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北省農村秩序不穩(wěn),形勢錯綜復雜。為揭破各種謠言,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參與社會變革的積極性,克服部分農村干部的官僚主義作風,湖北各縣在縣委、區(qū)委、下派工作隊和農會組織的共同努力下,結合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恢復和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等運動迅速建立起一支支農村宣傳員隊伍;隨后又結合農業(yè)合作化運動對他們進行了普遍整頓,提升了農村宣傳員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在黨領導下,農村宣傳員積極參與鄉(xiāng)村社會治理,推動了農村社會變革的順利完成,喚起了農民群眾的民主法治和政治參與意識,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發(fā)展和民生問題的解決。農村宣傳員存在于特定歷史背景下,隨著農村改革事業(yè)的完成和農村黨組織的成長,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關鍵詞:湖北??;農村宣傳員;社會治理
中圖分類號:K2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3-8477(2024)02-0157-10
新中國成立初期,廣大新解放區(qū)形勢錯綜復雜,農村社會秩序不穩(wěn)定。一些謠言不時在人民群眾中流傳,加之各級黨組織未及時在人民群眾中進行充分宣傳解釋,給黨和政府的事業(yè)帶來很大負面影響。為提高農民覺悟,同一切錯誤思想作斗爭,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社會變革的積極性,在中央號召下,全國各地黨組織結合農村中心工作建立了農村宣傳員隊伍,其主要功能是協(xié)助基層黨組織在農民群眾中開展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教育,推動鄉(xiāng)村社會治理朝著黨所預期的方向發(fā)展。湖北省不僅位于新、老解放區(qū)之間,且省內兼有新、老解放區(qū),因此,該省的農村宣傳員建設及其在鄉(xiāng)村社會治理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在全國極具代表性,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21世紀以來,學界對農村宣傳員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①但是,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宣傳員制度和宣傳網的建設問題(當時的宣傳網包括黨的宣傳網和非黨宣傳網,而宣傳員則是前者的主力)。研究時段多局限于1949—1952年,少有學者關注農村宣傳員與鄉(xiāng)村社會治理的互動。本文以檔案和報刊資料為研究基礎,探討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北省的農村形勢和建立宣傳員的必要性,考察中央至該省各級黨組織對農村宣傳員隊伍建設的方針政策和重要舉措,力圖充分展示農村宣傳員隊伍從建立、發(fā)展到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過程,并深入分析其參與鄉(xiāng)村社會治理的方式、內容和影響。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北省農村宣傳員隊伍的建立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北省農村形勢與建立宣傳員隊伍的必要性
1949年5月20日,中國共產黨湖北省委員會、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宣布成立。[1](p9)此時,湖北農村面臨著清匪反霸、土地改革以及建立新的農村基層政權等社會改革任務;1950年,全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從當時的形勢來看,順利開展這些運動的阻礙與困難很大。首先,湖北大部分地區(qū)是新解放區(qū),各地剛剛解放之時,由于群眾尚未組織起來,加之秋征支前任務緊迫,故對舊保甲采取一面利用、一面控制的政策。截至1950年10月,湖北約有10.5%的行政村尚未改造,其村長和農代會主席仍由過去的偽保長把持。[2]當時,新區(qū)農村尚未建立起黨支部,農村工作干部又少,難以掌控整體局勢。一些反動分子乘機造謠生非,多方破壞新生的人民政權,錯誤言論、反動宣傳和各類謠言時常在人民群眾中流傳,嚴重損害了黨和新生政權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其次,由于文化程度低下,當時的農民大多思想保守、政治意識薄弱,對社會改革不熱心。不少農民對國際國內事務的認知處于懵懂狀態(tài),如抗美援朝戰(zhàn)爭爆發(fā)后,麻城縣第四區(qū)召開了一次面向婦女和老人的大會,到會老人17人、婦女13人,其中只有1人知道抗美援朝戰(zhàn)爭,3人一知半解,7人完全沒聽過,其余的只知道美是“美帝”,不知道是侵略者。[3]再次,一些農村干部存在官僚主義作風和脫離群眾的傾向。[4](p21)以上情況表明,為了順利開展社會變革運動、迅速恢復經濟和發(fā)展生產,必須揭破反動分子的謠言、穩(wěn)定社會秩序,統(tǒng)一農民思想、凝聚社會共識;必須提高農民的思想認識水平,激勵他們主動參與社會變革;必須提高農村干部的政治意識和政策水平,有效克服他們脫離群眾的傾向??梢姡谵r村大張旗鼓地開展宣傳教育已經是迫在眉睫。
