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軍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 浙江紹興 312300)
2023 年11 月,筆者在一次教學調研中聽了一節(jié)八年級歷史課“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課堂上,授課教師對教材內容條分縷析,從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到工農(nóng)武裝割據(jù),教學線索清晰,師生互動良好,看起來課上得不錯,但仔細深究,總覺得缺少點什么,最大的遺憾是課堂上很難看到“歷史人物”,缺少歷史人物的“存在感”。整節(jié)課沒有反映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心路歷程和為尋找革命道路而艱辛奮斗的歷程,學生很難體會他們身上涌現(xiàn)出來的革命智慧與革命精神。課堂缺少學生與教材、學生與教師的情感“共鳴”,對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很不利的。這樣的課堂,在當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并不少見,總結這些課堂的缺憾,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有時我們的課堂被過多的歷史定論束縛,被過多的歷史表象迷惑,呈現(xiàn)給學生的歷史課雖然有嚴謹?shù)目蚣?,但把有機的歷史割裂成無數(shù)的碎片,歷史知識的分析與傳授過多地掩蓋了真正推動歷史發(fā)展的主體——歷史人物,似乎給人一種錯覺:離開歷史人物,人類歷史照樣會演進和發(fā)展。
有些課堂,雖然呈現(xiàn)了歷史人物,但或許是因為教學時間有限等原因,學生了解的只是歷史人物姓名、生卒年、身份等人物介紹的結構性要素,缺少歷史人物參與歷史事件的具體活動和細節(jié)關注,所以給出的歷史人物往往是干癟的,人物形象顯得不夠豐滿,無法讓學生勾畫出歷史人物完整而豐滿的輪廓。
人最大的特質在于人是有意識、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意識、思想、感情融于其心理活動中。歷史人物的所有活動,其實都與其自身的心理活動密切相關,都在其心理的支配下行事。但是許多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歷史人物,恰恰缺少了人物心理活動,似乎成了不受意識控制的、超越一般常人的“獨特的人”。
正確、科學評價歷史人物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我們時常也會從一分為二的角度去評價。但普遍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公式化評價,千篇一律地一分為二,但如何分,分到什么程度就不細說;二是評價套用現(xiàn)成的歷史研究定論,在引導學生關注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等史學思想方面下的功夫不夠,不利于培養(yǎng)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歷史教學的最大功用在于以史為鑒,用過去服務未來。要通過正面、反面的歷史人物去引領或警示學生,這是歷史教學的要義所在。但由于在歷史教學中缺乏情感的滲透,無法與學生產(chǎn)生思想共鳴,知識與情感“兩張皮”現(xiàn)象依然存在,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更是艱難。
這樣的教學現(xiàn)狀,與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定位是不匹配的,削弱了歷史學科應有的教學功能,應引起我們的深思。筆者認為,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重視歷史人物,要突出人在歷史中的地位。概而言之,歷史人物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關鍵密碼。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1]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秉承唯物史觀,用唯物史觀指導歷史課堂教學,形成對歷史人物全面、客觀、正確的認識。唯物史觀是開展歷史教學的大前提。
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2]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歷史人物的觀照,“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讓學生在知得失中不斷培養(yǎng)和發(fā)展自己。
堅持“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歷史教學要堅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教材整合、史料選取、觀點引導等必須符合初中學生的心智特點,把握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既能調動學生“已知”,又能發(fā)展學生“應知”,引導學生去探索“未知”。
歷史人物總是生活在特定的時代之中。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階級關系、社會關系、上層建筑和經(jīng)濟基礎,由此會影響歷史人物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強調論世知人,要先了解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在時代背景的觀照中去把握歷史人物。
對歷史人物進行“人性閱讀”,不僅考察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影響,同時關注歷史人物的出身、心理、性格、情感等內在因素,努力去觸及人性的本質,揭示人物的深層心理結構。不同的歷史人物有不同的人生體悟和人性表現(xiàn),學會人性閱讀,其實是在關注對歷史人物的“靈魂拷問”。[3]
歷史的發(fā)展是歷史人物“推”著走的,沒有歷史人物就沒有歷史。因此,需要通過各種途徑讓歷史人物“在場”,回到“歷史現(xiàn)場”,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時間聯(lián)系和空間聯(lián)系中,無論是正面英雄還是反面人物,是個體還是群體,是普通個人還是杰出人物,“人”都不可以缺席。如在學習“戊戌政變”頑固派大肆捕殺革命黨人之時,教師一般會簡化“戊戌六君子”就義時的細節(jié),甚至一筆帶過,但筆者以為,讓“戊戌六君子”回到歷史現(xiàn)場,突出他們的慷慨就義氣節(jié),是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極好時機。筆者在上課時細化了這段歷史細節(jié),當變法形勢惡化之后,康有為等人避開了,譚嗣同卻留下了,臨刑前更是留下了千古遺言:“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4]這是一位堅定變法者的英勇氣節(jié)。劉光第在臨刑前,“神氣沖夷,澹定如平日”,受刑后,身軀還“挺立不化”,周圍看到的群眾無不為之震撼。