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年的記憶里/春節(jié)是一束絢麗的煙花/春節(jié)也是捂著耳朵/點燃的炮仗/年三十晚上,噼里啪啦/奏響了全家團聚的華章
——王憶《兒時的春節(jié)》
在翻閱一本雜志時,讀到了一首描寫春節(jié)的小詩,幾句樸實的語句,似乎觸動了我的某根神經,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兒時過春節(jié)的往事。
一
在我的老家江漢平原鄉(xiāng)下,人們習慣把春節(jié)叫作過年。
每逢過年,大人和孩子們都很開心。大人喜歡過年,是因為過年這段時間是一年里頭難得的幾天清閑,不用下地干活,還可以走親戚拜訪朋友。小孩喜歡過年,是因為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還有鞭炮這種好玩的東西。從對過年有記憶開始,我就巴不得天天都像過年一樣。這個年還沒有過完,我就會盼望下一個年快點到來。
從傳統(tǒng)的意義上講,臘八節(jié)這一天傳遞著進入“年關”的信號,家家戶戶開始“忙年”了。在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記得臘八那天,母親早早就起床開始忙碌。熬臘八粥是個慢細活兒。只見母親湊齊八樣食材,將它們淘洗干凈。母親把不易煮爛的紅豆、綠豆、花生、蓮子先下鍋,用大火燒煮。等到它們被煮得像花兒開放一樣,再加入糯米、小米、桂圓、紅棗等。臘八粥開始沸騰后改為小火,不急不躁地熬煮著,直到粥香在氤氳的蒸汽中愈加濃郁。
在寒氣襲人的臘月天的早上,喝上一碗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臘八粥,既暖身又暖胃。我們小孩子覺得特別香甜,便大口大口往嘴里吸,連嚼都不嚼,一個個被燙得小臉兒通紅。
臘八節(jié)過去幾天后就臨近年關,這時就要殺年豬了。在殺年豬的前幾天,家里就會把殺豬匠請好,再找兩三個身強力壯的人當幫手,多半是自家親戚。準備宰殺的年豬前一天是不用喂食的,讓豬空腹,宰殺后豬腸等內臟便于清洗。殺年豬那天早上,母親燒上滿滿一大鍋開水。等人到齊后,殺豬匠帶著幫手走進豬圈,他手里握著一個帶鉤子的木桿,對準豬的下頜猛地用力一鉤,豬頭被抬起很高,聲嘶力竭地吼叫。這時幾個幫手迅速抓起豬耳朵、豬尾巴和豬后腿,合力弄到事先準備好的屠宰桌上死死按住。殺豬匠左手握鉤,右手拿刀,宰殺后讓豬血流到事先準備好的木盆里。然后,殺豬匠又在豬左后腿大動脈處,用刀劃開一條一寸左右的口子,把一根長約兩米的鋼筋做成的鐵棍從小口子插進去,沿著豬的皮肉之間不停地穿插。穿插完畢,再鼓著腮幫(后用打氣筒)從那小口處不停地往里吹氣。不一會兒,只見豬身子漸漸鼓起來。為了更好地把氣吹到豬的各個部位,站在旁邊幫忙的人還要用棍子或一尺多長的小木板不斷地在豬身上敲打,等把豬完全吹得鼓起來后,再用繩子將吹氣的地方扎起來,幫手們這才把充滿氣的年豬抬到大木盆里,將鍋中的開水全部舀進木盆,開始給豬刮毛。不一會兒,他們將刮得干凈整潔的白條豬懸掛在事先準備好的鉤子上,依次取出豬肝、豬肺、小腸、大腸、大油、小油,然后將豬身用刀分成兩大塊,再放到案板上,劃成一條條,剁成一塊塊,直到整理完豬腸,砍好豬頭,殺年豬的整個過程才算全部結束。
一切收拾妥當后,年豬飯也準備好了。殺豬匠和幫手與家里老老少少十幾口人坐在一起,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大聲說笑,特別熱鬧,至今都讓人記憶猶新。
二
