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唱表演中,各種音高的人聲交織在一起,不同聲部之間相互配合,可以表達出豐富多樣的音樂情感?!读x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合作演唱是音樂學習任務之一。演唱是音樂課程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易于接受并樂于參與的學習形式,對激發(fā)音樂興趣、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愉悅身心、陶冶情操等有著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基于新課標教學要求設計多樣化的合唱教學活動,指導學生掌握歌唱方法,提高他們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意實踐能力,全面提升核心素養(yǎng)。
一、加強發(fā)聲練習,提高歌唱能力
(一)開展呼吸訓練,保持勻速呼吸
在合唱教學中,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引導學生掌握歌唱技巧。合唱強調聲音的和諧統(tǒng)一,學生需要在保持個性特點的基礎上,注重共性的呈現(xiàn),以協(xié)同一致的歌聲展現(xiàn)合唱藝術的魅力。具體而言,合唱的共性主要表現(xiàn)在呼吸控制及音準把握等方面。教師應圍繞這些核心要素,指導學生參與發(fā)聲訓練,助力他們提高歌唱能力。
教師可以開展呼吸訓練,幫助學生掌握勻速呼吸的方法。一是調整學生的坐姿。教師要引導學生只坐三分之一的凳子,保持背部挺直,將雙手放在腹部,進行腹式呼吸。在呼吸過程中,學生要輕觸腹部,感受腹部的起伏,盡可能地讓腹部起伏更為平穩(wěn)。二是進行呼氣吹紙訓練。學生要在嘴前放置紙條,然后勻速呼氣。如果紙條能保持一定的起伏狀態(tài),則說明吐氣持久。三是進行吐氣吹燭訓練。學生在吐氣的過程中要努力將蠟燭吹滅。教師還可以選擇《嘎嘎小鴨子》等旋律簡單的歌曲,讓學生反復吟唱樂句,練習呼吸,以增強學生呼吸的穩(wěn)定性。
(二)開展共鳴訓練,感受氣聲平衡
學生只有掌握正確的共鳴方法,才能有效地表現(xiàn)不同聲部的特色,并使合唱產生和諧的效果。在合唱過程中,為了確保不同聲部特色得以體現(xiàn)并實現(xiàn)融合,學生需要注意正確使用共鳴腔,使得音區(qū)間的過渡更加流暢自然。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口腔共鳴訓練,并學習如何控制氣息與聲音的平衡。一是引導學生使用弱聲唱法。它指的是通過調節(jié)聲音的強弱來進行歌唱,如輕柔的聲音逐漸增強,再突然變弱,最終轉為極微弱的聲音。二是引導學生使用哼鳴唱法。學生可以想象自己在抬重物,先屏住呼吸,讓聲帶和氣流產生一種對抗感,然后開始哼唱。這兩種唱法都有助于學生體驗頭腔共鳴,并學習如何控制聲帶和氣流的變化。
例如,在教授《小寶寶睡著了》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是哄孩子睡覺的媽媽,用輕聲哼唱的方式演唱,展現(xiàn)“媽媽”聲音的輕柔感。學生要注意控制氣聲平衡,避免漏氣。
(三)開展音準訓練,熟悉聲部旋律
為避免各聲部之間出現(xiàn)不和諧的情況,教師要引導學生熟悉不同聲部的旋律,唱準各聲部的音,以避免他們在合唱時被其他聲部帶跑調。
在音準訓練中,教師需要從“唱得準”“聽得清”“合得好”這三個方面進行指導?!俺脺省敝傅氖亲寣W生掌握各聲部的旋律。教師可以采用樂器伴奏法,自己演奏鋼琴、電子琴等樂器,讓學生跟隨音樂旋律演唱?!奥牭们濉敝傅氖亲寣W生能夠準確辨別所學歌曲的不同聲部。教師可以讓學生哼唱,并讓其他學生猜測這是哪個聲部。“合得好”指的是不同聲部間的和諧統(tǒng)一,避免相互混淆。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合唱錄制下來,并借助多媒體技術將其分解成不同聲部播放出來,讓學生分析自己的演唱存在什么問題,并加以改進。在幫助學生調整音準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兩人一組進行合唱練習,再逐步增加合唱的人數。教師開展音準訓練,不僅能使學生準確掌握不同聲部的旋律,還能提高其分辨能力,進而增強合唱效果。
二、傳遞情緒情感,表現(xiàn)藝術形象
(一)調整強弱快慢,理解作品內涵
新課標提出,藝術表現(xiàn)是在藝術活動中創(chuàng)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展現(xiàn)藝術美感的實踐能力。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調整強弱快慢、分析段落結構等方法來表現(xiàn)藝術形象。調整強弱快慢指的是在理解作品思想內涵的基礎上,控制聲音的強弱和節(jié)奏的快慢。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聽旋律,感受作品的情感基調,再引導他們解讀歌詞,了解作品的背景信息,分析作品的思想內涵。最后,學生要根據作品內涵來調整聲音的強弱,控制節(jié)奏的快慢,以更好地抒發(fā)情感。
以《七子之歌——澳門》這首歌曲為例。通過解讀旋律、歌詞,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這首歌曲用擬人的方式展現(xiàn)了澳門人民對祖國母親的依戀之情。因此,在合唱中,學生要適時調整強弱快慢,使各個聲部更加和諧。當唱到“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時,學生要放慢節(jié)奏,讓聲音變得更輕柔,以抒發(fā)對家國的愛。當唱到“但是他們掠去的是我的肉體”時,學生要加快速度,加大演唱力度,以表達憤慨之情。
(二)分析段落結構,適應角色變化
某些音樂作品中可能展現(xiàn)了若干音樂角色,同一個角色的情感也可能會有變化。在合唱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作品的段落結構,讓他們結合歌詞分析不同段落中的人物角色變化,并思考如何在演唱中體現(xiàn)出這種角色變化。
