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院校思政課開展實踐教學,既是教育部提出的新時代思政課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時代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的內在要求。本文以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教學為例,通過創(chuàng)新“課內、課外、校外”三個環(huán)節(jié)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方式,逐步形成了“六+一工程”實踐教學模式,從而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和新時代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也希望能為推進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新的思路和廣闊空間。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六+一工程”實踐教學模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強調加強思政課的重大意義,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課程,實踐教學是為了深化學生對理論教學內容的理解與認同而拓展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如何改進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進而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的滿足感和獲得感,如何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進而增強新時代思政課的親和力與針對性,是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面臨的一項緊迫而重大的時代課題。
一、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意義與作用
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積極探索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是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符合學生時代特征、緊跟當前社會形勢、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的一項光榮使命和重要任務,對深化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和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都具有重要意義和積極作用。
(一)培養(yǎng)新時代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現(xiàn)實需要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政課要解決學生理想信念問題?!苯陙恚ヂ?lián)網技術迅猛發(fā)展,各種網絡信息紛繁復雜、良莠不齊,這些變化和發(fā)展在給大學生學習與生活提供了便利的同時,也給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帶來了許多干擾和沖擊,尤其對新時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培養(yǎng)新時代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需要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及時更新實踐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方法、探索實踐教學模式,引導青年學生擺脫“書中的知識脫離生活”的粗淺認識,激發(fā)他們改變現(xiàn)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推動思政課在大學生心中真正實現(xiàn)去虛向實、由表及里,努力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意識、擔當精神、民族情結與家國情懷,進而實現(xiàn)個人的全面發(fā)展。
(二)提高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水平的實踐需要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著“無用論”“無效論”“說教論”等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課堂上往往是教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
如何讓科學理論更加“看得見”“摸得著”“信得過”“用得上”?就要通過實踐教學使思政課理論教育的價值訴求被大學生個體認同并內化為穩(wěn)定的文化心理結構,從根本上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師生雙向互動的實踐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這就意味著,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水平的提高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思政課教師理論功底是否扎實、知識背景是否開闊、實踐經驗是否豐富,因此需要不斷探索與實踐。
(三)提升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實踐育人實效的教學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在立德樹人中發(fā)揮應有作用,關鍵看重視不重視、適應不適應、做得好不好?!蹦壳?,我國高校思政課程的實踐教學雖然得到教育部門和學校的認同,但在具體執(zhí)行中卻得不到真正地重視,可謂是知易行難。這背后反映出一個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堂、輕課外”。
因此,在新時代推進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進程中,應從設計教學內容、拓展教學主體、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盤活教學資源、優(yōu)化教學評價等方面推進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將思政課教育置于恢宏的時代、多彩的實踐、鮮活的現(xiàn)實,將思政主課堂、校園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網絡新課堂更好地結合起來,真正地讓高校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成為促進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知、情、意、行”相統(tǒng)一和價值觀涵化難以取代、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采取多元化、系統(tǒng)化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達到實踐育人目標。
二、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探索
(一)探索與實踐的緣起
2012年學校對思政課進行新一輪改革,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調整為理論課36學時、實踐課18學時?;诖吮尘?,對實踐教學進行了一系列探索與實踐,制定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大綱、實踐教學手冊、實踐教學教案、實踐教學日歷,形成了“六+一工程”實踐教學模式。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讓學生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加深自身感受和認同,并主動將其升華為信仰,從而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同時,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著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通過對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認識和分析,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拓寬學生的理論視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該課程的終極目標指向的是實踐,看重的是學生如何去做。因此,該課程的教學為兩個部分,一是理論性教學環(huán)節(jié),二是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并不斷推動理論性教學向實踐性教學轉變,幫助學生成為高素質的人才。基于這樣的考慮,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創(chuàng)新了“課內、課外、校外”三個環(huán)節(jié)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方式,逐步形成了“六+一工程”實踐教學模式,在2023年10月獲批省一流本科課程(社會實踐類)。
