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露
【摘? ?要】小提琴俗稱“樂器之后”,其音色溫暖、優(yōu)美、悅耳,被廣泛用于演奏不同類型的音樂。樂器機理視角下,演奏者科學、有效把地握小提琴演奏技巧,善于調(diào)整自己的演奏狀態(tài),將自身對樂譜的理解轉(zhuǎn)化為情感因子,通過小提琴進行情感藝術表達,是釋放小提琴音色魅力的關鍵,也是樂器藝術的根本性要求。小提琴演奏中情感表達途徑多元,但演奏技巧與情感表達的融合要點難以掌握。對此,為了幫助小提琴演奏者更好地通過演奏技巧、心理調(diào)整、情感融入等方法表達音樂情感,本文主要對小提琴的基本構(gòu)造、音色、情感表達意義等理論進行闡釋,聯(lián)系演奏經(jīng)驗與專業(yè)見解,提出小提琴演奏時持琴方式、運功技法、發(fā)音練習等方法,表達樂器藝術情感,釋放小提琴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小提琴? 演奏技巧? 情感表達? 樂器演奏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04-0062-06
樂器演奏是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其本身是一種聲音藝術,強調(diào)人們聽覺上的藝術享受。情感是樂器藝術的支撐,任何一個音樂作品通過樂器演奏,都離不開情感表達,強調(diào)通過發(fā)音上的處理,達到藝術塑造的目的。小提琴作為一種弦樂器,音域至少三個八度,無論是音域特點上,還是樂器的屬性上,均強調(diào)小提琴演奏時的情感藝術表達,演奏時應通過小提琴將樂譜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思想傳遞給聽眾,通過小提琴溫暖、優(yōu)美、柔和等音色去傳達樂譜中蘊含的情感理念,充分發(fā)揮小提琴的樂器藝術魅力,傳播音樂思想。一直以來,歐洲國家的小提琴家十分重視音樂情感表達,如意大利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尼科羅·帕格尼尼、安東尼奧·盧奇奧·維瓦爾第等人及奧地利的著名小提琴家弗里茨·克萊斯勒,他們的作品都講究情感表達,他們演奏時都關注演奏技巧與情感傳遞的有機結(jié)合,釋放小提琴的音樂魅力。我國的小提琴演奏者也重視情感表達,但由于小提琴藝術在我國發(fā)展歷史相較于歐洲國家較短,小提琴演奏中情感表達的歷史經(jīng)驗相對不足,因此,小提琴演奏的情感表達是我國樂器界長期探討的話題。本文就小提琴演奏技巧和情感表達融合進行探討,提出一些新觀點。
一、小提琴的基本概況
(一)小提琴的基本構(gòu)造
小提琴是一種古代東方弦樂器傳入歐洲長期演變而成的弓弦樂器,從小提琴的構(gòu)造來看,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八大件,兩大部分是指琴體、琴弓,整個小提琴由這兩大部分組成。八大件指的是琴頭、琴身、琴頸、弦軸、琴弦、琴馬(琴橋)、腮托、琴弓,其中,琴頭、琴身、琴頸、弦軸、琴弦、琴馬、腮托是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共同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小提琴琴身。
一般情況下,常見的小提琴的琴身長度都在35.5cm左右,個別小提琴琴身更長。小提琴的材質(zhì)方面,小提琴的共鳴箱、背板、側(cè)板等多以云杉木、楓木為主,而琴頭、琴頸部位多以烏木為主,小提琴的結(jié)構(gòu)看似簡單,但整個琴身、琴弓的制造工藝要求極高,由于其主要是通過弦和弓摩擦發(fā)出聲音,因此,弦、弓、共鳴箱等部位結(jié)構(gòu)設計極為嚴密、巧妙。
(二)小提琴的音色特點
