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楚艷
摘? 要:學習任務群是驅動學生實現深度語文學習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時也是貫徹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的關鍵途徑。鑒于此,文章從正確解讀學習任務群的內涵入手,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討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和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策略與可行路徑,旨在通過對各類學習任務群的合理開發(fā)與優(yōu)化設計,達到有效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情緒,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深度學習
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性課程,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突出特點。在新課程視域下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以深度學習為渠道驅動學生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知識、實現全面發(fā)展夯實基礎,也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對小學語文課程提出的教學要求。為了更好地促進這一任務與目標的落地,下面從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出發(fā),探討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以學習任務群為主要組織方式引領學生深度語文學習發(fā)生的有效策略。
一、學習任務群的內涵
學習任務群是《標準》提出的創(chuàng)新性的語文課程教學概念。是一種以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導向,通過設置特定學習主題,將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學習活動和教學情境進行整合所組成的,具有情境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特點的學習集群。
《標準》分三個層面設置學習任務群。第一層設“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1個基礎型學習任務群,主要指向學生語言文字經驗的積累。第二層設“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3個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其中,“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指向學生語言信息獲取與傳遞能力的提高,“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指向學生文學審美水平的提高,“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指向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與進階。第三層設“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2個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其中,“整本書閱讀”指向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與整體認知能力的提高,“跨學科學習”則指向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強化與全面發(fā)展的實現。
由此,便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學習任務群相較于以往的語文課程組織方式更加注重整體規(guī)劃,并且也更加符合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及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需求。在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以學習任務群為呈現課程內容的主要方式開展教學實踐,既是落實《標準》教學要求的關鍵路徑,又是驅動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有效方法。
二、學習任務群的實踐策略
1. 實踐基礎型學習任務群,奠定深度學習基礎
“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是唯一一個基礎型學習任務群。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將“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學習任務群集中在低年級語文課程教學中,讓低年級學生通過積極參與語文實踐活動,主動推進語文學習任務落實的方式,獲得語言材料與語言文字經驗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規(guī)范使用語言文字,進而夯實語文基礎。
例如,在圍繞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開展“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學習任務群實踐時,教師在全面解讀本單元人文主題與《小蝌蚪找媽媽》《我是什么》《植物媽媽有辦法》三篇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為學生設定“大自然真有趣”學習任務群主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反映本單元三篇課文故事內容的動畫視頻片段,以此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提出引導語“通過閱讀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我是什么》《植物媽媽有辦法》三篇課文,相信同學們已經對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我的變化過程,以及各種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形成了一定的理解與認識。那么在這三篇課文中,同學們可以積累到哪些字詞呢?”將學生引領到本次學習任務群的探究中。在學生的積極學習情緒被充分調動起來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語言文字經驗基礎,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下列學習任務。
任務1:回顧《小蝌蚪找媽媽》《我是什么》《植物媽媽有辦法》三篇課文,找出課文中的生字詞,并以表格的形式對其進行分類。
任務2:將包含這些生字詞的語句整理出來,通過合作查字典的方式理解這些字詞的意思,并將這些字詞寫下來。
任務3:利用這些字詞進行造句,或者編一個與動植物有關的童話故事,講給同學聽。
通過閱讀學習這三篇課文,學生會生成對大自然、動植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圍繞本單元開展“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學習任務群實踐中,教師基于三篇課文人文主題的反饋設定“大自然真有趣”任務群主題,并以趣味情境和教學導語引領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推進各項學習任務,不僅能夠有效消除學生對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抵觸、排斥情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合作推進與探究上述三個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還會主動遷移、運用已知的識字、認字、寫字經驗開展更為深入的語文學習。由此,學生的語言文字經驗便會得到積累與豐富,對漢字文化內涵的感知也會上升到新高度,進而為其深度語文學習的發(fā)生與實現夯實語言文字基礎。
2. 實踐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驅動深度學習發(fā)生
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共包含三類,“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相較于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更加注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鍛煉和語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實踐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時,教師可以以小學生的認知水平發(fā)展規(guī)律為線索,將其合理地嵌入中、高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中,以此為學生深度語文學習的實現與發(fā)生提供更為堅實的保障。下面僅圍繞“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兩個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的實踐展開論述。
(1)“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的實踐。
