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4)24-0197-03
本文引用格式:.從《關雎》看詩教傳統(tǒng)在當代中學語文情感教育中的作用[J].藝術科技,2024,37(24):197-199.
中國古代詩教思想源遠流長,深刻影響了幾千年的教育理念與實踐?!抖Y記·經(jīng)解》記載孔子所言:“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1]508這一論述揭示詩教作為古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品德的培育。早期“詩教”以《詩經(jīng)》為教材開展教育活動,核心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政治覺悟和文化修養(yǎng)。“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盵1]508這一論斷闡明傳統(tǒng)詩教在人格培養(yǎng)上的深遠影響。在傳統(tǒng)詩教觀念中,詩不僅具有知識性,也具有哲理性;不僅指向文學審美,更指向人格的自覺完善。然而,在當下的語文教學中,詩教的這種價值正在被逐漸弱化甚至遺忘。許多課堂上,詩歌教學往往局限于文字理解和知識傳遞,忽略了其在情感教育和道德培養(yǎng)中的獨特作用。尤其是在情感教育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詩歌作為情感表達與道德認知的載體,如何在現(xiàn)代教育中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成為亟待探討的問題。本文將以《關雎》為例,重新審視詩教傳統(tǒng)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回歸經(jīng)典,重新理解詩歌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有效地將“詩教”這一傳統(tǒng)教育思想與情感教育結合起來,從而為青少年提供更為深刻、理性和溫暖的情感體驗與道德指引,以回應現(xiàn)代情感教育的困境。
1情感教育缺失的現(xiàn)實困境
當代青少年面臨情感調控失序與責任倫理認知模糊的困境,語文教學需主動承擔情感教育使命,從詩教傳統(tǒng)中汲取經(jīng)驗,依托經(jīng)典文本,在語言實踐中引導學生建構符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價值導向的理性愛情觀。
1.1情感沖動與調控能力薄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教學建議部分提出:“引導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體認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增強文化自信?!盵2]44這表明語文教學不僅承擔著知識傳授功能,還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與情感價值觀,促進其人格健全發(fā)展。青春期是個體心理和生理迅速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初中生在此階段對愛情充滿好奇,情感體驗逐漸豐富,但由于認知尚未成熟,他們對愛情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感性層面,缺乏理性思考和自我調控能力。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學生就可能在情感關系中表現(xiàn)出過度依賴、沖動或盲目等傾向[3]12。詩歌本應是幫助學生理解人類情感復雜性的重要載體,但在現(xiàn)實教學中,詩歌教學存在嚴重的程式化過度解讀現(xiàn)象,導致詩詞中的真實情感與哲學思考被誤讀或忽略[4]。例如,在學習《關雎》時,課堂分析往往停留在“賦比興”手法的運用,而對詩歌傳遞的情感價值關注甚少。這使得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難以借助文學作品滋養(yǎng)心靈,面對情感波折時,容易陷人沖動,缺乏應對情感困境的韌性。
1.2責任意識與倫理觀念漸失
青春期學生往往對愛情懷有理想化想象,缺乏對愛情中尊重與責任的深刻理解,容易將愛情簡單地視為個人情緒的滿足,忽視其背后的社會責任[3]2。在當代社會,許多影視劇為吸引眼球,將愛情描繪得十分浮夸,熱衷于展現(xiàn)“一見鐘情”的激情,卻很少講述愛情中的責任和承諾,難免對青少年未來的人際交往與婚戀態(tài)度產(chǎn)生影響。同時,古詩詞教學對學生文化傳承意識重視不足,解讀時忽視詩詞的歷史文化背景,導致對詩詞深層歷史文化內涵的解讀缺乏深度[5]。而《關雎》傳遞出愛情不僅是個人的事情,更涉及家庭與社會的認可。這種觀念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總目標部分提出的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相契合[2]6。因此,在對青少年進行情感教育時,《關雎》這類經(jīng)典作品蘊含的深刻愛情觀應得到重視與弘揚,助力學生走出被世俗文化誤導的情感誤區(qū),構建起包含尊重、責任且符合社會價值的愛情觀念體系。
2詩教傳統(tǒng)的情感教育價值 以《關雎》為例
2.1詩教的理性克制觀:引導青少年克服沖動化傾向
