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今天我在幼兒園一直舉手想回答問題,但是老師每次都像是沒看到我一樣。幾乎每個同學都被點名了,但就是沒有我?!焙⒆踊丶液笫蛛y過,淚水怎樣都止不住。聽著他的哭訴,我的內心開始“嘀咕”:怎么偏偏就沒點名我家的孩子呢,該不會是老師不喜歡他,或者因為我和老師溝通得太少……等等,我要先冷靜下來,不能一看到孩子哭就被擾亂了節(jié)奏。于是,我把孩子抱在懷中,輕聲安撫:“媽媽知道了,你現(xiàn)在很傷心,很難過,因為上課的時候老師沒有讓你回答問題?!甭牭轿疫@樣安慰,孩子的哭聲止住了,小腦袋點個不停,補充道:“所有同學都被老師點名了,就是沒有我,而且班里有幾個同學被點名了不止一次呢!”
我從孩子的回答中搜尋到了一個關鍵詞——所有同學。于是我繼續(xù)詢問:“寶貝,你們班有三十多個孩子,今天每一個人都被老師點名了,但就是沒有你,是嗎?”“也不是每一個人,很多人都被點名了?!薄啊芏唷唧w是指多少?”“至少有一半吧?!痹诙虝旱膶υ捴校野l(fā)現(xiàn)孩子的語氣雖然仍舊憤憤的,但情緒緩和了很多。之后,順著上面的思路,我們澄清了令他傷心的緣由:孩子非常想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然而他展示自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孩子在對話后平靜了一些,我們開始舒適地坐在沙發(fā)上進行親子對話,就這一問題深入討論。我提出問題:“老師為什么沒有讓你回答問題,這中間可能有多少種原因,讓我們一起來找一找。”我們兩個你一言我一語,在我的幫助下,孩子列出以下可能:(1)可能是我在課上沒有坐端正,或是沒有遵守其他課堂紀律;(2)老師沒有看到我舉手;(3)老師不喜歡我,所以不讓我回答;(4)老師要輪流請不同的同學回答。
對于前兩個猜想,孩子思考后表示不認可,他說自己坐得非常端正,也沒有插嘴,老師從自己身邊走過好幾次,肯定是看到自己舉手了的。對于第三個猜想,我提醒孩子回憶:“上次故事比賽中,老師給你發(fā)了‘故事大王’獎;之前你身體不舒服,老師十分關心你,帶你看醫(yī)生,還一直叮囑媽媽要怎么更好地照顧你。所以,老師肯定是很喜歡你的?!痹谖覀冋獙Φ谒膫€猜想做討論的時候,外婆也加入進來說:“也有可能是老師知道寶貝都會了,所以就不再提問你啦?!甭犃送馄诺脑?,我和孩子不約而同地笑了。在這場家庭討論會的最后,我給孩子提了一個建議:“我們討論了這么多種可能,但無法確定到底是哪個,如果你真的想知道,可以去問問老師?!焙⒆狱c頭同意,這場風波也暫時告一段落。
到了周末,我問起這件事:“上次我們那件點名回答問題的事情,你問老師了嗎?”孩子輕松地回應:“反正后來老師也點名我了?!闭稍谶@時,幼兒園正在進行家長征文。我趁機問他:“我們要不要把這件事寫下來,如果其他小朋友也有類似的苦惱,也許能幫上忙?!焙⒆臃浅Y澩?,我們一起豐富了文章的內容。
作為家長,我們總是害怕孩子受委屈、受欺負、傷心難過,當孩子回家“哭訴”時,我們也難免被情緒控制,陷入思維誤區(qū),認為一定是老師(對方)“如何如何”了。如果一直局限在這樣的思維中,不免會將老師推到對立面,從而激化矛盾。正確的做法是:冷靜下來,先安撫情緒,然后澄清問題,與孩子共同尋找解決方法。這樣做一方面能有效化解問題,另一方面也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習得處理此類問題的方法,從解決問題中得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