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JP2]目的:探討乳腺癌術后患者病恥感與心理彈性及生活質量的相關性。方法:選擇2021年5月1日~2022年5月1日收治的112例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社會影響量表(SIS)調查患者病恥感、采用乳腺癌心理狀態(tài)社會適應問卷和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生活質量量表(EORTC QLQ-C30)評估患者心理彈性和生活質量;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病恥感與心理彈性及生活質量的關系。結果:本組患者SIS各項評分和總評分均高于國內常模(Plt;0.01);年齡20~45歲、受教育程度為高中以下、未生育及在職患者SIS評分高于年齡46~65歲、受教育程度為高中及以上、已生育及退休患者(Plt;0.01);年齡、受教育程度、工作狀態(tài)、生育狀況均為乳腺癌術后患者病恥感影響因素(Plt;0.05);本組患者乳腺癌心理社會適應問卷和EORTC QLQ-C30各維度及總評分均低于國內常模(Plt;0.01);患者SIS總評分與心理彈性、EORTC QLQ-C30各維度之間呈負相關(Plt;0.01)。結論:乳腺癌術后患者存在顯著病恥感,年齡、受教育程度、工作狀態(tài)、生育狀況與乳腺癌術后患者的病恥感密切相關,乳腺癌術后患者病恥感越強,其心理彈性及生活質量越差。因此,臨床管理者應對乳腺癌患者和社會人員進行臨床醫(yī)學健康教育知識和心理輔導活動,改善術后患者病恥感。[JP]
【關鍵詞】
乳腺癌;病恥感;心理彈性;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16.004" 文章編號:1006-7256(2024)16-0013-04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igma,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fter operation.Methods:112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dmitted from May 1,2021 to May 1,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 Social Impact Scale(SIS)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tigma of patients,and the social adaptation questionnaire on breast cancer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EORTC QLQ-C30)were used to assess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Pearson correlat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igma,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quality of life.Results:The scores of each item and total SIS of the pati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domestic norm(Plt;0.01).The SIS score of patients aged 20 to 45 years old,education level below senior high school,1iparous and the employed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ose patients aged 46 to 65 years old,education level above senior high school,parous women and the retired(Plt;0.01).Age,education level,working status and fertility status we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tigma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fter surgery(Plt;0.05).The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and total score of the Breast Cancer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Questionnaire and EORTC QLQ-C30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domestic norm(Plt;0.01).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otal SIS score and 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EORTC QLQ-C30(Plt;0.01).Conclusion:There is a significant stigma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fter surgery.Age,education level,working status and fertility statu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igma of patients.The stronger the stigma of patients is,the worse their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quality of life becomes.It is necessary to perform the planned health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guidance to reduce the postoperative stigma of patients.
【Key words】
Breast cancer;Sense of stigma;Psychological resilience;Quality of life