在童年的記憶里,真正有了年味是從小年這天開始的。小年在北方為臘月二十三,而在我們南方則為臘月二十四。小年拉開了過年的序幕,年味便開始一點點地濃了起來。
小年這天,各家各戶都要“祭灶”。“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撣塵,又稱“掃塵”“除塵”,我們鄉(xiāng)下叫“打揚塵”。掃塵的風俗由來已久,據說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習俗。因為“塵”與“陳”諧音,所以掃塵被人們賦予了特殊的含義,有“除陳布新”的含義。
每年臘月二十四前后,父母都會選一個晴好的日子,帶領一家人打揚塵,進行一次大掃除。鄉(xiāng)下的房屋大都是磚瓦木結構房子,墻角旮旯掛滿了蜘蛛網。父親總會找來一根拳頭般粗細的竹竿,綁上一只掃帚,用一件舊衣服當頭巾,站到桌子上。父親舉著掃帚,不停地清除堂屋和臥室屋頂上的蜘蛛網,墻上、檁條上的灰塵也都被徹底清掃一遍。父親干活兒特別細致,打掃一遍總嫌不夠干凈,有的地方還要打掃兩到三遍。母親則在家門口洗被罩、床單,最后還要把我們換下來的臟衣服都洗干凈。
我們小孩子也幫助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擦洗各種器具和衣柜木箱等家什,一個個也跟著忙得不亦樂乎。偶爾還能翻找出滾落到某個角落里的舊物,比如玻璃珠子,姐姐還找到了她的一只發(fā)卡。每年打揚塵,都會為我們帶來這種意想不到的體驗。
打揚塵一般要進行大半天。到了下午,打掃過的屋子里塵埃落定,我們開始把門前禾場里的東西一樣樣搬進屋子里。父親把刮去鍋底灰的大鐵鍋搬回鍋臺邊,重新固定好后,母親便開始做飯。等我們把一些家什重新歸位,差不多是下午兩點左右。此時,飯做熟了,我們的肚子也早已經餓得咕咕叫了。
吃完飯,再細細打量一下屋里屋外,感覺真的是舊貌換新顏,一切都顯得清清爽爽。家里的每個角落都是干凈的,我們揉揉已經開始酸疼的胳膊和腰腿,開心地笑了。是啊,我們用打揚塵的方式迎接新年,把舊年的塵垢統(tǒng)統(tǒng)掃掉,期許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三
那時的老家鄉(xiāng)下,年味同樣也是在小年過后進入真正的高潮。臘月二十五這天,天還沒有亮,家家戶戶便開始忙碌起來——因為我們江漢平原農村過年一定會磨豆腐。當我們還在沉睡時,父親就將頭一天洗凈浸泡好的黃豆搬到石磨旁,母親拿著舀子緊跟其后。一切準備就緒后,父親開始推磨,母親將和著少許水的黃豆放進磨眼里,兩人配合默契。黃豆在磨盤里打幾個來回后,便變成豆汁從磨槽流出來,滴落到石磨底下的木盆里。磨好的豆汁是雪白的,有股濃濃的“清氣”。
隨著我們兄弟姊妹長大,父母后來把推磨豆腐的任務交給我們去完成。他們先教我們怎樣用力推石磨,然后又教我們在磨子不停轉圈的情況下,如何避開推磨的橫棍往磨眼里點黃豆。黃豆不能加得太多,也不能太少,還要不時加點水。我們學得很快,練習兩次就操作得有模有樣了。
磨完黃豆后,便開始進行磨豆腐的下一道工序。只見母親麻利地系上圍裙,把煮飯用的超級大鐵鍋清洗干凈,將豆汁倒進鍋里。這時父親坐在灶膛口,按母親的要求往灶膛里添柴加火,把豆汁煮開。估計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豆汁便燒開變成了豆?jié){。然后,母親把它盛進木盆里慢慢冷卻,就成了爽口滑嫩的豆腐腦。
