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恨歌》是王安憶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小說。作品通過主人公王琦瑤傳奇而又悲劇的一生,傳達出多重主題意蘊:首先是愛情、友情、家庭的悲劇主題;其次是女性與城市及女性意識的主題;第三是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懷舊主題;第四是日?;纳虾Ec摩登化的上海,特別是上海與女性的城市主題??傊?,作品在多重維度上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女性幾千年來的悲劇命運和上海20世紀五十余年的城市變遷。
[關鍵詞]女性? ?城市? ?上海? ?日?;? ?妖魔化
[中圖分類號] I06?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13-0062-04
從目前來看,國內學者對王安憶的研究著述頗豐,對王安憶《長恨歌》的主題也進行了研究,但對于作品中女性主題與懷舊主題的研究略顯欠缺。本文除了分析作品的悲劇主題和城市主題,還從王琦瑤的女性意識以及女性與城市之間的聯(lián)系來分析作品的女性主題,以及懷舊主題?!堕L恨歌》中,王琦瑤的一生傳奇而帶有悲劇色彩,作者在傳達悲劇主題的同時也傳達出一定的女性主題、懷舊主題和城市主題。
一、悲劇主題
王安憶善于從女性視角來敘事,也善于通過對日常事物的描寫來展現(xiàn)人物命運。作者通過敘述王琦瑤傳奇的一生,體現(xiàn)人物的悲劇色彩。王琦瑤的一生中,與幾個男人建立了復雜的關系,但王琦瑤的悲劇不僅僅是愛情的悲劇,王琦瑤與父母和女兒薇薇的關系,與蔣麗莉、吳佩珍,甚至“忘年之交”[1]張永紅的關系,則體現(xiàn)出她身上的親情悲劇和友情悲劇。
1.愛情悲劇
王琦瑤的一生看似并不缺少愛情,實際上卻是缺少愛情的。王琦瑤憑借出眾的長相和氣質,在“上海小姐”的選舉中摘得“三小姐”的桂冠,而王琦瑤的悲劇命運便從此開始。先是在競選中結識了李主任,李主任成熟多金,能帶給王琦瑤豐富的物質生活,于是王琦瑤心甘情愿地做了李主任的“金孔雀”,王琦瑤在這段感情中得到的只有無盡的等待和陪伴她一生卻又致其命的金條。李主任遇難后,王琦瑤在外婆家認識了阿二。但是王琦瑤很清楚,阿二不過是她無趣生活的玩伴,所以她和阿二也只是存在過曖昧的關系。在弄堂生活的那一段時間,王琦瑤遇到了康明遜,康明遜以封建式家庭為借口,放棄了對王琦瑤的感情以及與王琦瑤的女兒薇薇。
黃昏之際,王琦瑤遇到了老克臘,與老克臘發(fā)生了一段畸形的戀愛,老克臘的及時抽身,使王琦瑤更加淪陷,王琦瑤試圖用“年輕的王琦瑤”所換來的金條來挽留他,但最后也不了了之。在王琦瑤的人生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存在,那就是程先生。程先生是王琦瑤所經(jīng)歷的戀情中,唯一深愛著王琦瑤的。在王琦瑤懷孕卻無法被康明遜承認的時候,程先生不顧閑言碎語,守候王琦瑤母女,直至薇薇出世。程先生對王琦瑤的感情是真摯的,且不求回報。王琦瑤的一生,看似談過很多戀愛,但其實她的一生也只是在情感糾葛中被人推著向前,看似熱鬧,實則荒涼。
2.友情悲劇
王琦瑤的一生,不乏好朋友的出現(xiàn),但是王琦瑤的友情也是以悲劇結尾。王琦瑤先是在懵懂歲月里遇到了吳佩珍,但吳佩珍與王琦瑤并不是簡單的閨蜜關系,而是可以用施恩者與受惠者來形容。吳佩珍對王琦瑤更多的是討好和拉攏,隨著王琦瑤試鏡失敗,她們之間的友情也就結束了。
后來王琦瑤遇到了蔣麗莉,她被王琦瑤的“滬上淑媛”[2]名號所吸引,掏心掏肺地對王琦瑤付出,并且邀請王琦瑤和她一起住。蔣麗莉喜歡程先生,程先生卻只對王琦瑤情有獨鐘,他們之間的三角關系摧毀了她們的友情。王琦瑤與蔣麗莉因為程先生不歡而散,間接地造成了王琦瑤的又一出友情悲劇。
李主任死于空難,王琦瑤從愛麗絲公寓搬進上海弄堂,結識了嚴師母,她們一起打麻將、一起圍爐夜話,但是嚴師母不滿王琦瑤與康明遜產生關系,漸漸疏遠王琦瑤。張永紅對于王琦瑤來說是一位比較特別的朋友,可以稱得上是“忘年交”,但她們之間是存在隔閡的,王琦瑤的生命也終結于張永紅的男朋友之手。在王琦瑤的一生中,她的朋友也確有幾個,但也無法稱得上真正的朋友。
3.親情悲劇
