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青 錢明 韓欣芝 宋東 郭婧 郁盛梅
摘? 要:為解決好專業(yè)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問題,各高校正大力推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在輸出中國智慧、技術的同時,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文化,做到潤物無聲地將課程思政融入高校專業(yè)課程教學和職業(yè)技能培訓中,成為課程思政改革所面臨的難題。文章從課程思政融入留學生專業(yè)漢語教學的方式與路徑展開探討,分析總結課程思政案例取得的成效,反思未來留學生課程思政改革方向,對創(chuàng)新國際化辦學、建立全學程貫通、全過程育人的國際化培養(yǎng)新模式具有借鑒意義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來華留學生;課程思政;融入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7-0119-04
一、研究背景
隨著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來華留學生數(shù)量和留學層次不斷提升,貴陽職業(yè)技術學院來華留學生教育從最初“純漢語”語言生發(fā)展為“語言+專業(yè)”學歷生培養(yǎng)和“中文+技能”的職業(yè)技能培訓。教師向留學生授業(yè)的同時,傳道的方式和路徑成為留學生課程思政改革新課題。2018年,學院獲批國家對外交流項目——“瀾湄基金合作項目”,為瀾湄沿岸國家開展“軌道交通”技能人才培訓。項目為提升國際化辦學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大格局,將“瀾湄基金”課程——“科技漢語”(軌道交通篇)作為課程思政改革研究樣本,在打造中國職業(yè)教育國際品牌的同時,做好課程思政改革,引導來華留學生加深對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公共道德的認識,提升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度和認同感,培養(yǎng)知華、友華、愛華的國際人才。
二、留學生“科技漢語”課程簡介及課程思政建設背景
(一)“科技漢語”課程及研究案例簡介
“科技漢語”是貴陽職業(yè)技術學院下設國際教育分院開設的專業(yè)漢語課程。該課程是針對通過HSK3級漢語考試留學生的漢語語言技能訓練課,目的是為留學生進入專業(yè)掃清語言障礙,重在提高留學生漢語閱讀和口語表達能力。課程在“1+3”培養(yǎng)模式中第1學期,學時72個。2021年該課程入選“瀾湄基金合作項目”課程,結合培訓需求編寫完成“科技漢語”校本教材,建立多語種數(shù)字資源平臺,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完成“2021、2022年度瀾滄江—湄公河沿岸國家軌道交通技能人才在線培訓”任務。
本次研究案例選取“科技漢語”第7章——軌道交通篇,是鑒于“瀾湄基金項目”聚焦軌道交通,學院連續(xù)8年承辦東盟職業(yè)交流周軌道交通展演任務,選取該案例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研究意義。
(二)“科技漢語”課程思政建設背景
軌道交通是中國制造的國際名片,貴陽職業(yè)技術學院作為貴州省內首家探索“境外辦學”項目的高職院校,在2012、2018年連續(xù)兩年躋身“全國高職院校國際影響力50強”。截至2022年5月,學院采取“中文+技能模式”開發(fā)的涵蓋軌道交通“車”“機”“工”“電”“輛”“供”6大模塊教學資源包,對老撾、泰國、緬甸、柬埔寨等瀾湄國家開展軌道交通技能培訓,培訓量上萬人次,受到了業(yè)內的廣泛好評。2021年底中老鐵路開通,畢業(yè)于貴陽職業(yè)技術學院的8名來華留學生過關斬將成為首批“中老鐵路”正式員工,畢業(yè)生在參加“鐵路專業(yè)理論(機務)培訓班”被“老中鐵路有限公司”評為優(yōu)秀員工。
在“瀾湄基金項目”課程做好課程思政建設,研究樣本涵蓋學歷生和短期技能培訓生,人員覆蓋面廣,影響力深。課程思政教學有利于來華留學生感悟中國軌道交通人敬業(yè)、精益、專注、創(chuàng)新的大國工匠精神,同時也對未來創(chuàng)新國際化辦學、建立全學程貫通、全過程育人的國際化培養(yǎng)新模式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三、“科技漢語”課程思政教育融入情況及實施路徑
(一)“科技漢語”課程思政教育建設思路
課程思政如何與對外專業(yè)漢語或技術技能培訓能力目標達到理想融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對來華留學生的價值觀引導,激發(fā)留學生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故事的興趣與認同,是課程思政改革需要解決的難題。[1]留學生“科技漢語”課程思政教學貫徹“潤物無聲、求同存異、以人為本”的思想,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的基本原則,做到在專業(yè)技術講授時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播和能力培養(yǎng)三者融為一體,將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相統(tǒng)一,以實現(xiàn)培養(yǎng)知華友華的國際友人,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終教學目標。“科技漢語”課程從2014年課程開設至今,不斷改革升級,在這一過程中,課程思政教育的具體建設思路可概括如下:
一是從單一知識傳授轉向“知識技能+能力培養(yǎng)+價值塑造”三位一體,[2]視野拓展到整個行業(yè)領域,立意要有時代格局、歷史眼光和戰(zhàn)略思維,才能深入挖掘思政元素。[3]
二是加強課程團隊結構建設。[4]課程團隊在專業(yè)構成上有國際漢語教師、軌道交通專業(yè)教師,也有思政課教師,在教師職稱和年齡上也有教授、副教授、講師等老中青教師。