新政權成立之初,湖北農村宣傳工作的主要方式是召開各種會議(如農代會、各界人民代表會),向農民傳達上級政策和精神,要求他們照辦。這種行政命令式的做法,效果非常有限。因此,為了在農村有組織、深入地開展經常性的宣傳教育工作,很有必要發(fā)展農村宣傳員,建立起能密切聯(lián)系黨和農民群眾的宣傳員隊伍,通過他們澄清謠言、抵制錯誤思想,并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法令法規(guī)及時傳達給農民群眾,同時把群眾的情況和要求及時向上級黨組織報告,便于黨組織有針對性地改善宣傳內容與方法,縱深推進各項工作。
(二)在社會變革運動中選拔和培養(yǎng)農村宣傳員
新中國成立初期,隨著各項社會改革的展開和國民經濟的恢復,黨中央迫切希望在全社會建立宣傳員隊伍,以掌握基層的話語權,協(xié)助基層黨組織工作。1951年元旦,中共中央發(fā)布《關于在全黨建立對人民群眾的宣傳網的決定》,指出:“必須有系統(tǒng)地建立對人民群眾的經常性的宣傳網,即在黨的每個支部設立宣傳員,在黨的各級領導機關設立報告員,并建立關于宣傳員報告員工作的一定制度?!薄霸谶€沒有大量吸收黨員建立支部組織的新區(qū),除由區(qū)委員會在黨員青年團員和非黨積極分子中直接吸收一部分宣傳員并加以領導外,應著重組織適當形式的非黨宣傳網?!盵5]這一決定為不同條件的地區(qū)建立宣傳員隊伍提供了政策指導。
同年1月4日,湖北省委發(fā)布《關于貫徹黨中央〈關于在全黨建立對人民群眾的宣傳網的決定〉的決定》,規(guī)定農村建立宣傳員隊伍的工作,不能等到土改完成以后再開展,也不能離開土改、抗美援朝、生產等中心任務,應當在運動中建立,在運動中發(fā)揮作用。[6]此后,全省各地尤其是新解放區(qū)農村開始結合各種改革運動普遍建立農村宣傳員。
湖北省新、老解放區(qū)并存,老解放區(qū)此前已經發(fā)展了部分農村黨員,為農村宣傳員隊伍的建設提供了一定組織基礎。據(jù)統(tǒng)計,1949年10月,湖北共有黨員12000余人,黨組織和黨員主要分布在機關和農村中;[7]從地區(qū)來看,鄖陽、襄陽、孝感、荊州等老解放區(qū)黨員較多,其他地區(qū)還沒有黨員或黨員很少。[7]
1950年3月,中共中央中南局宣傳部遵照中宣部指示,以湖北省為重點向中南全區(qū)發(fā)出建立宣傳員隊伍的號召。隨即,湖北省委宣傳部在南漳、襄陽等縣開始了重點試建工作。[8]南漳縣委宣傳部決定首先在黨內動員,先以黨、團員為骨干發(fā)展宣傳員。南漳縣沐浴區(qū)的陶家灣村,是該縣建立農村宣傳員隊伍的重點村。1950年4月宣傳農村十大政策時,沐浴區(qū)委開始在該村按政治純潔、成分好、作風正派的標準發(fā)展宣傳員,[9]于是,以5名黨員為基礎,[10]吸收了團員、積極分子和進步知識分子的宣傳員隊伍逐漸擴大。區(qū)委將宣傳員組成小組,精心培養(yǎng),通過開會、布置任務和令他們匯報工作的方式,提高其政治水平和業(yè)務能力。[9]陶家灣村發(fā)展的宣傳員公開以黨的宣傳員名義活動,在組織與政治上受區(qū)黨委直接領導。[8]
鄖縣城關區(qū)采取選舉的方式發(fā)展宣傳員,該區(qū)于1950年11月隨著抗美援朝運動的開展著手建立宣傳員隊伍。建立的步驟是:首先以黨、團支部為核心,在支部會上動員黨、團員聯(lián)系農村的非黨干部和工作中涌現(xiàn)出來的積極分子;接著召集全區(qū)的黨、團員,積極分子,群眾團體代表開大會,提出發(fā)展宣傳員的具體條件,要求他們回本鄉(xiāng)研究、選舉;最后由區(qū)黨委審查、批準。經過以上三個步驟,全區(qū)共產生宣傳員82人。[11]
還有些縣在各種訓練班中發(fā)展宣傳員,如孝感專區(qū)安陸縣先在土改訓練班和教師訓練班中物色好宣傳員人選,再施以宣傳工作的考驗;還有的縣經過區(qū)鄉(xiāng)干部訓練班發(fā)展宣傳員。[8]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宣傳員經過了組織的慎重了解與考驗,比較可靠。
新區(qū)農村建立宣傳員隊伍的工作,則是在縣委領導下,由區(qū)委和農會、工作隊(如土改工作隊)、組共同完成的,普遍開展于土改運動中,在時間上晚于老區(qū)。如浠水縣關口區(qū)馬榨鄉(xiāng)于1951年3月結合土改發(fā)展宣傳員。在土改的第一階段即串聯(lián)組織反惡霸斗爭階段,區(qū)委和土改干部通過斗爭會、貧農代表會及各種小型訴苦會物色、考察了14名發(fā)展對象;在第二階段即劃分階級的階段,正式建立了宣傳員隊伍。宣傳員的入選條件是成分純潔、作風正派,有一定政治覺悟,能聯(lián)系群眾,有適當?shù)男麄髂芰?。手續(xù)是個人自愿申請,農協(xié)小組評議提意見,區(qū)委批準。結果,14名發(fā)展對象順利成為正式宣傳員。[12]
大冶專區(qū)咸寧縣則將發(fā)展宣傳員的主動權交給群眾,讓群眾自己選舉合乎條件的人,最后由區(qū)黨委審查批準。農民群眾選舉宣傳員的條件是:“宣傳員一定要是大家都相信的人,他要愿意為人民服務還會說幾句話的?!盵13]
各地農村宣傳員主要來自黨、團員和農村干部。有些宣傳員即使當時不是農村干部,工作一段時間后也成了農村干部。以麻城縣為例,該縣古城鄉(xiāng)在土改運動中共選拔了19名宣傳員,其中青年團員13人、積極分子6人。[14]吳家灣鄉(xiāng)將在興修水利和大生產運動中涌現(xiàn)出來的積極分子作為發(fā)展對象,共發(fā)展宣傳員13人,這些宣傳員都當上了鄉(xiāng)行政委員和互助組長等干部。[15]可見,宣傳員大都是農村的骨干力量,他們在鄉(xiāng)村社會治理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于宣傳員的領導,省委明確規(guī)定,有支部的地方,由支部負責領導宣傳員工作;尚未建立支部的地方,宣傳員由區(qū)委委員或工作組長、工會、農會、青年團干部負責領導。[6]因為新區(qū)農村無黨的支部,只能由區(qū)委統(tǒng)一領導,而部分區(qū)委又無宣傳委員,便要求區(qū)委報告員經常領導宣傳員工作。[16]在實際工作中,新區(qū)宣傳員由區(qū)委宣傳委員或報告員管理領導。報告員是高級宣傳員,肩負著向宣傳員或群眾作政治報告的重要任務。
