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竹筧輸鹵系統(tǒng)是自貢鹽場傳統(tǒng)井鹽生產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立足于文化人類學的視野,綜合利用晚清民國時期的鹽業(yè)志書、鹽場調查報告、鹽務報刊、地方志、歷史圖片,結合田野調查,探析自貢鹽場竹筧輸鹵產生的背景、竹筧制作安設及其主要裝置和筧業(yè),揭示自貢鹽場竹筧及其輸鹵系統(tǒng)的基本面貌,為竹筧輸鹵技藝的保護、保存和再利用提供基礎依據。
關鍵詞:自貢鹽場;竹筧輸鹵;井鹽生產" " " " " " " " " " " " " " " "中圖分類號:K26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3-9864(2024)01-0013-9
自貢傳統(tǒng)井鹽生產組織繁雜、分工詳細、技術獨到,主要包括鑿井、治井、汲鹵、輸鹵、熬鹽等生產環(huán)節(jié),有極高的技術遺產價值。已有的相關研究主要從傳統(tǒng)科技、實物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野對自貢鹽場井鹽生產技藝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探究。本文主要立足于文化人類學的視野,綜合運用晚清民國時期的鹽業(yè)志書、鹽場調查報告、鹽務報刊、地方志、歷史圖片,結合田野調查,對其中的輸鹵系統(tǒng)進行闡析,為其保護、保存和再利用提供依據。
一、竹筧輸鹵及其產生背景
筧,通“枧”①,是四川自貢鹽場自清代民國時期延續(xù)至20世紀80年代用于輸送井下鹵水的竹制工具,鹽場稱之為輸鹵筧。其“利用高低位差及連通器原理,在沒有現(xiàn)代化加壓裝置條件下,運用竹筧將鹵水送達目的地,而且四通八達,連綿起伏,達十數(shù)里之遙”②。自貢鹽場曾隨處可見蜿蜒山野的輸鹵竹筧,如同鹽場的動脈。
自貢鹽場,又稱為富榮鹽場,包括富榮東場(自流井場)和富榮西場(貢井場)。富榮東場位于富順縣之西,東北自大山鋪起,西至白家灣止,延及15千米;南自沙魚壩起,北至黃葛坡止,平均距離約30千米。富榮西場位于榮縣之北,與東場只隔一小山嶺,東西距離遠者8.5千米、近者5千米,南北距離遠者4.5千米、近者3.5千米。富榮兩場境內,天車林立、井灶櫛比④。
“運鹵就火”是自貢鹽場竹筧輸鹵技藝產生的主要原因。地域廣袤的自貢鹽場有三種不同類型的井:鹵水井、天然氣井、鹵水與天然氣共產井,有的區(qū)域以鹵水井為主,部分區(qū)域則以天然氣井為主,這便需將鹵水運至距離遠近不等的天然氣井處熬煮成鹽。同治《富順縣志》載,富榮鹽場“邱垱多水,龍、新兩垱多火,邱垱距龍、新垱十余里,邱垱之斜石塔有黃水,亦隔火井十余里,雇人搬運甚難,且不足以濟火,均由各處安枧,以通水運”②。民國時期,徐善祥等人的調查資料載:“富榮東西兩場,井灶之距離自數(shù)里至十余里不等。蓋富榮鹽灶,十分之九以上均為火灶,故必須近火井之所在。惟火井與鹽井往往不在一處,故不得不運鹽水至火灶,以供煎熬。”③“自貢煎鹽,天然氣約占四分之三,除貢井場因鹵、火相去不遠,無專門運鹵之組織外,自流井場以大部天然氣均與產鹵之區(qū)隔有相當距離,運鹵就火?!雹?/p>
