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玲
摘要:隱性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重視并運用隱性教育方法,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體會道德與法治的內涵,以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全面育人目標。文章簡要概述隱性教育,闡述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施隱性教育的作用,探討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隱性教育的策略,旨在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法治意識,為他們成為有道德、有法治觀念的公民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隱性教育;立德樹人;全面育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3-0137-04
廣義而言,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思維學科,它融合了人文性、工具性和育人性,旨在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yǎng)、法治素養(yǎng)和人格素養(yǎng)。在當前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側重于根據明確的教學目標,采用直接授課的方式進行教學。雖然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地傳授基礎知識和技能,但若要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則必須輔以隱性教育。隱性教育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深化學生的認知層次,豐富他們的思想內涵,進而實現(xiàn)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標。因此,只有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隱性教育的概念源于20世紀60年代英國社會學家巴茲爾·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提出的隱性課程理論。他認為,學校教育在傳授顯性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在無意識地傳遞著社會和文化的隱含規(guī)范、價值觀以及行為模式。隨后,雷克斯、鮑爾迪等教育學家和社會學家對此進行深入研究,揭示隱性課程在社會階層和文化背景塑造中的重要作用[1]。隱性教育指的是在正式教育課程體系之外,學生在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中接受到的那些沒有明確教學目標和價值觀指引的教育內容。與正式教育不同,隱性教育既沒有固定的教學計劃和課程目標,也不依賴于特定的教師角色進行傳授。隱性教育的內容豐富多樣,包括學校的文化和氛圍、師生關系、學生間的互動、學校規(guī)章制度,以及更廣泛的社會規(guī)范和價值觀等。這種教育方式,不同于直接的、顯性的教育,它更注重在學生參與各種活動、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通過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態(tài)度和行為[2]。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隱性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它不僅能夠拓寬學科教學的廣度和深度,還能在實現(xiàn)學科全面育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
1.對青少年學生價值觀的有效培養(yǎng)
隱性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對青少年學生價值觀的培養(yǎng)具有深遠意義。青少年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價值觀念往往受到周圍環(huán)境,特別是學校文化和氛圍的深刻影響。隱性教育正是通過學校的整體文化、師生關系以及學生間的日?;?,潛移默化地傳遞積極向上的道德和法治價值觀。例如,一個公平正義的學校環(huán)境會無形中教導學生尊重他人、維護公平,而和諧的師生關系則有助于青少年學生形成健康的人際交往觀念。此外,青少年學生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中,會進一步塑造和鞏固自己的價值觀,他們通過觀察、模仿和親身體驗,學習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堅持正義,并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和完善自己的道德判斷和行為準則。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加強隱性教育,對于青少年學生樹立健全、正向的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3]。
2.促進青少年學生法治觀念的形成
青少年學生對法治的認識通常處于萌芽狀態(tài),他們對法律的理解往往還不夠深入。在這個階段,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隱性教育,可以有效地促進青少年學生法治觀念的形成。隱性教育能夠幫助青少年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理解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法律的實際應用,從而加深他們對法律原則和價值的理解。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遵守法律的自覺意識,也能夠為他們將來成為遵紀守法的公民奠定堅實基礎[4]。
3.拓寬學科教學的深度,實現(xiàn)學科的全面育人
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涵蓋了豐富的法律和道德知識,但單純的知識傳授并不足以實現(xiàn)學科的全面育人目標。隱性教育的引入,使得學科教學不再局限于知識點的灌輸,而是深入到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道德意識、判斷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上。通過隱性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能夠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和理解道德和法律的原則。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也能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隱性教育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實現(xiàn)學科的全面育人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5]。
1.聯(lián)系實際生活,重視學生情感培養(yǎng)
隱性教育,是一種“非正式育人”方式,其核心在于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形成教育合力,達成教育目標。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一門實踐應用型學科,與生活緊密相連,既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在學科中融入隱性教育時,可以實際生活為“紐帶”或“切入點”。首先,結合實際生活案例,增強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實踐性。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往往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引入生活中的實際案例,使抽象的法律條文和道德觀念變得生動且具體。例如,在講解法律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身邊可能發(fā)生的法律糾紛或違法行為,讓學生分析其中的法律問題,并探討如何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識,并將其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其次,注重學生情感體驗,提升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內化效果。情感體驗是學生接受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過程。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角色扮演、情感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體驗不同的道德選擇和法律后果,從而激發(fā)他們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識。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有關道德與法治的影視作品,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讓他們在情感上感受到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擬法庭審判過程,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法律的威嚴和公正。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的內涵,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最后,開展多樣化活動,促進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全面滲透。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多樣化的活動來實施隱性教育。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法治知識競賽、模擬法庭、道德辯論等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道德與法治教育。同時,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了解他們對道德與法治問題的看法和態(tài)度,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這些活動,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還能夠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并踐行道德與法治觀念[6]。