王琦瑤的悲劇命運與家庭有著很大的關系,她所生活的家庭本身就是一個悲劇。書中對王琦瑤的父母提及不多,但是我們可以感受到,王琦瑤的父母與她是較疏遠的。王琦瑤住進愛麗絲公寓時,她的父母并沒有過多干涉和過問;在薇薇出生后,王琦瑤每年只帶薇薇去見外公外婆一次,次數(shù)可謂少之又少。
王琦瑤自身的性格,也導致了王琦瑤與薇薇的家庭悲劇。王琦瑤與薇薇之間并不像尋常母女般自在,她們之間是互相存在妒意的,薇薇嫉妒母親的美麗,而王琦瑤則羨慕薇薇的年輕。薇薇并不是不會與人相處,她與朋友之間尊重有禮,對母親卻是百般呵斥。王琦瑤不是不愛薇薇,她不懂得如何表達她對薇薇的愛,王琦瑤自身性格上的不足,間接導致了她的家庭悲劇。
二、女性主題
王安憶的作品不乏對女性的描寫,《長恨歌》也不例外,作品通過對主人公王琦瑤一生的敘述以及上海這座城市與女性的關系來展現(xiàn)小說的女性主題。
1.王琦瑤的女性意識
小說用王琦瑤四十年的情感經(jīng)歷來揭示作品的主題,也刻畫了王琦瑤鮮明的女性形象。王琦瑤出生在普通的上海弄堂里,她的長相比常人出眾,不甘平庸,年輕好勝。王琦瑤所交的朋友,大部分都是富裕人家的小姐,先是通過吳佩珍參觀片場,認識了程先生,再是通過蔣麗莉參加上海小姐的選秀,成為“三小姐”。結識李主任后,王琦瑤沒有放過這個改變命運的機會,成了李主任的“金絲雀”。為了自己想要的上流社會的生活,她選擇與過去告別,成就了她所選擇的不平凡。
在王琦瑤的性格中,虛榮心是造成王琦瑤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她本是上海弄堂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但是她一心想擠入上流社會,與不尋常的人做朋友,與不平凡的人談戀愛,拼命想改變自己的處境,于是程先生對她的情深意切也敵不過李主任手中的權勢。從王琦瑤四十年的人生經(jīng)歷來看,王琦瑤的一生雖然都依附于男人而生存,但也不難看出她身上所存在的女性意識。
《長恨歌》的故事內容可以簡單概括為“一位新女性的舊生活”。王琦瑤的悲劇是“世俗的悲劇”,究其原因,她的悲劇命運不僅是現(xiàn)代社會無法預知的,還是她個人選擇的結果,她倔強地按照普通人的價值選擇了舒適和安逸的生活。王琦瑤和所有愛慕虛榮的少女一樣,向往著有朝一日可以聲名大振,希望自己可以被關注被寵愛。所以在對她一片真心但是身份平平的程先生與地位顯赫的李主任的“外室”之間,她選擇了后者。這也是當時社會普通市民最尋常的抉擇。
王琦瑤不僅長得美,而且也是極愛美的,同時她對美也有很大的追求?!巴蹒幨亲冯S潮流的,不落伍也不超前,是成群結隊的摩登。”但王琦瑤并不是簡單地追求美,她是利用自己的美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她一直追求著美,害怕自己老去,但是她的親身經(jīng)歷證明,拋棄她的不是金錢,也不是權勢,而是她抓不住的時光。
2.女性與城市
《長恨歌》主要講的是王琦瑤和上海的故事,也可以說是一個女人和一座城市的故事。在這部作品中,女人的命運和城市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女人是上海的代言人[3]。
遙望歷史長河,女性自古以來就處于封建社會的最底層,在地位上更是遠低于男性。在封建社會,科學技術不發(fā)達,人力是從事生產的主要方式。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勞動不再簡單地依靠蠻力,女子憑借聰明才智也可以在社會上占據(jù)一席之地。因此,城市變得更加適合女性的生存,在作者眼中,上海無疑是適合女性生存的,因為上海感性且多姿,溫柔且繁華?!帮L里傳來的是女用香水味,女裝比男裝多,那法國梧桐的樹影是女性化的……這城市本身就像是大女人似的,羽衣霓裳,天空撒金撒銀,五彩云是飛上天的女人的衣袂?!?/p>
“王琦瑤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兒。每天早上,后弄的門一響,提著花包出來的,就是王琦瑤……每間偏廂房或者亭子間里,幾乎都坐著一個王琦瑤?!蓖蹒幧谏虾?,長在上海,她的所有生活都充斥著“上?!?,也可以說她最愛的并不是男人,而是上海。在王琦瑤的人生中,不論是對李主任還是康明遜,王琦瑤都是一種隨遇而安的態(tài)度,但是上海對于王琦瑤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上海就是王琦瑤的靈魂安放地,所以最后作者安排王琦瑤的生命停留在了她最喜歡的上海。
