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同胞關系;繪本教學;積極關系;心理投射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4)21-0029-04
【活動理念】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修訂)》(下文簡稱《綱要》)指出,小學中年級心理健康教育內(nèi)容應包括“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角色意識,培養(yǎng)學生對不同社會角色的適應”。根據(jù)《綱要》要求,結合小學中年級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本活動課圍繞學生與兄弟姐妹的相處和角色適應問題展開活動設計。
塞里格曼的積極心理學PERMA幸福理論認為,R代表的積極關系會給人的幸福帶來深刻正面的影響,使人具有更強的心理韌性及更高水平的幸福感。而一段積極關系的構建,需要彼此都有付出的動機且有所行動。本課以此為指導,旨在讓學生習得與兄弟姐妹友好相處的方法。
【學情分析】
隨著我國全面開放二孩、三孩政策的落地實施,非獨生子女人群越來越多。據(jù)調(diào)查,我校80%以上的學生為非獨生子女,在兄弟姐妹相處過程中,學生時而會產(chǎn)生不適應感與失落感,時而會發(fā)生矛盾與沖突,而這些矛盾與沖突引發(fā)的負面情緒經(jīng)常得不到宣泄釋放,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手足關系。為此,特設計本課,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個宣泄負面情緒、理解對方的機會。
在本課的活動設計中,教師根據(jù)三年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借助繪本《弟弟是個煩人精》,首先,按照在家中的身份角色(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獨生子女)對學生進行分組。接下來,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進行投射,對故事中的“姐弟分別干了什么事”進行情節(jié)猜想,慢慢“走進愛”,從而深度投射自己平日與兄弟姐妹相處的細節(jié),逐步“發(fā)現(xiàn)愛”和“創(chuàng)造愛”,繼而學會正確看待手足間的沖突。最后,鼓勵學生與兄弟姐妹“雙向奔赴”,共創(chuàng)有愛手足情。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認識到在兄弟姐妹的相處中有沖突也有愛,良好關系是需要雙方構建的。
2.情感目標:感受在多胎家庭中與手足相處的沖突與美好,體會愛的雙向性。
3.技能目標:達成手足間的相互理解,學習友好相處的技巧。
【活動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覺察手足相處中存在的愛與沖突,并認識到好的關系是需要雙方構建的。
難點:學習在家庭中與手足相處的技巧。
【活動方法】
繪本閱讀,討論,角色扮演。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書寫磁貼,馬克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形象板書貼,白板筆,分組展示板。
【活動對象】
小學三年級學生
【活動時長】
40分鐘
【活動過程】
一、導入階段:猜猜“我”是誰
猜謎語:“Ta”是家里跟我們年齡相差最小的人,“Ta”雖然年齡不太大,卻有著大大的魔力。有的同學與“Ta”相處時很開心,有的同學與“Ta”相處時常傷心難過,有的同學與“Ta”相處時既開心也傷心。
師:大家能猜到“Ta”是誰嗎?
生1:我家跟我年齡相差最小的是弟弟。
生2:哥哥或姐姐。
師:沒錯,謎底就是“兄弟姐妹”。大家都猜到了,本節(jié)課老師就帶大家一起來聊一聊“兄弟姐妹的那些事兒”。在課前,老師對大家在家的排行進行了暗中調(diào)查并悄悄分了組,其中1、2組是“弟弟妹妹”組,你們是家中的弟弟妹妹;3、4、5、6、7組是“哥哥姐姐”組,你們是家中的哥哥姐姐;8、9組是獨生子女組。(為各組分別擺上組別展示牌)獨生子女組將要擔任的是老師的小助手,你們需要動用善于觀察的眼睛和愛思考的頭腦,為“哥哥姐姐”組和“弟弟妹妹”組出謀劃策。
這節(jié)課我們要從一對姐弟的故事講起,這個故事就叫作《弟弟是個煩人精》。有一位姐姐,她即將有一個弟弟了,讓我們看看在他們身上發(fā)生了什么事吧。
設計意圖:通過猜謎游戲進行課前暖場,引入主題,并導出本課的繪本故事。
二、展開階段:走進愛
展開繪本故事,播放音頻《弟弟是個煩人精》,教師適時提問。
故事內(nèi)容:爸爸半夜把我從睡夢中叫醒。我知道,我的小弟今晚就要出生了。爸爸說我很快就要當姐姐了。我告訴他,我可不想當姐姐!一點都不想!但是,這根本由不得我。(視頻突然發(fā)生故障,卡頓了幾秒)姐姐突然大吼:毫無疑問,絕對沒錯,弟弟是個煩人精!