母親讓我們每人品嘗一碗新鮮的豆腐腦后,大批的豆腐腦被水瓢舀入案板上專門的布包袱里,裝好扎緊,再在包袱上蓋上木制的平板大鍋蓋,鍋蓋上壓一塊青石類的重物,把豆腐腦中的水擠壓出去。往往半天過去,豆腐腦就凝固成了豆腐。母親用菜刀把豆腐切成小塊,放到筲箕里備用。過年的時候,豆腐可是非常好的菜肴,它的口感和味道都很特別,是如今城里菜市場豆腐攤上買不到的。
也是從小年這天開始,家家戶戶進入了忙年的快節(jié)奏。這期間年味最濃的,莫過于熱熱鬧鬧的年集了。趕年集是老家鄉(xiāng)下多少年來久久不散的鄉(xiāng)情,也是農家臘月里忙年的重頭戲。
那時候,我們最常去的是本縣楊市公社下面的劉市街和沔陽縣(現仙桃市)下面的謝場街,劉市街離我們最近。趕集最熱鬧的還是臘月二十五到臘月二十九,該買什么東西都會在這幾天買全。到了臘月二十九,集市上幾乎就沒有人了。
每年的小年過后,我都會跟著父親去趕集。一般情況下母親有家務要忙,都是她給父親列好購買物品的清單。離集市還有不到二里地,我就能聽到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因為那時候沒有自行車,聽到鞭炮聲時我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集市去,融入那熙熙攘攘的熱鬧中。一走到街口,就能看到摩肩接踵的人流堵在街口,有的人高舉著手里的東西,有的人護著胸前的物品,還有的人提著肉,一邊擠一邊喊:“讓一下,讓一下,別讓豬油擦著衣服了,擦著衣服了!”街道兩邊的小攤更是小心翼翼地護著自己的攤子,生怕被踩倒了。兩手空空的孩子們仗著自己個子小、身體靈活,漲紅著小臉在人群里擠來擠去。
臘月的集市雜七雜八賣什么的都有,做酥餅炸麻花的、賣瓜子花生的、賣頭繩頭花的、賣肉賣魚的。集市上最熱鬧也是孩子最多的地方就是賣鞭炮的攤子。賣鞭炮的人站在高處,一邊吆喝著一邊把摘下的一小掛鞭炮放了起來。隨著鞭炮的炸響,空中綻起一朵朵淡藍的煙花。這個時候最高興的是孩子們,那鞭炮里多少都有幾個不響的啞炮仗。不等鞭炮放完,孩子們就一窩蜂去搶落在地上的啞炮仗。
我們買齊了母親列出的年貨,父親會花一毛錢買個麻糖給我,順帶買上兩掛小鞭,待到吃團年飯前和正月初一早晨燃放,然后帶著我挑著年貨晃悠悠地回去。
除夕前兩三天的晚上,開油鍋同樣是一項重要的工作。開油鍋,就是在鐵鍋里用食用油炸一些平時難得一吃的菜肴。當然,這些菜肴品種比較單一,主要是豬肉圓子和魚塊,還有紅薯片和藕夾。
開油鍋前,要先把豬肉圓子和魚塊等半成品做好,紅薯片和藕夾的外面要裹一層面糊。開油鍋時,先把油燒開,然后將豬肉圓子和魚塊放到油鍋里,看到豬肉圓子和魚塊在油鍋里燒得上下翻滾“吱吱”作響時,我們肚里的饞蟲都忍不住了。紅薯片和藕夾要等豬肉圓子和魚塊炸完,再放到油鍋里單獨炸。炸這些食物耗時并不長,等到開油鍋結束,母親將那些成形的食物用筷子夾到一起,然后夾上兩塊不成形的放到我們手上。品嘗著那種香香的油炸味,至今回想起來都讓人忍不住直咂嘴。
開油鍋,還有孩子們愛吃的小炸,就是將面粉加水和糖精,制成本地人叫作“麻花”和“翻餃”的軟面。把它們放到油鍋里一炸,冷卻后既酥脆又香甜,是過年時招待客人的一種上好零食。
因為食油金貴,開油鍋剩下的油和油渣都被一滴不剩地倒進油罐里,以便往后炒菜時使用。
等到了臘月二十九,年貨基本上都齊全了,小商小販們收攤了,年集也冷清下來,就等過年了。
四
到了除夕,這一天才算真正意義上的過年。
除夕的團年飯也是各家各戶過年的重頭戲之一。這天,母親和奶奶都早早地起床了,她們要開始準備團年飯。餐桌上的雞魚肉是必備的大菜,必須提前準備好。
