,平靜有助于全面冷靜處理問題。松弛下來的第一步,就是要包容你遇到的所有問題和困難,把這些當作成長的肥料,還要松弛對待成功和幸運,不要讓心為之狂亂,損害正常的判斷能力。說到底,知道面對的一切都是該來的,沒法回避,沒法改變,這就是包容。有了這樣的態(tài)度,方能平心靜氣,思考對策,冷靜應對,寵辱不驚,經歷幾輪下來,心態(tài)心胸心力逐漸具備。按照本能為人處世,只不過是一種經歷。運用哲學經驗總結提高,會更加從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立足于人生總體態(tài)勢。在包容中增強自己,在超越中擴大自己,從而改變人生。在具體生活中,常遇見這樣的情況,比如在有的關鍵點上,對方就是堅持己見,或者不肯改變固有的方式。此時不必固執(zhí)己見,要知道,在正爭執(zhí)的問題上自己也有可能是不對的。面對這種情況,就需要包容。通過包容,讓不同的雙方意見先維持在一定的范圍,也就是求同存異,斗而不破即是這種狀態(tài)。畢竟,沒有敵意的環(huán)境總比一開始就你死我活好一些,讓自己能站在更大的范圍內來認識這件事情會更加理智清醒。
包容為超越。最終的包容是避免雙方你死我活爭斗最后導致兩敗俱傷局面的出現(xiàn),讓不同存在而不改變現(xiàn)狀。包容分兩個階段,有一開始為了不破裂的包容,也有最后實質性的包容。至于最終是否包容,肯定要經過價值判斷。如果經過評估,雙方認為不會影響自身的利益會采取包容,然后徐圖良策。相反,如果一開始不包容,陰和陽雙方的爭斗你死我活,會不給對方機會,更談不上包容。當然,包容的后果,有可能不改變現(xiàn)狀,也有可能走向自己期望的反面。后一種情況下,需要根據(jù)時間來調節(jié),提前做安排。
包容的難點在于心理的改變。人的心理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基本看不慣和自己不相同的部分。包容要改變自身的心理認識模式,而人改變自身很難。從這個意義上講,包容就是包容自身。很多人在包容的同時,會感覺自己的價值體系遭到挑戰(zhàn),從而身心不安難以自我平靜。其實,人的價值體系是在不斷改變的,等你的一切都凝固了,那就是衰老的開始。不要害怕接受新的東西,新的東西遲早會成為自己成長的養(yǎng)分。在某種程度上,接受的新東西越多,成長的可能性越大。沒有包容,消化什么,談何成長?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能容方能大,能容人者勝人。曹操是文學家、軍事家、政治家,用杰出的才能和胸襟感召了一大批謀士將領,奠定了功業(yè)。宋江不過一個科級公務員,沒有曹操一樣杰出的才能,卻能在梁山聚集眾多性格奇特才能突出的能人,靠的也是容人之心和胸懷。
上面說的包容,主要的意義在于建立認同,為最后的超越做好準備。超越的最高境界在于,能不斷地吸收對方,讓對方成為自己的一部分,不斷豐富自己,這就是化對入我囊。
最為典型的化對入我囊,就是把敵方的兵力收編為自己的,或者把對立面轉化為自己的一部分,讓重新組合后的力量發(fā)展壯大。共產黨在三大戰(zhàn)役前夕和過程中,不斷地收編國民黨的將領和兵力,就連傅作義這樣的國軍總司令都進入共產黨的隊伍。這樣的隊伍,能不打勝仗?