三是團隊組建時要重視團隊教師的政治、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定期開展培訓,提升團隊教學能力。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開展教學研討,不斷改進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效果。團隊溝通不局限在校內,更要積極建立與兄弟院校的聯(lián)系,共同開展相關課題、校本教材研究,走出國門,借力中外合作辦學、中國—東盟交通教育培訓聯(lián)盟和教育部外交部“瀾湄基金項目”三大平臺,將團隊成員拓展到海外,共同開展課程思政改革跨文化領域研究。
(二) “科技漢語”課程思政融入方式和融入情況
1. “科技漢語”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
教學設計法:即把課程育人目標、德育元素、思政點,列入教學計劃和課堂講授的重點思考內容,進行教學設計。[5]
隱形融入法:隱形融入法將德育元素潤物細無聲地“進專業(yè)、融課程”,在學院內部開展”課程思政示范課”“項目制教學(PBT)、三位一體(PBL)考核”“翻轉課堂”“體驗式”教育教學等課堂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使德育元素潤物細無聲地“進專業(yè),融課程”。
信息技術法:信息技術法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展開線上思政,一是不斷提高新媒體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水平,豐富融入育人元素的教學材料展現(xiàn)形式。二是開展“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進行課程線上平臺學習資料中思政元素挖掘。三是推進SPOC形式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實踐,提高在此基礎上的智慧教室利用率等。提高新媒體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水平,開展“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資源庫建設,探索“互聯(lián)網(wǎng)+”課程思政的有效教學形式。[6]
2. “科技漢語”課程思政教育融入情況
思政教育有別于高職獨立開設的思政課程,它將思政教育貫穿學院教育教學全過程,把“立德樹人”融入各門專業(yè)課程的課堂教學,以達到潤物無聲的思政教育目標。[7]
“科技漢語”課程采用任務型教學,思政教育主要嵌入三個任務板塊:一是通過在任務一軌道發(fā)展史概述中嵌入京張鐵路建設歷史,展示中國軌道人自強不息的鐵路精神;二是在任務二軌道交通專業(yè)概述中講解我國提出的泛亞鐵路建設背景與目的,使留學生明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含義;三是要在軌道交通文化簡介環(huán)節(jié)嵌入中國文化中的匠人精神,使來華國際學生的青春熱血帶上“匠味”,扎實工作,銳意進取,深刻體會中國軌道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三)留學生“科技漢語”課程思政融入教學設計的具體實施路徑
1. 教學設計思路
案例思政教學從軌道交通與思政教學兩方面結合入手,講述中國軌道交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以懷“匠心”、煉“匠行”、筑“匠魂”的脈絡層層遞進深入,向來華留學生展示中國軌道事業(yè)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國軌道人自強不息、艱苦創(chuàng)業(yè)、砥礪前行的軌道精神以及通過講解中國“一帶一路”鐵路建設傳達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2. 實施路徑
思政教學從傳統(tǒng)無思、少思的被動道理灌輸,到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實地參觀、互動交流、任務型閱讀等方式開展沉浸式學習和思考,達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思政教學目標。教學團隊通過實踐總結出懷“匠心”、煉“匠行”、筑“匠魂”三個教學實施路徑。
懷匠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背跣氖窃谄瘘c時心懷的承諾與信念,是困境時履行的責任與擔當。中國軌道人所懷初心即“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心懷蒼生、懷揣為民的“灼灼匠心”。中國軌道精神就是傳承“為國為民心”。
煉匠行。寶劍鋒從磨礪出,想成為行業(yè)翹楚、大國工匠,必須練就“過硬匠行”。中國軌道走過了百年,百年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中國發(fā)展的腳步從未停歇。在高鐵建設上,不論是里程數(shù)量還是質量都傲視全球。從自主設計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進水平,從時速35公里到350公里,從一條京張鐵路到當前的14.63萬公里鐵路網(wǎng),從沒有高鐵到3.79萬公里“八縱八橫”高鐵網(wǎng), 一個個首次、一項項全國乃至世界之最,讓中國軌道精神煥發(fā)著閃耀光芒。
筑匠魂?!耙缘轮辍?,成就“人為本,德為先,能為上,行為善”工匠魂。教育秉承“育人為本、樹德為先”。工匠之魂是德行,軌道交通行業(yè)須遵守“一信四德”(一信即誠信,四德為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
3.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及教學成效