師:咦,怎么了,視頻怎么卡了?我們只聽到弟弟出生了,然后姐姐就大吼了一句“弟弟是個煩人精”。咦,中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呢?同學們能幫老師找回故事中丟失掉的情節(jié)嗎?
提問:姐姐為什么大吼一句“弟弟是個煩人精”,姐弟倆之間可能發(fā)生了什么事?
“哥哥姐姐”組:討論“弟弟”可能做了什么。
“弟弟妹妹”組:討論“姐姐”可能做了什么。
獨生子女組:討論姐弟倆可能做了什么。
小組成員發(fā)揮想象力討論,并將討論結果寫到事先準備好的黑板磁貼上。
“哥哥姐姐”組分享,一邊分享一邊將小組討論結果張貼在“哥哥姐姐”的教具貼旁邊。
生1:弟弟一定很吵,整天哭,姐姐煩死了。
生2:故事中的弟弟應該是趁姐姐寫作業(yè)的時候故意把姐姐的作業(yè)撕爛,姐姐很生氣。
生3:弟弟經(jīng)常向爸爸媽媽告狀,說姐姐這不好那不好,所以才惹得姐姐對弟弟大吼。
師:弟弟做了這些事,你們對此有什么感受?
生4:很生氣、很憤怒、很討厭、很煩!
“弟弟妹妹”組分享,一邊分享一邊將小組討論結果張貼到“弟弟妹妹”的教具貼旁邊。
生5:故事里的姐姐應該是不喜歡弟弟,弟弟根本沒做什么,但姐姐就是看弟弟不順眼,所以姐姐才大吼“弟弟是個煩人精”。
生6:姐姐應該是故意在弟弟面前吃零食,但是又不讓弟弟吃,弟弟來搶,姐姐不耐煩。
師:姐姐做了這些事,你對此有什么感受?
生7:委屈、傷心、難過,不知該怎么辦。
獨生子女組分享:你們觀察到了什么?
生8:兄弟姐妹相處矛盾不斷,麻煩事兒真多??!
生9:我本來還想要個弟弟或妹妹的,現(xiàn)在我不太想要了!
師小結:從這段故事來看,兄弟姐妹的相處充滿著火藥味:有時弟弟妹妹會忍不住做一些“搗亂”行為讓哥哥姐姐不高興,有時候哥哥姐姐就是看弟弟妹妹不順眼,相互之間矛盾和沖突不斷。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對“姐姐或弟弟做了什么事”進行充分猜測和討論,投射出自身生活中手足之間相處的真實情況,由此感同身受,并認識到手足的相處有矛盾、沖突和不理解是正常的。
三、深入階段:發(fā)現(xiàn)愛
師:兄弟姐妹的相處有時會充滿火藥味,但是只有火藥味嗎?
生10:我的哥哥有時會打我,但是他有時也會哄我。
生11:我和姐姐之間有時候有火藥味,但她有的時候也會逗我開心。
師:原來我們與兄弟姐妹之間不只有火藥味,還有些別的,是什么呢?在這里老師有一個小驚喜送給大家,我們班同學的兄弟姐妹有話想要對大家說,請看大屏幕。
教師播放提前錄制好的小視頻,內(nèi)容為兄弟姐妹對大家說的暖心話,例如“哥哥,我愛你”“謝謝姐姐經(jīng)常給我安慰”等。
采訪獨生子女組:在兄弟姐妹的相處中,你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
生12:不僅有火藥味,還有關愛、有溫暖,有很多幸福的甜味。
師小結:兄弟姐妹的相處中除了“火藥味”,還會有很多“甜味”!這些甜味會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著幽默、溫馨、溫暖與幸福。故事中的姐弟倆,他們之間也會像我們班同學和兄弟姐妹那樣,充滿愛和幸福嗎?請繼續(xù)往下看。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認識到原來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除了矛盾沖突,還會有許多的愛與溫暖,這些愛與溫暖會讓生活變得幸福甜蜜,為接下來的升華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造愛”作鋪墊。
四、升華階段:創(chuàng)造愛
繼續(xù)播放故事視頻:姐姐終于忍不住大吼:“弟弟是個煩人精!”……(視頻再次卡頓,中間情節(jié)丟失)故事最后的結局:我和弟弟相處得很愉快!弟弟是個煩人精?不可能啦!弟弟再也不是煩人精啦!