為了提高宣傳員水平,促進宣傳員成長,各區(qū)委普遍建立了傳授站,由區(qū)委委員經常召集宣傳員傳授宣傳內容和宣傳方法,分發(fā)和講解宣傳資料。一般情況下,鄰近的幾個鄉(xiāng)設立一個傳授站。截至1952年8月,襄陽專區(qū)??悼h成立了49個傳授站,每月由黨委召開站長會議,所以在土地改革復查和生產運動中,宣傳員在宣傳政策和推動工作方面都起了很大作用。[17]可見,傳授站制度是保證農村宣傳員素質不斷提高的關鍵;對于上級領導了解下層情況、推動宣傳員工作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截至1952年12月,湖北共有農村宣傳員104853人,占全省農業(yè)人口24471645人的0.42%;共有報告員3287人。黃岡、孝感、宜昌、襄陽、荊州5個地委共建有713個傳授站。但是,湖北農村宣傳員的發(fā)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鄉(xiāng)有宣傳員數(shù)十人,有的鄉(xiāng)僅3~4人,很多偏僻的農村則還沒有建立宣傳員隊伍。[18]
二、在農業(yè)合作化運動中整頓和發(fā)展農村宣傳員隊伍
土改運動結束后,湖北省農村工作的重心開始轉向生產。從1952年底開始,各縣陸續(xù)領導農民成立各種互助組,開始對農業(yè)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3年起試辦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同時又推行了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但是,部分合作社帶頭人對黨的政策存在誤解,最基本的誤解就是以平均主義看社會主義,對那些不愿意加入互助組和合作社的單干戶特別是中農存在不當言論或者采取了不當措施。再者,農民群眾對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意見也較大,他們不明白“統(tǒng)購工作是將小農經濟逐步納入國家計劃經濟軌道”這一道理。[19]而部分鄉(xiāng)村干部由于自身水平有限和對政策理解存在片面性,沒有辦法解決農民思想上的懷疑與顧慮;尤其是在那些干部情緒急躁和強迫命令作風比較嚴重的地區(qū),農民存在的誤解和顧慮也越發(fā)突出。為解決農民的思想認識問題,必須充分發(fā)揮黨的報告員和宣傳員的作用,在農村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教育。
但是,農村工作重心轉向生產以后,許多地區(qū)宣傳網的工作陷于停頓狀態(tài)。如通城縣100個鄉(xiāng),有99個在抗美援朝和土改時建立了宣傳員隊伍,共有1000多名宣傳員,但到1954年,只有錦沙、草鞋兩個鄉(xiāng)還有些活動。至于報告員,一般情況是“有其名而無其實”:大悟一區(qū)5個報告員一次報告都沒作過;江陵縣有100多個報告員,統(tǒng)購統(tǒng)銷時有三分之一沒有作過報告。[20]多數(shù)傳授站處于虛設狀態(tài),有的甚至連形式也沒有了。秭歸縣第八區(qū)宣傳委員季茂同志說:“我區(qū)原來有幾個傳授站,自轉入生產以來一個也未傳授過,現(xiàn)在連消息也未聽說了?!盵20]這種狀況已經不能適應農村互助合作、農業(yè)生產及其他經濟活動的需要。
1954年4月20日發(fā)布的《中共中央中南局宣傳部關于加強領導農村中黨的宣傳網工作的意見》指出:“應特別加強鄉(xiāng)村黨支部對宣傳員的領導?!盵21](p92)同年7月17日發(fā)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在農村中的宣傳工作的指示》要求:“今后宣傳員的日?;顒討芍Р抗芾?,而由上級黨組織在宣傳員的教育和訓練及宣傳材料的供應方面加以切實的幫助,使宣傳員真正成為支部在宣傳工作上的有力助手?!盵22](p27)可見,中央和中南局都特別強調了鄉(xiāng)黨支部對農村宣傳員的領導問題。
同年8月,湖北省委宣傳部召開了地委宣傳部部長擴大會議,具體布置了整頓農村宣傳員的工作。接著,黃岡專區(qū)、荊州專區(qū)、孝感專區(qū)各縣選取幾個重點鄉(xiāng)進行整頓試點。[23]其他地區(qū)也從1955年1月開始結合統(tǒng)購統(tǒng)銷等運動大力整頓和發(fā)展農村宣傳員隊伍。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加強農村黨支部對宣傳員的領導。從湖北省農村黨組織發(fā)展的情況來看,1952年,各縣農村結合土改復查運動開始了公開地、大批地建黨,廣大新解放區(qū)農村逐步建立起黨支部。截至1954年6月底,湖北省共有農村黨員66371人,建立單鄉(xiāng)支部7432個,建立聯(lián)鄉(xiāng)支部614個,建黨鄉(xiāng)的比例達85.9%。[24]農村黨支部已成為農村改革和建設事業(yè)的直接領導者。于是,湖北省委宣傳部決定把原來由區(qū)委統(tǒng)一領導的農村宣傳員納入各鄉(xiāng)支部的直接領導之下:由支部副書記或支部宣傳委員專管宣傳工作,定期召開宣傳骨干(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的政治副職、宣傳員小組長等)會議,采用分片包干的辦法布置宣傳員的任務。同時,加強區(qū)委對農村宣傳員的間接領導,區(qū)委宣傳委員協(xié)助區(qū)委領導管理宣傳員的日?;顒樱ㄆ谙騾^(qū)委和縣委宣傳部反映情況、匯報工作。[25]可見,農村宣傳員自下而上依次接受鄉(xiāng)黨支部、區(qū)委、縣委宣傳部的層層領導,扭轉了之前無人管理的狀態(tài)。
遵照省委宣傳部指示,各鄉(xiāng)黨支部加強了對宣傳員的領導。如浠水縣望城鄉(xiāng)決定由支部副書記領導全鄉(xiāng)宣傳員工作,以農業(yè)社為主建立宣傳員小組,全鄉(xiāng)29個社共成立20個小組(有的是兩個社成立一個組),“全鄉(xiāng)二十九個農業(yè)社中,除四個社還無條件建立政治副職外,其余二十五個社都已建立”,由副社長擔任宣傳員小組長,統(tǒng)一領導宣傳員活動。[26]這樣,該鄉(xiāng)宣傳員隊伍有了專人領導,從上到下工作信心大增。
