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口述史通過記錄個體或群體的口頭敘述揭示歷史事件的細節(jié)、人物的心理活動以及社會文化的變遷,具有直接性、生動性和情感性等特點,能夠彌補文獻資料的不足,豐富文本表達的情感。將口述史應用到期刊中,能為期刊提供鮮活而獨特的素材以及跨學科領域的選題方向,為學術交流和期刊傳播助力。在應用口述史研究時,期刊要確保口述史料的真實性與可靠性,重視口述史的倫理與隱私問題,關注口述史的學術規(guī)范與標準,注重利用數(shù)字技術提升口述史研究的質(zhì)量和效率。
【關 鍵 詞】口述史研究;期刊;應用
【作者單位】鐘建林,福建省教育科學研究所。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14.013
口述史涉及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個學科,能夠還原歷史事件的真實面貌、揭示社會文化的深層內(nèi)涵,具有直接性、生動性和情感性等特點,能夠彌補文獻資料的不足,豐富歷史文化的內(nèi)涵??谑鍪吩谄诳械膽每梢詾檠芯刻峁┲匾夭?,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增強讀者對期刊內(nèi)容的認知和理解。
一、口述史的起源及發(fā)展歷史
口述史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會的口頭傳說和民間故事。然而,作為現(xiàn)代歷史學的一個分支,口述史的興起主要是在20世紀。在此之前,歷史學主要依賴文獻資料和考古發(fā)現(xiàn),口述資料往往被視為不可靠或次要的。20世紀初,隨著社會科學的興起和人類學、民俗學等學科的發(fā)展,學者們開始關注口頭傳說等口述資料在理解社會和文化方面的重要性。一些學者開始嘗試通過訪談和錄音等方式收集口述資料,并進行整理和分析。
1.口述史研究的興起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口述史的發(fā)展迎來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戰(zhàn)爭期間的經(jīng)歷和對歷史的反思促使人們開始重視個人經(jīng)歷和記憶在歷史研究中的價值,錄音和錄像技術的普及也為口述史研究提供了更為便捷和高效的手段。這一時期,口述史開始被廣泛應用于戰(zhàn)爭歷史、社會運動和民族歷史等領域。如一些學者通過訪問戰(zhàn)爭親歷者,記錄戰(zhàn)爭經(jīng)歷以及戰(zhàn)爭對他們的影響,提供了不同于官方文獻的視角和解讀。此外,口述史研究開始關注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的聲音,努力揭示歷史中被忽視或壓制的真相。
2.口述史研究的成熟階段
20世紀4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首次創(chuàng)立了口述歷史檔案館,標志著現(xiàn)代口述歷史學的誕生。這一時期,口述史的研究方法逐漸得到完善,并開始應用于各個領域的歷史研究。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口述史的理論和方法,推動口述史研究標準化,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標準。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口述史研究呈現(xiàn)多元化的趨勢。這一時期,口述史的研究范圍不斷擴大,涵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其研究方法和技術也不斷創(chuàng)新和完善。口述史開始與其他學科進行交叉融合,借鑒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分析解讀口述資料。學者們在實踐上也開始采用更為科學和規(guī)范的訪談技巧、錄音錄像技術以及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收集和處理口述資料。
3.口述史研究的拓展階段
這一階段口述史研究逐漸走向國際化和比較化。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學者開始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討口述史研究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通過比較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下的口述資料,更深入地理解人類歷史和文化的多樣性、復雜性,不斷拓展口述史研究范圍。除了傳統(tǒng)的歷史領域,口述史還涉足文化記憶、社會認同、族群關系等更為廣泛的社會文化領域。隨著數(shù)字化技術的發(fā)展,數(shù)字錄音、視頻剪輯、網(wǎng)絡傳播等技術的應用,使口述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傳播更加便捷高效。