2.遵循社會邏輯,尊重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
根據格式塔心理學的觀點,青少年學生的思維主要圍繞具體的事物和情境展開,更擅長處理直觀、可感知的信息,而對于抽象概念和復雜邏輯推理的掌握則相對較弱。同樣,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指出,青少年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單向和直觀的,他們傾向于一次只關注一個方面,難以同時權衡多個因素,且更依賴于通過直接觀察和經驗積累來獲取知識,而非邏輯推理或抽象思考。因此,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遵循社會邏輯,并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以更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首先,符合社會邏輯。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應與社會現(xiàn)實緊密相連,反映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道德規(guī)范。隱性教育的實施,需要遵循社會邏輯,確保教育內容與社會環(huán)境、文化背景相契合。教師可以選擇與社會熱點、時事新聞相關的話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和認同社會主流價值觀。同時,教育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關注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困惑和需求,幫助他們解決現(xiàn)實問題,從而提升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其次,尊重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青少年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具有階段性和連續(xù)性,隱性教育應尊重這一規(guī)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來設計和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對于低年級學生,可以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游戲等形式,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識。對于高年級學生,可以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他們的道德判斷和法治實踐能力。此外,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其認知發(fā)展水平的教育資源和指導。
例如,在教學“我學習,我快樂”一課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差異,根據學生的個人能力和興趣特點,為他們量身定制個性化的學習任務。首先,對于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相對簡單的任務,通過耐心引導,幫助他們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識要點。對于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設置更具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以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鼓勵他們勇攀知識高峰。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鼓勵他們自由探索知識的海洋。通過啟發(fā)性的問題,教師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討論。此外,教師應提供個性化的輔導和反饋。通過一對一的指導和幫助,教師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自信心。這種個性化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更多的快樂感和成就感,還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3.以校園文化建設促進隱性教育
校園文化是在學校內部形成的一種特定的文化氛圍和價值觀念體系,由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它不僅反映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育目標,更是學校精神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1)校園文化與隱性教育的關系。校園文化是一種潛在的教育資源,它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隱性教育是一種非直接、非明確的教育方式,它側重于通過環(huán)境、氛圍和日常活動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校園文化建設和隱性教育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前者為后者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實施平臺。(2)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隱性教育。首先,校園文化建設可以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這種氛圍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其次,校園文化中的各種活動,如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等,能夠鍛煉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是隱性教育的重要目標。最后,校園文化中的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可以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人生觀,這是隱性教育的核心目的。(3)以校園文化建設促進隱性教育的方法。首先,學校要明確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即營造一個積極向上、健康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為隱性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撐。其次,學校要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如舉辦各類講座、展覽、比賽等,讓學生在參與中受到教育和啟發(fā)。再次,學校要注重校園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既要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又要不斷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和內容,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和學生的需求。最后,學校要加強校園文化與隱性教育的融合,使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7]。