所謂的樂器音色是指樂器演奏時發(fā)出的聲學特性,對于聽眾而言,音色是能夠通過耳朵主觀感知小提琴聲音藝術的音樂元素。小提琴的音色顯著區(qū)別于鋼琴、吉他、笛子等樂器,由小提琴的基礎音域決定了它的音色洪亮而不尖銳、柔和而不沉悶、溫暖而不枯燥、清晰而不混雜等,小提琴的E、A、D、G等弦單獨彈奏時會發(fā)出不同的音色效果,當演奏者進行組合演奏時,會呈現(xiàn)出多個音色融合,音色飽滿、豐富,更容易給人聽覺上的享受。
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卡爾·弗萊什(1873—1944年)曾說小提琴 E弦具有戲劇性女高音的鮮明、銳利,同時也具有花腔抒情女高音的迷人、輕盈;A弦音色則近似次女高音;D弦有渾厚的女低音音色;G弦有抒情的男高音音色。我國樂器聲學研究的前輩王湘老師歸納小提琴的標準音質(zhì)是:“高音洪亮而不燥,低音厚而不悶,發(fā)音強而有力,音量大而傳遠,聲音實而不虛,音質(zhì)純而不雜,音色圓潤柔和甜美,演奏省力、靈敏,四條弦響度平衡,弦拉力比平均,共振峰多而分布均勻,頻率范圍寬廣?!?/p>
依據(jù)經(jīng)驗見解,筆者認為優(yōu)質(zhì)的小提琴音色要注意到整個琴的聲音光彩華麗、洪亮、四條弦發(fā)音靈敏均勻,高音純凈柔美、低音豐滿深厚有力。E弦清晰、明亮;A弦柔美如歌;D弦優(yōu)雅;G弦渾厚、深沉,演奏時注重根據(jù)作品進行不同弦位上的音色組合表達。小提琴演奏時要保證其音色完整、有效釋放,是音樂作品情感表達的基本條件,是增強聽眾音樂享受的關鍵,演奏者通過小提琴對音樂作品演奏、思想詮釋時,需要通過不同音色組合完成情感表達。
二、小提琴演奏中情感表達的必要性
(一)音樂作品思想與情感抒發(fā)的根本要求
小提琴演奏是音樂作品演繹的主要藝術手段,音樂作為一門藝術,本身就是歌詞創(chuàng)作者情感、演唱者情感的一種表達,歌曲中蘊含著人的情感價值。從聽眾角度講,人們要想正確賞析音樂作品,就需要深刻理解、感悟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元素,大眾喜聞樂見的音樂作品才能夠稱之為好作品。因此,小提琴演奏時做好情感表達是音樂作品思想與情感抒發(fā)的根本性要求,是聽眾對小提琴欣賞的需要,是確保音樂作品被廣大聽眾接受與喜歡的關鍵。例如,《青春舞曲》是一首維吾爾族經(jīng)典民歌,該作品一直以來是小提琴演奏的主要對象,整首歌曲熱烈奔放,是一首極為快活的民歌。整個音樂作品的節(jié)奏鮮明、輕快、活潑,但是歌詞卻蘊含著對青春一去不復返的惆悵心情。因此,演奏時便強調(diào)演奏者通過小提琴的音色變化、弦聲特點等詮釋作品中豐富的情感、多變的情緒,演奏者只有深刻體會歌曲表達的情緒,調(diào)整個人的情感、注意力,全身心融入歌曲世界中,用個人情感表達加音樂演奏技巧,才能夠有效演奏《青春舞曲》,真正將青春舞曲中的音樂情感傳遞出去,讓聽眾通過小提琴的聲音去聯(lián)系、感受青春一去不復返的心情。演奏者只有深刻理解與認識《青春舞曲》的音調(diào)節(jié)奏運用了大量的重復性和變化重復性手法,如歌曲中“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在整首作品中前后至少出現(xiàn)了三次,但是,歌詞的每一次重復卻以不同的聲調(diào)、樂律出現(xiàn),這種音樂特點就是中國民歌里典型的創(chuàng)作手法——魚咬尾。通過該手法,以不同韻律、相同歌詞,表達了歌詞創(chuàng)作者、演唱者對青春一去不返、歲月一去不返的心情變化,通過掌握作品的創(chuàng)作手法與特征,在小提琴演奏時做到樂律、聲調(diào)的藝術性處理,才能夠表達作品的情感內(nèi)涵。
(二)小提琴獨特音色表達與魅力釋放的必由之路