(二)探索與實踐的思路
1.教學理念的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說:“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瘪R克思主義理論本質特征在于實踐,而學生的日常學習卻是脫離實際。因此,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真正發(fā)揮教師在整個實踐教學過程中的指導和組織作用。實踐教學要求每一個思政課教師既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又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學生是實踐教學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只有在實踐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認清實踐教學的目標和意義,才能切實提高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學的認同感、接受度和踐行力,在實踐教學中增強學生學思踐行的“獲得感”。
2.教學方法的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彼颊n實踐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深化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的百年奮斗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理論成果等重大問題的理解,全面提升新時代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因此,通過拓展教學方法,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從書本走向實際,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體驗愛國之情,激發(fā)報國之志,進而自覺培養(yǎng)建國之才,落實效國之行。
3.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提出:“要改進和完善考試方法。采取多種形式,綜合考核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實際表現(xiàn),力求全面、客觀反映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蹦壳袄_思政課教師的主要問題,一是課堂效果,二是如何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據(jù)此,改革積極探索實施了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規(guī)范化、多元化綜合考核體系,通過加強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監(jiān)督和評價工作,以此進一步提高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考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三)探索與實踐的舉措
圍繞上述的改革思路,我們創(chuàng)新“課內、課外、校外”三個環(huán)節(jié)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方式,逐步形成了“六+一工程”實踐教學模式。
1.“六”即六次課內、課外實踐
(1)一次讀書匯報(2學時):組織學生閱讀書籍、撰寫讀書報告,并以“感受書香、我心飛翔”為主題開展讀書報告會。目的在于通過閱讀陶冶情操、調節(jié)情感、凈化心靈,并與同學分享心得、體會、感想、收獲。
(2)一次主題演講(4學時):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影片后,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開展演講比賽。目的在于通過觀影、撰稿和演講,體驗愛國之情,激發(fā)報國之志,進而自覺培養(yǎng)建國之才,落實效國之行。
(3)一次感恩教育(2學時):組織學生觀看感恩教育片后,以“真情表白、學子心聲”為主題寫一封家書。通過學生自我教育活動,體會無私的親情、友情,培養(yǎng)自己的責任感,努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和諧的社會。
(4)一次課程大賽(4學時):圍繞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中的有關章節(jié)進行教學設計,開展“自學自講、展我風采”課程大賽。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深化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認識,展現(xiàn)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和精神風貌。
(5)一次法治教育(2學時):組織學生觀看《今日說法》等相關錄像,并以“以案說法、警示教育”為主題展開討論。目的在于通過選取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法理且具有積極教育意義的案例,教育學生要知法、懂法、守法、護法、用法。
(6)一次社會調查(2學時):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并以“主題實踐、問卷調查”為主題完成調查報告。目的在于通過這項活動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和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
最后自我總結(2學時):通過每位學生對本學期實踐教學的總結,旨在引導學生認清實踐教學的目標和意義,切實提高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學的認同感、接受度和踐行力,在實踐教學中增強學生學思踐行的“獲得感”。
2.“一”即六次校外社會實踐
每年選取部分優(yōu)秀教師參加、指導學生暑期主題社會實踐。例如2018年暑期參加指導“青春逐夢”赴延安梁家河社會實踐團、“暑期延安扶貧小分隊”社會實踐團、“星火傳承”赴井岡山社會實踐團、“踏上黑土地,重溫紅色情”赴撫順社會實踐團等;2019年暑期參加指導“傳承紅色經典,助力鄉(xiāng)村振興”赴杜蒙縣一心鄉(xiāng)前進村社會實踐團、“心系延安情,筑夢紅色行”赴延安社會實踐團、“承星火抗聯(lián)魂,啟紅色青春路”赴牡丹江社會實踐團等;2020年、2021年、2022年暑期,因為疫情,社會實踐主要通過網絡調查、網絡直播等形式進行。
該課程的終極目標指向的是提高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合作性學習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實踐包括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是課內實踐,包括讀書匯報、主題演講、思政課大賽、法治教育。這是認識性實踐,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參與教育和教學過程,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目的;二是課外實踐,包括感恩教育、社會調查。這是理解性實踐,通過參與公益活動、校園活動,將本課程的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在更廣闊的層面和空間展開,讓學生在社會大課堂中去觸摸、去領悟、去檢驗、去升華,從而使學生在切身體驗和感受中強化教學效果;三是校外實踐,包括參觀、考察、主題實踐等。通過有組織有計劃參加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學生活動和社會實踐,幫助學生把握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達成內化為素質、外化為行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四)探索與實踐的特色
1.模塊化的實踐課程設計
