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云
摘? 要:數學是一門邏輯嚴謹的學科?,F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存在認知局限,對解題準確度與速度提出了要求,卻忽視了對學生邏輯思維、問題意識等方面的培養(yǎng)。文章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展開探討,分析了培養(yǎng)學生解題能力的重要性,結合教材資源對教學工作提出幾點可行之策,以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題能力;培養(yǎng)策略
數學學科具有抽象性、邏輯性的特點,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會發(fā)現學生經常出現一些低級錯誤,如對算理理解不深刻,計算時出現概念性錯誤,不能基于概念學會舉一反三,數學思維能力較弱等?;趯W科特點和學生實情,教師應該立足教學實際,認真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優(yōu)化策略,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進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解題能力的重要性
數學解題能力一般是指綜合運用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基本經驗和邏輯思維規(guī)律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立足數學學科教育視角,培養(yǎng)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實現知識技能轉化
解題即為學生推理、計算的過程,是學生數學學習中必須經歷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能讓學生將學習的數學概念、算理、算法進行有效轉化,在實際解題中合理運用,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并能在原有學習基礎上實現能力的進一步提高,促進知識技能的有效轉化。
2. 促進數學邏輯思維發(fā)展
在學生解題的過程中,需要分析、歸納、推理題干中給出的材料,通過層層計算得到最終答案。隨著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也會得到良性發(fā)展,快速提取題干中的信息、要素,厘清數量關系,提高數學問題的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久而久之,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也會得到積極發(fā)展。
3. 增強數學學習的成就感
隨著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學生會逐漸獨立完成解題,并在成功解題后感受數學學習帶來的喜悅感和成就感。隨著解題速度、準確率的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學習動力也會增強,在后續(xù)學習中遇到有挑戰(zhàn)性的數學題目時,會形成越挫越勇的良好品質,并能在挑戰(zhàn)自己、突破自己的過程中獲得學習成就感。
4. 強化綜合實踐能力
數學作為一門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解題能力時,也在無形中發(fā)展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生活中處處都需要用到數學知識,隨著學生解題思維的發(fā)展,其能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養(yǎng)成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為其未來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解題能力的策略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局限于“計算”中,而是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舉一反三?;诖?,下面圍繞算理教學、生活實際、信息識別、做題資源、解題思路等多個視角拓寬教育培養(yǎng)思路,對解題教學展開深層次探討。
1. 重視算理教學,夯實解題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中普遍存在重計算、輕理解的現象。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學習內容大多圍繞基礎運算展開,教學問題暴露并不明顯。但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在中、高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常常會在算理上出現低級錯誤。相比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準確率,教師應當適度調整教學視角,加大對算理教學的重視,讓學生真切地掌握數學計算方法和要點,避免其出現混淆概念的問題,夯實學生的基礎解題能力,為其后續(xù)的數學學習打好基礎。
例如,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二年級下冊“混合運算”這一單元將學生所學的加減乘除運算整合,要求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同級混合運算的運算規(guī)律,能正確按照運算順序進行脫式計算,養(yǎng)成“先看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的良好解題習慣。在學習本單元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連加、連減等計算方法,教師需要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基礎上學會綜合算式。教師可以以基礎運算開展解題活動,需要學生學會加減乘除混合運算和有括號的算式。在算理學習中,教師可以基于所學內容,結合例題帶領學生展開詳細介紹。以計算“[3+4×3=?]”為例,教師需向學生講解: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因此,在本題中應該先計算“4 × 3”,再從左到右展開計算。這種解題方法能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算理,進而掌握正確的計算方法。再以計算“[77-42÷7=?]”為例,教師需向學生講解:算式里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里面的。因此,第一步應該計算“77 - 42”, 再用求得的數字“35”繼續(xù)計算。以此類推,在解決本單元其他的混合運算題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講述運算順序,讓學生透徹理解算理,即在混合運算中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法,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里面的。
2. 結合生活實際,激發(fā)解題興趣
數學知識大多來自生活,與生活有著密切聯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是強化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小學生在面對抽象的數學概念時理解起來較為困難,教師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數學融入教學中,通過生活經驗的遷移,激發(fā)學生對解題活動的興趣,讓其在實踐應用中推進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
例如,教材三年級下冊“位置與方向(一)”這一單元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出其他三個方向,并能用東、南、西、北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觀察地圖,知道地圖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位進行繪制的;從現實生活的場景中引入數學知識,讓學生了解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方位知識,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向學生講解相關數學知識的解題思路。教師可以基于班級環(huán)境設計問題:在你的位置上,東、南、西、北都有哪些同學?怎樣判斷你所處的方位?教師將本單元學習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連,向學生出示指南針,并向其介紹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等解決問題的基本技巧。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進行拓展延伸,如為學生展示校園平面圖,讓學生得知“學校的大門面向北面”,并提出問題:圖書館在校園的哪一方位?體育館在校園的哪一方位?科技樓呢?教師將生活情境與數學知識連接,讓學生利用所學習的東、南、西、北方位的概念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以強化學生的解題能力,夯實其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3. 識別題目信息,提取有效信息