情感是一部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支撐,從某種角度來看,小提琴演奏者能夠感受到音樂情感,且能夠?qū)⒁魳非楦斜磉_出來,是真正詮釋一首音樂作品藝術內(nèi)涵的關鍵,也是釋放小提琴獨特音色魅力的必由之路?;谏衔姆治隹芍?,小提琴的音色極為豐富、多變,正是小提琴的音色多元,使得它成為諸多音樂作品的獨奏樂器之一。單從小提琴的樂器藝術表達需要來講,小提琴演奏者將演奏技巧與情感表達有機融合,潛移默化中促使小提琴音色的規(guī)律性組合,小提琴的E、A、D、G弦在演奏者的技巧性、規(guī)律性運弓、揉弦下,按照所演奏的音樂作品情感表達需要進行音色組合演繹與傳播,避免小提琴演奏時弦音單一的情形。
理論上講,所演奏的作品情感越豐富,涉及的弦位越復雜,實際演奏時小提琴發(fā)出的聲音就越多元、靈活、多變,比如,奧地利作曲家克萊斯勒作品《愛之憂傷》,這一作品因涉及的拍子、弦位多元,且變化復雜,在彈奏上對演奏者的運弓速度、揉弦精準度要求極高,成為音樂界學者關注的對象,《愛之憂傷》是依照維也納地區(qū)民謠風格的圓舞曲作成,為A小調(diào),3/4拍子,作品中略帶煩惱和傷感,也夾雜著幸福、歡樂與激昂,可謂情感變化豐富、旋律多元多變,小提琴演奏者演奏該作品時,為了表達出作品蘊含的多變情感,就會促使自己加快運弓、揉弦的速度與精準度,小提琴的弦位無形中多元組合起來,小提琴的E弦清晰、明亮;A弦柔美如歌;D弦優(yōu)雅;G弦渾厚、深沉,不同音色的交迭變化,潛移默化中促使小提琴具有豐富的音色表達,更好地讓聽眾感受到小提琴的獨特魅力。
三、小提琴演奏中主要技術要素組成
(一)持琴與發(fā)音
小提琴的持琴要素主要由4大部分組成,分別是站姿、坐姿、琴體擺放、左手持琴手型。其中,站姿與坐姿應自然、規(guī)范,小提琴演奏時分為站著演奏、坐著演奏兩種,站姿狀態(tài)下,要求演奏者雙腿平分直立,雙腳左右分開大約與肩同寬,全身放松,身體的重心由左右腳平均或交替分配。坐姿時,演奏者重點注意挺直腰板,腰部端正且放松,應僅坐于椅子的前1/2處,左腳隨琴方向平踩地面,右腳則在向右后方,僅用前腳掌著地,確保在演奏E弦上半弓時弓尾不至于碰到右腿,以確保符合演奏條件。琴體擺放要求根據(jù)小提琴的持琴標準進行,重點注意肩部與鎖骨部的貼合,注意持琴后琴體的位置朝向。左手持琴手型則要求使用拇指的一、二關節(jié)連接處與食指指根相對夾住琴頸,重點避免使用虎口握住琴頸。
若將持琴、用弓視為小提琴演奏的基本前提,那么發(fā)音環(huán)節(jié)則是小提琴演奏的動作關鍵,所謂的發(fā)音是指小提琴的聲音釋放動作,主要通過小提琴的琴弓與琴弦來回摩擦實現(xiàn),撥弦、揉弦動作決定小提琴的音色變化,琴弓與琴弦的來回摩擦決定琴聲大小、力度及聲音釋放等。其中,撥弦一般又包括左手撥弦、右手撥弦,左手撥弦要求手指精準落到每一根弦點上,右手撥弦要求演奏者做到手指與琴弦的快速貼合、分離,且撥弦動作一般是上下垂直的。揉弦同樣是小提琴聲音釋放的關鍵性節(jié)點,小提琴的揉弦一般包括兩種,一種是手臂的揉弦,另一種是手腕的揉弦,手腕揉弦只動手腕以上,手臂揉弦是動整個手臂。兩者的差別是:手腕揉弦其音高變化比較小,表情比較細致,適合比較甜美的樂段;手臂揉弦其音高變化較大,適合比較粗獷的樂段。手臂揉弦與手腕揉弦的相同之處是揉弦動作時,均強調(diào)手指律動;差異之處是發(fā)力點不同,一個是從手臂發(fā)力,另一個是從手腕發(fā)力。
(二)用弓
對小提琴的構(gòu)造組成整合劃分,可分為琴體、琴弓兩大部分。琴弓是小提琴演奏的第二大部分,運弓技法是演奏者應該注意的技巧要素。小提琴的運弓技法要素主要由握弓、運弓兩大部分構(gòu)成,其中握弓要求演奏者利用好自己的拇指尖緊靠弓根(螺旋套部位),其余手指自然秉持弓桿,整個手背應盡量做自然弧形彎曲。握弓要求難度不高,即便初學者也大多能夠熟練、正確握弓。運弓則是小提琴演奏中難度較高的一部分,優(yōu)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之所以能夠通過小提琴演奏出千變?nèi)f化的美妙聲音,通過豐富、悠揚的琴聲去傳達音樂情感,其竅門就在于運弓控制,小提琴的弓法繁多,單從種類來講,包括分弓、跳弓、頓弓、連弓等,弓法應用主要根據(jù)演奏作品節(jié)拍要求而定,演奏者通過運弓速度、弓在弦上壓力及弓與弦接觸面積控制,進而完成演奏。