第二,整頓和健全農村宣傳員隊伍。1954年7月17日發(fā)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在農村中的宣傳工作的指示》指出:“各地必須結合當前農村的中心工作,對報告員、宣傳員逐步進行適當?shù)恼D和發(fā)展。今后發(fā)展宣傳員應注意質量,并盡先在生產合作社和互助組中去建立,吸收品質好、有宣傳能力的黨員和非黨積極分子,特別是農業(yè)生產中的先進分子、勞動模范等擔任宣傳員?!盵22](p27)根據(jù)中央指示,1954年秋冬,谷城、均縣、襄陽、棗陽、竹山、鄖縣等7個縣結合統(tǒng)購統(tǒng)銷運動先行開展了整頓農村宣傳員隊伍的試點工作,整頓的方式主要是通過辦訓練班和進行其他教育,提升原來能力較差、覺悟較低的宣傳員的素質,并把在運動中涌現(xiàn)出來的積極分子吸收到宣傳員隊伍中來。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7縣共培訓原有宣傳員1357人、新發(fā)展宣傳員1791人,并清理了混入其中的不純分子。上述措施壯大和純潔了農村宣傳員隊伍,加強了區(qū)黨委會和支部委員會對宣傳員的領導與教育。[23]
在總結試點縣經驗的基礎上,各縣開始普遍整頓農村宣傳員隊伍。1956年,麻城縣結合并社升級運動對農村宣傳員隊伍進行整頓。方法是通過總結教育,對宣傳員進行全面審查登記,淘汰其中不能發(fā)揮作用的人員;重新以社為單位成立統(tǒng)一由支部領導的宣傳組;各社以分支書或政治副職專管宣傳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再發(fā)展了一批宣傳員。[27]
第三,普遍教育農村宣傳員,不斷提高其文化水平、思想水平和業(yè)務能力。當時,多數(shù)宣傳員文化程度較低,如孝感縣龍店區(qū)燕窩鄉(xiāng)、臥龍區(qū)新楊鄉(xiāng)、河口區(qū)六合鄉(xiāng)、朋興區(qū)趙垸鄉(xiāng)等4個鄉(xiāng)的86名宣傳員中,識字的只有37人。[28]上級領導對宣傳員的培養(yǎng)也不夠,導致他們對政策理解不透,有時亂宣傳,起反作用。如1951年浠水縣宣傳鎮(zhèn)壓反革命分子時,豹龍鄉(xiāng)的宣傳員“把‘以觀后效’解釋為‘醫(yī)官學?!?,在群眾中引起一陣轟動,群眾普遍表示不滿:“哎呀!地主還要住兩年醫(yī)官學校?!盵29]因此,這次整頓特別注重對宣傳員的文化教育,鄉(xiāng)支部廣泛動員宣傳員參加冬學、民校和讀報組學習。以麻城縣為例,該縣以互助合作組織為基礎,普遍開辦冬學和民校。在學習中,要求4500名農村干部和宣傳員達到掃盲畢業(yè)標準,即能識1200字以上、能看通俗書報、能寫便條。此外,冬學民校每周還有三小時的政治理論學習時間。[30]在思想政治和業(yè)務教育方面,從1954年第三季度起,各縣每季度都召開一次全縣宣傳員大會或宣傳員代表大會,檢查和總結工作,并不定期開辦宣傳員和非黨宣傳網中的積極分子訓練班,對宣傳員進行思想和業(yè)務教育,以提高宣傳員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21](p92)教育內容包括:強調貫徹黨的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著重開展宣傳員職責教育;進行以互助合作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前途教育和政策教育。絕大部分鄉(xiāng)支部還將農村宣傳員的教育寓于支部經常性教育之中。如浠水縣雞鳴鄉(xiāng)黨支部除了在鄉(xiāng)擴干會、系統(tǒng)會和選區(qū)各種會上吸收宣傳員參加學習外,還要求分布在各互助組、合作社的支委經常利用空閑時間,組織宣傳員學習黨的合作化政策和各種經驗,同時,支部每月上黨課時,還吸收宣傳員小組長參加。[31]經過教育,宣傳員的文化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逐漸提高,基本上能熟練運用各種方法對農民開展宣傳教育。
總之,經過整頓,宣傳員再次成為農村改革和建設的橋梁,群眾普遍反映,“電話機子”(指宣傳員)又架起來了,上下的消息又靈通了。[26]農村宣傳工作逐漸走上正軌,促進了互助合作、統(tǒng)購統(tǒng)銷等各項中心工作的完成。
三、農村宣傳員積極參與鄉(xiāng)村社會治理
農村宣傳員是聯(lián)系黨和政府與農民群眾的橋梁紐帶,他們在區(qū)委或鄉(xiāng)村黨支部的領導下把黨的政策傳達給農民群眾,把群眾的想法和意見反映給上級,協(xié)助基層干部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因此,他們是各級黨政組織治理鄉(xiāng)村社會的得力助手,主要向農民群眾開展兩項宣傳:一是宣傳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時事政策,二是宣傳馬列主義基本理論。他們在推動社會改革和建設、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穩(wěn)定等方面作出了應有貢獻。
(一)運用農民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推動農村社會改革順利完成
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北省農村經歷了土地改革、農業(yè)合作化等社會改革和抗美援朝運動,農村宣傳員也緊緊圍繞這些主題開展廣泛宣傳。他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向群眾解釋社會改革工作的政治意義,說清楚為什么要做這項工作,怎樣做,結果怎樣,不做行不行;同時,努力打消改革過程中群眾所產生的錯誤想法和思想顧慮,揭破反革命分子的謠言,提高群眾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覺悟。
