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小班幼兒而言,“爭搶”是其社會化必不可少的一步,“爭搶”背后究竟折射出幼兒的哪些心理發(fā)展特點?我們又該如何順應幼兒的發(fā)展特點,有效解決爭搶問題呢?我將通過以下案例進行詳細說明。
案例描述
小班的娃娃家區(qū)域游戲時間,毛毛從衛(wèi)生間回來,發(fā)現(xiàn)放在桌子上的電話玩具不見了,一轉(zhuǎn)身又看見辰辰正在玩他的電話玩具,便生氣地說:“這是我的電話,你還給我!”辰辰說:“這是我先看到的,是我的,你走開!”毛毛強忍著眼淚哽咽著說:“我要去告訴老師?!彼麃淼嚼蠋熒砗螅瑒傄粡堊欤阃弁鄞罂奁饋?。老師急忙轉(zhuǎn)過身安慰毛毛:“好了好了,不要哭了,大方點,男子漢不要輕易掉眼淚。你告訴老師到底發(fā)生什么事了?”毛毛一邊哭,一邊斷斷續(xù)續(xù)地說:“辰辰……搶我……玩……玩具……”于是,老師走過去對辰辰說:“辰辰,不可以搶小朋友玩具,現(xiàn)在請你還給毛毛,并向毛毛道歉。”辰辰使勁把玩具塞到毛毛手里,然后獨自一人坐到旁邊的椅子上……
案例剖析
一、基于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看幼兒行為起源
1.基于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談幼兒哭鬧行為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而3~4歲幼兒正處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較高的階段——由于他們自主能力低、抗挫能力弱、分離焦慮等更容易缺乏安全感,而哭鬧則是他們基于安全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情感宣泄。
2.基于幼兒各項能力發(fā)展指標談幼兒哭鬧行為
⑴小班幼兒解決沖突的能力較弱,而哭鬧行為是其解決沖突能力較弱的一個顯著特點。幼兒向成人尋求幫助解決問題屬于沖突解決能力水平3。小班幼兒大部分處于此階段,只是在幼兒尋求幫助的過程中,哭鬧更容易引起成人的關注。
⑵小班幼兒情緒管理能力較低,哭鬧是其常見的情緒表達方式。小班幼兒大部分處于情緒管理水平4:具備初步的控制情緒的能力,且能用合適的方式表達情緒。毛毛試圖持續(xù)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最后還是哭了出來,這說明毛毛有持續(xù)控制情緒的傾向,只是情緒管理水平還比較低。
3.基于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談幼兒爭執(zhí)問題
皮亞杰的自我中心主義指兒童完全以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觀點去認識事物的傾向。3~4歲幼兒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在此案例中毛毛只看到了自身行為的合理性和對方行為的不合理性,因此會發(fā)生爭執(zhí)。
二、基于幼兒身心發(fā)展行為起源看教師行為不適
1.教師處理幼兒情緒時采取堵的策略,不利于幼兒疏導情緒
本案例中,當毛毛的各種情緒以哇哇大哭發(fā)泄出來時,老師說:“好了,不要哭了!”教師是在壓抑幼兒的負面情緒。而幼兒的情緒有一個發(fā)起、高漲、緩和與平復的過程,突然哇哇大哭說明幼兒的情緒正處于高漲階段,如果被強行制止,幼兒會很難受。
2.教師回應幼兒情緒時給其貼標簽,不利于幼兒認識情緒
當看到幼兒哭得很厲害時,教師說:“大方點嘛,男子漢不要經(jīng)常掉眼淚!”教師向幼兒傳達著這樣一個觀念:哭了就不大方,有情緒是一件不好的事情,這就導致幼兒不能正確面對情緒。
3.教師解決幼兒沖突時包辦代替,導致幼兒缺乏自主權(quán)
當幼兒之間發(fā)生爭搶玩具的矛盾時,教師用命令的口吻讓辰辰把玩具還給毛毛并道歉,卻沒有引導幼兒如何解決同伴間的沖突問題——沖突是雙向的,教師單單站在毛毛的立場解決了沖突問題,而辰辰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4.教師解決沖突后沒有總結(jié)提煉,導致幼兒缺乏經(jīng)驗建構(gòu)技巧
教師在處理完幼兒的沖突后,沒有總結(jié)與提煉相關核心經(jīng)驗,幼兒解決沖突的能力沒能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幼兒對待同伴的方式、幼兒對待沖突的方式、怎樣消除誤會等。