在用人上,也能體現(xiàn)化對入我囊。評價人才歷來有很多標準,但不外乎德和才兩個指標,無非以哪個為重。曹操用人看重才兼顧德,只要能有所長,都要千方百計創(chuàng)造條件為我所用。比如,如何對待關云長。他能把關云長在自己的地盤上上供養(yǎng)起來,百般懷柔。等到關云長要走時,也是網開一面。這樣的做法是在告訴天下自己唯才是舉,并在倡導忠義。曹操麾下的許攸、司馬懿、張遼等,多少戰(zhàn)將謀士,都是從對方的陣營中跑過來。他們在原來的隊伍中,要么不得其用,要么不得志,到了曹操的手下,個個建功立業(yè),襄助曹操成就了千古功業(yè)。反觀諸葛亮,用人看重德,才在其次。雖然諸葛亮也曾建立功業(yè),但很多都是靠自己的智謀,手下的將士能單獨建功立業(yè)的很少。至于后來的六出祁山,也是在憑一己之力追求道德功業(yè)。當然,諸葛亮是站在漢室正統(tǒng)的戰(zhàn)線,在道德領域具有優(yōu)勢,這就掩蓋了他忽視培養(yǎng)人才的不足。正是因為這樣的方針,諸葛亮去世后,西蜀可用戰(zhàn)將遠遠不能和曹魏相比,滅亡就成必然了。講這兩種方式,不是要絕對肯定或否定哪一個,而是想說,面對不同,要化對如我囊,而非用絕對的標準排斥對方。那樣的做法,實質上是減少自己的力量,間接擴大對方。
也有一種人難以管理,就是類似刺兒頭,化對入我囊的方式能發(fā)揮作用。多年前,我在一家建筑企業(yè)的工地工作,發(fā)現(xiàn)了一位人格魅力十足的徐經理。他本是大學老師,后來進入企業(yè),能和技術人員談論高低決策施工方案,能和農民工在大通鋪上打撲克,各種類型的人都和他親近,愿意聽他的。工地上有一個刺兒頭,其他領導都不敢管,也管不了。徐經理在眾人面前,替他掩飾缺點,大力表揚閃光點。久而久之,刺兒頭就會和他感情上親昵,最終成為他工作的助手。一次,徐經理在布置工作時,刺兒頭忍不住提意見嫌工作量大時間緊張。徐經理罵罵咧咧當眾用腳踹了刺兒頭,對方委屈地說,你這個知識分子怎么不講理,轉過身,卻認真干活去了。眾人嘆服。后來,徐經理因為工作原因調走了,新來的李經理遇到了類似情況,也想抬腳,結果和刺兒頭打成了一團,被大家起哄圍觀。李經理想不明白,為什么老徐踹了他,他還認真工作,自己還沒動手,卻被對方打了一頓。背后的原因是,情感認同了,即使直接指出了他的不足,有所過分的行為,也是能為對方接受的。歷史上,在國家危亡之際,皇帝對待大臣也是如此。有功勞的進行豐厚犒賞,小問題點出就行,沒有必要上綱上線,這樣能鼓勵將士死命效力。如果相反,對一點小問題,大加懲罰,大家就會感到心寒,誰都會有做錯的可能,士氣就會低落,整個受到損失的還是國家。
古往今來,既有德又有才的人有多少?嚴格標準下來,恐怕寥若星辰,最后無人可用,畢竟完人不多。難道就不堅持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這樣的方針了?不能,是要在動態(tài)中堅持?;瘜θ胛夷遥寣Ψ皆诠ぷ髦杏兴淖?,走向德才兼?zhèn)涞姆较虿o限接近這個目標。
經驗來自實踐,才干來自歷練。選到可用的苗子,然后在事情中去培養(yǎng)。陰從陽中求,才能方面的長進,往往是在錯誤中得到的。面對犯了小錯誤的部下,有的領導會棄之不用,這樣下去能用的人會越來越少。相反,能給予機會,找到原因,幫助成長,會讓已經有的人成長起來,其他的人會逐漸聚攏過來,形成人才高地。至于德,也應該是在倡導中逐漸提高認識,逐漸形成共同的價值追求。說到底,人是復雜的,不會自動成長為領導需要的樣子。如果能通過激勵和教育激發(fā)人才向上的自主性,讓眾多人的才能都能不斷提高,就形成了為我所用的局面。這樣的用人方針,也屬于典型的化對如我囊。
