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瑋
金石翰墨,風華綿延。4月29日,四年一屆的書法界“奧林匹克”——全國第十三屆書法篆刻展覽(行書、草書)在山西太原開展。山西的入展成績創(chuàng)下了歷屆之最,許多入展作品和作者都是首次在國展中亮相,展現出山西書法藝術界新生力量的良好發(fā)展勢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延續(xù)中華千年文脈,山西書法創(chuàng)作展覽、理論研究、專業(yè)培養(yǎng)、傳播交流蓬勃展開。近年來更是書法人才輩出,領新標異,各呈奇彩。如今的山西書壇,70后仍然活躍在創(chuàng)作一線,80、90后作為主力接棒前人,00后逐漸嶄露頭角,山西書壇煥發(fā)出生機勃勃的新氣象。
90、00后:初露崢嶸
自1980年全國首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簡稱國展)展出,迄今為止這一書法界最高規(guī)格的綜合性展覽已走過44個春秋,并以其專業(yè)性、藝術性始終引領著中國書壇的風潮,推動著中國書法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
每一屆國展的舉辦都會引起圈內的廣泛關注,掀起一波書法創(chuàng)作熱潮;從展前征稿、選稿評獎,到佳作展出、結集出版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也會引出諸多話題,國展也被形象地比喻為“書法界的奧林匹克”。為此,每一位書法作者都以能入展作為對自己書法創(chuàng)作成果的肯定。
翻看歷屆國展公示的入展名單,廣東、河南、江蘇三省一直以絕對的數量優(yōu)勢領跑,河北、山東、安徽三省緊隨其后,近幾年四川、遼寧、湖南、江西、浙江等后起省份的入展人數也在不斷增加。這些書法強省幾乎包攬了國展的入展名額。
而在2024年3月21日,中國書法家協會公布的全國第十三屆書法篆刻展覽入展名單中,山西省共有34位書法/篆刻作者的40幅作品入展,其中有6人更是雙書體作品入展,數量和質量都創(chuàng)下了歷屆之最。
“如果按照人口比例來算,山西這次的入展量應該是全國第一了!而且很多都是新面孔?!鄙轿魇嬙旱那嗄陼亿w毅提起此次國展山西取得的成績,神情難掩激動,他認為,這說明山西書法界的人才“含金量”很高。
作為此次國展雙作品入展的青年書法家代表之一,1992年出生的趙毅發(fā)覺,近年來書壇涌現出的新生力量,基本上是書法專業(yè)的大學生,90后、甚至00后已經站上了舞臺的重要位置。自己身邊也多是年齡相仿的專業(yè)書法作者,他們接受過系統化訓練,理論知識、技法研究也都比較扎實,因此能夠在大型比賽和展覽中取得不錯的成績。
1995年出生的沈志浩、何聰,1999年出生的丁鼎,2000年出生的常鼎煜,還有2001年出生的陰冠呈、溫博……這些入展的山西籍新生代作者,有的還在高校就讀,有的剛剛大學畢業(yè),還有的才進入職場不久。論資歷、論履歷、論經驗,他們并不引入注目。但他們身上都體現出了新生代創(chuàng)作者的共性:他們大多從小學習書法,具備非常扎實的基本功,對書法理論以及各種書體、風格非常熟稔;在書法創(chuàng)作上,他們對自身優(yōu)勢及短板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們有著充沛的創(chuàng)作欲望,也敢于大膽創(chuàng)新。
以山西大學美術學院書法專業(yè)大四在讀生、“00后”常鼎煜為例,他在創(chuàng)作此次國展作品的過程中,就對如何從眾多作品中“跳”出來、如何將唐代取法融入自己的作品等問題都做了積極探索和深入思考。結果也證明,他的嘗試得到了評審組的肯定。
70、80后:砥柱中流
相較于90后、00后書法作者身上的“學院派”烙印,70、80后書法作者則大多經歷過從業(yè)余走向專業(yè)的過程,人生經歷和閱歷也更為豐富。
今年51歲的郜曉芳深諳“轉益多師”的道理。兜兜轉轉在40歲那年突然頓悟,想要追尋兒時的書法夢想,郜曉芳因此一直抱著新人般的學習心態(tài),不計花費、不厭其煩、不吝求教。只要是自己所欣賞和喜愛的作品,不論作者年長年幼、知名度高低,他都虛心求教。郜曉芳粗略計算,如今自己到全國各地請教學習過的書法老師不下30位。
目前是山西大學在讀研究生的徐寅,學書經歷可謂一波三折。26歲以前,學習書法只是他懵懂的憧憬,直到一次破釜沉舟的離家出走,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輾轉找到書法作為人生方向后,徐寅如魚得水,在韓少輝、趙社英以及張旭光三位省內外名師大家的指導下,書法水平突飛猛進、一日千里。
此次參加第十三屆國展,徐寅的草書作品和行書作品雙雙入選。得益于在第十二屆國展已經有過一次入展經驗,讓徐寅在此次國展準備中更加自信,心態(tài)上也更加從容。但最令他感嘆的,仍然是過往親身經歷中,那段一幅作品寫一百遍的“鉆牛角尖”時期,也是他從痛苦的量變走向質變的必經過程。