“科技漢語”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應建立以素養(yǎng)為目標的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以檢驗教學實施效果。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綜合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方式,[8]過程性評價的量化指標應包括三個方面:即學生課堂出勤率、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完成情況,期末成績是總結性量化指標。過程和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可以使教師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化管理,科學、真實地對學生學習給予客觀評價,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個體差異,反映學生學習的真實狀態(tài),幫助教師調整自己的思政教學方式。
一是首次提出的懷“匠心”、煉“匠行”、筑“匠魂”課程思政實施路徑,適用于職業(yè)教育各個專業(yè),可推廣輻射,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如旅游專業(yè),可嵌入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以一腔愛國熱情,用一生的時間游遍中國的故事。講解旅游鼻祖——徐霞客所懷之“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初心;而后通過“不計程亦不計年,旅泊巖棲,游行無礙”基本完成了260多萬字的《徐霞客游記》,這一過程是煉匠行。最終感悟“張騫鑿空,未睹昆侖;唐玄奘、元耶律楚材銜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雙屨,窮河沙,上昆侖,歷西域,題名絕國,與三人而為四,死不恨矣”的匠魂。
二是以課程思政建設為起點,開展教學總結,經驗分享等教學活動,推動其他國際漢語課程思政建設,為未來提升來華留學生教學質量及在海外開辦魯班工坊做好相關的教學科研準備,打下良好的建設基礎。2023年5月貴陽職業(yè)技術學院主辦的“2023年高技能人才‘中文+技能(軌道交通和裝備制造方向)在線培訓暨瀾滄江—湄公河沿岸國家軌道交通技能人才培訓第四期”開班,培訓增加了裝備制造方向的專業(yè)課程,來自老撾、泰國、緬甸、越南、柬埔寨等國家的嘉賓,通過視頻會議方式,就職業(yè)教育的國際交流與瀾滄江-湄公河沿岸國家軌道交通技能人才培訓等內容展開研討,共同致力于推動建設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助力東盟共同體建設和地區(qū)一體化進程。
三是教學內容要兼顧中國國情與國際視野。案例教學內容涉及中國軌道交通發(fā)展歷程以及“一帶一路”建設和泛亞鐵路建設情況,不僅讓學生了解中國軌道交通發(fā)展情況,還要讓學生了解中國和東盟各國的合作概況,讓他們在了解中國的同時保持國際化的視野去看待軌道交通行業(yè)的發(fā)展前景。
四、結語
留學生“科技漢語”課程思政教學反思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提高認識、加強重視、協(xié)同育人。首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眮砣A留學生教育,作為國際化辦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培養(yǎng)會說漢語的專業(yè)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通過課程思政這一載體,將中國文化和精神輸出到來華留學生所在國家。[9-10]做好課程思政要從提升授課教師的思想認識入手,避免陷入留學生無須開展思政教育的誤區(qū)。
其次,提高思政教師隊伍綜合素質,重視隊伍教育教學能力建設。目前來華留學生課程思政建設還是一個新研究領域,需要建立一支綜合素質高、黨性強的師資隊伍,也亟須完善隊伍的專業(yè)性和管理模式,開展留學生的課程思政教學。
最后,建立協(xié)同育人機制,貴陽職業(yè)技術學院留學生課程思政軌道交通“跨學科”團隊建設基本完成,總結課程思政教學經驗發(fā)現(xiàn),整門課程缺少整體課程思政規(guī)劃,無法發(fā)揮學科間的協(xié)同育人效應,學院層面的教師協(xié)作、課程交互還需加強,未來仍需建立健全協(xié)同育人機制,組建跨學科思政團隊,共同開展課程思政改革。
參考文獻:
[1] 湯明. 留學生漢語課程思政教學的思考與改革路徑[J]. 教師,2022(18):6-8.
[2] 黃穎鵬,施江敏,王應煒,等. “課程思政”在醫(yī)學留學生外科教學工作中的融入[J]. 公關世界,2022(08):105-106.
[3] 張甲. 新時期來華留學生課程思政建設初探[J]. 高教學刊,2022,8(04):14-17.
[4] 龔艷霞. 同向同行協(xié)同育人——來華留學生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析[J]. 辦公室業(yè)務,2022(04):45-46.
[5] 程佳韞. 將課程思政融入來華留學生國際經濟學課程的探索[J]. 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22,43(06):30-32.
[6] 周茹,鄭婕,汪靜,等. 來華醫(yī)學留學生教學模式和課程思政的建設與探索——以“藥理學”課程為例[J]. 教育教學論壇,2022(19):173-176.
[7] 劉曉惠. 新時代來華留學生語言課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24):43-46.
[8] 陳絮蒙. 中醫(yī)藥文化背景下留學生藥理學課程思政建設探索[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2(07):82-84.
[9] 羅藝. 來華留學生漢語綜合課程思政教改實踐[J]. 紅河學院學報,2022,20(01):143-147.
[10] 葛新新. 來華留學生漢語綜合課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反思[J]. 南方論刊,2022(11):86-87+94.
(責任編輯:黃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