在宣傳過程中,農村宣傳員充分考慮到農民文化水平低和農村缺少文藝活動的實際情況,設法調整語言風格、豐富宣傳形式,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工作,一般以口頭宣傳(談話、屋頂廣播、讀報)為主,以出版黑板報、繪畫等為輔。[8]其中,口頭宣傳以“發(fā)動訴苦”為主要方式。訴苦是通過一系列訴苦會、說理會、座談會、公審大會等逐步推進的,讓農民認識到自己苦的根源在于地主的剝削和壓迫、在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在持續(xù)互動中強化農民新的行為邏輯和秩序模式,不斷調動和激發(fā)農民參與社會變革的內在潛力。如1951年鄂城縣達明鄉(xiāng)的干部在熊家大塆斗爭惡霸時,起初四處碰壁,群眾都表示該塆沒有惡霸,訴苦也只說在外鄉(xiāng)受的苦。面對群眾的抵觸,干部們設法發(fā)動貧雇農訴苦,找到該塆當過十年長工的熊元杰,啟發(fā)他串聯(lián)了熊南山,又通過以苦引苦的方式,使熊南山串聯(lián)了同樣受剝削壓迫的貧雇農,在訴苦會上先后有四十多人訴苦。接著,干部們表明政府為貧雇農撐腰的態(tài)度,于是廣大農民的斗爭意識被激發(fā)了,他們積極響應號召,要求斗爭惡霸。大會那天,全塆五百多人都來了,在干部的帶領下開展斗爭。[32]1951年,在抗美援朝運動中,黃岡專區(qū)的農村宣傳員召集居民普遍舉行了座談(回憶對比)和控訴運動,對農民進行了挖苦根的階級教育,揭露了美、日的帝國主義罪行,農民普遍覺悟到“保衛(wèi)翻身,必須抗美援朝”。群眾當場表示“決心到朝鮮去,打美國鬼子”,形成了自覺自愿的參軍熱潮。[33]可見,宣傳員們通過發(fā)動訴苦和宣傳教育,使農民基本了解了戰(zhàn)爭與自己的利害關系,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主義意識迅速形成,從而以實際行動支援了前線。
唱歌、演戲、放映幻燈等文藝宣傳形式也是農村宣傳員常用的。鐘祥縣六區(qū)在宣傳總路線時,30個宣傳員深入蔡堰工地開展工作,他們把總路線總任務編成歌曲,一邊唱一邊教,起到了一定作用。村民王子秀聽了后回去開家庭會,打通她母親的思想,將8萬元存入銀行,并準備把余糧賣給國家,之后又動員她的朋友加入合作社。[34]
辦黑板報、寫標語等文字宣傳也是常用的方式,利用這些方式,農村宣傳員將改革措施、重要政策法令、國內外時事等信息迅速傳達到廣大群眾中。如1955年10月,長陽縣津洋口鄉(xiāng)組織了123人的宣傳隊伍,用各種形式向農民宣傳糧食“三定”(定產、定購、定銷)政策,針對農民“怕留用糧不夠”“怕余糧少受人諷刺”等顧慮,宣傳員辦了14塊黑板報、24幅大字報,并在各農業(yè)社成立了12個讀報組,寫了102條標語,使得全鄉(xiāng)90%以上的農戶了解了留用糧留足留夠、增產不增購和有災照減等具體政策。[35]農民消除了顧慮,開始放寬心積極生產。
可見,農村宣傳員能密切聯(lián)系群眾,熟悉群眾的思想、感情、風俗習慣,能根據(jù)當時當?shù)厍闆r采取恰當方式進行宣傳。經過宣傳員耐心、細致的工作,農民摸到了國家大政方針的底,心里踏實起來,一掃之前瞻前顧后的狀態(tài),放開手腳積極參與各種社會運動??傊?,農村宣傳員起到了落實黨的農村政策,推動各項改革事業(yè)順利開展的重要作用。
(二)走進農民生活耐心宣傳,喚起農民的民主法制和政治參與意識
新中國成立之前,農民長期遭受思想壓迫,接觸法律的機會少,民主法治意識淡薄。新政權成立之后,黨和政府不僅制定了各種反封建的法律法規(guī),而且通過宣傳員向農民群眾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宣傳,喚起了人們的民主法治意識和政治參與意識。
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宣傳的第一部法律是《婚姻法》。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婚姻法》,1952年11月26日,中央決定以1953年3月為宣傳貫徹《婚姻法》的運動月。[36](p328)2月底,湖北省委指出:“在群眾中應普遍地進行婚姻法的宣傳……在基礎較好的區(qū)鄉(xiāng),力爭作到深入廣泛、家喻戶曉,一般區(qū)鄉(xiāng)能使群眾受到婚姻法的教育,逐漸打破傳統(tǒng)的封建思想,從而自覺的擁護婚姻法,給今后繼續(xù)貫徹婚姻法工作創(chuàng)造良好開端。”[37]3月初,湖北大部分縣先后成立了貫徹《婚姻法》運動委員會辦公室,他們組織了各種宣傳力量利用各種場合(如冬學、夜校、識字班、訓練班等)采取各種方式(如《婚姻法》圖片展覽會、讀報小組討論會)進行了聲勢浩大的宣傳。各鄉(xiāng)、村宣傳員利用黑板報、大字報、標語、放映幻燈等進行宣傳。如浠水縣農村宣傳員采取放映幻燈的方式宣傳《婚姻法》,放映了《一對美滿夫妻》《小女婿》等影片,宣傳員一邊放映,一邊在旁講解具體內容。[38]這樣群眾既觀看了幻燈,也學習到了法律知識,一舉兩得。有的宣傳員則挨家挨戶上門宣傳,如武昌縣四區(qū)山坡鎮(zhèn)的女宣傳員彭安席上門給群眾耐心講解,交代清楚相關政策,講明婚姻法不是離婚法,“夫妻間要互相幫助,搞好家庭,團結生產”,必須實行婚姻自主,廢除包辦、買賣等舊制度。[39]經過空前規(guī)模的宣傳教育,農民大多領會了《婚姻法》的基本精神,認識到舊婚姻制度的危害與新婚姻制度的好處,對減少家庭糾紛和化解社會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
農村宣傳員廣泛宣傳的第二部法律是《選舉法》。1953年初,中央開始部署全國基層的普選工作。1953年6月到1954年上半年,湖北省開展了第一次基層普選。為了配合普選的思想動員,各地派出大量干部到鄉(xiāng)、鎮(zhèn)等基層單位建立基層選舉委員會,負責組織、領導當?shù)剡x舉工作。他們組織當?shù)匦麄鲉T,組成有規(guī)模的宣傳隊伍,分頭進入選區(qū),結合生產,采取深入田間、家庭的方式,利用農民吃飯、乘涼、晚間休息等空閑時間,通過開小組會、漫談會的方式進行宣傳,并開展個別交談和訪問。[40]宣傳員主要針對干部群眾的思想狀況,交代普選政策和具體做法,解除群眾的顧慮。如向他們深入宣傳《選舉法》中的重要規(guī)定:“凡年滿十八周歲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不分民族和種族、性別、職業(yè)、社會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和居住期限,均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盵41](p21)讓他們明白自己的選舉權利是有法律保障的,這種權利不容許任何人非法剝奪。