我國早期地質學家譚錫疇、李春昱在1933年的《四川鹽產概論》中述及:“富榮鹽區(qū)鹽水、火氣并生,鹽戶利用火氣以煎鹽,然水、火未必同出一井,水井、火井往往相距頗遠,且井戶未必兼營灶業(yè),于是井戶賣水、灶戶買水,交易以生,而轉運遂之?!雹?楊公庶博士等進一步指出:“富榮場鹽水井與火井,不盡同出一區(qū)。中間距離亦頗遼遠,井火不能遠引,故恒引水就火。因該場山路崎嶇,人力挑運諸多不便,于是利用竹枧,以司運輸?!雹?從上可知,鹵水和天然氣資源在自貢鹽區(qū)分布不均衡,故需“運鹵就火”,并由此催生了竹筧輸鹵。
二、輸鹵筧制作與鋪設
竹筧,無論是在原材料的選擇,還是在加工、制作、逗接和鋪設安裝等方面均有極高的要求,工序極其繁雜。
(一)竹筧的制作
竹筧“以大班(斑)竹或楠竹打通竹節(jié),用公母筍接逗,外用細麻、油灰纏縛”⑧?!爸耔胖O,系用大楠竹,中通其節(jié),每根長約一丈二尺,首尾相啣,兩端接頭處纏以細蔴,外敷油灰,俾免滲漏?!雹?即筧身為楠竹或斑竹,制筧時先打通竹里面的節(jié)疤,打通的方法為先用鐵質八卦頭兒打碎,再用洗鏟鏟平,兩頭鋸齊,用筒刀削成逗入的公筍,放置一旁備用。料有拖山料與短竹子兩種,拖山料不鋸巔子,短竹子需鋸巔子②。
竹筧可分為草筧和灰麻筧兩大類,草筧僅箍篾?;衣楣a更為考究,工序更多,既需箍篾,還要纏麻紉子或散麻,并有刮子、抹油灰、包布等工序,有的需包布一層、二層或三層,均視所用地點而定。箍篾用青雀篾或黃雀篾,箍后用竹精(小竹片)鍥緊,并纏麻、包布、抹油灰③。
(二)竹筧鋪設與筧路
1.佃地
1942至1944年,中央博物院譚旦冏等人對富榮東場大同筧作了深入調查,其后在《中華民間工藝》丑編“作咸”部分詳記:“設枧建屋以前,如地基不是本枧所有,先得佃地……枧路的租佃,一次以十年或十二年為一期……枧戶輸鹵,通常是有進水、轉水、出水三個地點。大同枧的進水地點便是建筑在大文堡的放牛山上,接收各鹽巖井打來的水,名曰上塘;轉水的地點設在營盤山邊,將放來的水再經過一次量計,有時暫時在這里儲存起來,名曰中塘;出水的地點,設在郭家垇大灣井山上,從這里轉放到各灶去,名曰下塘。三個地點均建有簡單的房屋(柜房),而最重要的各處都有儲水的大楻桶和量水的設備。”④ 富榮鹽場“鹵水由井汲出后,儲于另備之大木池內,此項木池容量多在千擔以上,俗稱為楻桶”⑤。筧路及竹筧輸鹵系統(tǒng)的配套裝置,均需佃地添設。
楊公庶等人的調查資料記載:“普通枧竿經過地段,須商得該地主同意,照價租佃,大約每佃十年每里租金約合九百元,以二十里計算,則租價即合一萬八千余萬元。有時如遇土地系數(shù)人共執(zhí)之祖業(yè),尤須先納苞苴若干,始能正式議價,往往苞苴過于正價。立約時尚有其他需索,以是租地實為枧商最困難問題?!雹?為獲取豐厚利益,筧商亦不惜高價佃地,設筧輸鹵。
2.“開河”與筧路勘測
自貢鹽場的人們認識到,“枧上輸鹵最大的原則是要出水口低于進水口,至若中間經過的地方,山河的起伏,只要不高出出水口,就無關系”⑦?!胞}鹵入枧處,須較出枧處為高,蓋利用地心引力原理,藉水本身重量所生壓力傾斜下流。”⑧ 為遵循這一基本原理,筧道的測量和路線的勘查便尤為重要。
筧道的測量,在自貢鹽場俗稱為“開河”,系以水平尺為準,重要原則是輸鹵之處必須高于受鹵之處,以憑借鹵水自身壓力,隨地勢起伏而翻越送達目的點⑨。鹽場設筧,“舊式測量高低的方法,名曰開河,是在查勘經過路線而認為是最好的、捷便的枧路以后,再測量一次高低,以便安枧”⑩。故其又被稱為“開河量道”。此項工作極其重要:“夫開河一事,非同兒戲,如上下水未選清,則枉費數(shù)十萬金,亦不能過水?!?○11