《長恨歌》用王琦瑤的一生經(jīng)歷來演繹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通過王琦瑤生平變化莫測的經(jīng)歷,來展現(xiàn)現(xiàn)上海這座城市不同時代的精神特征。
三、懷舊主題
長恨歌發(fā)表于1996年,一經(jīng)發(fā)表,便在社會上引起熱議,當時正值“上海懷舊熱”的高潮階段,而《長恨歌》的故事內容則是從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開始寫起,人們很容易把《長恨歌》與懷舊聯(lián)系在一起。
1.“上海懷舊熱”興起的原因
“上海懷舊熱”是一種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的思潮。20世紀90年代,經(jīng)濟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上海迅速崛起,成為國際化大都市。但是隨著“上海”在大眾視野中的曝光增加,人們的視野又轉回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掀起一股“上海懷舊風”。“上海懷舊熱”的興起,與當時的消費市場和消費環(huán)境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當時“上海懷舊”的主題逐漸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有關舊上海的書刊、電影紛紛涌現(xiàn),許多作家以“上海懷舊”為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上海懷舊熱”迅速興起。
2.《長恨歌》與“上海懷舊熱”
關于懷舊的主題,王安憶曾經(jīng)說,她并不認為《長恨歌》與“上海懷舊”有關,在她的心里,上海并沒有什么舊可懷。但是不得不說,《長恨歌》為“上海懷舊”提供了一些可靠的資料。
在小說的開頭,作者先分章節(jié)介紹了舊上海的弄堂、流言、閨閣、鴿子,以及上海的王琦瑤,“站在一個制高點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壯觀的景象”,作者的一系列描寫,把讀者直接帶入了舊上海,而主人公王琦瑤就是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她是普普通通的上海弄堂里的女兒。王琦瑤身上所經(jīng)歷的種種,都會在不經(jīng)意間把人的思緒拉回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王琦瑤參加“上海”小姐的評選,吳佩珍帶著蔣麗莉去片場參觀,以及程先生在照相館為王琦瑤拍照片……這些鏡頭不知不覺就把讀者帶回了舊上海。
小說中不僅有形形色色懷舊的物質符號,也有許多關于懷舊主題的人物。故事中的程先生“學的是鐵路,喜歡的是相機”,他喜歡用相機來記錄美好的事物;還有80年代出現(xiàn)的人物老克臘,是一個很典型的懷舊人物形象,他選擇王琦瑤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也包括王琦瑤身上所擁有的舊上海的味道。
雖然作者一再強調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懷舊無關,但是小說中關于舊上海的物質符號以及人物描寫,很輕易就把讀者帶回舊上海,滿足了讀者對舊上海的想象,無形中為“上海懷舊”增添了自己的力量,同時也為“上海懷舊熱”推波助瀾。
四、城市主題
20世紀的上海是中國城市的典型代表,上海受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共同滋養(yǎng),作為國際化大都市迅速崛起?!堕L恨歌》中有很多關于上海的描寫,對上海與女性以及日常化的上海均有涉獵。
1.城市與女性
王安憶說:“在《長恨歌》里,我寫了一個女人的命運,但事實上這個女人不過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寫的是一個城市的故事?!盵4]王安憶通過王琦瑤的故事,將上海擬人化,來表現(xiàn)城市發(fā)展的歷史,以王琦瑤作為城市的代言人,來講述這段真實的上海往事。