苦練不是學習書法的捷徑,如果不加以思考,練習再多也是“無用功”。盡管沒有師承,白慧依舊憑借自己遠超常人的感受力和獨特的思考,創(chuàng)作出了獨屬于自己風格的、具有“自然山林之氣”的甲骨文書法作品。伴隨著自己鐘愛的音樂,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她幾度感懷生命、情不自禁落淚。甲骨文書法創(chuàng)作,需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知識積淀作支撐,每一個字就如同一個故事、一幅畫卷、一段吟唱。白慧希望這些內容可以真正走入中小學的課堂中,成為啟迪孩子智慧、滌蕩年輕心靈的工具。
與90后、00后書法作者不同,在采訪中筆者發(fā)現,作為當前山西書壇中流砥柱的中青年作者,在對經典文化的傳承以及人生經驗的積淀上有著更為抽象的領悟。他們在書法創(chuàng)作上的創(chuàng)新更多體現在對書寫技法、文化內涵的創(chuàng)新闡釋以及對自我書風的不斷突破上。
趙雁鴻化筆為刀,將甲骨文書法“刀”和“筆”的關系進行深入剖析;郭會軍融詩入情,把古詩詞朗誦作為書法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王琥靈魂三問,以哲人般的思考解構書法創(chuàng)作的意象表達……他們或為學生、或為師長,身份角色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對書法創(chuàng)作仍然抱有極大的熱情,在創(chuàng)作中也充滿豐沛的活力。
“什么是書法?書法到底要表達什么?應該怎樣表達?”這是王琥提出的“書法三問”,他將之奉為圭臬并時時自省。“一次入展并不能評價你真實的書法水平,持續(xù)的創(chuàng)作才是書法生命力的體現?!?/p>
凝心聚力,激發(fā)書壇新生活力
在與此次入選國展的書法作者們對話的過程中,筆者深刻體會到每位書法作者獨特的視角和理念所帶來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感。書法藝術審美是主觀多元的,對書法藝術的探索也是沒有窮盡的。正是由于每位書法創(chuàng)作者不同的人生閱歷和思考,才成就了他們如今在各自書體領域中的建樹。
而這些成就和建樹,又通通離不開山西書壇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離不開各組織部門的鼓勵支持。不止一位入展作者曾提到,本屆國展能夠取得如此佳績,離不開交稿前一次又一次的評稿會、離不開專家教授一場又一場的點評講座。從動員到組織,山西此次是凝聚全省文藝界的力量,共同為了一個目標的實現全力以赴。
兩個月時間、21場培訓、43位全國知名專家、3500余名參訓學員、4000余幅書法稿件……為了能夠有效提升全省的書法創(chuàng)作水平,推動山西書法創(chuàng)作取得新的成果,山西緊緊抓住了這次承辦國展的機遇,一手抓展覽籌備、一手抓創(chuàng)作組織,通過“分區(qū)域培訓、分書體看稿、分層次推選”方式,組織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高端培訓。
“這次國展宣傳廣、組織好、動員力度大?!币呀涍B續(xù)參加過三屆國展的孫鵬飛對此次山西備展前的看稿會印象深刻。山西省書協請來了全國知名的書法專家,統一為書法作者做培訓講解,現場點評。從地市到省城,這樣的看稿會他經歷了三輪。
“基本上能拿筆的都參加了,”山西省書法家協會秘書長荊霄鵬在回憶起年初全省書法界的備展盛況時,笑著開起了玩笑。由于發(fā)動充分、專家指導得力、作者踴躍參與,本屆國展山西選區(qū)共收到3543件投稿作品,投稿數量在全國39個選區(qū)中排名第一;初評入圍作品349件,入圍數量在全國排名第六;最終入展作品40件,入展數量全國排名第九,實現了歷史性突破。一串串數字背后,彰顯出山西書法事業(yè)蓬勃的生命力。
萬川涌入,涓流匯集。文脈悠遠,與古為新。此次全國第十三屆書法篆刻展覽(山西展區(qū))期間,山西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呈現綿長悠遠的文脈,為社會奉獻了一場鉤沉歷史、古今交融的藝術盛宴,進一步激發(fā)了山西書法工作者的創(chuàng)作熱情,推動山西書法事業(yè)繁榮發(fā)展。我們相信,以此次展覽為契機,山西廣大書法工作者將勇擔時代使命,飽蘸濃墨書寫山西精彩故事、展示三晉文化魅力,繼續(xù)為山西堅定文化自信、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西新篇章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書法藝術,必將在守正創(chuàng)新中譜寫新時代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