這一階段,口述史逐漸走向公眾化和普及化。越來越多的機構和項目開始致力于收集和保存口述資料,并通過展覽、出版、媒體傳播等方式向公眾展示和傳播這些珍貴的歷史記憶??谑鍪凡粌H成為學術研究的重要領域,而且成為公眾了解歷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徑。在這一階段,部分學者意識到口述資料雖然具有獨特的價值,但也存在記憶失真、主觀偏見等問題,同時面臨一些倫理和道德的挑戰(zhàn),在收集和使用口述資料時存在侵犯或泄露受訪者隱私的風險。
二、口述史研究在期刊中的作用
隨著人們對歷史和文化多樣性的認識不斷深入,口述史作為一種獨特的歷史記錄方式,其研究領域和方法不斷拓展和創(chuàng)新,將在期刊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為期刊提供鮮活而獨特的素材
口述史通過記錄個體或群體的口頭敘述,為期刊帶來大量鮮活而獨特的研究素材。口述內(nèi)容不僅能作為文娛、時政、財經(jīng)類期刊的素材,也能作為較為嚴謹?shù)膶W術期刊的素材和內(nèi)容。
如為了紀念高考恢復40周年,《教育評論》編輯部專訪了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高考改革穩(wěn)健派代表性學者和科舉學的首創(chuàng)者劉海峰教授。不同于該刊其他較為嚴謹?shù)膶W術論文,《高考是一種適應中國國情的考試制度——劉海峰教授訪談》以訪談的形式,圍繞“高考改革的‘變與不變’”“逐漸回歸全國統(tǒng)一命題”“基于統(tǒng)一高考和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與多元錄取機制”“自主招生政策”以及最新高考改革對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將產(chǎn)生的影響等充分闡述了劉教授的思考和觀點[1]。通過劉海峰教授的口述,讀者能感受到他作為高考穩(wěn)健派的理性思考,加強對“高考是一種適應中國國情的考試制度”這一觀點的理解和認同。
與傳統(tǒng)文獻資料相比,口述史更加注重個體經(jīng)驗和主觀感受,能夠更直接地反映社會事件和歷史變遷對個體生活的影響,揭示歷史事件的細節(jié)、人物的心理活動以及社會文化的變遷。這些素材和視角不僅有助于讀者深化對特定歷史事件、人物或社會現(xiàn)象的理解,而且能夠豐富研究內(nèi)容,提升學術價值,為此,期刊應充分重視口述史的應用。
2.為期刊提供跨學科領域的選題方向
口述史作為一種綜合性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和理論來源涵蓋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這使其在期刊中能夠與其他學科進行深度交叉融合,進而開辟出全新的研究領域和視角。
如《歲月流過 我們依然記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重建拾零》一文以親歷者的回憶重現(xiàn)了唐山地震后的重建工作,清晰地呈現(xiàn)了震前的老城市—震后的窩棚城市—重建后的簡易城市—恢復重建的新城市這一唐山市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并論述了規(guī)劃在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作用[2]。類似的,社會學研究期刊可以通過農(nóng)民工口述,深入探討農(nóng)民工的生活經(jīng)歷、工作狀況和社會地位,并結合社會學理論分析農(nóng)民工在城市化進程中的角色和變遷;文學評論期刊可通過口頭敘述,深入挖掘和整理近現(xiàn)代名人的創(chuàng)作靈感、文學觀念和生活態(tài)度,為讀者提供全新的文學欣賞角度;心理學期刊可以結合心理學理論和方法,深入探討創(chuàng)傷事件對個體心理的影響和恢復過程,為心理學領域提供新的研究素材和視角,也為創(chuàng)傷治療和心理干預提供典型案例。
口述史在期刊中的跨領域應用,不僅能拓展期刊研究的領域和視角,而且能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方式有助于人們更全面地理解人類文化、社會變遷和心理體驗等問題,推動學術研究的深入發(fā)展。
3.為學術交流和期刊傳播助力
口述史研究對推動學術交流和傳播具有重要作用。期刊發(fā)表口述史研究成果,不僅能為學者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臺,而且能促進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者進行合作與對話,進而推動學術研究融合發(fā)展。
