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名初一女生因與同伴關系破裂后引發(fā)食欲下降、失眠、厭學、情緒長時間低落等問題,經(jīng)醫(yī)院診斷為重度抑郁,需藥物治療并結合心理輔導。心理教師采用敘事療法中的問題外化、改寫對話、回溯對話技術,幫助學生緩解抑郁癥狀;通過外部見證人的方式,幫學生構建家庭情感支持系統(tǒng),使其敢于嘗試改變自我。經(jīng)過十二次心理輔導,該生飲食、睡眠恢復正常,不再出現(xiàn)長時間的情緒低落,返回學校上學,能夠正視父親的離世,恢復了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
關鍵詞:敘事療法;初中生;心理輔導;抑郁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4)21-0059-04
一、個案概況
初一學生蘭蘭(化名),女,13歲,個頭矮小,體形偏胖,與同年級另一個班的女生蘇蘇(化名)關系較好。初一下學期開學初與蘇蘇鬧矛盾后,出現(xiàn)食欲下降、失眠、情緒低落、意志活動減退等情況。多次用刀片割手臂,自殺想法強烈。曾吞過藥,被送到醫(yī)院洗胃。
蘭蘭自述這一個月以來,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害怕去學?;蚱渌硕嗟牡胤?。在同學陪同下主動前往多家醫(yī)院就診,均診斷為重度抑郁,目前服藥治療,并在醫(yī)院心理科接受心理咨詢一次,效果不明顯。
據(jù)蘭蘭母親陳述,三年前,蘭蘭父親因癌癥去世,對家人的打擊較大,當時蘭蘭的姐姐得了抑郁癥,經(jīng)過治療,目前已康復。此前家庭主要經(jīng)濟支柱是父親,目前依靠母親打零工維持生活。母親抱怨蘭蘭不懂事、厭學、攀比,不體諒自己賺錢養(yǎng)家的艱辛。
二、問題分析與評估
(一)原因分析
結合蘭蘭自述、蘭蘭母親陳述及心理教師的觀察與分析,蘭蘭出現(xiàn)抑郁問題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1.情感事件:與好友關系破裂
小學四年級時,蘭蘭由省外轉(zhuǎn)學至本縣就讀,與蘇蘇同桌。在陌生環(huán)境中,蘇蘇給予了蘭蘭較大的幫助,兩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經(jīng)常會有一些女生間摟摟抱抱等親密的行為,并且蘭蘭堅信雙方友誼堅不可摧。初中階段,兩人考入同一所初中學校,被分在不同的班級,物理距離的增大,加上新同學、新朋友的介入,使雙方矛盾增多,經(jīng)常發(fā)生爭吵。初一下學期開學初的某天,兩人因瑣事再次發(fā)生爭吵,蘭蘭開始出現(xiàn)食欲下降、失眠、厭學、頻繁哭泣等情況,甚至做出自傷自殺行為。
2.創(chuàng)傷事件:父親離世
蘭蘭與父親關系較為親密,父親平時對蘭蘭關愛較多。三年前的某天,父親送蘭蘭上學,在校門口分別時,蘭蘭對父親說了句“再見,一路走好”,待蘭蘭放學回家,發(fā)現(xiàn)父親已離世。姐姐曾就此埋怨過蘭蘭,說這句話導致了父親的死,蘭蘭至今都無法原諒自己。
3.性格偏執(zhí)
三年前,蘭蘭的姐姐被診斷為抑郁癥,母親很重視,讓姐姐住院治療,并積極配合醫(yī)生幫助姐姐做康復。蘭蘭被診斷為重度抑郁后,要求去市級??漆t(yī)院做進一步治療時,母親因當時疫情等因素未能及時帶她前往市級醫(yī)院就診,蘭蘭就此認為母親不重視、不關心她。之后,蘭蘭的偏執(zhí)表現(xiàn)越發(fā)明顯:想要的東西一定要得到,否則就會大發(fā)脾氣;常以自傷、自殺等要挾家人,患得患失。
4.缺乏家庭情感支持
蘭蘭與母親、姐姐生活在一起,母親文化水平低,無固定職業(yè)。父親過世后,母親與其他男士交往,蘭蘭認為母親背叛了父親,平時不愿和母親說話。姐姐目前處于大四實習階段,在本縣某幼兒園任實習教師,姐姐經(jīng)常和媽媽一起指責蘭蘭不懂事、愛攀比、自私等。三人之間缺乏有效溝通,蘭蘭無法從家庭方面獲得情感支持。
(二)問題評估
蘭蘭衣著干凈、整潔,自知力完整,沒有幻聽、妄想等嚴重精神疾病癥狀。抑郁的原因較明確,且已對她的學習和生活造成較大影響。求醫(yī)需求高,對藥物的依賴性強,某次吞藥洗胃后,蘭蘭保證將會嚴格遵醫(yī)囑服藥。因不適應醫(yī)院的心理咨詢方式,由學校為其提供心理輔導。
三、輔導過程
第一階段:收集資料與建立輔導關系
心理教師采用無條件積極關注、傾聽、共情等技術,與蘭蘭建立了良好的咨訪關系。用開放性提問收集資料,了解蘭蘭的成長歷程及主要問題。
與蘭蘭共同商定輔導目標。近期目標:緩解情緒低落,飲食、睡眠恢復正常,減輕抑郁程度。遠期目標:正視父親的離世,恢復正常的人際交往功能。
以下為心理輔導片段。
蘭蘭:老師,我覺得自己每天都很痛苦,一難受就想吃藥。
師: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需要通過吃藥來控制,這聽起來讓人沮喪。
蘭蘭:是的,我現(xiàn)在不僅沮喪,對生活還很絕望。媽媽和姐姐認為我是在裝病,為了逃避上學。我想去市里更好的醫(yī)院看病,她們不帶我去。
師:聽起來你既要忍受“每天都很痛苦”,還要獨自一人承擔這份“痛苦”,確實不容易。
蘭蘭:那我能好起來嗎?