關于團年飯的菜譜,各家各戶不盡相同,還要考慮家庭經濟條件和人數多少。過去我們鄉(xiāng)下講究“十大碗”,如果經濟條件不允許,弄個“八大碗”也不錯。經濟條件好、人口多的家庭,桌上來個“十大碗”“八大碟”的也不是不行。菜的花色、品種搭配就要看各家的廚藝了。我們家每年的團年飯都是母親擔任主廚,她總是不辭勞累,事必躬親。幾個大菜從上午就開始制作,她先將洗好的老母雞放在鐵鍋里加上水和少許鹽慢慢煮成半熟,然后將雞放到砂罐里繼續(xù)慢燉。將大塊豬肉切成一片片分盤放好,蒸炒菜時使用。中午時分,家里滿屋子都充溢著肉的香味,還有白菜蘿卜和蔥蒜等蔬菜、佐料的香氣。
團年飯端上桌后,要燃放鞭炮。這時,一家人全部上桌,團年飯正式開始。吃飯時,我們都要向家中長輩們敬酒。我們小孩子不能喝酒,敬酒喝的是開水。在敬酒過程中,要說祝福的話。只是父母早把一些祝福話說完了,但我們絞盡腦汁想出幾句祝福話結結巴巴地說出來時,也會贏得長輩們的夸獎。
除夕那天,還有一項最能烘托新年氣氛的事就是貼春聯(lián)和年畫,這也是辭舊迎新最為明顯的標志。這事一般都由哥哥帶著我們完成。我們先揭去那些發(fā)白的舊春聯(lián)和年畫,將門框、門板擦洗干凈,然后貼上紅紅的新春聯(lián)和色彩艷麗的年畫。
從我記事開始,春聯(lián)都是大哥用毛筆書寫的,他是坮子上會寫春聯(lián)的幾人之一。每年進了臘月,大哥便開始準備好毛筆、墨汁、小刀和紅紙等,收集書刊上的春聯(lián)和祝福語,他還自編春聯(lián)記錄到筆記本上。因為春節(jié)天氣很冷,大哥寫春聯(lián)前必須用溫水反復洗手,早早泡好大小毛筆,反復調好墨汁,靜候書寫那一刻的到來。無論那天天氣多冷,他每次書寫春聯(lián)時的熱情始終不減。
對于買年畫和貼年畫,我們家是有規(guī)矩的:年畫要熱鬧喜慶的畫面,畫中要人氣旺娃娃多的,寓意來年全家歡樂祥和、喜事多多、人丁興旺。
大年三十,夜幕降臨,我們全家人便聚在一起守歲。這時父母都會想方設法為我們帶來意外的驚喜,給我們小孩子每人一份紅紙包著的僅有兩角錢的壓歲錢。壓歲錢雖然少得可憐,可在當時的我們眼里,這就是一筆不小的“財富”。收到壓歲錢,我們心里熱乎乎的,一個個將錢使勁兒攥在手里,不時地拿出來欣賞。等午夜一過,放完迎接新年的鞭炮,我們就把壓歲錢放在自己枕頭下,但在興奮中始終難眠。想到大年初一開始到本家長輩和初二到外公外婆那邊拜年,口袋里又會塞滿壓歲錢,我心滿意足地進入了夢鄉(xiāng)。
五
第二天清晨,我們就在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醒來。期盼已久的新年終于來到了。
我們這里走親戚的習俗是初一走伯伯叔叔家及其他親戚。拜年非常有講究,一般從輩分最長、年齡最大、關系最近的那家開始,即先是至親的長輩,接著是五代以內的長輩,然后是好友和鄰居。
大年初一是我們孩子們最喜歡的日子。女孩子扎著漂亮的小辮子,穿著嶄新的花衣服,男孩子們也收拾得干凈利落。我們在父輩的帶領下,去挨家挨戶給長輩們拜年。當一句句甜甜的祝福說出口,手里便接到了長輩們遞來的壓歲錢。拜完年回到家,顧不得喘口氣,我們便迫不及待地把口袋里的壓歲錢掏出來,認認真真數好,疊得整整齊齊裝回口袋里。
在拜年過程中還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比如平時少見的糖果和水果,也被塞滿了口袋。
我們上午拜完年,下午便成群結隊地放鞭炮去了。過年的時候,孩子們都會有一掛小鞭炮拆著玩。在玩耍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把干凈漂亮的新衣服弄得污穢不堪?;貋砗?,父母見到我們這副模樣,非但不打不罵,還拿好吃的給我們解饞。因為在我們老家鄉(xiāng)下,大年初一的講究很多,不能打人罵人,也不能說不吉利的話。至于這天不小心發(fā)生了摔碎碗碟之類的事,家人會連連安慰道:“歲歲(碎碎)平安?!?/p>