師:咦,中間的故事情節(jié)又丟失了,姐弟倆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呢?請小組合作討論,并書寫在磁貼上,全班共同制作兄弟姐妹“快樂相處小錦囊”。
“哥哥姐姐”組:“姐姐”可能做了什么讓姐弟關系變好了?
“弟弟妹妹”組:“弟弟”可能做了什么讓姐弟關系變好了?
面向上述兩組:你在與兄弟姐妹的相處中是怎么創(chuàng)造愛的?請分享你的成功經(jīng)驗。(獨生子女組也可參與分享)
學生討論完畢后上臺分享。
生13:姐姐可能過了一段時間后覺得弟弟長大了很可愛,原來弟弟的哭鬧只是因為他太小不懂事,現(xiàn)在姐姐主動接受了弟弟。
師:姐姐選擇了接納和包容弟弟。
生14:他們可能會逗對方開心,相互分享玩具和零食,陪對方一起玩,所以關系變好了。
師:嗯,相互分享、陪伴的確是個促使關系變好的好辦法。
生15:我雖然是獨生子女,但是我跟我表妹相處的時候,如果發(fā)生矛盾了就會先忍耐,如果忍耐不了就找大人幫忙,這樣不會讓關系變得很僵。
師: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選擇忍耐和尋求外援。很不錯。
生16:姐姐傷心的時候,弟弟過來安慰她。
師:好暖心呀,弟弟會安慰姐姐。
教師將學生分享的方法歸納、總結、展示在黑板上的“快樂相處小錦囊”中,如包容、分享、陪伴、謙讓、安慰、贊美、照顧、忍耐、尋找外援、冷靜等。
采訪獨生子女組:你觀察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
生17:有時有兄弟姐妹很煩,有時又很好。
生18:我現(xiàn)在又有點想要兄弟姐妹了!
生19:有很多方法能讓兄弟姐妹的關系變好。
教師結合學生的分享作總結:手足情是一段矛盾卻又美好的關系;愛是雙向的,有愛的手足情,需要我們共同創(chuàng)造。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將日常與兄弟姐妹的相處妙招投射到故事中姐弟倆的相處中,主動“創(chuàng)造愛”,讓故事中的姐弟倆關系變好,同時習得與手足友好相處的辦法。
【活動反思】
在多子女家庭中,同胞相愛相爭是常見的現(xiàn)象,許多學生為此感到困擾。為此,在進行了大量課前調(diào)查和素材調(diào)研后設計了本課,旨在引導學生更好地適應目前的家庭角色,認識到手足日常相處既有矛盾沖突,同時又充滿溫情,從而主動尋找與兄弟姐妹和諧相處的方法。
在課后訪談中,學生反饋很喜歡本課的形式和內(nèi)容,角色分組和故事猜測填空特別新穎有趣,給了他們一個“吐槽”自己兄弟姐妹的機會。多數(shù)學生對手足之間的關系有了客觀認識:兄弟姐妹的相處既有矛盾和沖突,更有愛,這些“愛”是可以通過雙方的行動去創(chuàng)造的;一段積極的關系需要彼此的雙向付出。
本課尚有不足和遺憾之處。本課主要針對非獨生子女,而獨生子女在其中顯得共鳴少、參與度不高。為了體現(xiàn)全體學生參與的課堂理念,經(jīng)過反復修改,最終確定讓獨生子女承擔課堂觀察員的角色,為“哥哥姐姐”組、“弟弟妹妹”組出謀劃策,但只作為觀察者觀察課堂終究還是缺乏一定程度的體驗性,有待改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212/t2012121/_415679.html,2012-12-17.
[2]吳念陽. 繪本是最好的教科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3]顧琴華. 將繪本故事引入心理輔導課的嘗試[J]. 江蘇教育,2019(56):12-16.
[4]陳萌琪. 把問題“搬”進課堂,師生共赴“走心”之旅[N]. 南方教育時報,2023-03-24(A11).
[5]曾光,趙昱鯤. 幸福的科學[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8.
編輯/于 洪 終校/黃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