為充分發(fā)動農民參與選舉,有些地方的宣傳員采取“由先進到后進,進行個別串連”的方式開展宣傳,“通過已串連的對象,再去串連別人”,“一串兩,兩串四”,“逐步擴大,逐步發(fā)展”,效果明顯。如鄂城東佛寺鄉(xiāng)婦女王某,原來對普選漠不關心,經過宣傳員動員,提高了認識,自己行動起來,并串聯(lián)發(fā)動了9個平時不愛到會的婦女積極參與選舉。[42](p12)1956年9月,湖北省開始布置第二屆基層選舉工作。這次,由于群眾的社會主義民主覺悟大大提高,因而宣傳的內容和方式都有了改變:在宣傳方式上主要采取便利群眾與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如通過說書、茶館會、登門拜訪等方式進行廣泛宣傳。[43]宣傳內容主要是開展定期選舉和定期召開人民代表大會的必要性。通過宣傳,農民群眾深刻認識到,定期選舉和定期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可以糾正和防止某些代表和干部的不正之風。結果,湖北不少地區(qū)的參選人數(shù)達95%以上。[43]
農村宣傳員大規(guī)模宣傳的第三部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1954年5月21日發(fā)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在全國人民中進行憲法草案的宣傳和討論的指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即將于六月十五日左右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公布。《憲法草案》公布后,將在全國人民中進行三個月的討論。在具體的工作布置上,則必須在六月十五日到八月十五日的兩個月時間內,在全國所有城市和農村(個別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除外)的人民群眾中,展開廣泛熱烈的宣傳和討論。我們要在這個宣傳和討論中,一方面使人民初步明了《憲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于各階層人民自己的切身關系;一方面還要發(fā)動人民積極地提出他們對于《憲法草案》的意見,以便《憲法》起草委員會根據(jù)人民群眾所提出的可以采納的意見,再次修改《憲法草案》,而后提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盵44](p204)7月,全國廣大農村廣泛開展了對《憲法草案》的宣傳和討論。湖北省各專區(qū)和縣訓練了大批報告員和宣傳員,他們利用收音機和廣播等各種宣傳工具,廣泛向人民宣講《憲法草案》的內容。[45]經過宣傳和討論,農民群眾認識到《憲法草案》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紛紛表示擁護。①
總之,湖北省農村宣傳員通過各種方式向農民群眾宣傳法律法規(guī),使廣大農民認識到,千百年來與底層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基本權利終于有了法治保障。女性的社會地位空前提高,促進了家庭和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人們可以充分行使自己的公民權利、履行自己的公民義務,可以通過選舉和其他方式參與到治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中來。群眾民主法制意識和政治參與熱情空前高漲,使社會逐漸朝著文明化、法制化方向發(fā)展。
(三)宣傳和示范雙管齊下,促進農業(yè)生產發(fā)展和民生問題的解決
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北省農村宣傳員在社會治理方面發(fā)揮的最大作用就是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土改復查運動結束后,農村工作的重心開始轉入生產,農民全身心投入生產運動。宣傳員的主要工作是傳達上級的農業(yè)生產政策,動員農民抓緊生產;鼓勵并設法帶領群眾戰(zhàn)勝自然災害。
為服務農業(yè)生產,宣傳員通常采取快板與順口溜、標語與鼓動口號、漫畫與快板詞相結合、田間畈唱、廣播筒廣播、組織現(xiàn)場示范參觀等6種主要方式進行宣傳;此外,還通過張貼光榮榜、讀報等方式輔助宣傳。以麻城縣閔集鄉(xiāng)為例,該鄉(xiāng)黨支部在領導農業(yè)生產的過程中,為加強對農民的宣傳工作,組織了325名黨、團員和457名宣傳員、積極分子的強大宣傳隊伍(總計782名),宣傳員們根據(jù)自身特長,運用各種民間形式,結合中心運動積極對農民開展宣傳??彀屙樋诹锸寝r民最喜愛的宣傳形式。1956年春耕時,該鄉(xiāng)四社劉家河坎的社員對粳稻不了解,不愿推廣。分支書一面宣傳粳稻的好處,一面和幾個干部創(chuàng)作快板:“種晚粳,要推行。米又大,禾又深。又耐肥來又耐寒,每畝能產千把斤。大家不相信,想想政府推廣的南大麥和岱字棉,哪回打了轉?!备刹砍_了,又叫宣傳員、青年團員和積極分子唱,再次宣傳動員,社員的思想就通了。最終全社107畝土地,種了47畝晚粳。[46]總的來說,由于宣傳員廣泛地、經常地向農民進行各方面的宣傳,消除了農民生產上的顧慮,調動了農民的勞動自覺性和生產積極性,改變了一些鄉(xiāng)村干部主觀包辦和強迫命令的工作作風。
農業(yè)生產具有季節(jié)性和周期性,宣傳員在農閑時往往聯(lián)絡文化館、劇團等組織開展集體性政策宣傳;農忙期間則主要開小會、短會,甚至邊生產邊開展宣傳工作,如浠水縣的農村宣傳員把田間變成宣傳場所,把宣傳工具如黑板報、大字報、宣傳鼓動牌搬到田間地頭。[47]他們用這種因時制宜的方式向農民宣傳上級的生產政策,受到群眾廣泛歡迎。