2.1.1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一溫柔和諧的情感表達
春秋時期,在詩性思維的作用下,自然事物移向觀念的國度,成為意蘊豐富、不言而喻的象征[6]。《關雎》之詩“樂而不淫”,首句以溫柔婉轉的筆觸,描繪出一幅靜謐美好的畫面:水邊小洲上,成對的雎鳩相互和鳴,悠然自得?!睹妭鞴{》解釋道:“關關,和聲也?!盵7]3朱熹在《詩集傳》中也寫道:“關關,雌雄相應之和聲也。”[8]可見,“關關”并不是一只鳥孤單地鳴叫,而是雎鳩鳥彼此回應,交織成和諧的聲音,這使整首詩歌的基調顯得平穩(wěn)且節(jié)制。開篇營造的情感氛圍不是激情四溢的吶喊,而是溫柔含蓄的情感流露。相比之下,當代青少年情感表達存在直接化與沖動化的顯著趨勢。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和多元文化的沖擊下,許多青少年對感情的認知較為片面,傾向于追求一見鐘情式的浪漫。戀愛初期,他們往往憑借瞬間的心動而迅速投入,但這種激情難以持久,不少人缺乏長期經(jīng)營感情的耐心與責任感。一旦遇到矛盾和困難,就容易選擇放棄,導致感情難以穩(wěn)定發(fā)展?!蛾P雎》開篇展現(xiàn)的情感模式,為青少年健康的情感發(fā)展提供了借鑒。它提醒學生,健康的情感發(fā)展應注重節(jié)奏的和諧自然,不能一味追求激情與刺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詩歌這一特點,將吟誦引入課堂。在吟誦《關雎》時,引導學生關注詩歌的平仄、押韻以及詩句間的停頓,體會詩歌溫潤悠長的節(jié)奏,進而感悟情感的含蓄之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詩歌內涵,還有助于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會調節(jié)情緒,避免沖動行為,實現(xiàn)更健康的情感發(fā)展。
2.1.2“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堅韌持久的 愛情品質
詩中三次復沓“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不僅再現(xiàn)了采摘荇菜的勞動過程,也隱喻了愛情的堅韌與責任擔當?!傲髦⒉芍?、芼之”一系列采摘動作的遞進,表明愛情并非一蹴而就的情感體驗,而是需要不斷努力與篩選的過程。荇菜生于水中,隨波搖曳,卻根系深植,象征著愛情的忠貞不渝。這一意象揭示出古人認為愛情是一種需要經(jīng)營與堅守的責任,這與儒家倫理觀念中的“夫婦之道”相呼應?!抖Y記·昏義》云:“男女有別而后夫婦有義?!盵9]這里的“男女有別”并非強調等級依附,而是通過社會性別的角色分工確立雙方的獨立價值。真正和諧美滿的婚姻,需要雙方在生活中合理協(xié)作、共擔責任,而非僅停留在情感吸引層面。與之相對,當代青少年在情感關系中往往表現(xiàn)出較強的功利性,追求即時滿足,缺乏維護長遠關系的意識。《關雎》則提醒我們,愛情的真正價值在于雙方持續(xù)的付出與經(jīng)營,而非一時的情感沖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思考愛情是否僅是感性的情緒流露,是否應具備更深的責任意識,從而促使他們反思當代愛情觀的浮躁之處,培養(yǎng)其情感責任認知。
2.1.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理性調節(jié)情感的方式
詩歌在描繪君子追求理想伴侶的過程中,展現(xiàn)了君子的克制與自我調適?!扒笾坏茫幻滤挤?。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君子追求不到心儀的女子,夜里睡不著覺,在床上反反復復地翻身,這一場景的刻畫極具生活實感。即便內心焦慮,君子仍保持理性克制,未做出任何失禮的舉動。這種態(tài)度體現(xiàn)了詩教中注重自我修養(yǎng)的理念,即面對情感問題時,應學會反思與自省,而非沉溺于情緒中。當代青少年在面對情感困境時,往往缺乏情緒管理能力,容易產(chǎn)生極端情緒,甚至因沖動做出不理智行為?!蛾P雎》中的君子提供了一種更為成熟的情感應對模式,其傳遞的理性克制的情感態(tài)度,可對學生提供合理引導。《論語》中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10],這表明真正的情感成長不僅依賴情緒投入,更需建立在認知與理解的基礎上。在語文課堂中,若引導學生對比古今愛情觀,思考“求之不得”時應如何處理情緒,將幫助他們在現(xiàn)實情境中形成更加成熟的情感態(tài)度。
2.2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塑造青少年健康的愛情倫理
2.2.1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一愛情的道德基礎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贝司涔蠢粘鼍永硐氚閭H的形象?!墩f文解字》解釋:“窈,深遠也?!薄榜?,深肆極也?!保郏菀庵概觾仍谛摒B(yǎng)深邃;“淑女”在《毛詩傳箋》中釋義為:“淑,善?!保?]3不僅形容外在的端莊秀雅,更強調女子品性溫潤純善。由此可見,“窈窕淑女”描繪的是兼具深遠思想與善良本性的女子,她聰慧細膩,品格溫婉端莊。在當下社會,外貌至上的審美標準盛行,人們構建情感關系時,往往優(yōu)先看重外在吸引力,而忽視精神契合、價值觀認同與責任意識培養(yǎng)?!蛾P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塑造的理想愛情模式,并非單純基于外在之美,強調品德與內在修養(yǎng)的統(tǒng)一?!榜厚弧辈粌H指容貌優(yōu)雅,更隱喻女子內在情感深邃溫潤,同時君子也具備道德自覺、懂得自我約束的品質。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這一詩句,引導學生反思現(xiàn)代愛情觀的變化,思考選擇伴侶時,是否應更關注對方人格魅力而非外表,幫助他們樹立更成熟、理性的情感價值觀。