審題錯誤是學生在數學解題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也是影響學生解題能力的重要因素。小學生的數學知識儲備有限,隨著其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生需要能辨別題干中的信息,并能排除干擾信息,利用有效信息解決數學問題。另外,還有部分學生能認真審題,但其對題干中的數量關系理解不夠透徹,經常出現混淆概念的情況,對其解題思路造成不良影響?;谶@種情況,教師應該提高學生識讀題目信息的能力,以題干分析為主,讓學生學會提取信息并準確找到數量關系,以提高其解題能力。
例如,教材四年級下冊“四則運算”這一單元要求學生能夠結合具體的實際問題理解加、減法的意義,掌握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理解乘、除法的意義,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能在具體數學情境中體會加法、減法、乘法、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及其互逆關系,并會在實際中應用。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應用能力,教材中設置了應用題,教師可以結合該部分知識展開教學,與學生一起提煉題干中的信息,在討論中發(fā)展學生的解題思路。教材第4頁練習一第1題為學生出示了多個題干,要求其講述各題的計算方法。其中:(1)滑雪場上午賣出86張門票,下午賣出59張門票?;﹫鋈煲还操u出多少張門票?題干中的“一共”為關鍵詞,要求學生“求和”,需要用到加法運算。(2)滑雪場全天一共賣出145張門票,其中上午賣出86張門票,下午賣出多少張門票?題干中“一共賣出”為總量,“上午賣出”為已知量,要求學生求解“下午賣出”的量,即求未知量,需要用到減法運算。以這種方法開展教學活動,能讓學生掌握正確解讀題干的方法,學會識讀題目信息,最終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
4. 合理運用錯題,糾正錯誤思維
要想不斷加強對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還需要注重對錯題集的運用。重溫錯誤題型,能讓學生更直觀地意識到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準確得知在解題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為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錯題集開展教學活動,糾正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存在的錯誤思維,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效運用。教師可以整理錯題集,并分析錯題的種類,了解學生頻繁出現解題失誤的原因,以確定下一步的教學方向。
例如,教材四年級下冊“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這一單元要求學生掌握小數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理解“小數點要對齊”的算理。易錯點為“小數點對齊就是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部分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常常忽視小數點的位置,導致計算結果出現了較多問題。對此,在制作錯題集時,教師可以利用線上教學資源庫選取一些經典錯題類型,并將錯題集中的習題翻新。隨后,針對學生的錯題特點,教師可以向學生詳細講解,讓學生了解錯誤原因,加深其對“小數點要對齊”這一算理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將錯題集中的內容布置在學生課后練習環(huán)節(jié)中,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
另外,教師還可以基于錯題集讓學生認識錯題、規(guī)避錯誤。例如,通過學生的作業(yè)反饋得知大部分學生在一類習題上出現錯誤較多時,教師便可以將該習題選為例題,認真分析這類題的易錯點,并讓學生列舉相同類型的習題,讓學生掌握解題技巧,舉一反三,培養(yǎng)其解題能力。
5. 找準解題思路,明確解題方向
數學學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數學學習中,基于一個概念會延伸出多個數學問題,學生需要靈活調整解題視角,并不斷重塑數學知識框架,方可實現解題能力的穩(wěn)步提高。因此,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解題思路的培養(yǎng),不僅要在習題講解中強調基礎數學知識概念,還要讓學生學會靈活轉變數學思維,提高其解題的獨立性,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例如,教材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jié)課要求學生學會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并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通過在實際問題中運用該知識,教師發(fā)現學生常常出現概念混淆的問題,尤其在求解“魚缸表面積”時,學生經常忘記減掉頂面的面積?;谶@一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去梳理題干,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學生解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觀察圖片,魚缸是什么形狀?我們應該怎樣計算它的表面積?通過提問,教師讓學生說出“長方體”和“[S=][2ab+bc+ca]”,使學生初步確定解題思路。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再次引導:魚缸一共有幾塊玻璃?與常見的長方體有哪些不同?在計算魚缸表面積時應當注意哪些要點?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更加全面地思索解題思路,意識到魚缸只有五個玻璃面,在表面積計算中需要將表面積減去頂面面積。至此,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形成了明確的解題思路,解題能力便也得到了培養(yǎng)。
三、結束語
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加強對教材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基于算理、概念、錯題集等方面科學構思教學活動,使學生在點滴學習中不斷發(fā)展解題思路,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獲取積極的學習成就感,為學生的以后學習做好充足準備。
參考文獻:
[1]宋碩.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J].理科愛好者,2022(3):181-183.
[2]馬燕燕.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J]. 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0(3):201,203.
[3]易金煌. 提高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的探索[J]. 數學之友,2022,36(22):49-51.
[4]吳遠菲. 多措并舉,助力學生數學解題能力培養(yǎng)[J]. 小學生(上旬刊),2022(11):109-111.
[5]柯映吟. 小學數學中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探究[J]. 求學,2020(3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