不過,大年初一最累的還是家庭主婦,她們一點也不得閑,不僅要管全家人的一日兩餐,還要安排好第二天回娘家拜年的禮品。
大年初二,是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的日子。父母帶著我和哥哥去給外公外婆拜年。在外公外婆家,我們吃著香噴噴的飯菜,還可以見到平時很少見到的舅舅舅媽和表哥表弟、表姐妹們。父母陪著外公外婆和舅舅舅媽們拉家常,年齡相近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們可以一起盡情地玩,關系融洽又親密,那種血濃于水的親情溫暖而綿長。
我們一般都會在外公外婆家再住上幾天,因為還要去母親娘家的親戚家拜年。那陣子,我們都記不清父母和伯叔給過我們壓歲錢,倒是記得舅舅舅媽用小紅紙包裹著給外甥的壓歲錢。舅舅舅媽給的壓歲錢,先是五角,后來提高到一元兩元,年年看漲。用作壓歲錢的紙幣,舅舅舅媽是用心的,票子都是專門換成了嶄新的。
拜完年,我們依依不舍地同父母回家了。我把口袋里嶄新的壓歲錢悄悄藏起來,準備用來買學習用品,或在節(jié)日里買自己喜歡的東西。當時的那種開心,是無法用詞語來形容的。
大年初二到十五這段時間,是親友間相互拜年走動的日子,一般都安排得滿滿的。認識或熟悉的人年后第一次見面也是一句“過年好”。如果是年輕人或者晚輩要說:“給你啷拜個晚年?!睂Ψ皆诨卮稹爸x謝”之后就會說:“不晚,不晚,還沒出正月呢?!?/p>
走親戚拜年的禮品也不復雜,除了外公外婆、舅舅家提兩瓶白酒、一對酥餅加一包白糖外,其他的就是一對酥餅。如果覺得禮品單薄了,就再加一盒餅干。親戚間你來我往,好不熱鬧。其實親戚之間的關系都是和善親密的,猶如一顆顆珠子,只有經常去走動才能串到一起,親戚間的情誼才會像酒香一樣醇厚長久。
六
春節(jié)時舞龍燈在我的老家頗為盛行,深受人們歡迎。
那時每年春節(jié),幾乎各村子都會組織舞龍燈,不僅在自己村里舞,還去別的村子里舞。不管是自家的還是外村的,只要聽到大路上鑼鼓喧天,人們就知道舞龍燈的隊伍來了。大家與舞龍燈的人都是鄉(xiāng)親,很多人平時就熟悉,見面除了問候一聲“新年好”,自然是一番說笑打趣。緊跟著舞龍燈便開始了,一時間鑼鼓鞭炮聲喧天,舞龍人的吼聲和觀眾的笑鬧聲齊鳴,把春節(jié)的喜慶熱鬧推向了高潮。
龍燈一般用竹、木、紙、布扎制而成,龍的節(jié)數以單數為吉,常見的有九節(jié)龍、十一節(jié)龍、十三節(jié)龍。在我們老家都是十三節(jié)龍,看上去威武氣派。按當地說法,一是龍爪本為單數,不可相悖;二是十三節(jié)對應了農歷一年的十三個月份(含閏月)。龍身長一百多米,粗如水桶,分為十三節(jié),每節(jié)撐扎一根棍子,由十三個人掌握,寓意龍的十三只爪。
舞龍燈的都是男人,龍珠是舞龍隊伍的靈魂,龍珠朝哪個方向滾動,龍頭就要朝哪個方向游走,后面的龍身也會跟著龍頭起舞。所以龍珠必須飄忽不定,龍身才能閃轉騰挪,龍才會顯得生氣勃勃。龍珠由一根粗長的木棒和一個鐵圓球組成,木棒頭被嵌入一個曲形鐵叉,鐵圓球被焊接在叉底,兩旁的叉刺上焊掛著兩個鐵鈴鐺,舞起來叮叮當當的,很有節(jié)奏。無論是舞龍珠還是舞龍頭、龍身,都是一項需要臂力的活兒,所以參加舞龍燈的人一般都是臂力強的男人。舞龍燈時的動作要有力度,舞動托把時必須力貫雙臂,才能將龍翻滾得開、舞得活。