乳腺癌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處于較高水平,嚴重威脅女性身體健康。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2019年我國女性乳腺癌發(fā)病率52.81/10萬、病死率13.40/10萬,且受人口老齡化、生活方式改變等影響,該病發(fā)病率和病死率仍呈逐年增長趨勢,發(fā)病年齡趨向低齡化[1-2]。病恥感與患者因疾病產生的羞恥、焦慮等負性情緒有關[3]?;颊唛L期存在病恥感,不僅容易導致呼吸急促等,影響身體健康和疾病恢復,還會造成患者心理、人格障礙,影響其正常生活。乳腺癌根治手術聯(lián)合術后放療是乳腺癌患者常用的治療方式,患者常因身體外形改變、女性第二特征被破壞及疾病疼痛等原因導致自我形象紊亂,從而產生病恥感[4]。此外,受配偶態(tài)度、對疾病接受程度等多種因素影響,部分患者產生自我歧視、自尊心受挫等心理,對疾病感到恥辱[5]。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對乳腺癌術后患者病恥感的研究,但研究內容大多集中在影響因素等方面[6]。因而,本研究對乳腺癌術后患者病恥感現(xiàn)狀進行調研,分析其對患者心理彈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為進一步改善乳腺癌術后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提供參考?,F(xiàn)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選取2021年5月1日~2022年5月1日收治的112例乳腺癌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乳腺癌相關診斷并經病理學確診[7];②年齡20~65歲;③女性患者;④接受手術治療且生命體征平穩(wěn)者;⑤自愿參與此次研究并配合資料收集者。排除標準:①存在一定的交流障礙者;②近期出現(xiàn)其他心理應激反應者;③生存期<6個月者;④合并肺部感染、肝硬化等其他器官疾病者;⑤失語、精神或認知障礙者。本研究符合醫(yī)院倫理學要求,且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調查工具
1.2.1一般資料問卷查閱中英文數(shù)據庫中乳腺癌相關文獻,并邀請本市3名乳腺腫瘤方面專家進行小組討論,制訂一般資料調查問卷,主要包括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生育狀況、家庭人均月收入、工作狀態(tài)、有無性生活等。
1.2.2病恥感應用社會影響量表(SIS)評價患者病恥感。SIS包括4個維度、24個條目,其中極為同意、同意、不同意、極不同意分別對應4、3、2、1分,患者病恥感程度與所獲得分數(shù)呈正相關[8]。
1.2.3心理彈性選用乳腺癌心理社會適應問卷進行心理彈性評價,包括5個維度、44個條目。每個條目1~5分,總分越高表示心理社會適應水平越好[9]。
1.2.4生活質量采用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生命質量量表(EORTC QLQ-C30)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包括功能量表、總體健康狀況、癥狀量表、6個單項測量項目,共30個條目,按照1~4分計分。該評分經線性轉換成0~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10]。
1.3資料收集在開始研究前對成員統(tǒng)一進行規(guī)范化培訓,包括乳腺癌、所用量表及倫理學相關知識,培訓結束后統(tǒng)一安排書面考核,要求所有成員考核成績均>95分。本研究采用現(xiàn)場填寫方式,填寫前向患者詳細說明填寫方法和注意事項,對于受教育程度較低的患者,由專業(yè)人員指導填寫,所有問卷均在10 min內完成,完成后現(xiàn)場回收、檢查完成情況,發(fā)現(xiàn)缺項、漏項等,及時補漏糾錯。本研究共發(fā)放112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09份,有效回收率為97.32%。
1.4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資料均由雙人核對、錄入,采用 SPSS 22.0 分析數(shù)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應用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病恥感的影響因素,應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分析相關性。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本組患者與國內常模SIS評分比較見表1。
2.2本組患者與國內常模心理彈性評分比較見表2。
2.3本組患者與國內常模EORTC QLQ-C30評分比較見表3。
2.4本組患者病恥感單因素分析見表4。
2.5本組患者病恥感多因素分析以SIS評分為因變量,年齡、受教育程度、工作狀態(tài)、生育狀況(年齡:20~45歲=1,46~65歲=2;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下=1,高中及以上=2;工作狀態(tài):在職=1,退休=2;生育狀況:未生育=1,已生育=2)為自變量,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受教育程度、工作狀態(tài)、生育狀況[JP2]均為乳腺癌術后患者病恥感影響因素,年齡20~45歲(OR=3.031,95%CI:1.352~6.797)、高中以下(OR=3.823,95%CI:1.170~12.489)、在職(OR=2.593,95%CI:1.020~6.593)、未生育(OR=2.612,95%CI:1.111~6.138)。見表5。
2.6本組患者SIS與心理彈性、EORTC QLQ-C30評分相關性分析見表6。
3討論
病恥感是人體心理應激反應,與疾病造成的一系列心理羞恥感有關,表現(xiàn)為社會刻板印象、自責及自我否定等[11]。這種反應易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造成嚴重影響,使患者逐漸產生自責、羞恥等負性情緒,并感到自己被歧視,嚴重影響精神狀態(tài)[12]。乳腺癌患者遭受病痛折磨、自尊心受挫易產生精神壓抑,并出現(xiàn)孤僻性行為,與社會產生隔閡感,如不給予重視,可能造成恥辱感,致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明顯下降、自信心降低,逐漸減少與社會環(huán)境的接觸,造成社交回避,由此產生不良循環(huán)[13]。
本研究結果顯示,本組患者SIS各項評分和總評分均高于國內常模(P<0.01),表明乳腺癌術后患者病恥感處于較高水平,與牛杰等[14]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乳腺癌術后患者病恥感與社交回避呈正相關,乳腺癌術后患者面臨乳房缺失的痛苦,導致患者對自身形象缺乏自信,在面對人際交往時常采取自我封閉、退縮、疏遠等自我保護機制,隱瞞自身病情和外形的改變,加重患者社交回避,增強患者病恥感[14]。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20~45歲、受教育程度為高中以下、未生育及在職患者SIS評分高于年齡46~65歲、受教育程度為高中及以上、已生育及退休患者(P<0.01)。分析原因:年齡較小患者對自身形象關注較多,尤其是年輕未婚女性,擔心乳腺切除術后體貌缺陷和性功能障礙,影響婚姻幸福與生育功能,從而產生自卑感,進而導致疾病病恥感;此外,年齡較小患者渴望得到他人認可,因此更加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從而產生病恥感。