四、小提琴演奏技巧與情感表達有機融合
(一)正確擺放小提琴位置,夯實演奏條件基礎
小提琴演奏時,音樂情感表達必須從夯實演奏的基礎條件入手,持琴位置與握琴方式妥當,才能夠確保演奏者的身體處于完全放松、自然的狀態(tài),演奏者只有感到琴體擺放位置舒適與自然,小提琴的音調(diào)才能夠更悠揚動聽,琴聲才能夠具有共鳴,演奏者才能夠通過專業(yè)的演奏手法,依托于小提琴的獨特音色,向觀眾傳達音樂作品蘊含的情感、思想、藝術理念。一方面,琴體放置位置應正確,演奏者應將琴體放置于自己的左肩膀靠近鎖骨位置,利用下頜緊貼于琴體尾端的腮托上,注意貼合力度自然、牢固,避免使用蠻力,之后將左肩部位稍微向上聳起,通過下頜與肩自然地將琴體夾住,此時保證琴體向前方偏左位置傾斜45°,如此完成整個琴體正確放置過程。鑒定的標準是:演奏感到舒適自然,音調(diào)變得悠揚動聽,聲音明顯更有共鳴。從發(fā)出的聲音去鑒別姿勢的好壞,常常是最可靠的方法。另一方面,左手持琴時,遵循上文提及的用拇指的一、二關節(jié)連接處與食指指根相對夾住琴頸,其余四指則為拱形,演奏時,左手的1、2、3、4指同時按在G弦時,每一個手指的第三關節(jié)盡量站立于指板上,通過該方法,可以最大程度保證手指的指根發(fā)力充足、均勻,也確保撥弦時使用指尖觸弦,指根發(fā)力與指尖觸弦可最大程度地提高撥弦彈性,使得琴聲更加清脆、悅耳、明亮、清晰等,充分釋放小提琴獨特的音色魅力,傳遞音樂情感。
(二)科學控制撥弦揉弦動作,保持樂器音色靈動變化
琴弓與琴弦摩擦時,撥弦與揉弦均是小提琴演奏時常用的動作要素,演奏者撥弦、揉弦時所發(fā)出的音色是表達音樂作品情感的關鍵,尤其是一些音樂作品的節(jié)拍、旋律較為復雜、多變,涉及高音與中低音的轉(zhuǎn)換。當通過小提琴獨奏音樂作品時,往往涉及右手撥弦與持續(xù)性揉弦,如此才能夠較全面地將音樂作品的情感釋放出來。例如,《豐收漁歌》是一首傳統(tǒng)民謠,靈感源自南海漁民出海捕魚歸來時的豐收場景,是當前我國音樂領域的主要小提琴獨奏曲改編作品,該作品演奏中右手撥弦時,要想弦聲清脆、悅耳、動聽,讓觀眾通過弦聲便可以實現(xiàn)音樂情感感知,從靈魂深處感受小提琴所帶來的聲音震撼,關鍵點就在于右手撥弦時的快速觸弦與分離,具體操作時,演奏者需要讓手腕向外,讓琴弓離開琴弦,食指伸直,手指第一關節(jié)柔軟,指尖的肉墊需要提前勾住琴弦,撥弦動作要向上,切忌直接前后拽拉琴弦。撥奏和弦時,演奏者需要揮動自己的左臂,與撥奏單音有所不同,此時需要演奏者的手指像“掃把”動作一樣橫向掃動,手指放平大面積觸弦,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撥奏出整齊、規(guī)律且音色交迭多變、有共鳴的弦聲,才能夠更好地將音樂作品的情感表達出來。
做揉弦動作時,需要克服的難點是揉弦速度與力度,揉弦時,手指不需要用很大的力氣按壓弦,只需要足夠的壓力,以確保弦與指板之間的接觸。過度的壓力會導致音色偏平,而不足的壓力會導致音色尖銳或出現(xiàn)嘶嘶聲。在揉弦時,演奏者可通過手指滾動的方式來改變?nèi)嘞尹c,確保以穩(wěn)定頻率揉弦,而不是簡單地平移到下一個位置,這有助于保持音色的平穩(wěn)和連貫性。同樣以《豐收漁歌》為例,演奏者在進行右手撥弦的同時,左手在指板上進行適中幅度頻率稍快的揉弦。通過這種揉弦,盡可能地使撥弦聲音更加圓潤透徹,更加符合音樂愉悅歡快的情緒基調(diào)。
同時,音色的變化也與揉弦時手指接觸指板角度有關。一般來說,手指與指板接觸面減小時(即將手指立起來),音色更加清晰透徹,往往應用于小提琴高音區(qū)抒情片段,且往往伴隨著更快頻率的揉弦,以達到類似引吭高歌的情緒效果。而在手指與指板接觸面增大時(即將手指放平),音色往往更偏向溫暖但有些朦朧的色彩。這種放平手指揉弦的技巧常見于以G弦低音為主的抒情片段。