如《中國民族博覽》作為一本專注于民族文化傳承與研究的期刊,曾發(fā)表了一篇以傈僳族高腔音樂為主題的口述史文章。這篇文章以熊國秀、谷紹珍、李文華等省級文化傳承人的口述為主,介紹了傈僳族高腔音樂的現(xiàn)實背景、基本調(diào)子及其文化保護措施,為讀者呈現(xiàn)了一幅生動的民族文化畫卷[3]。這篇口述史文章的刊發(fā),促進了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的深度對話。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個學科的學者,通過這篇文章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傈僳族高腔音樂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內(nèi)涵,進而開展相關學術研究。隨著文章被廣泛閱讀和引用,《中國民族博覽》也被越來越多的讀者關注,其知名度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可見,口述史在期刊中發(fā)揮著推動學術交流和傳播的重要作用,不僅能促進學術研究深入發(fā)展,而且能提高公眾對歷史、文化和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因此,期刊應重視口述史的應用,為學術研究和文化傳承貢獻更多的力量。
三、口述史在期刊中的應用策略
口述史通過記錄個體或群體的口頭敘述揭示歷史事件的細節(jié)、人物的心理活動以及社會文化的變遷。這些素材和視角不僅有助于讀者深化對特定歷史事件、人物或社會現(xiàn)象的理解,而且能夠豐富研究內(nèi)容并提升其學術價值。因此,期刊在選題和策劃過程中應充分重視口述史的應用,深入挖掘和利用口述史這一寶貴的研究資源。
1.挖掘口述史資料,豐富期刊研究內(nèi)容
口述史的核心在于通過個體或群體的口頭敘述,記錄并還原歷史事件、社會文化以及人物心理。期刊可以積極尋找和挖掘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口述史料,將其融入期刊的稿件中。這不僅能夠豐富期刊的內(nèi)容,還能夠為讀者提供新穎、獨特的研究視角。這類文章通過采訪親歷者,獲取他們關于歷史事件的親身經(jīng)歷和感受,將口述與文獻資料相結合,展現(xiàn)鮮活而真實的歷史場景。讀者閱讀這類型的文章,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某些特殊時期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和心理變化,而不僅僅是以當下的眼光來看待歷史。
2.整合口述史資源,拓寬期刊研究視角
口述史具有跨學科的特征,與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緊密相關。期刊在應用口述史時可以積極整合跨學科資源,將口述史與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相結合,形成新的研究領域或視角。
如獨立學院作為我國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改革的產(chǎn)物,轉設后面臨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多重困境,亟須在宏觀政策指引下尋求突破困境的策略和路徑。針對這一選題,期刊可以從政策視角、學理維度進行探究,也可以從親歷者口述的角度切入?!逗我浴蔼毩ⅰ保何覈毩W院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突破路徑——基于獨立學院轉設親歷者的口述史研究》一文基于15位獨立學院轉設親歷者的口述訪談,梳理獨立學院的轉設歷程,闡述獨立學院轉設的歷史動因和發(fā)展隱患,提出獨立學院轉設后應從外部主體協(xié)同施力與內(nèi)部結構自主優(yōu)化兩個維度尋求高質(zhì)量發(fā)展[4]。文章既有親歷者飽含情感的口述,也有學理闡述,有血有肉,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3.開展口述史研究,推動學術交流合作
期刊作為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可以通過發(fā)表口述史研究成果或組織相關研討活動,邀請不同領域的學者就某一主題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理論框架以及實踐應用等展開深入探討,構建多元、開放的對話空間。這不僅能夠促進研究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而且能夠推動相關研究深入發(fā)展。
如《俄羅斯文藝》編輯部自設項目“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口述史:資料整理與研究”,組成了跨學科、跨院校的項目團隊[5],其研究領域不局限于文學,還拓展到歷史、哲學、藝術等多個學科。通過邀請多個高等教育機構的專家學者參與研討,該項目成功地促進了研究資源、成果的共享與整合,既為學術界搭建一個高質(zhì)量、深層次的交流平臺,也為期刊相關欄目提供了稿源。
4.創(chuàng)新口述史形式,提升讀者閱讀體驗
口述史的呈現(xiàn)形式可以多樣化,以吸引不同讀者的關注。期刊可以嘗試將口述史以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形式呈現(xiàn),使內(nèi)容更加生動、直觀,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