師:當然可以,目前你只是暫時被“友誼翻船”這件事給困住了,老師和你一起把“友誼翻船”給打敗,好嗎?
蘭蘭:好的,謝謝老師。
心理教師首先采用共情、真誠技術,讓蘭蘭感受到關心與信任,這是建立良好輔導關系的關鍵。 接著,通過敘事療法的問題外化技術[1],對蘭蘭的問題進行命名——“友誼翻船”,將問題與人分開,讓蘭蘭感受到問題可以把控,減輕由此帶來的無助感。
第二階段:改寫對話,引發(fā)改變
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不可能、也沒有辦法改變,但是人們可以調(diào)整自己對過去發(fā)生的事情的認知[2]。心理教師采用敘事療法中的改寫對話技術,讓蘭蘭重新認識同伴交往問題,覺察自己的情緒,發(fā)現(xiàn)不合理的認知,繼而挖掘人生支線故事,“擁抱”支線故事中的閃光事件;通過行動藍圖、身份認同藍圖,讓蘭蘭重新定位閃光事件,發(fā)掘更有力量的自己;引導其重新講述故事,發(fā)展期望的故事情節(jié),并賦予其積極意義。在這一過程中,蘭蘭關注到在家庭生活、人際交往中曾經(jīng)被自己忽視的東西。隨著對話的深入,期望故事的情節(jié)也越來越豐富,蘭蘭逐漸萌發(fā)出想要改變的沖動。
以下為心理輔導片段。
蘭蘭:老師,上周三晚上我心里很難受,吃了藥,還是無法緩解。后來吃了太多藥,被送到醫(yī)院去洗胃了。
師:聽到這個消息,我好心疼。聽起來現(xiàn)在好像只有藥物這個幫手能和你一起去對抗這個“情緒怪”了。
蘭蘭:對,就是只有藥物能夠幫助我。
師:我能理解你現(xiàn)在這種無助的感覺。請回憶一下這段時間以來有沒有發(fā)生過讓你感覺好點的事?
蘭蘭:上周五去學校辦理休學的時候,平時和我不怎么說話的一個女生知道了我的情況后,突然跑過來擁抱了我,并跟其他人說她會罩著我,誰也不許欺負我。那時候我心里很溫暖,沒有了孤軍奮戰(zhàn)的感覺。
師:你是如何回應這個女生的?
蘭蘭:我主動擁抱了她,好好享受了這種溫暖的感覺,然后微笑著對她說了聲謝謝。
師:從被擁抱到主動擁抱,這一改變對你來說有何意義?
蘭蘭:讓我覺得更有力量了些。
師:這聽起來真是件讓人開心的事,現(xiàn)在再來回想一下這個讓你感受到溫暖的畫面,你從中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自己?
蘭蘭:一個面帶微笑、全身充滿力量、發(fā)著光的自己。
師:接下來,請繼續(xù)做些什么來保持這個“面帶微笑、全身充滿力量、發(fā)著光的自己”的形象。那下一步你想做點什么?
蘭蘭:我想嘗試與蘇蘇和好。
敘事療法中的“改寫對話地圖”是指引導來訪者重新建構自己的生命故事,就像開啟一段沒有地圖指引的征程,離開他們熟悉的地方,邁向新的目標[3]。在改寫對話過程中,輔導者從蘭蘭的問題故事中發(fā)現(xiàn)閃光事件(通常這些閃光事件被看作“不重要的”故事情節(jié)),并讓蘭蘭重新體驗閃光時刻,引發(fā)蘭蘭情緒、認知和行為的一系列改變。
第三階段:回溯對話,提升自我評價
邁克爾·懷特[3]認為,一個人是由過去、現(xiàn)在以及未來生命中的重要身份組成的,這些重要的身份會影響一個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回塑對話可以給人提供一個修改自己身份認同的機會[4]?;厮軐υ挷皇潜粍踊貞涍^去,而是有目的地回塑與生命中重要人物的關系,回塑這些重要人物與自己當前生活、自我認同間的關系,以及對自己將來的影響。
蘭蘭在人際交往中與好友發(fā)生沖突并產(chǎn)生了消極的自我評價,認為自己毫無價值,生活沒有希望,這種絕望感時常伴隨著她,她多次差點就放棄了生命,但最終挺了過來。心理教師發(fā)現(xiàn)蘭蘭內(nèi)心對生活依然有著希望,于是和蘭蘭一起討論這個希望。在回溯對話過程中,蘭蘭再次提到了擁抱她的那名女生,她認為這個女生可能在維持希望的過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你覺得她為什么要擁抱你?”