小說的開頭,作者用洋洋灑灑幾萬字來介紹故事發(fā)生的背景,然后講述主人公的故事。在《長恨歌》中,男性是以過客的身份出現(xiàn),從程先生、李主任再到康明遜、薩沙、老克臘,沒有一個男人成為王琦瑤人生的男主角,而這些男性也不像傳統(tǒng)作品中的男性形象頂天立地,富有責任感。王安憶的這種寫作方式,打破了以往男強女弱的固定模式,否定了女性通過男性改變人生的想法。
2.日?;纳虾?/p>
《長恨歌》中的上海,有很明顯的日常化特征,王安憶的敘述展現(xiàn)了一個讀者不曾見過但卻真實存在的日?;纳虾?。不論是故事開頭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還是故事最后80年代的上海,作者對于上海的建筑、上海的飲食、上海的時尚,以及上海的娛樂都進行了簡單而又詳細的描寫,展示了上海的日?;卣?。
在故事的開頭,王安憶對上海的弄堂進行了介紹,“當天黑下來,燈亮起來的時分,這些點和線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除了弄堂以外,書中對于“流言”“閨閣”“鴿子”“平安里”也有詳細描寫,“這樣的平安里,別人看,是一片迷亂,而它們自己卻是清醒的,各自守著各自的心,過著有些掙扎的歲月”。
作者還通過女主人公的故事來展示時代的變遷,當王琦瑤再次回到上海,她總是穿著一件日漸褪色的素色旗袍,這個旗袍是上個時代的遺跡。改革開放后,滿街都是好穿又好看的奇裝異服,也逐漸興起了許多新事物。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作為平凡都市的上海也逃不過時代發(fā)展所留下的痕跡。
3.摩登化的上海
上海在當時作為一個大都市,在各個方面都顯示出獨特的地域性和先進性,展現(xiàn)出一個摩登化的上海。在小說中,作者對上海女性的穿著、舞會、下午茶也進行了詳細的描寫。下午茶的桂花赤豆粥,白瓷的杯子和有質感的勺子[5],這樣的生活充滿了儀式感,同時也提高了人們的幸福指數(shù)。而遠在海外上新的奢侈品,經(jīng)過航運也可以到達上海女人的手里,為她們的時尚添磚加瓦。
五、結語
王安憶善于通過書寫女性意識來傳達作品主題,《長恨歌》通過王琦瑤一生的感情變化及人生遭遇,展示了被封建思想禁錮的女性因自身的選擇與社會的束縛所導致的命運悲劇,傳達出多重主題意蘊,即悲劇主題、女性主題、懷舊主題和城市主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王琦瑤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愛麗絲公寓”到上海弄堂,王琦瑤的一生坎坷又充滿傳奇色彩。在《長恨歌》零零碎碎的描寫中,作者刻畫了豐富的人物形象,也展示了上海這座城市的變化,為讀者呈現(xiàn)出20世紀日?;纳虾:湍Φ腔纳虾?。
參考文獻
[1] 孔小云.淺析王安憶《長恨歌》中王琦瑤的悲劇命運[J].山西青年,2016(17).
[2] 楊蕊菡.城市玫瑰的凋零——再談《長恨歌》的悲劇色彩[J].品位經(jīng)典,2020(7).
[3] 郭偉平.上海女人長恨歌——王安憶《長恨歌》中的女性意識[J].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1).
[4] 王安憶.王安憶說[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
[5] 于曉涵.王安憶《長恨歌》城市意象解讀[J].今古文創(chuàng),2021(8).
[6] 馮玲萍,王雅楠.女性、城市與歷史——王安憶《長恨歌》解讀[J].蘭州工業(yè)學院學報,2020,27(4).
[7] 陳浩.浮沉海上夢,起落悲喜間——論《長恨歌》中城市與女性的關系[J].北方文學,2020(21).
[8] 郭顏柯.懷舊面紗下的憂慮——被誤讀的《長恨歌》[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5,36(5).
(特約編輯? 張? ? 帆)
作者簡介:王怡,洛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