開河所用的器材有河竿、五尺、麻繩、撐竿、水筒、竹精等。開河作業(yè)由6個人同時進行,其中2人量尺、打記,2人提水、舀水、看水,2人畫碼子○12 。開河的步驟為:第一步,把麻繩拉著,釘在地上,便是安筧的路線,如發(fā)現(xiàn)不適合時再行移釘。第二步,循著麻繩量水,把河竿的一端放在第一根竹精的頭椿上,另一端提起,在平水里舀滿水,提起的高度以水平于平水槽口為適度。第三步,河竿提起的一端挨著一根撐竿,竿須垂直,垂直以麻繩系石塊來看齊,竿下釘?shù)诙窬珵闃擞?,名曰打記。河竿呈水平,一端挨著撐竿的某點便是上水或下水的高度,用五尺量好,由另一人記明。如此循著預定筧路進行下去。最后的計算方法是,在一段距離內把所有下坡的低度尺寸累加起來,名為下水;所有上坡的高度尺寸累加起來,名為上水;再在下水的總數(shù)中減去上水的總數(shù),所得數(shù)為余水數(shù)。安筧的要義,便是要有余水①。通過“開河”作業(yè)確認有余水后,方可確定輸鹵筧路線,進而開始鋪設筧道。
3.筧的接逗與安設
筧道路線確定后,筧工便可鋪設筧管?!颁佽艜r,隨鋪隨逗。逗時,先在公筍上纏麻,抹上油灰,乃納入母筍里,用兩繩圈分別套在兩枧上,兩繩的圈再同套在一絞棒上絞轉,絞時并用幫竿絞轉,使兩枧緊接,然后再在接頭的外面纏麻、桿油灰。鋪設枧,視地勢,有的僅僅就擺在地面上,有的還要架起木架。木架兩腳者名曰羊耳,一腳者名曰頂竿,挨山旁者名曰撐架。擺在地面上及架上的都用緊箍篾的草枧,埋在地里的用單麻單灰或雙麻雙灰的枧,沉在水底的用三麻三灰的枧?!雹?/p>
“枧竿經過途中,有時搭木架凌空而過,有時深埋土內,有時須渡過河澗?!雹邸捌渎裼诘氐谆虺劣诤觾日撸瑒t油麻等料均須加倍,以期堅固,而河底之枧更須鎮(zhèn)以石,以免沖蕩?!雹茌旣u筧需跨過河道時,“則于河底掘溝置枧,鑿石為槽,覆其上,又用敝鹽鍋鎮(zhèn)之,以防水漲沖激”⑤。這種筧叫作渡水筧,制作上最為考究?!叭绱税茶?,越山渡水,鹽水到處可達?!雹?筧路的長短視井灶之遠近而定,有逾山越嶺者,有延長十余里者⑦。
輸鹵筧“用無數(shù)中通的竹管接逗起來,以過鹵水,看來似乎是很簡單,而實際上也還有相當?shù)穆闊雹唷T诖?,?jié)錄大同筧當時安設的情形:(1)大同筧在1939年1月18日起工,至2月18日工人上山安筧。該筧共打油灰11,081斤,用去桐油3,294斤。其中,用拖山料做成三道紉子、兩道散麻的渡河筧4擔,每擔渡河筧用掉紉子8餅、散麻3餅、油灰270斤、新精950根、雀篾50斤;用拖山料做成兩道紉子、兩道散麻的渡河筧26擔,每擔用去紉子6餅、散麻2餅、油灰220斤、新精950根、雀篾50斤;用短竹做成單灰麻筧5擔,用掉紉子3.5餅、散麻2餅、油灰140斤。(2)安筧工人在2月19日上山,由中塘出山窩子起,安至襪子石店子后止,安草筧32擔,安設過街單灰筧5擔,安至石灘壩店子后止,安草筧50擔。至韭菜壩過河上高坡,河心安三灰麻筧4擔、兩頭安雙灰麻筧,另安灰麻筧30擔。又從高坡起,至下楻桶房楻桶口上,安草筧80擔。高坡以上菜土內,接單灰筧4.5擔,盛海井門口接1擔,共安草筧203擔。(3)1940年8月26日,由牛屎山楻桶房出山窩子起至大窩子止,安設單筧260根。(4)1941年3月8日,由大窩子起,李姓后窩子止,加設草筧1條,共安38根。李姓后窩子起至馬車,安38根筧。馬車至穿心店窩子,安筧28根。穿心店窩子至孝子墳窩子,安筧58根,換老筧7根。孝子墳窩子從鐘神廟當門起,至中塘出山窩子止。以上合計余水約22.15米,共600根單筧①??梢?,輸鹵筧制作、安設的工序之繁雜,鋪設工程之浩繁,是一項技藝性很強的系統(tǒng)工程。
