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淵明曾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边@句話深刻體現(xiàn)了深度學習的理念,即從復雜內容到抽象概念,從淺層到深層,從靜態(tài)到活躍的學習過程。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育中,深度教學已逐漸成為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深度教學強調知識的深入理解與運用,注重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文章旨在探討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深度教學的策略,以期為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深度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4)33-0075-04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學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與機遇。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式教學已難以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求,而深度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理念,正逐漸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與認可。深度教學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與運用,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它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能力提升。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思考,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形成自己的見解和思維方式。文章將圍繞深度教學的內涵與目標、實施策略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展開論述,旨在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幫助,為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貢獻一分力量。
一、 深度教學的內涵
深度教學,顧名思義,是一種旨在引領學生深入知識內核,挖掘知識本質,并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教學方式。它強調教學過程不僅要停留在知識的表面,更要深入知識的內在邏輯和深層含義,讓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學內容。深度教學注重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通過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同時,深度教學也關注知識的整體性,強調知識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滲透,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 深度教學的目標
深度教學致力于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培養(yǎng)他們的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使學生能夠獨立分析問題、提出見解并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深度教學不僅關注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和溝通交流能力,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深度教學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興趣特長,通過個性化教學和差異化評價,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深度教學也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和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 小學語文深度教學策略
(一)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打開思維方向
小學語文深度教學中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打開思維方向的方法至關重要,這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進他們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可以利用圖畫或多媒體展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或動畫,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得到充分的刺激。這種方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記憶課文內容。接著,利用角色扮演、情境化閱讀等方式,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語文學習。通過扮演不同角色、體驗不同情境,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情感體驗。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思辨能力。通過提出開放性問題、組織討論和辯論等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積極發(fā)言,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以《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學為例,這篇課文描寫了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這些描述,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上放映小興安嶺的圖片、視頻展示小興安嶺的森林、溪流、動物等景觀,引導學生從視覺上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并播放小興安嶺的自然聲音,如風吹樹葉聲、鳥鳴聲等,且讓學生閉上眼睛,用聽覺感受自然的聲音,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情境之中。然后,老師可以設計“小興安嶺之旅”情境活動,將班級所有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成員由3~4名學生組成,分別扮演游客、導游、動植物等不同角色,引導每個小組根據(jù)自身角色特點進行角色扮演,游客可以發(fā)出疑問、想象和感受,導游可以引導游客觀察、發(fā)現(xiàn)和分享,而動植物可以通過簡單的動作和表情展示自己的特點。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展開對話,交流彼此的觀點和想法,如“如何保護小興安嶺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如何更好地了解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在所有小組完成角色扮演后,學生可以就自己角色的體驗和感受進行分享,并總結出一些關于小興安嶺新的認識和思考,最后,可以要求學生繪制小興安嶺的景色,或者創(chuàng)作小故事,想象自己在小興安嶺中的一天,讓他們更加深入地體驗課文中所傳達的主題和情感。