舞龍燈分為室內與室外表演。室內表演時,舞龍的人在鑼鼓鞭炮聲中將龍身倒向右邊做小跑步繞場一周,繼而開始舞龍。舞龍珠的人引龍入屋內走完一圈后,依次在屋內條凳、方桌上站定舞龍,舞完后從堂屋大門出去。在禾場表演時,舞龍珠的人引領著龍做“龍跑單圈”打場,然后開始表演各種動作。每做完一次動作,便跑一次“龍跑單圈”。特別是在表演“黃龍盤柱”時,舞龍珠的人引導龍頭帶動龍身爬上鐵柱,將柱頂端所懸物(主要為香煙、布料及紅紙錢包之類)取下,隨后繞柱退下做“荷花形”舞龍。這時,樂隊緊鑼密鼓,伴之舞龍的人發(fā)出齊聲吼叫,場面十分壯觀。
七
每逢元宵節(jié),我們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因為它代表著團團圓圓、合家歡樂。在我的記憶中,做湯圓是一項復雜而有趣的工程。母親總是提前一天將糯米淘洗干凈后浸泡好,再倒入筲箕將水瀝干,然后和父親將一整筲箕的糯米抬到清洗干凈的石碓旁。母親把糯米適量倒入石臼中,父親腳踏碓尾,將石碓尾板踏到坑底,緊接著踏腳抬起,碓頭自然落下撞擊石臼發(fā)出“嗵嚓——嗵嚓”的聲響,抑揚頓挫,十分歡快,如同一曲古老的鄉(xiāng)村歌謠。這樣一起一落,一下又一下,糯米漸漸變成了糯米粉。父親停止踏碓,將碓頭擱在石臼邊。母親彎腰從石臼里舀出糯米粉,用籮篩篩粉,然后把雪花般的糯米粉收起來裝進布袋,將篩不下去的糯米“頭子”倒入石臼,繼續(xù)舂。舂了又篩,篩了又舂,直到舂成功為止。
元宵節(jié)早上,母親把一個揉好的大糯米粉團搓成條,一家人再將糯米粉條揪成一小團一小團的,搓成湯圓放到竹篩里。不一會兒,竹篩里均勻地放滿了湯圓,像一顆顆白色珍珠。
開始煮湯圓了。灶膛里的火燒得通紅,燃燒的柴火聲像過年燃放的鞭炮一樣發(fā)出“噼噼啪啪”的聲響。不一會兒,大鐵鍋里的水也慢慢燒開了,發(fā)出“嗞嗞嗞”的聲響,猶如唱著一首喜慶的歡歌。此時,母親端來竹篩里的湯圓,滿臉是笑地將它們“撲通、撲通”倒入鍋中。那一顆顆雪白的湯圓在母親嫻熟的動作中,你追我趕地滾落到鍋底,很快就在開水中鬧騰起來,濃烈的元宵節(jié)味道瞬間在空氣中彌漫開來。
隨后,家里每人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圍坐在桌旁,母親端來了白砂糖,適量加到每個人的碗里。我們用筷子夾著湯圓,讓它在糖碗里滾動一圈后塞到嘴里,熱氣騰騰的、軟糯糯的香甜頓時貫穿口腔,美味無比。
過了元宵節(jié),年才算徹底過完。置辦的年貨都吃得差不多了,大人們開始準備忙春耕,孩子們的“年癮”也結束了。
八
時光荏苒,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兒時家鄉(xiāng)過年的記憶,回想起來仍感到彌足珍貴。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人員流動和生活節(jié)奏步入快車道,人們過年的方式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不管是生活在城市還是生活在鄉(xiāng)下,每到春節(jié),人們拜年走親戚都來去匆匆,總覺得沒有了以前過年的那種氛圍,更像是在完成任務一樣,失去了往年的那種熱鬧歡騰。但鮮紅奪目的春聯(lián)、絢麗燦爛的煙花、熱氣騰騰的團年飯、香醇味美的名酒、漂亮時尚的新衣,以及一句句祝福的話語和一個個溫情的紅包,無不洋溢著過年的喜慶氣氛。盡管很多人過年回鄉(xiāng)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天,相逢后又要啟程,但同樣讓人們感到一種溫暖。
(責任編輯 王玲)
郵箱:144383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