整個樂隊配器以圓號和巴松管為主,在小提琴獨奏進入前,以持續(xù)長音奏出降B大調(diào)主和弦特有的暖色調(diào)色彩,從而奠定小提琴獨奏旋律開始溫暖的色調(diào)。此時,演奏者便可將手指稍稍放平,并減緩揉弦頻率,用幅度大而緩慢的揉弦展現(xiàn)出朦朧又溫暖,如同太陽初升一般的音樂色彩。隨著旋律漸漸上行,演奏者可以隨之調(diào)整揉弦幅度與頻率,以推動情緒相應的變化。
(三)演奏者善于調(diào)整心態(tài),演奏中善于想象與情感表達
聲與情是小提琴演奏藝術的根本,演奏者通過小提琴表達音樂情感時,除了要控制好上述提及的硬性技術要素外,還需要注意調(diào)整好自身的心理、思想狀態(tài),演奏者只有全身心融入音樂世界中,才能夠更好地調(diào)動自身注意力、情緒等,實現(xiàn)自我與樂器的融合,更好地釋放與表達音樂情感。例如,《念故鄉(xiāng)》是根據(jù)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代表作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第二樂章的主要旋律改編而成的小提琴獨奏曲,該作品的情感思想主要是傳達千千萬萬的游子希望歸鄉(xiāng)的愿望,傳遞出遠在他鄉(xiāng)的流浪者懷念故鄉(xiāng)的風景與親人、朋友的思舊情緒,小提琴演奏時,演奏者除了要緊跟樂譜節(jié)拍運弓、撥弦、揉弦等動作外,還需要站在創(chuàng)作者角度去體會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思緒,從而將音樂情感充分表達出來,需要將自身幻想成為音樂作品中的主角,將自身想象為一個遠在他鄉(xiāng)而懷念故鄉(xiāng)的流浪者人物形象,想象自身在故鄉(xiāng)外的遭遇,想象自己遠走他鄉(xiāng)的心理狀態(tài),懷揣著對家鄉(xiāng)的懷念情緒狀態(tài)進行演奏,調(diào)動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的情緒融入音樂環(huán)境中,用富有情感的方式撥動自己手中的琴弓、琴弦,用優(yōu)美的旋律表達他鄉(xiāng)游子孤獨想家的思念。
(四)演奏者加強對樂譜的掌握,依據(jù)作品要求傳遞情感
聲樂歌曲本身是一門聲音藝術,強調(diào)演唱者通過聲音去表達歌曲思想與情感。演唱者有效表達歌曲情感,前提是深入理解歌曲中蘊含的思想與情感理念,只有知道歌曲內(nèi)容在表達什么、傳遞什么樣的情感元素,才能夠知道利用什么樣手段更好地完成歌曲情感傳遞。例如,《流浪者之歌》是西班牙著名音樂家薩拉薩蒂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小提琴獨奏曲中的不朽名篇,該音樂作品蘊含的情感多變,音樂作品內(nèi)容的前半節(jié)以憂郁、傷感的情感特征為主,重點是刻畫一位流浪者孤獨、寂寞的藝術景象,后半節(jié)則以歡快、激動、奔放等情緒為主,似在刻畫一位流浪者超脫世俗、追求自由的熱烈奔放景象。進行該作品演奏時,若想有效表達音樂作品的前后多變情感因子,重點是演奏者提前掌握樂譜,知道樂譜中每一個節(jié)拍部分蘊含的情緒特征,如整個作品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以c小調(diào)為主,屬于4/4拍子,典型特點是由強而有力的管弦樂齊奏作為開始,然后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滿憂傷的旋律,演奏時,需要注意跟隨著樂譜的節(jié)拍與調(diào)性要求進行對應的情緒情感表達。第二部分是慢板,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種美麗的憂郁,以變奏和反復奏技巧性極強的發(fā)展,輕巧的泛音和華麗的左手撥弦顯示出這一主題的豐富內(nèi)涵。這一環(huán)節(jié)需要演奏者始終保持小提琴的輕柔音色,以更好地表達音樂作品蘊含的美麗的憂郁情感。