4.不斷提高教師綜合素養(yǎng),發(fā)揮榜樣示范作用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實施隱性教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養(yǎng),并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為學生樹立榜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首先,教師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性。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直接關系到教育質量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師綜合素養(yǎng)不僅包括扎實的專業(yè)知識,還涵蓋教學方法、溝通能力、組織協(xié)調能力以及情感態(tài)度等多個方面。一個具備高素養(yǎng)的教師,能夠更有效地傳授知識,更精準地把握學生的心理需求,從而提供更貼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此外,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是其職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提升的基礎,有助于其不斷適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需求。其次,發(fā)揮榜樣示范作用。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榜樣,他們的言行舉止、價值觀念、工作態(tài)度等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一個積極向上、敬業(yè)愛崗的教師,能夠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楷模,激發(fā)學生的敬仰和模仿欲望。通過以身作則,教師能夠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發(fā)揮榜樣作用方面,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一是以身作則,嚴格遵守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展示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二是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成長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三是積極參與學校和社會活動,展示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通過這些方法,教師能夠更好地發(fā)揮榜樣示范作用,為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提供正能量。
5.開展家校合作,拓寬學科隱性育人范疇
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隱性教育以非正式的方式,側重于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熏陶與培養(yǎng)。為了進一步增強隱性教育的效果,開展家校合作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策略。(1)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家校合作在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家校合作,學校和家庭可以共同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這種合作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特別是在隱性教育方面,家校合作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情感體驗、態(tài)度培養(yǎng)和價值觀塑造的機會,從而更有效地實現(xiàn)教育目標[8]。(2)家校合作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施,以拓寬隱性育人范疇。首先,學??梢远ㄆ谂e辦家長會,與家長面對面交流,共同制訂教育計劃,確保雙方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一致性。其次,利用現(xiàn)代技術,如家長微信群等方式,及時溝通和分享學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現(xiàn),讓家長更加了解并支持學校的工作。最后,學??梢匝埣议L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如邀請家長進課堂、參與課程設計等,讓家長成為學校教育的有力補充。(3)家校合作對拓寬隱性育人的范疇有著積極的影響。首先,通過家校合作,學生的情感教育得到加強。在家庭和學校的共同熏陶下,學生更容易形成積極、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其次,家校合作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在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下,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并遵守社會規(guī)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最后,家校合作能夠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在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引導下,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實踐活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隱性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通過深入的情感培養(yǎng)、價值觀塑造和道德意識引導,為學生的人格完善和能力提高提供寶貴支持。因此,學校要緊密聯(lián)系實際生活、重視學生情感培養(yǎng),遵循社會邏輯、尊重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以校園文化建設促進隱性教育,不斷提高教師綜合素養(yǎng)、發(fā)揮榜樣示范作用,開展家校合作、拓寬學科隱性育人的范疇,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法治意識,為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方瓊梅.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的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23(28):29-31.
[2]楊鐘志.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跨學科學習———以“堅守勤儉美德,引領節(jié)約時尚”學習活動為例[J].名師在線,2023(26):59-61.
[3]洪麗敏.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為藍本的學校德育課程設計探索[J].教書育人,2023(23):59-62.
[4]劉芳.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鏈接勞動教育的實踐探索[J].當代教研論叢,2023,9(07):121-124.
[5]陳小燕.新課程標準背景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J].名師在線,2023(16):11-13.
[6]李傳港.加強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建設的意義與途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17):101.
[7]朱春生.互聯(lián)網時代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思考[J].成才之路,2023(10):33-36.
[8]王雪云.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建設路徑初探[J].名師在線,2023(07)41-43.
Exploration of Implicit Education in Moral and Rule of Law Courses
Wang Yuling
(Gansu Province Minqin County Suwu Town Xinhequan Elementary School,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Implicit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 courses. Teachers should fully attach importance to and use implicit education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helping students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connotations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goals of the moral and rule of law curriculum. The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implicit education, elaborates on the role of implementing implicit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 and legal courses,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for implementing implicit education in moral and legal courses, aiming to better cultivate students moral literacy and legal awarenes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m to become citizens with moral and legal concepts.
Key words: moralityand ruleoflaw; impliciteducation;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comprehensiveeducation;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