抗災救災是解決民生問題、保障農業(yè)生產的重要舉措。湖北省的水旱災害相當頻繁,農村宣傳員在宣傳救災政策和方法以及組織動員群眾應對自然災害的過程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如1953年夏,湖北不少地區(qū)在插秧前遭遇了嚴重旱災;插秧后,又需要除蟲、蓄水保水、防漬防澇。從插秧之前直到秋收,全省農民一直在和各種自然災害作斗爭。在此期間,宣傳員在各級黨委領導下,積極投身抗災工作。在抗旱中,不少地區(qū)的宣傳員和群眾協(xié)商開辟水源或者訂立水利公約,組織受益戶保水蓄水,民主管理用水。崇陽縣鹿門鄉(xiāng)宣傳員吳竹林、舒楚安想辦法和群眾一道整修了三條圳,澆灌了原來不能進水的田,農民對此非常感激。[48]宣傳員們還積極宣傳并組織農民除蟲,1952年6月,浠水縣胡河鄉(xiāng)宣傳員組織了八個除蟲組,分頭到各村進行除蟲宣傳,他們一面下田除蟲,一面到山頭廣播,采用“算細賬”的方式講解,說明蟲災對農業(yè)生產帶來的危害,使農民認識到除蟲的重要性。[49]
醫(yī)療衛(wèi)生是重大的民生問題。農村宣傳員在協(xié)助基層政府解決農民的衛(wèi)生健康問題上作出了應有貢獻。他們運用多種方式、多種工具向群眾積極宣傳醫(yī)療衛(wèi)生常識,宣傳接種牛痘等防疫政策,配合醫(yī)務工作者開展衛(wèi)生防疫工作,并帶領群眾開展愛國衛(wèi)生運動。1952年,浠水縣胡河鄉(xiāng)利用端午節(jié)展開了愛國防疫衛(wèi)生宣傳,通過廣播、民校、讀報組等宣傳防疫衛(wèi)生常識。農民群眾以實際行動響應宣傳,各村男女老少一起動手,掃樓板灰、打揚塵灰、清除陰溝,并制定了衛(wèi)生公約。[49]經過宣傳,群眾紛紛認識到講究衛(wèi)生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樹立起了“防大于治”的思想意識。
結語
鄉(xiāng)村社會治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展社會變革、恢復農業(yè)生產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是鄉(xiāng)村社會治理的主旋律,湖北省農村先后經歷了多次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經歷了恢復和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運動,也經歷了為保障人民基本權利、化解社會矛盾而進行的空前規(guī)模的法治宣傳運動,在每次改革、生產以及法治宣傳運動中,黨的宣傳工作都以千軍萬馬之勢,取得了家喻戶曉的效果。主要原因是各級黨委重視宣傳工作,造就了一批政治覺悟較高、思想素質良好、熱心服務群眾的農村宣傳員,以及在他們帶動和影響下的非黨宣傳隊伍,他們聚焦聯(lián)系群眾、收集與反映情況、講解國內外時事、解釋政策法令的任務,用湖北方言,采取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了聲勢浩大的宣傳。湖北省農村宣傳員既秉承了老區(qū)黨員的政治品格和宣傳經驗,又根據(jù)農村實情開拓了豐富多彩、簡單易懂的宣傳方式。他們針對農民文化水平低、農村文化活動匱乏的情況,采用群眾看得明白、聽得清楚的方式開展工作,如有的宣傳員在農民閑暇的時候到他們中間去使用連環(huán)故事書進行宣傳,宣傳員把漫畫一頁一頁翻給農民看,同時還把其中的內容講給農民聽,[11]既照顧了農民的時間,又照顧了他們的接受能力,收效很大??傊r村宣傳員積極參與鄉(xiāng)村社會治理,保證了黨在農村各項政策的貫徹實施,持續(xù)提高了廣大農民的思想政治覺悟。
但是湖北省農村宣傳員的宣傳工作亦有瑕疵。如在進行抗美援朝宣傳時,宣傳員不熟悉原子彈,費了很大的力氣也沒能讓群眾明白,反而在這個過程中過分夸大了原子彈的威力,引起群眾恐慌。[50]究其原因,一方面,多數(shù)宣傳員之前是文盲或半文盲,學習起來有一定困難;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述,經過教育訓練,宣傳員的總體素質有了很大提升,但是由于宣傳員隊伍在不斷擴大,而當時的教育培訓條件有限(如上級黨委和傳授站人手不夠),使得部分宣傳員沒有機會參加培訓,面臨緊急的工作任務,這部分宣傳員不得不邊學習邊開展宣傳工作,以致影響了宣傳效果。
農村宣傳員是農村黨支部還沒來得及建立或者尚未壯大起來,而農村改革又亟須大規(guī)模的宣傳動員背景下出現(xiàn)的特殊群體。隨著農村改革事業(yè)的完成和農村黨組織的壯大,1958年3月31日,“中央授權各?。ㄊ校┪?、自治區(qū)黨委對是否需要宣傳網的問題作一次討論,根據(jù)自己地區(qū)的情況決定取消或者保存或者加以改進”。[51](p213)此后,湖北省根據(jù)中央決定和該省情況,逐漸弱化了農村宣傳員的作用,強化了農村黨支部的宣傳功能。1958年,省委宣傳部要求農村黨支部每個黨員,都應扮演好宣傳廣播員、農業(yè)技術員、政治文化技術夜校教員的角色,[52]并要求鄉(xiāng)村俱樂部、文化館、劇團等組織充分發(fā)揮宣傳作用。這樣,農村宣傳員群體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參考文獻:
[1]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以來工作總結與今后方針任務[A]//湖北省政報:第五期.湖北省檔案館藏,ZNA—801.
[2]本省一年來政權建設工作總結[A].湖北省檔案館藏,SZ67-1-32.
[3]麻城縣委宣傳部.第四區(qū)宣傳工作總結報告[A].麻城市檔案館藏,4-1-3.
[4]湖北省人民政府1949年六、七、八月份工作總結報告[A].湖北省檔案館藏,SZ34-2-8.
[5]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fā)布 關于在全黨建立對人民群眾的宣傳網的決定[N].人民日報,1951-01-03(01).
[6]中國共產黨湖北省委會發(fā)布 關于貫徹黨中央《關于在全黨建立對人民群眾的宣傳網的決定》的決定[N].湖北日報,1951-01-16(01).
[7]湖北省委關于整頓黨的組織的指示[A].湖北省檔案館藏,SZ2-1-23.