以《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這首歌曲為例。該歌曲采用了三部曲式的結構。第一部分開篇的旋律柔和,反映出農村居民寧靜悠閑的生活狀態(tài)。第二部分作為歌曲的高潮,其旋律緊湊激昂,揭示了“媽媽”對舊社會的控訴。第三部分重復了第一部分的旋律,象征著一切又恢復到平靜的狀態(tài)。在合唱中,學生需要確定自己負責的是哪一部分,并思考該部分要突出人物的哪些特質。在表現(xiàn)寧靜生活時,學生應放松身心,進行輕柔地哼唱;而在演唱描述舊社會的段落時,學生需要表現(xiàn)出“媽媽”的悲憤情緒,并在和聲部分以更有力量的聲音來演唱。通過對段落結構的分析,學生能夠理解不同聲部的分配原理,把握主人公情感的轉變,從而更自然地表現(xiàn)歌曲情感的波動。
(三)調整行為動作,體現(xiàn)團隊精神
在展現(xiàn)藝術形象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調整行為動作,以增強其表演效果。演唱同一聲部的學生可以有相同的手部動作和面部表情等,以展現(xiàn)團隊精神。
具體來說,在動作方面,學生可以通過揮手、擺手、點指等手勢來增強合作感。又以《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這首歌曲為例。高音聲部的學生可以向上揮舞手臂,暗示聲音上揚;低音聲部的學生可以向下點指,同時將目光下投。在眼神方面,各聲部的學生都應注視指揮員。同時,他們可以利用演唱的間隙和同聲部的同學用眼神交流,表達悲傷、興奮、歡快等情感。在表情方面,學生要分析所唱聲部的情感基調,并結合歌詞內容調整自己的表情。在指揮學生合唱的時候,教師要引導不同聲部的學生協(xié)調動作,增強學生的集體認同感,使各聲部的學生在表演時整齊劃一,從而增強合唱的整體性。
三、拓展器樂資源,輔以創(chuàng)意實踐
(一)聽音模唱,明確音域高低
在合唱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意實踐素養(yǎng),教師可以利用樂器資源來幫助學生進行聽音模唱練習,使他們弄清楚不同聲部的音高差異,并在演唱時學會合理地區(qū)分各聲部。
具體來說,聽音模唱創(chuàng)意實踐活動分為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是聽音辨高低。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用樂器演奏一個單音或者一組和弦,讓學生聽并辨別其音高,同時鼓勵他們唱出所聽到的音,以檢驗他們的音準。二是唱音配樂器。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當一組學生在演唱某個聲部的旋律時,另一組學生要嘗試用樂器伴奏,與演唱聲部相協(xié)調。
(二)人器合作,選擇合適的樂器
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聽不同樂器的音色和音量,辨別各種樂器的音質特性。接著,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根據合唱曲目挑選適宜的樂器來進行配樂。最后,各小組需要展示作品,教師評出哪個小組的演繹效果更好。
以《茉莉花》這首歌曲為例。筆者先給學生展示了二胡、京胡、笛子、簫等不同的樂器,讓他們了解這些樂器的特點是什么。接著,筆者讓學生自主選擇演奏或演唱,自由組成小組進行合作表演。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雖然二胡和京胡在外形上相似,但二胡的音色相對低沉,而京胡的音色則高亢明亮。因為《茉莉花》整體給人優(yōu)雅的感覺,它不需要過于高亢的配樂,所以應選擇二胡而非京胡。
(三)即興伴奏,掌握前奏和間奏
在指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意表演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即興伴奏的方式,在合唱作品中加入前奏或間奏,以增強其藝術魅力。前奏與間奏都是合唱伴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其中,前奏指聲樂部分開始之前演奏的旋律,它具有渲染氣氛、描繪場景等作用。適當加入前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音樂情境,更有感情地進行演唱。間奏則是在歌曲中起到過渡作用的旋律。當合唱作品中的情感需要轉換時,適時插入間奏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師應先指導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演奏技巧,然后讓他們分組設計合唱節(jié)目,并根據演出的實際情況,靈活加入前奏與間奏,使得合唱作品更具動態(tài)變化。
例如,在演繹《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這首歌曲時,學生可以加入前奏來營造寧靜而安詳的氛圍,從而表現(xiàn)柔美而細膩的情感。在唱到“媽媽”對過去場景的回憶部分時,歌曲情感基調轉為激動和憤慨,此時,學生應適時插入間奏以實現(xiàn)情感上的過渡。同時,學生需要調整自己的情緒,以表現(xiàn)出相應的無助和憤慨之情。
新課標提出,創(chuàng)意實踐是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緊密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進行藝術創(chuàng)新和實際應用的能力。在即興伴奏中,學生要嘗試將合唱、演奏等音樂技能結合,在綜合運用中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結語
核心素養(yǎng)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基于新課標要求設計合唱教學活動,既要提高學生的演唱技巧水平,又要鼓勵學生大膽進行創(chuàng)意實踐。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錦豐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