筧安設好后,便可將井下鹵水輸送至天然氣井處的火灶上進行煎煮。民國時期,“產鹽巖鹵的自流井大文堡(大墳堡)是鹽鹵咸重而量多的區(qū)域,枧戶都在該區(qū)附近高山上設枧,通往火灶最盛的郭家垇區(qū)去熬鹽”②。《中華民間工藝·作咸》載,大同筧輸送大墳堡各井所汲取的鹵水至郭家垇等地,此筧上塘接收的鹵水經進水窩,抽去橫輳輳③,并經過最上層的量水設備量過水后,再放入儲水的大桶里。大同筧在鹵量充足時,一晝夜能渡2,400擔鹵水。當時,大同筧每天2,400擔的鹵水,由上塘至中塘系用三疋筧輸?shù)街刑梁?,放到正龍灶、西江灶?20擔,其余的或暫時儲存于中塘的大楻桶里,或經由楻桶放出;放出系抽松過龍塞子,便可放至郭家垇的下塘;由中塘至下塘系用兩疋筧輸下,再分別轉輸?shù)捷d福灶1,200擔、焜龍灶800擔、積美灶100擔、雙盛灶100擔、大云灶80擔④。灶戶安設有直徑約3米的大楻桶,高架于灶房外,鹽水流貯其中后,再以小管及剖半竹溝分流入各鹽鍋⑤。
4.修換竹筧
一般而言,“草枧最多能用十年,而過河的三麻三灰枧只能用六七年。草枧每年須換箍兩次,視箍好壞,每年須通枧一次或數(shù)次。枧戶最怕的是爆枧,在每年農歷四至七月間,因為天氣熱、太陽烈,爆枧的機會就多,偶爾忽略,常常會損失不少的鹵水。所以,他們(筧商)設有一種獎金,不論何人,如發(fā)現(xiàn)何處枧爆了,到枧上去報告,可以給五十元的獎金,枧上馬上派工匠去修理補塞。此外,枧上每天還派人送報飛(即當日進出水賬),系循枧路來往,藉以觀察枧有無爆裂之虞”⑥。同時,筧商還雇有巡視筧道的筧匠,專門負責筧管的日常巡查和維護換修等工作。
三、竹筧輸鹵的重要設備
在竹筧輸鹵工程中,除筧管外,筧樓、提水馬車、筧窩及楻桶等都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裝置和設備。
(一)筧樓與提水馬車
竹筧的安設必須遵循出水口低于進水口的原則。若地勢高低相差過大,局部地段的出水口高于進水口時,筧戶便設筧樓,并在筧樓上安設馬車?!疤韧局杏鲇蟹鍘n,地勢高于輸鹵之處,則于地面鑿池以蓄枧鹵,另建枧樓于其旁,用牛車或人力之桔橰車戽鹵上升,汲入樓上置備之木桶內,再入鹽枧。如山勢高,一樓不能運用,則迤邐二三樓,挨次戽運,務令高過于山及受鹵處地勢,以合過水性就下之原理?!雹?筧樓形如哨樓,中架水車,將水位依次升高,流給灶戶②。
據徐善祥、顧毓珍的調查:“枧樓高約二三丈,以大木四根為柱。樓上安設車盤,有輪有齒,與盤下小輪相啣……倘山勢過高,一樓不能勝任時,則建二三樓以至十余樓依次輸送,務令入枧處高過于山?!雹?楊公庶、王舜緒的調查資料復載:“樓上安設車盤,上有齒輪,平面鋪設,盤下另有小盤與此大盤垂直,其上齒輪與大盤齒輪相啣。另以長方形木桶,兩頭有耳,謂之斗子,互相啣接,貫以鐵閂,依樓之高低,連接若干斗子,作一鏈形,套入小輪盤之中心軸上,直達樓下之深池(儲鹵池)。井上枧運之鹽鹵注入池中,樓上用牛馬力推動大車盤,其上齒輪亦牽動小盤輪轉,于是斗子即循環(huán)上下,鹽鹵經斗子汲取上升至樓上,再傾入木盆內,通過竹枧繼續(xù)下流。”④
筧樓上的馬車,據說是由清代到自貢鹽場經營鹽業(yè)的陜西人創(chuàng)設。清時多用馬或騾子轉動車子,一頭騾子在一根半香的時間里能轉100多擔水。民國時期改用牛來代替,但仍名為馬車。馬車上安有平輪、立輪,均安在牌坊架上。牛拖轉平輪后,立輪因之轉動,立輪與板輪上的抬水枋,便把鏈形的水斗子從筧樓下的儲鹵桶里將鹵水不斷地往上汲起,再轉流各灶⑤。故此,“自貢鹽區(qū)到處可見竹管縱橫、樓架豎立者,皆轉運鹽水所需也”⑥。此蔚為工程上之大觀⑦。
此外,竹筧安設中,“如遇地勢相差不多,則不用枧樓,而以龍骨車升水”①。此與農人在農田中所用之水車相仿,惟較長耳②。
(二)筧窩