在民族問題上,化對入我囊體現(xiàn)的時間更加久長,復雜程度更高,效果也更好。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民族融合發(fā)展的歷程是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世界上有多少民族因為政權的更迭,產生的問題血雨腥風長達幾十年不能解決問題。多少民族因為國家政權的原因,不能融合起來,反而越來越呈現(xiàn)出分離的傾向埋下長期隱患。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主張的天下一家、仁者愛人,文化的影響反映在民族問題上,呈現(xiàn)出總體平和穩(wěn)定的狀態(tài)。比如,辛亥革命后,清王朝倒臺,身為統(tǒng)治階層的清王朝人數(shù)不過幾百萬人,并沒有和其他民族成為敵對方,反而在文化語言等方面高度融合。當時的其他民族有絕對優(yōu)勢,接納融合了曾經統(tǒng)治自己的滿族,并沒有仇恨心理,也沒有出現(xiàn)其他國家出現(xiàn)的民族清洗等極端血腥事件。孫中山的五族共和中有滿族,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民族政策,也承認滿族。在歷史長河中,滿族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再回顧歷史,漢族正是擁有了這種化對方為自己一部分的能力,才不斷和少數(shù)民族政權融合,強大了自身。從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到唐宋吸收少數(shù)民族的精氣神,再到滿族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不斷吸收少數(shù)民族文化,豐富完善自身文化體系。少數(shù)民族不斷學習漢族優(yōu)秀文化,提升自身文化素質能力。兩者都在吸納對方,最終使中華民族的成分更加豐富,文化更加優(yōu)秀。少數(shù)民族的發(fā)展空間更大,享受的福利也更多。
在人類歷史上,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長期的復雜的過程。雙方在交流中相互學習借鑒,通過文化、經濟等方式加深交流,還有通婚,進一步加深民族融合。比如,如今的新疆,在歷史上就曾經是多種文化交流,共同組成了祖國大家庭的美麗畫卷。從明朝末期直至乾隆評定大小和卓叛亂,乃至后面相當一段時期,噶爾丹等極端分子對其他民族血腥鎮(zhèn)壓,對佛教和其他文化進行滅絕式打壓,人口減少,寺廟被毀,但是原來的文化沒有消失,這部分極端的宗教勢力也越來越被大家孤立,自己也失去了生存發(fā)展的空間。多民族通過融合實現(xiàn)多元一體,產生的中華民族,是融合的歷史必然結果。
關于化對入我囊,還有一種極致的情況,就是完全把克制自己的對方力量用起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改變自己,成就自己。金可以克木。刀子能制勝于木頭,如果木頭一味地抵抗,反倒不能取得戰(zhàn)勝刀子的結果。相反,如果能讓刀子把自己雕刻為佛像供人膜拜,那對于木頭的克,則成了成就其大。在這里,木頭對于金,就是實現(xiàn)了化對入我囊。我們還能遇見這樣一類情形。在討論問題的時候,總有人和你的意見針鋒相對。如果此時,能把對方的思路體現(xiàn)在自己的身上,也就是把對方的陰體現(xiàn)在自己的陽上,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對方的想法和主張,往往能在心理上獲得認同,進而把對方合理部分吸納進來,從而為后續(xù)的融合建立起點。若能在實踐中,運用對方陰,豐富完善自己的思路,最終取得成績,也是我方的陽,豈非快事一樁?此亦為化對入我囊。
看天下大事大勢,來來往往,幾多春秋,總是此起彼伏。容人者被人容,融入者亦不失自我。若戰(zhàn)場上你死我活,絕殺坑殺的場景,畢竟絕少。面對不同,相似易相融,實為最迅速接近途徑。面對不同,不宜以對抗方式體現(xiàn)能力和價值,而要用好異同,把握好太極,從中汲取力量,能異同比肩抗,則真人出世矣。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匯入不同,包容為超越,明日之我已成新我矣!天地萬物,皆由道化,面對不同,若能化入我囊,氣度胸襟定非常人,能力素質幾近于道矣。
(作者系中央機關公務員、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