(二)建立知識結構,提升學習效率
教師可以通過分類整合法來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結構。將語文知識按照不同的類別進行整理和分類,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梢詫⑿W語文知識劃分為四大主要類別:基礎知識、閱讀理解、表達寫作和文學常識?;A知識包括拼音、漢字、詞語、句子和標點等。例如,漢字部分可以按照筆畫、結構、部首等進行分類,讓學生掌握漢字的基本構成和書寫規(guī)則。句子部分則可以通過例句和語法規(guī)則來教授學生句子的組成和表達方式。閱讀理解部分可以細分為文章體裁、篇章結構、語言表達、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在這一部分,可以將不同體裁的文章(如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進行分類,并教授學生如何根據(jù)文章體裁和篇章結構進行理解和分析。同時,通過引導學生關注文章中的語言表達和情感態(tài)度,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表達寫作部分可以包括寫作基礎、寫作技巧、寫作實踐等。例如,寫作基礎部分可以教授學生如何構思文章、組織段落、運用修辭手法等;寫作技巧部分則可以介紹一些常用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如如何開頭、如何結尾、如何過渡等;寫作實踐部分則可以通過布置寫作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寫作能力。文學常識部分可以涵蓋中國古代文學、現(xiàn)代文學、外國文學等方面。在這一部分,可以將文學作品按照時期、作者、主題等進行分類,并介紹相關的文學知識和文化背景。通過學習和了解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和文學流派,學生可以拓寬視野,提升文學素養(yǎng)。此外,知識關聯(lián)法也是值得嘗試的方法。將不同的語文知識點進行關聯(lián),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的聯(lián)系和應用能力。例如,在識字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識字游戲、識字比賽等形式,將已學字詞運用到實際的閱讀材料中。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知識。漸進擴展法也是建立知識結構的有效手段。教師可以從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根據(jù)學生的年級和學習水平,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逐步擴展學生的語文知識面。通過漸進式的學習,學生可以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習效率。
(三)聚焦知識遷移,提高認知水平
小學語文深度教學聚焦知識遷移、提高認知水平,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過程。教師需要運用多種策略和方法來引導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參與實踐活動等,從而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遷移和認知水平的提升。建立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是關鍵。教師可以通過類比和比喻,將新知識與學生已經熟悉的事物或情境相聯(lián)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新知識。比如,在學習新課文時,教師可以將生字詞與課文內容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字詞的含義和用法。例如,在學習《春曉》這首詩時,可以將“春眠不覺曉”中的“眠”和“曉”與整首詩所描繪的春天早晨的景象相聯(lián)系,讓學生感受到這兩個詞在詩中的意境和美感。在學習古代文學作品時,教師可以介紹作品所處的歷史背景,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時代特色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例如,在學習《靜夜思》時,可以介紹唐朝的文化背景和李白的生活經歷,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這首詩的情感內涵和藝術價值。
利用跨學科教學促進知識遷移。語文教師可以與其他學科教師合作,共同設計跨學科的教學活動。以學習《觀潮》為例,這是一篇描繪潮汐現(xiàn)象的文章,充滿了自然之美和科學的奧秘。語文教師可以與地理教師合作,共同設計跨學科的教學活動。首先,地理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潮汐現(xiàn)象的形成原理,包括地球自轉、月球引力等因素對潮汐的影響。通過生動的地理知識講解,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觀潮》中描繪的潮汐現(xiàn)象背后的科學原理。接著,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地理知識,深入閱讀《觀潮》這篇文章。學生可以注意到文章中對潮汐現(xiàn)象的生動描繪,如何借助文學手法展現(xiàn)潮汐的壯觀與美麗。通過對比和分析,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與科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學生可以結合地理知識和文學感受,討論潮汐現(xiàn)象對自然環(huán)境、人類生活等方面的影響,或者嘗試寫一篇融合地理知識和文學元素的文章。這樣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有機整合,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
(四)學會慧眼識珠,拓展學習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深度思維能力,教師需要成為學生“慧眼”的守護者。正如俗話所說:“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觀點都是獨特的,老師不能簡單地灌輸知識,而要引導學生在思考、質疑、批判的過程中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并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觀點中的寶貴信息,幫助他們發(fā)掘語言背后的智慧,正確把握語言的運用規(guī)律和藝術,從而提升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課文的過程中,在閱讀理解后,教師引導學生暢所欲言,發(fā)表自己對文章的理解。A同學提出:“老師,我發(fā)現(xiàn)了蝌蚪尋找媽媽的過程其實是勇氣與毅力的象征?!边@句話猶如一把鑰匙,揭開了故事更深層次的含義;B同學躍躍欲試地發(fā)表觀點:“在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我看到了團結互助的力量,正如班級中的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幫助他們的同伴一樣?!逼溆^點雖然簡短,卻點出了故事所蘊含的友愛與合作的深層內涵。C同學從字里行間找到了啟發(fā):“每一個蝌蚪都擁有自己的獨特特質,它們盡管形態(tài)不同,但卻擁有相同的目標,這正是團隊合作中最寶貴的品質。”C同學點睛之筆讓筆者驚嘆于小學生的智慧與敏銳,他們的慧眼如同明鏡一般,洞察事物本質。而又有一些學生則從情感角度出發(fā),感嘆小蝌蚪與媽媽之間的深情,這些不同的觀點都是極為寶貴的,老師應當珍視每一個學生的獨特見解,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引導他們通過深入思考和討論,發(fā)掘語言的多重意義和文本背后的深層內涵。只有如此,老師才能真正開啟學生的慧眼,引領他們走向深度思維的境界,提升語文學習的效果。