第三部分則屬于慢板,以2/4拍子為主,樂譜的音色表達上要求以舒緩、惆悵為主要情緒因子,由于小提琴的音色偏向于輕快、明亮,因此,該部分一般要求演奏者為小提琴裝上弱音器,“極有表情地”奏出充滿感傷情調(diào)的旋律,悲傷情緒達到極點。第四部分是快板,同樣是2/4拍子,樂譜上從第三部分轉(zhuǎn)變?yōu)闃O快的快板,與第二、三部分形成明顯對比,反映出吉普賽民族性格的另一方面——能歌善舞,進行該部分演奏時,演奏者就需要緊跟樂譜的拍子規(guī)律,盡可能地讓右手快速撥奏,表達出作品中蘊含的歡樂情感。
五、結(jié)語
總而言之,情感是一部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支撐,小提琴演奏者演奏音樂時需要將音樂情感充分表達出來,通過情感互動,搭建起演奏者與聽眾之間的精神橋梁,釋放小提琴的藝術魅力。另外,從音樂藝術角度來看,小提琴演奏者是否能夠感受到音樂情感,且是否能夠?qū)⒁魳非楦斜磉_出來,是真正詮釋一部音樂作品藝術內(nèi)涵的關鍵。整體來講,要注重小提琴演奏時的技巧控制,包括持琴、運弓、發(fā)音等,通過小提琴演奏技術,保證音樂情感表達準確。同樣,也需要注重演奏者的心理狀態(tài)、情感融入、藝術形象,小提琴演奏時演奏者做到自我與樂器合二為一,將自身與小提琴融為一個音樂情感表達生命體,才能夠更好地傳遞音樂情感內(nèi)涵。對此,小提琴演奏時,基礎要素是聚焦小提琴的持琴方式、運弓技法、發(fā)音練習三個要素,正確擺放小提琴位置、注意左右手的配合、科學掌控揉弦要素及演奏者加強對樂譜的掌握、演奏中善于想象與情緒表達,更好地實現(xiàn)音樂情感的傳遞。
參考文獻:
[1]任書葦.關于德國浪漫主義時期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意圖與演奏藝術探究——以羅伯特·舒曼《a小調(diào)小提琴奏鳴曲》為例[J].黃河之聲,2020(05):48-49.
[2]江利.基于小提琴與揚琴異同分析創(chuàng)新?lián)P琴演奏技法——以《流浪者之歌》為例[J].藝術評鑒,2023(10):76-79.
[3]劉毅霞.論19世紀小提琴法國學派和德國學派的藝術特征——以維尼亞夫斯基和約阿希姆為例[J].戲劇之家,2021(22):85-86.
[4]何敏楠.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演奏風格比較研究——以“g小調(diào)第一奏鳴曲——柔板”的三種錄音版本為例[J].音樂探索,2021(01):104-110.
[5]范荊婷.淺析陳銀淑協(xié)奏曲作曲技法——以《小提琴協(xié)奏曲》《大提琴協(xié)奏曲》《笙協(xié)奏曲》為例[J].黃河之聲,2023(09):86-89.
[6]劉耕.高效與精煉的完美統(tǒng)一——《約斯特小提琴系統(tǒng)》中的技術理念與訓練原則[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21(04):58-67.
[7]張娟.室內(nèi)樂作品演奏中小提琴的演奏要素分析——評《小提琴常用技巧性樂曲演奏指導》[J].中國教育學刊,2022(05):150.
[8]徐知.小提琴演奏表現(xiàn)的影響因素分析——評《小提琴演奏表現(xiàn)及其應用領域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23(14):264.
[9]劉佳鑫.貝多芬《第九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中的“英雄性”情感表現(xiàn)[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8(03):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