如期刊在介紹某地民俗文化和地理風貌時,可以提供相關人員口述的音頻或視頻,讓讀者不僅可以通過文字了解當?shù)氐臍v史和文化,還可以通過口述資料感受當?shù)氐娘L土人情和人文景觀。這種呈現(xiàn)形式能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和吸引力,使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當?shù)氐奈幕厣?。隨著移動閱讀的普及,期刊還可以借助二維碼等提供口述史鏈接,這樣既能使期刊內(nèi)容言簡意賅,又能讓讀者獲取拓展性閱讀內(nèi)容。
口述史在期刊中的應用能夠豐富期刊的內(nèi)容,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還能夠提高讀者對歷史、文化和社會的認知和理解,更好地發(fā)揮期刊在社會文化傳承和發(fā)展中的作用。
四、口述史在期刊中應用的注意事項
口述史在期刊中的應用是一項復雜而精細的工作,需要確保其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的最大化。因此,期刊在應用口述史時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1.確??谑鍪妨系恼鎸嵭耘c可靠性
口述史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是口述史研究的基礎,為此期刊在應用口述史研究內(nèi)容時,必須嚴格篩選和核實史料來源,確??谑稣叩挠洃洔蚀_、表述真實,避免受到主觀偏見或記憶誤差的影響。期刊在篩選、整理和分析口述史料時,應保持客觀中立的立場,盡量避免主觀解讀和誤導,對重要的口述史料應進行多重驗證和比對,以減少口述內(nèi)容的主觀性和偏見,確保其可信度。
2.重視口述史的倫理與隱私問題
由于口述史的采訪和整理過程涉及被采訪者的隱私和個人權益,期刊在刊發(fā)或公開口述史內(nèi)容時,必須尊重被采訪者的意愿和隱私,遵守相關的倫理規(guī)范。在采訪前,應明確告知被采訪者采訪的目的、內(nèi)容和結果的使用情況,并征得他們的同意。采訪后,對涉及個人隱私的敏感信息應進行妥善處理,避免隱私泄露和信息濫用。
3.關注口述史的學術規(guī)范與標準
口述史作為一種學術研究方法,需要遵循一定的學術規(guī)范與標準。期刊在應用口述史時,應遵循學術界的規(guī)范,確保研究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公正性。具體而言,在口述史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研究假設和結論的提出、論證等方面要做到規(guī)范。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期刊應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和技術也應不斷創(chuàng)新和完善。未來的研究應該更加注重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如與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文學等融合,形成更為廣泛和深入的研究領域;更加注重利用數(shù)字化技術提升口述史研究的質(zhì)量和效率,利用大數(shù)據(jù)分析技術挖掘口述史料中的信息。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口述資料,將其應用于更廣泛的社會文化領域,是期刊人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高考是一種適應中國國情的考試制度:劉海峰教授訪談[J]. 教育評論,2016(7):3-6.
[2]程才實. 歲月流過 我們依然記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重建拾零[J]. 防災博覽,2006(3):7-10.
[3]余雁君,汪荃彬. 德昌縣傈僳族高腔音樂傳承人口述[J]. 中國民族博覽,2022(5):53-55.
[4]吳舸,王昕,何斯佳. 何以“獨立”:我國獨立學院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突破路徑:基于獨立學院轉設親歷者的口述史研究[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15):9-14.
[5]王碩瑀,馮楷心. 北京師范大學《俄羅斯文藝》編輯部自設項目“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口述史:資料整理與研究”順利開題[EB/OL]. (2024-06-12)[2024-01-18].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1/t20240124_57304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