(五)嘗試移情方法,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
情感換位是另一種有效的移情方法。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站在作者或文本中角色的角度思考問題,體驗他們的情感變化,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他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欣賞文本。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多元的情感價值觀念,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比如在學習環(huán)保方面的文章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并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情感換位。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是一個生活在環(huán)境污染中的小動物,每天呼吸著污濁的空氣,喝著被污染的水。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這個小動物,你會有什么感受?你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擔憂和無奈?”通過這樣的情感換位,學生能夠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環(huán)境污染給生物帶來的痛苦,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中表達的情感。接下來,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換位思考,想象自己是一個環(huán)保工作者,看到環(huán)境日益惡化,內心充滿了焦慮和使命感。教師可以提問:“作為環(huán)保工作者,你會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你會采取哪些行動來保護環(huán)境?”這樣的情感換位可以幫助學生從更宏觀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環(huán)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最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換位思考,想象自己是政府決策者,需要權衡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作為政府決策者,你會如何平衡這兩個方面?你會制定哪些政策和措施來保護環(huán)境?”通過這樣的情感換位,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環(huán)保問題的復雜性,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情感換位的教學方法,學生不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還能夠拓展自己的思維空間,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同理心、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
教師還可以通過情感導入,創(chuàng)設共鳴情境,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體驗作者情感,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文內容,選取與之相關的、富有情感色彩的小故事進行講述。這些故事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但都要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通過故事的情感渲染,學生可以更容易地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理解課文中的情感內涵。以《從軍行》教學為例,在教授這首詩之前,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們講述一個與詩中主題相關的古代從軍故事。比如:“在古代,有一位年輕人,他心懷壯志,毅然決定投身軍旅,保家衛(wèi)國。他離開了家鄉(xiāng),告別了親人,踏上了漫漫征程。在邊疆的軍營里,他經歷了無數(shù)的艱難困苦,但他始終堅守著信念,勇敢地與敵人戰(zhàn)斗。每當夜深人靜時,他會望著遠方的星空,思念著家鄉(xiāng)的親人,但他知道,自己肩負著重大的責任,不能退縮。最終,他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成功地完成了使命,成為國家的英雄?!蓖ㄟ^這個故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感受到古代從軍將士的英勇與堅韌,激發(fā)他們對詩中主人公的敬佩之情,為后續(xù)的詩歌學習打下情感基礎。在學生們對故事產生了情感共鳴后,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嘗試移情方法,進一步深入理解《從軍行》這首詩。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們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年輕的將軍,身臨其境地感受詩中所描繪的邊疆風光、軍旅生活以及思鄉(xiāng)之情。教師可以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詩中的情境,引導學生們進入詩歌的世界。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嘗試換位思考,站在將軍的角度思考問題。比如,教師可以提問:“如果你是那位將軍,你會如何面對邊疆的艱苦生活?你會如何排遣思鄉(xiāng)之情?你會怎樣堅守自己的信念?”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們深入體驗將軍的情感世界,感受他的堅韌與忠誠。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們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對這首詩的理解與感受。他們可以描述自己想象中的邊疆風光,講述自己體驗到的軍旅生活,表達自己對將軍的敬佩與贊美。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們不僅能夠深入理解詩歌內容,還能夠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
四、 結論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深度教學中,運用深度教學策略,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作為引領學生探索知識的導航者,應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打開智慧的大門。而在這個學習與探索的征途上,在深度學習的大潮中,老師要不斷進步,不斷追求創(chuàng)新,將語文教學打造成一個充滿智慧和趣味的樂園。
參考文獻:
[1]范廣軍.“雙減”目標下小學語文深度教學的實施策略[J].新智慧,2023(21):4-6.
[2]汪俊生.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學的實施策略分析[J].天津教育,2023(6):65-67.
[3]張順虎.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學的實施策略[J].新課程,2021(46):122.
[4]楊瑞平.基于2022版新課程標準的小學語文閱讀深度教學策略探析[J].中國標準化,2023(4):195-197.
作者簡介:任麗娥(1981~)女,漢族,福建泉州人,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梅莊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