竹筧輸鹵系統(tǒng)中,有一種重要的設施叫作筧窩。筧窩,是一種主要以木料或石料制成的容器,與一根或多根竹筧連通。在竹筧輸送鹵水的途中,適當?shù)匕采瞎a窩,可起到降低筧內壓力的作用。同時,因筧窩為圓形,可在筧窩的四周安裝多條分支管線,轉而輸向不同的目的地,輸鹵筧需要轉彎時亦可自由轉折③。“枧系竹制,不能彎曲自如,故遇折轉之處必置木桶,名枧窩者,以為枧道接逗中心?!雹?筧管“如須急轉,則要在中間安設一轉山(一名轉水)窩子。窩子里面是木桶,外面糊以三合土”⑤。“枧竿線路以轉折較少為主,倘必須轉變方向,則于途中設置木桶,上下封嚴……按照枧之出入方向,于桶之四周分貫數(shù)孔……藉此可以分途輸送也?!雹?/p>
四、筧戶與資本
在自貢鹽場,“凡談及鹽商內容,則別為井、灶、枧、號四大勢力。井商銼井汲水,灶商煎制成鹽,枧商轉運鹽水,號商販運成鹽。轉運鹽水,既有專商經營之,則方法事務繁雜可知”⑦。因井、灶距離的遠近不一,鹵水由井汲出后,“遠道則賴竹筧輸送,此項輸鹵之筧在富榮兩場久已成為專業(yè)”⑧。專司竹筧輸鹵之人曰筧戶,與井戶、灶戶組成川省制鹽工業(yè)之三大部分。筧戶以資本之大小分上中下三等,1936年前后,筧戶中的上等者擁有資本約20萬元,中等者約7萬元,下等者約3萬元⑨。1937年前后,自貢鹽場鋪設10千米的雙筧,約需費用6.7萬元(詳見表1),再加上各項修理、進鹵墊款等費,需活動資本約兩三萬元,一筧之設,費用約需10萬元,耗資很大,故筧戶大多系集股經營。筧戶輸鹵的收費標準以擔為計算單位,每擔鹵水的運價又視路途遠近而定。一般而言,筧運7.5千米,每大擔收取運費6分;筧運10千米,每大擔收取運費8分⑩。
據吳昌源的調查,1947年前后,自貢鹽場有筧戶15家,每日共可運鹵12,760擔。其中,以恩流筧運輸距離最長,其由涼高山經大墳堡至郭家垇,達7.5千米;以源新筧運量最大,每日約可運鹵2,700擔○11 。這15家筧戶的運鹵種類、運輸能力及運輸路線等情況詳見下表(表2)。
蜿蜒山野的輸鹵筧管長距離運輸鹽鹵,需相應的工人對其進行日常管理。圍繞輸鹵筧的維護、管理和運營,筧商設有煎咸工、坐碼頭、坐楻桶、巡筧山匠、巡筧管事、水外場、總簽、散簽、翻水匠、馬夫、白水匠等分工細密的工種①。
五、結" 語
竹筧輸鹵“誠為利用竹類之良好方法”③,“運用絕巧”④。清光緒八年(1882)左右,自貢地區(qū)的輸鹵筧管已“延袤二十余里”⑤。1954年,自貢鹽場的14條主要輸鹵筧及其他支筧的長度共計9.56萬米⑥。以自貢鹽場為突出代表的“井鹽生產中的輸鹵技術已達到相當?shù)乃?,尤其獨特的工藝、設備和儀器達到設計的要求,并能解決在輸鹵工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形成了一套較為科學和完備的輸鹵體系”⑦。
隨著井鹽生產技術的變革和現(xiàn)代管道輸鹵的興起,自貢鹽場的竹筧輸鹵在20世紀80年代退出歷史舞臺,現(xiàn)遺存少量筧窩、楻桶、短節(jié)竹筧等珍貴實物??少F的是,豐富的歷史文獻和圖片資料對這項技藝的翔實記載,為其保存、保護和傳承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基礎和可靠依據。自貢鹽場竹筧輸鹵技藝作為我國歷史上流體長距離密閉輸送的重要技藝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有突出的文化遺產價值和科學價值,在新時期進一步做好這項技藝的記錄、保存并多樣化創(chuàng)新性再利用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
(責任編輯:王放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