基于幼兒行為起源和教師行為不適看有效應對策略
一、適當關注與理解,及時認同與接納,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
當幼兒出現(xiàn)消極情緒的時候,教師首先要表明自己看到了幼兒這樣的情緒,同時說明自己這樣說的原因。本案例中,當毛毛哭著找老師時,老師可以這樣說:“毛毛,你看起來好像很不開心,眉毛都快豎起來了,眼睛都哭紅了……”
二、引導幼兒正確認識和處理情緒,提高其情緒管理能力
1.感知消極情緒的客觀性與主觀性,促進幼兒建立正確的情緒認知態(tài)度
借助沖突情境,讓幼兒感受消極情緒帶來的不適感,引導幼兒認識情緒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告訴幼兒消極情緒是可以緩解的,無需害怕和逃避。例如,教師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幼兒:“你看起來很難受,生氣就是這樣,心里會感到很不舒服,但沒關系,每個人都有生氣的時候,老師也一樣,生氣就像吃飯一樣普通,只要你找到合適的方法,這種難受的感覺就會慢慢消失?!?/p>
2.引導幼兒正確緩解情緒,嘗試自我調(diào)控
當幼兒無法控制情緒的時候,可以給予幼兒一定的時間宣泄情緒,當情緒緩和后再來了解發(fā)生沖突的原因。例如,教師可以這樣說:“你現(xiàn)在很難受,如果哭可以讓你不那么難受的話,你可以哭一會兒,等你不那么難受了,再來找老師,好嗎?你可以嘗試深呼吸,像老師這樣或者想一想讓你高興的事情,又或者給喜歡的朋友、老師一個大大的擁抱!”
三、在還原真相、換位思考中去自我中心化,把解決沖突的權(quán)利交還給幼兒
1.引導幼兒陳述事實,讓雙方理解沖突的緣由
本案例中,教師和幼兒可能看到的只是一個片段,為了讓大家清楚事情發(fā)生的過程,同時了解矛盾雙方的想法,進而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點,陳述事實很有必要。例如,通過陳述事實,我們可以知道毛毛不在場時,辰辰以為玩具沒人玩,所以他覺得自己可以玩這個玩具。那么問題的關鍵在于辰辰不知道玩具的主人只是離開一小會兒,待會兒還會回來玩。
2.引導幼兒換位思考,理解對方行為,化解矛盾
在傳話的過程中,把一方的行為和感受一起傳達給另一方,讓幼兒了解自身行為給別人帶來的影響及其產(chǎn)生的原因,從而知道自身行為的不合理性和對方行為的合理性,理解對方行為,化解矛盾。例如,教師可以這樣對辰辰說:“本來這個玩具是毛毛先拿到的,結(jié)果他解完便回來,看到自己的玩具在你手上,他以為你要搶他的玩具,所以生氣了?!?/p>
3.教師充當傳話者,把問題拋給幼兒,引導幼兒自主解決
教師重復幼兒的話語,提出關鍵性問題,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思路,引導幼兒自主解決問題。例如,當辰辰說這個玩具屬于他的時候,教師可以這樣對毛毛說:“辰辰說這個玩具是他先看到的,所以這個玩具是他的?!标P鍵性問題:“你憑什么說這個玩具不是辰辰的而是你的呢?辰辰并不知道你說的這些,現(xiàn)在玩具只有一個,該怎么辦呢?”
4.提供解決方案供幼兒選擇,為幼兒自主解決問題指明方向
當兩名幼兒都想玩這個玩具,但又不想一起分享的時候,教師可以適當提供一些解決方案供幼兒選擇。例如,“我們怎么決定誰先玩呢?如果不清楚,老師有一些建議,你們可以聽一下。你們是用石頭剪刀布還是點兵點將的方式來決定誰先玩?”
5.總結(jié)經(jīng)驗,促使幼兒建構(gòu)解決沖突的完整經(jīng)驗
最后,教師總結(jié)梳理,提煉出解決此類沖突的經(jīng)驗。例如,告訴幼兒下次遇到此類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了解事情的原委后大家一起商量怎么辦,可以有哪些解決方案等。當幼兒學到這個經(jīng)驗以后,可以請他幫助其他有類似沖突的幼兒,達到榜樣示范與引領輻射的作用。
幼兒過激行為的產(chǎn)生,往往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僅僅靠單純的說教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應深入了解幼兒行為背后的“心理”根源,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