秉承我?!岸仄穭顚W、弘毅致遠”的校訓,緊緊圍繞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提出并貫徹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以人為本、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教學理念,按照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課程體系、教學計劃的要求,遵循大學生實際和成長規(guī)律,整合教學內容,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力求科學性與師范性相結合、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感性體悟與理性探尋相結合,實行模塊化的實踐課程設計。
通過模塊化的實踐課程設計,可以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教材體系化、理論生活化、教師靈活化、教學生動化。
2.團隊化的合作學習方式
實踐教學活動的大綱和方案制訂后,具體實施是一個重點。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1)任務布置:任課教師在每個實踐活動開展之前,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任務布置;(2)任務分組:以每個課堂為單位,根據(jù)人數(shù)分成若干個組,每組由組長負責,明確分工;(3)任務實施:各組利用業(yè)余時間,開展主題實踐活動,選出代表,課堂展示。通過分組實踐活動,可以使實踐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學習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結合起來,這樣可以讓學生彼此見證對方的成長,看到自己的進步,建立團隊協(xié)作精神。
通過分工協(xié)作、共同探究,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另一方面又可以真正實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
3.規(guī)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
打破教師專權的教學評價,采取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規(guī)范化、多元化課程評價方式。教研室統(tǒng)一制定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手冊,將每個模塊明確地列出A、B、C、D、E五個成績評定標準,根據(jù)學生每次實踐活動的參與情況和完成效果,通過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組組互評的方式按成績評定標準給予評定。
規(guī)范化、多元化的課程評價方式,既可以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同時也發(fā)揮了積極的朋輩示范效應。
4.一體化的實踐教學模式
遵循大學生實際需求和成長規(guī)律,整合教學內容、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力求科學性與師范性相結合、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感性體悟與理性探尋相結合,實現(xiàn)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特別是“六+一工程”實踐教學模式,把課內實踐、課外實踐和理論學習有機結合,是思政課實踐教學探索的一次重要突破和特色。
通過系列主題實踐,補充課堂教學的空洞乏味,增加對理論的感性認同,提升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探索與實踐的規(guī)劃
1.進一步完善豐富實踐專題的內容
在新時代為了更好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原有專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歷史的全面深入了解,提高黨史學習的互動性和獲得感,增強高校思政教育活動的實效性,就應以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為中心,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積極引導學生在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深化理論認識,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情懷,使青年學生在理論講授和實踐活動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2.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團隊的建設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在原有小組團隊實踐的基礎上加強教師的指導,由專職思政課教師和兼職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和副書記)組成教師指導團,加強對每一個實踐主題的研究探討,更深層次地解讀社會實踐中遇到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構建問題意識,樹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不懈奮斗的崇高理想與信念。
3.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
雖然實踐教學活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由于客觀條件的制約和主觀條件的限制,也存在一定問題,例如實踐基地有限、參與學生受限等。今后在原有實踐基地的基礎上,希望加強與校學生處、團委的聯(lián)合,將學生處、校團委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各方面力量整合起來,形成合力,擴展實踐教學的平臺,為更多學生的實踐課堂擴展更大的空間。
4.進一步探索更適合實踐教學的教學方式
通過不斷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方式,使思政課理論教育的價值訴求被大學生個體認同并內化為穩(wěn)定的文化心理結構,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在原有的體驗式、探究式等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探索更適合實踐教學的研學教學模式,更好地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更好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
總之,思政課實踐教學作為思政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導向、育人功能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新時代辦好思政課實踐教學,需要高校思政課教師以“大思政課”理念為引領,著眼新時代、立足小課堂、善用大課堂,切實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引領力、穿透力、向心力,不斷增強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打造新時代的“思政金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 求是,2020(17).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9(24):9-15.
[3]徐白雪.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23(3):65-67.
[4]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5]習近平.堅持黨的領導 傳承紅色基因 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1).
[6]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6)[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孟冬冬)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項目“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四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SJGSX2022012)。
" "作者簡介:梁建忠(1968—),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