“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旨在讓學生通過語文實踐活動,學會通過聯想想象整體感受文學語言的魅力,獲得極具個性的審美體驗,并在了解、認識不同文學作品特點的基礎上,學會賞析、評價文學作品,開展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對此,教師在中年級語文課程教學中開展“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設計與實踐時,可以通過積極引領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對比閱讀的方式加深學生的語文閱讀感受,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進而使其在文學作品的感染與帶動下主動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嘗試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抒發(fā)自己的情感。
例如,在圍繞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開展“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教學實踐時,教師便可以設定“發(fā)現美的眼睛”任務群主題,并結合本單元《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兩篇課文為學生布置如下學習任務。
任務1:閱讀《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兩篇課文,同時想象課文中所描繪的場景,并嘗試將腦海中的畫面“轉移”到紙上。
任務2:小組合作閱讀《搭船的鳥》,彼此交流作者對哪些事物進行了細致觀察,并說說是從哪方面看出來的。
任務3:仔細閱讀《金色的草地》課文的第3自然段,把下面內容補充完整,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致。
早上,草地? ? ? ? ?,因為蒲公英? ? ? ? ? ?;
中午,草地? ? ? ? ?,因為蒲公英? ? ? ? ? ?;
傍晚,草地? ? ? ? ?,因為蒲公英? ? ? ? ? ?。
任務4: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在《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兩篇課文中,作者通過細致觀察、留心觀察發(fā)現了“翠鳥”與“草地”別樣的美。對比閱讀兩篇課文,歸納整理作者的細致觀察、留心觀察,并說說細致觀察、留心觀察可以發(fā)現什么。
任務5:在《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兩篇課文中任意選擇一篇作為開展仿寫活動的模板,并以選取的事物為題目將自己最近觀察的事物寫下來。
這一單元的主題在于“觀察”,《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兩篇課文也以不同的觀察方式開展了對周圍事物的細致描寫。在《搭船的鳥》一文中,作者對無意中發(fā)現的翠鳥進行了細致描寫。先寫翠鳥的外貌,再以“它是什么時候飛來的呢?”引出對翠鳥動作的描寫,并詳細描繪了翠鳥捕魚的情景,充分體現了作者觀察得細致與全面?!督鹕牟莸亍芬晃膭t按照時間順序詳細描述了草地上蒲公英的變化。兩篇課文不僅是作者細致觀察、留心觀察的體現,同時也在字里行間傳達了作者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圍繞本單元引領學生開展“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語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基于對三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的認識把握,以“發(fā)現美的眼睛”為主題驅動學生以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兩種學習方式推進學習任務,不僅能夠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多元鍛煉,還能夠使學生在深度分析與思考不同作者不同觀察方式、寫作方法的過程中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與觸動,進而更加積極、主動地觀察生活、記錄生活。
(2)“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實踐。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旨在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比較、推斷、討論、質疑、批判等方式正確梳理文章觀點,形成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相較于其他五個學習任務群,“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更加側重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與高階思維能力的養(yǎng)成?;趯@一學習任務群特點的認識,教師在高年級語文課程教學中開展“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實踐時,可以向學生滲透思維導圖這一能夠將思維過程可視化的學習工具,讓學生通過設計與繪制思維導圖實現從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的進階。
例如,在圍繞教材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開展“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語文學習活動時,教師可以在科學劃分學習小組后,為各個學習小組布置如下學習任務。
任務1:帶著問題“課文主要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閱讀課文《圓明園的毀滅》,并分析作者的情感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任務2:為什么課文的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但在課文中作者用了大量筆墨寫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小組圍繞這一問題進行討論。
任務3:利用樹狀圖梳理《圓明園的毀滅》一文,并在小組中交流分享思維導圖的繪制思路。
任務4:調查整理與圓明園有關的資料信息,結合資料談談對課文第1自然段內容的理解。
在各個學習小組合作完成上述學習任務后,教師還可以設置話題“如何避免‘圓明園的毀滅相關事件的再度發(fā)生?”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中主動圍繞話題開展思辨性表達,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促使學生通過思辨性表達與探討厚植家國情懷。
3. 實踐拓展型學習任務群,拓寬深度學習維度
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由“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兩個學習任務群組成。通過對這兩個學習任務群的細致分析,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主要指向的是學生語文學習視野的開闊、認知能力的提高和綜合素質的發(fā)展。鑒于此,教師在開展拓展型學習任務群教學實踐時,便可以由此出發(fā),對課內外資源進行合理統(tǒng)籌,讓學生通過開展拓展型學習任務群語文學習實踐在真正意義上實現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例如,在圍繞教材五年級下冊《景陽岡》這篇課文開展“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時,教師可以以“識梁山好漢,品忠肝義膽”為任務群主題驅動學生展開《水滸傳》整本書閱讀,并為學生布置如下學習任務。
任務1:自主設計閱讀計劃,綜合運用精讀、略讀等方法閱讀《水滸傳》,并結合“推薦一本書”的習作經驗,向其他人推薦《水滸傳》。
任務2: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水滸傳》中的人物關系。
任務3:從《水滸傳》中選出一位最喜歡的英雄好漢,按照自己的想法為這位好漢改寫結局。
任務4:小組合作圍繞《水滸傳》中的某個章回演繹課本劇。
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學生不僅能夠鍛煉閱讀能力,學會以多種閱讀方式閱讀整本書,在為《水滸傳》中各路英雄好漢改寫結局、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演繹還原《水滸傳》經典章回篇目時,學生對中國古典名著價值的理解也會得到進一步深化。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提出問題“除了本次閱讀的《水滸傳》,四大名著還有哪些?其他名著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積極表達,進而生成主動閱讀《紅樓夢》《西游記》《三國演義》整本書的興趣。
總而言之,在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加深對學習任務群的了解與認識,并在充分把握學習任務群對學生深度語文學習實現、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起積極意義和推動作用的基礎上,采取更為靈活、更具創(chuàng)造性的組織方法與優(yōu)化手段,將基礎型、發(fā)展型和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合理地嵌入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之中,以此助推高效語文教學的實現與核心素養(yǎng)教學目標的落地。
參考文獻:
[1]劉春. “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學習任務群的內涵解讀[J]. 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2(10):17-22.
[2]陳雯雯. 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教學初探[J]. 語文建設,2022(18):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