既往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與患者疾病應對方式密切相關,受教育程度較低的患者對乳腺癌的認知較差,對疾病的應對能力較差,患者采取消極、悲觀的態(tài)度對待疾病,從而產生病恥感;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患者學習能力和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強,善于通過網絡、醫(yī)生等幫助自己克服不良情緒。部分工作對女性形象要求較高,此部分患者重返工作后感覺自己會受到歧視、嘲笑,患者面臨較大的心理壓力,從而產生病恥感。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本組患者乳腺癌心理社會適應問卷和EORTC QLQ-C30各維度及總評分均低于國內常模(P<0.01)。表明乳腺癌術后患者心理彈性和生活質量均處于較低水平,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分析原因:乳腺癌術后患者需要進行多次全身化療以清除微小病灶,但長期化療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脫發(fā)、嘔吐、睡眠及感覺障礙等并發(fā)癥;且部分患者治療后仍有復發(fā)風險,患者因擔心治療效果和預后而長期處于精神緊張、焦慮狀態(tài),導致心理壓力較大、心理彈性和生活質量較差。此外,由于乳腺癌治療周期長、治療費用較高,部分患者經濟壓力較大,導致生活質量較差;且部分收入較低患者無法負擔治療費用,不僅容易產生自責情緒,還因無法得到有效治療而感到失望和傷心,均導致患者心理負擔較重,心理彈性水平較低。
本研究結果表明,乳腺癌術后患者SIS總評分與心理彈性和EORTC QLQ-C30各維度之間呈負相關(P<0.01)。表明乳腺癌術后患者病恥感與心理彈性和生活質量密切相關,病恥感越強,其心理彈性和生活質量越差。分析原因:由于治療需要,患者住院時間較長,重返工作崗位后需要重新適應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易出現(xiàn)工作畏懼、倦怠和退縮行為;且術后身形改變,容易導致患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社會排斥心理,導致患者出現(xiàn)無助、自卑、孤僻等心理,無法適應原來工作環(huán)境和生活,從而出現(xiàn)心理彈性和生活質量下降的現(xiàn)象。此外,病恥感較強的乳腺癌患者存在對生活缺乏興趣、社交排斥、回避、苦惱等現(xiàn)象,容易造成患者自我封閉,增加孤獨感和無助感,使患者以消極的應對方式對待生活,從而影響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乳腺癌術后患者病恥感水平與EORTC QLQ-C30總體健康狀況和功能領域評分呈負相關,與癥狀領域評分呈正相關。提示臨床護理工作中護士應加強對乳腺癌患者的健康教育,鼓勵患者重視疾病,正確對待外界的消極言論;同時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積極給予關懷和幫助;此外應積極加大社會宣傳,降低患者疾病病恥感。
綜上所述,乳腺癌術后患者存在顯著病恥感,年齡、受教育程度、工作狀態(tài)、生育狀況與患者的病恥感密切相關,患者病恥感越強,其心理彈性及生活質量越差,因此,臨床管理者應對乳腺癌患者和社會人員進行臨床醫(yī)學健康教育知識和心理輔導活動,改善術后患者病恥感。
參 考 文 獻
[1]鄭瑩,吳春曉,張敏璐.乳腺癌在中國的流行狀況和疾病特征[J].中國癌癥雜志,2013,23(8):561-569.
[2]崔芳芳,鮑俊哲,王琳琳,等.1990-2019年中國女性“兩癌”疾病負擔變化趨勢及預測分析[J].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2022,39(5):647-652.
[3]Dolezal L.Shame anxiety,stigma and clinical encounters[J].J Eval Clin Pract,2022,28(5):854-860.
[4]Amini-Tehrani M,Zamanian H,Daryaafzoon M,et al.Body image,internalized stigma and enacted stigma predict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a serial mediation model[J].J Adv Nurs,2021,77(8):3412-3423.
[5]Jin R,Xie T,Zhang L,et al.Stigm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 study[J].Eur J Oncol Nurs,2021,52:101972.
[6]常利,張潔,王雁,等.綜合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病人病恥感及應對方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9,33(16):2793-2797.
[7]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專業(yè)委員會.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guī)范(2019年版)[J].中國癌癥雜志,2019,29(8):609-679.
[8]Pan AW,Chung L,F(xiàn)ife BL,et al.Evaluation of the psychometrics of the Social Impact Scale:a measure of stigmatization[J].Int J Rehabil Res,2007,30(3):235-238.
[9]程然,王愛平.乳腺癌患者心理社會適應問卷的研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1-5.
[10]王建平,陳仲庚,林文娟,等.中國癌癥病人生活質量的測定——EORTC QLQ-C30在中國的試用[J].心理學報,2000,32(4):438-442.
[11]Wu J,Zeng N,Wang L,et al.The stigma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a concept analysis[J].Asia Pac J Oncol Nurs,2023,10(10):100293.
[12]魏云,陳伶俐,陶鳳玲.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病恥感與應對方式、自尊的相關性[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4):78-80.
[13]王碩,呂利明,張立瑤,等.社會關系質量在乳腺癌幸存者病恥感與社交回避及苦惱間的中介效應[J].護理學報,2021,28(15):48-53.
[14]牛杰,崔娟,石文靜,等.山東省某兩所醫(yī)院乳腺癌術后患者病恥感水平與生命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醫(yī)學與社會,2020,33(12):81-84.
本文編輯:譚峰2023-09-22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