[8]夏端.中南區(qū)宣傳員工作概況[N].人民日報,1951-01-15(03).
[9]許興才,李仁匯.南漳縣的宣傳員工作[N].湖北日報,1950-11-05(03).
[10]李倫.一年來各地設立宣傳員的概況[N].人民日報,1951-01-04(03).
[11]雷學彬.密切黨與群眾的聯(lián)系加強抗美援朝 鄖縣城關區(qū)建立宣傳員 廣泛開展宣傳鼓動工作[N].湖北日報,1951-02-19(03).
[12]浠水縣委宣傳部.浠水關口區(qū)點面結合建立宣傳網的經驗[N].湖北日報,1951-04-13(03).
[13]吳鏡宇,楊正恩,梁家瑞,等.群眾選舉 黨委審查批準 咸寧重點建立宣傳員 同時注意了宣傳員的教育培養(yǎng)[N].湖北日報,1951-04-01(02).
[14]麻城縣委宣傳部.七區(qū)宣傳工作總結報告[A].麻城市檔案館藏,4-1-3.
[15]麻城縣委宣傳部.閆河區(qū)宣傳工作總結[A].麻城市檔案館藏,4-1-7.
[16]黃岡地委宣傳部.黃岡專區(qū)農村中試建宣傳員工作的初步總結[N].湖北日報,1951-04-09(05).
[17]中共襄陽地委宣傳部.襄陽專區(qū)宣傳員工作最近發(fā)展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N].湖北日報,1952-08-05(03).
[18]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改進與提高本省的宣傳網工作[N].湖北日報,1952-12-18(03).
[19]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區(qū)宣委會議辦公室大會簡報:1954年第四號[A].湖北省檔案館藏,SZ001-002-0225.
[20]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區(qū)宣委會議辦公室大會簡報:1954年第七號[A].湖北省檔案館藏,SZ001-002-0269.
[21]農村宣傳工作經驗[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4.
[22]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選集 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17冊(1954年8月—12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3]各級農村黨組織積極整頓宣傳網[N].湖北日報,1955-01-04(01).
[24]湖北省委組織部.關于一年來農村建黨工作情況與今后意見的報告(草稿)(1954年9月)[A].湖北省檔案館藏,SZ2-2-69.
[25]湖北省委宣傳部.第一次全國區(qū)委宣傳委員會議總結(提綱)(1955年1月13日)[A].湖北省檔案館藏,SZ-001-002-0269.
[26]中共浠水縣委宣傳部.中共浠水縣望城鄉(xiāng)支部整頓、鞏固、提高黨的宣傳網工作的經驗[N].湖北日報,1955-01-08(03).
[27]麻城縣委宣傳部.關于加強和改進宣傳業(yè)務工作的意見(1956年10月6日)[A].麻城市檔案館藏,4-1-18.
[28]馮字南.孝感縣四個鄉(xiāng)的八十六個宣傳員 將近三分之二根本不起作用 主要原因是缺乏堅強的本領與認真的幫助[N].湖北日報,1952-08-01(03).
[29]中共浠水縣委宣傳部.浠水宣傳員訓練班怎樣進行學習[N].湖北日報,1951-12-18(03).
[30]麻城縣委宣傳部.關于今冬明春宣傳工作的意見(1954年12月29日)[A].麻城市檔案館藏,4-1-9.
[31]中共浠水縣委宣傳部.使宣傳工作經常化——介紹中共雞鳴鄉(xiāng)支部領導宣傳工作的經驗[N].湖北日報,1955-01-07(03).
[32]李育標.達明鄉(xiāng)熊家大塆發(fā)動貧雇的經過[N].孫芳,筆記.湖北日報,1951-01-06(02).
[33]中共黃岡地委宣傳部.黃岡專區(qū)抗美援朝運動總結和今后工作要求[N].湖北日報,1951-06-18(03).
[34]賈明德,張浩然,余松柏,等.鐘祥縣延年等重點鄉(xiāng)宣傳總路線的方法[N].湖北日報,1954-01-09(03).
[35]李香德.長陽津洋口鄉(xiāng)組織宣傳隊伍 運用各種形式深入宣傳糧食“三定”政策[N].湖北日報,1955-10-18(03).
[36]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選集 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10冊(1952年10月—12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7]中共湖北省委關于貫徹婚姻法運動的補充指示[N].湖北日報,1953-03-01(01).
[38]朱泗濱.我們進行幻燈宣傳的幾點經驗[N].湖北日報,1953-09-18(03).
[39]臧靜華.積極宣傳婚姻法的彭安席[N].湖北日報,1953-04-04(03).
[40]本省基層選舉試辦工作咸寧縣試點結合生產 完成人口調查和選民登記工作[N].湖北日報,1953-07-23(01).
[4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42]何定華.湖北省基層選舉工作初步經驗[M].武漢:中南人民出版社,1953.
[43]湖北省1956年基層選舉工作總結[A].湖北省檔案館藏,SZ67-01-0391.
[44]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選集 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16冊(1954年4月—7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5]廣大農村廣泛宣傳討論憲法草案 經過討論農業(yè)生產和互助合作運動進一步展開[N].湖北日報,1954-08-18(01).
[46]麻城縣委宣傳部.閔集鄉(xiāng)生產運動中的宣傳鼓動工作[A].麻城市檔案館藏,4-1-23.
[47]畢鳳華,陳志學.浠水洗馬區(qū)召開宣傳員代表會 總結宣傳生產的經驗和方法[N].湖北日報,1953-08-22(03).
[48]在各級黨委的領導下 各地宣傳網宣傳農業(yè)生產有成績 個別地方還須進一步克服脫離實際和片面宣傳的現(xiàn)象[N].湖北日報,1953-09-05(03).
[49]李守宜.浠水胡河鄉(xiāng)在愛國豐產運動中的宣傳工作[N].湖北日報,1952-06-16(03).
[50]謝豐.普及與深入抗美援朝運動中的幾個問題[N].湖北日報,1951-03-25(05).
[51]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選集 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27冊(1958年1月—4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2]麻城縣委宣傳部.關于1958年宣傳工作計劃[A].麻城市檔案館藏,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