2.2.2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一愛情的倫理 歸宿
詩的最后“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進一步強化了愛情的倫理意義。“琴瑟”象征夫妻間的情感交流,“鐘鼓”代表社會的認可?!睹妭鞴{》云:“琴瑟在堂,鐘鼓在庭?!盵7]4婚姻不僅是個體的結合,更是家庭與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認為,婚姻不僅關乎個人情感滿足,還直接影響社會秩序。《周易·序卦傳》提到:“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12]這揭示了家庭關系在社會結構中的重要性,夫妻關系是構建家庭乃至國家秩序的根基。《中庸》亦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盵13]這說明和諧美滿的愛情不僅是個體幸福的源泉,更是社會穩(wěn)定的基石。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借助“琴瑟友之,鐘鼓樂之”蘊含的象征意義,引導學生理解情感關系的長期性和婚姻的倫理維度,使其認識到真摯的情感不僅關乎個人幸福,也關系到家庭穩(wěn)固與社會和諧,從而培養(yǎng)他們珍惜承諾、忠于責任的意識。
3結語
《關雎》不僅是一首描繪愛情的經(jīng)典詩篇,更承載著深厚的詩教傳統(tǒng),在當代中學語文情感教育中發(fā)揮著獨特作用。它以含蓄深遠的表達方式,向學生傳遞理性、克制、責任與和諧的情感觀念,使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不僅獲得知識的積累,更得到心靈滋養(yǎng)與價值觀塑造。詩歌通過描繪理想化的愛情,啟發(fā)學生體會愛情中應有的理性與責任,展現(xiàn)了情感與理智并重的價值取向。語文教學不僅應關注知識傳授,更應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和成熟情感觀的責任。千年傳承的詩教智慧,至今仍為當代學生提供著寶貴啟示,幫助他們在紛繁復雜的情感世界中保持理性與克制,培養(yǎng)健康與成熟的情感態(tài)度,摒棄浮躁與沖動。通過學習《關雎》,學生能夠在理解與感悟中塑造更成熟的人格,并以此為基石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使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語文教育中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張延成,董守志.禮記[M].北京: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50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4,6.
[3]劉玉新.對中學生“早戀”現(xiàn)象的分析及對策思考[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3(12):12-15.
[4]彭捷.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的文本細讀分析[J].課外語文,2019(25):34,36.
[5]吳冠凡.文化自信下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探討[J].品位·經(jīng)典,2023(16):163-165.
[6」姜亭亭.子夏“素以為絢”之問與春秋時期的詩學語境[J].文藝爭鳴,2024(11):190-194.
[7]毛詩傳箋[M」.毛亨,傳.鄭玄,箋.陸德明,音義.孔祥軍,點校.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18:3-4.
[8」詩集傳[M」.朱熹,王逸,注.洪興祖,補注.長沙:長沙岳麓書社,1989:2.
[9]禮記譯解[M].王文錦,譯解.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16:821.
[10]程樹德.論語集釋[M].程俊英,蔣見元,點校.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13:466.
[1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46.
[12]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0: 96.
[1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今譯[M].李申,譯.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2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