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明兩兄:……我在此閱中國的報紙,見白崇禧在北京演說辭上云湖南自去年起死去十七萬人。又十二月報載,河南饑民有六百萬人。即此二事,可知中國之一切情形矣……又云,貧窮、饑餓、紛亂、壓迫四者,是一人的鬼門關(guān),是眾人的安樂園。我由此想到我一身一家的事,即怡然處之了。我不希望我家活多人,只望活的人要真活……”
這封信是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寫于1928年的臘月,當時他被黨組織派往莫斯科。他惦記著苦難的祖國,胸中燃燒著救國救民的革命烈火。
在那樣一個艱苦卓絕的年代,何叔衡和其他革命先驅(qū)一樣,懷揣一顆救國救民之心?!白魇家埠?,將畢也鉅”,紅船起航,中國共產(chǎn)黨開啟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歷史征程。
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何叔衡毅然請求留在中央革命根據(jù)地堅持游擊戰(zhàn)爭。無論條件多么惡劣,他始終做到“風雨不動安如山”。
何叔衡在蘇聯(lián)留學期間給義子何新久的信中寫道:“我的人生觀,絕不是想安居鄉(xiāng)里以善終的,絕對不能為一身一家謀升官發(fā)財以愚懦子孫的……”一再叮囑何新久要“做于現(xiàn)時人生有益的事”。這些心聲,都是何叔衡一生踐行的理想與追求。
何叔衡在家信中寫到:“須知現(xiàn)在被壓迫的太多,都是可憐的人,所以乞憐也是空的。只有求自己才有門徑?!?/p>
在何叔衡心中,中國的命運只能掌握在中國人民自己的手中。
面對舊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況,何叔衡選擇了共產(chǎn)主義,凝成一顆“責任、信念、奮斗”的初心。在高度的歷史責任感驅(qū)使下,他尋找解救中國的道路,并在初心信念的指引下奮不顧身,無悔犧牲。
有船,就有遠航;有起點,就有初心。何叔衡家信不一定是在南湖紅船上所寫,但字里行間都是“紅船精神”和“探求真理”的味道,它們從南湖“紅船”中“捎來”,提醒著后繼的共產(chǎn)黨人:無論駛出多遠,都不要忘了從哪里來,往哪里去;無論駛出多遠,都要初心永駐,扎下理想信念的深根。
(選自“學習強國”平臺,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