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養(yǎng)生命的事業(yè),特殊教育更是如此。作為盲校教師,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讓每個生命重放光彩。盲生看不到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但是他們同樣渴望擁有美好的生活和未來。當一個個可愛的盲童滿懷憧憬地走進盲校校園,開始他們的生命體驗時,作為一名從事語文教學的盲校教師,我們應該給他們送上怎樣的語文課呢?筆者經(jīng)過多年不斷探索與研究,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做了以下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尊重生命,營造溫馨的氛圍
懷著對語文學科深深的愛,懷著對盲童們濃濃的情,筆者精心講授每一節(jié)課,去撥動孩子們的心弦,去點燃他們的激情。走上講臺前,我總要先問問自己:走進孩子的心田,傾聽花開的聲音,這種美好的感情是否已在你心底流淌?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光,相擊始發(fā)靈光。語文課堂應該是溫馨而有情趣的,只有在充滿溫馨、充滿情趣的氛圍中,師生的情感才能相互碰撞、激蕩。在教學詩歌《中華少年》時,我以《春天的故事》這首歌曲作為背景音樂,激發(fā)盲童興趣并深情導入:“同學們,當我們感受著祖國悠久的文化和日新月異的變化時,你是否為祖國感到驕傲?是否為自己是一位中華少年而感到自豪?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中華少年》,聆聽文字的聲音,感悟作者的情懷?!蔽业恼n堂成了激情燃燒的課堂,成了生命飛揚的課堂。
二、體驗生命,倡導個性化思考
1.鼓勵盲生充分預習
在盲校語文課堂教學中,盲生常常會對一些事物產(chǎn)生錯誤的印象,比如分析古詩“一行白鷺上青天”時,有的盲生會把“白鷺”理解為白色的“鹿”,繼而產(chǎn)生疑問:“白鹿”怎么能飛到天上?這樣的現(xiàn)象,在盲校語文課堂上時有發(fā)生。
對此,我在預習環(huán)節(jié)加了一項作業(yè)——請找出文中你覺得其他同學不認識或不理解的事物和大家分享。我會根據(jù)學生分享的情況給予他們相應的獎勵。獎勵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獎勵一顆糖果、一塊餅干等,也可以是精神鼓勵,給家長打電話表揚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等。盲生在任務和獎勵的驅動下,熱情高漲,每個人都想更多地展示自己。久而久之,盲生對知識的積累越來越豐富、認知越來越準確,也越來越喜歡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了。
2.鼓勵盲生提出質(zhì)疑
盲生在個體閱讀、思考的基礎上有所感悟、有所疑問,是盲生個性發(fā)展的外在表現(xiàn)。只有經(jīng)過個性化的閱讀思考,盲生提出的問題才更有價值,才能問到點子上,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學《金子》一課時,先讓學生初步了解了課文內(nèi)容后,再讓學生展開質(zhì)疑。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彼得究竟有沒有找到金子?大家給出了兩種答案:沒有找到金子,找到了“真金”。接著,大家又一起討論、交流金子和“真金”的區(qū)別。最終得出答案:彼得雖然沒有挖到金子,但他通過辛勤勞動獲得了財富,找到了“真金”。
個性化的質(zhì)疑使盲生的思考得到了深化和發(fā)展。這與教師一步一扶的“問答”“分析”相比,教學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積極鼓勵盲生質(zhì)疑、問難,使其個性得到發(fā)展、知識得到積累。
三、感悟生命,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
1.聲情并茂,體悟感情
“情”是語文的靈魂。葉圣陶先生說:“讀者若不能透徹地了解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那就只看見徒有跡象的死板的符號,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當盲生對文本有了初步的感悟理解,還要引導他們講出自己的感受并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表達出來,這樣才能真正地走進文本,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
在講授《生命生命》這篇文章時,我讓學生在充分品讀、想象的基礎上,情真意切地讀、多元感悟地讀、融會貫通地讀、個性飛揚地讀。有的盲生說:“我被飛蛾的那種求生欲所感動,我想把我的感動通過朗讀體現(xiàn)出來?!庇械拿どf:“從奮力掙扎的飛蛾身上,我體會到了作者的心聲,她在告訴自己,也要像飛蛾一樣珍惜生命,好好活著。我不禁要為杏林子喝彩?!被趯W生的感慨,我趕緊順勢說:“同學們,讓我們帶著對生命的渴望,再來讀一讀課文吧,最后大聲讀出——生命!生命!”學生對生命的呼喚讓我感動,我隨之進行總結:“多么強有力的心聲啊,多么振奮人心的呼喚啊!”此時此刻,學生用自己充滿智慧的感悟,讀出了自己的心境。此時此刻,話說清了、理講透了、情交融了、心貼近了……我相信,這樣充滿智慧的感悟,一定能在盲生的精神生命歷程中開出燦爛的花、結出豐碩的果。
2.拓展延伸,尊重個性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面向生活、面向社會的大語文觀已是語文教改的方向。盲生的語言等各方面的積累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本、課堂,而應面向生活、社會中的各個領域。因此,盲校教師也應該布置貼近盲生生活的作業(yè),讓課堂所學變得更有意義。
比如,在講到“移民”這個詞時,我鼓勵孩子們回去詢問家長,了解家世,弄清自己家族的根在哪里。除了調(diào)查、訪問等實踐性作業(yè),我還注意結合課文內(nèi)容,布置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作業(yè)。在教完《掌聲》一課后,我讓盲生結合課文中“掌聲”的含義,創(chuàng)作小詩《掌聲像什么》;再把全班同學的精彩語句匯編成冊——《我們的詩》,在班上傳閱。這樣的教學設計,既讓盲生積累了知識,又彌補了盲文閱讀材料少的空缺。同時,這樣尊重個性的作業(yè),能促使盲生更加積極地走進文本,更有效地走進與文本相關的課外閱讀世界,去思考探究、解疑釋惑。
總之,在盲校的語文課堂上,教師應該始終以盲生為主體,努力開發(fā)適合盲生學習的方法,尊重盲生個體的獨特體驗。一堂真正的語文課,應該是一幅畫、一首詩、一支歌,能使盲生在短短一節(jié)課內(nèi)去體驗尊重、感悟生命,領悟真、善、美。今后,我要努力讓盲校的語文課堂,成為一片蔥蘢綠洲、一道亮麗風景、一股清涼甘泉,能展現(xiàn)生命的靈動、煥發(fā)生命的活力。
(責 編 阿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