“這位女生欣賞你什么呢?這些是不是被你家人忽略的?”
“你覺得她在你身上看到了哪些別人沒發(fā)現(xiàn)的東西?”
心理教師反復提問以上問題,蘭蘭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覺察到了自己身上的一些優(yōu)點,提升了自我評價。在這一階段的輔導中,蘭蘭受到了強烈的觸動,悲傷的情緒逐漸緩解,飲食、睡眠開始恢復正常,抑郁程度減輕,近期目標基本達成。
第四階段:邀請母親、姐姐見證
敘事治療中,可讓父母和孩子一起做咨詢,探索各自已有價值觀形成的緣由,從多重視角反思其中的不合理性[5]。本階段,心理教師通過外部見證人的方式對蘭蘭的人生故事進行回應、認可和共鳴,以豐富蘭蘭期望的生活故事。在征得蘭蘭同意的情況下,心理教師邀請?zhí)m蘭的母親和姐姐加入會談中。心理教師先與蘭蘭對話,母親和姐姐作為聽眾;之后,再與母親和姐姐對話,蘭蘭作為聽眾。
“蘭蘭剛剛講述的故事中,哪句話、哪個動作或表情觸動了你,讓你印象深刻?”
“從蘭蘭的故事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她?你腦海中有什么具體的畫面浮現(xiàn)出來嗎?”
“為什么這句話觸動了你,你是否回想起某段類似的經(jīng)歷?”
“這次的對話,給你帶來了什么啟發(fā)?”
心理教師通過以上提問,邀請作為聽眾的母親、姐姐來重述故事,最后再邀請?zhí)m蘭來重述。從后期輔導反饋可以清楚地看到,這次的見證對蘭蘭的康復及其家庭關系的修復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折點,讓蘭蘭覺得這個世界至少對自己有所回應,由此產(chǎn)生了全新的幸福感和愉悅感。蘭蘭的母親意識到自己作為一位母親,應該做到面對困難不逃避,對生活不抱怨,多關心孩子的感受。蘭蘭的姐姐意識到自己對妹妹過于嚴苛,愿意陪著妹妹一起面對困境。蘭蘭則看到自己的故事帶給姐姐和母親的觸動與啟發(fā),同時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理解:自己不應停留在破碎的關系與父親已逝的悲傷中,未來還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在等著自己去追求。
四、效果與反思
(一)輔導效果
通過十二次心理輔導,蘭蘭的抑郁情緒已有較大改善,最后一次來輔導室時面帶微笑、語調(diào)輕松、身體放松。她說與蘇蘇長談了一次,兩人互相道了歉;在班內(nèi)結交了一位新朋友。臨近期末,在姐姐的陪同下,回到學校正常上學。后期通過回訪發(fā)現(xiàn),蘭蘭的生活、學習、人際關系正常,情緒穩(wěn)定。整體而言,心理輔導效果較好,輔導目標基本達成。
(二)輔導反思
敘事治療是一種對來訪者絕對尊重,并給其帶來希望的輔導方式[6]。在本案例中,心理教師給予蘭蘭無條件的尊重與信任,與她建立了良好的輔導關系;對蘭蘭進行及時的情緒安撫、肯定與鼓勵,并輸入希望,這是心理輔導順利開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心理教師運用敘事療法的外化技術,將來訪者與問題分開,增強來訪者對問題的掌控感;引導來訪者發(fā)現(xiàn)例外故事,通過改寫對話、邀請重要他人作見證等,提升其自我價值感,緩解抑郁情緒,恢復正常生活。除了心理輔導,蘭蘭的康復也離不開家人和班主任的支持,多方合力,才促成了蘭蘭的轉(zhuǎn)變。
參考文獻
[1]梁舜薇,劉立力,陳建斌,等. 自殺意念的敘事療法干預個案報告[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23(1):24-29.
[2]王繼堃,鄧賜平,劉俊升. 抑郁癥主要敘事療法的解析[J]. 醫(yī)學與哲學,2020(21):50-53.
[3]邁克爾·懷特. 敘事療法實踐地圖[M]. 李明,曹杏娥,黨靜雯,譯.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9.
[4]揭秋云,袁曦. 敘事療法在兒童青少年情緒障礙中的應用[J]. 心理月刊,2022(3):227-229.
[5]邁克爾·懷特. 敘事療法的實踐:與麥克持續(xù)對話[M]. 金焰,譯.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20.
[6]John M Winslade,Gerald D Monk. 學校里的敘事治療[M]. 曾立芳,譯. 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22.
編輯/于 洪 終校/黃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