通過這些細節(jié)的陳述,歷史人物的“在場”感明顯增強,學生深受感動,對先輩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歷史人物的形象是立體的、豐滿的。教學過程中師生要從多個層面去描繪歷史人物,還原歷史人物的真實性、豐富性、全面性,“素描”歷史人物畫像,增添歷史人物的立體感,“重現(xiàn)”歷史人物,讓歷史人物“活”起來。如在學習《三國鼎立》時,曹操是至關重要的歷史人物,講好了曹操,從一定意義上說明這節(jié)課成功了一大半。在上這堂課時,筆者把這一節(jié)課取名為“曹操與三國”,以突出曹操對三國這段歷史的深刻影響。同時,筆者把課的主題定格在“還原真實的曹操”上,試圖通過本課,讓學生認識真實的曹操,在認識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認識歷史人物。課的開頭介紹了三個“曹操”,即《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京劇舞臺上的曹操、史書《三國志》中的曹操。課從曹操《蒿里行》詩句“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5]開篇,以曹操立志統(tǒng)一、決戰(zhàn)官渡、赤壁交鋒、經(jīng)營北方為明線,突出曹操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所作的貢獻。同時,在講課過程中,又穿插《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有關曹操為人不仁的一面,如“太祖父嵩……為陶謙所害,故太祖志在復讎東伐……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持法峻刻,諸將有計畫勝己者,隨以法誅之”等史料,從一正一反兩個方面,刻畫曹操完整的人物形象,還原歷史上真實的曹操。
人的心理支配著人的言行,人的心理也反映出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歷史人物進行心理分析,一方面有利于了解社會歷史發(fā)展狀況,另一方面有利于把握歷史人物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如在學習《明朝的統(tǒng)治》一課時,筆者提出一個師生共同探究的話題:從朱元璋的心理活動看待“重典馭臣下”。有學生談到:朱元璋有強烈的“家天下”思想,他分封諸子為王,就是“家天下”思想的體現(xiàn),希望通過分封來保證朱氏家族永遠的尊榮。也有學生提到:朱元璋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他在《皇明祖訓》中告誡子孫要以法治國,切勿“法外用刑”,然而他自己卻為所欲為,顯得極其“任性”。還有學生提到:朱元璋是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他的控制欲不僅體現(xiàn)在當朝,對后世子孫還專門設計了《皇明祖訓》,渴望將自己的控制欲延續(xù)到自己的后世子孫身上。所以,從朱元璋多重的人物性格、思想傾向方面看,他的“重典馭臣下”的一切制度與手段就不難理解了。
要正確、客觀地認識歷史人物,必須重視對相關歷史人物史料的搜集,在完備搜集的基礎上,加以整理與辨析,才可以有效、客觀地揭示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社會發(fā)展的因果關系,還原歷史認識的思辨性和深刻性。如在學習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戊戌變法運動時,筆者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了問題“溫柔的改良真的溫柔嗎?”,引導學生從新政的具體措施入手分析。師生共同探討并明確了其中的內容,也得出了答案:“新政為了改革傳統(tǒng)文化體制,公開批判了科舉制度。起初,他們的改革方案是廢武舉,設藝學……后來宣布,改八股為策論。為改革官員冗多,他們提出精簡衙門,這方案使一大批貴族官僚失去往日的權位?!蓖ㄟ^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認識到:戊戌變法雖是一場資產(chǎn)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但其改良的某些措施卻是比較激進的,在當時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觸動了甚至動搖了部分權貴的切身利益,所以才會招致頑固派的激烈反對。
評價基于史實,論須從史出,以史為證??陀^評價歷史人物,反對公式化地套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不主張過多地依賴歷史定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讓評價做到理據(jù)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對歷史人物評價做到史論結合。要堅持“社會進步和發(fā)展標準”(以歷史人物能否推動社會的進步或發(fā)展作為評價標準)[6]、“歷史主義標準”(將歷史人物放到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中加以評價)[7]等多種標準,貫通多種標準和方法的有機聯(lián)系。如圍繞李鴻章,筆者曾上過一課“李鴻章孰是孰非”,在課的開頭就提出一問:“李鴻章是賣國賊還是中國近代化的開拓者?”其實這樣的設問就是在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待歷史人物。李鴻章參與簽訂過賣國條約,也鎮(zhèn)壓過農(nóng)民運動,是一個十足的地主階級利益的維護者,但他也清醒地認識到,只有變法才能應付時局。設問的兩個方面,引導學生搜集相關史實,從史料實證的維度讓學生學會對歷史人物進行科學評價。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與社會責任。正面歷史人物具有感染性,反面歷史人物具有警示性,都對學生有教育意義。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到位,充分感知歷史人物精神,做到歷史知識傳授與歷史教育價值的深度融合,教學過程無痕但教育影響深遠。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學中,講好歷史人物的先進事跡和高尚的革命情懷,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感受革命勝利的不易,體會到先輩的革命情懷,從而激發(fā)愛國熱情,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如在學習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傳播時,筆者突出了鄒容為挽救民族危亡高呼革命的細節(jié)。鄒容在《革命軍》中說:“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我中國今日欲脫滿洲人之羈縛,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8]鄒容還強調中國革命的前途只能是結束帝制,建立“共和國”?!陡锩姟芬簿统蔀楫敃r表述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原則和理想的最為完整和鮮明的著作。鄒容的革命精神是對封建制度的痛斥,是對新制度的向往,是革命黨人的精神支柱。課堂上學生學習這一內容后,無不為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