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山水畫的藝術品格基本奠定了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基調(diào),宋代是一個色彩和水墨交相輝映、詩情畫意、筆墨意趣交融的時代。元代文人畫發(fā)展于動蕩的社會,在前人理論的基礎上形成了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的特點。在中國繪畫史上,宋元文人畫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將文人畫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亦成為后世的典范。
一、何謂文人畫
宋代國力昌盛,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jīng)濟、文化教育繁榮的時代。這一時期,文學藝術急速發(fā)展,儒學復興,形成程朱理學,主張“格物致知”,政治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思想開明。早在南宋覆滅之前,蒙古族已經(jīng)定都于漢地大都,建立元朝。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這一時期民族矛盾較大。不同的時代也催發(fā)出不同的藝術,宋元兩代的文人畫存在差異。
那么何謂文人畫?文人畫又稱“士大夫寫意畫”,顧名思義,創(chuàng)作群體多是文人墨客,他們多取材于山川草木,抒發(fā)個人“性靈”,標榜“士氣”,講求氣韻生動,骨法用筆,常常以書入畫。文人畫的意蘊處于一種情景交融的狀態(tài),文人創(chuàng)作時,將現(xiàn)實景象與藝術的真善美相聯(lián)系,將主觀情感融入山川之中。陳師曾論文人畫特質(zhì)云:“文人畫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可見,文人畫的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美術和中國書法的發(fā)展。
二、宋朝文人畫藝術特色
明人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碧K軾是第一個提出“士人畫”概念的文人士大夫,他曾高度贊揚王維《藍田煙雨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碧K軾等文人墨客對文人畫的開創(chuàng)有劃時代意義,但這一時期只是一個從仕人畫向文人畫轉變的過渡時期,并沒有完全變革。宋朝取消了身份限制的政策,工商階層的人也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文化風氣上揚。
(一)宋朝文人畫“尚意”
“尚意”也是士大夫作品中的主要特點,他們在創(chuàng)作中抒發(fā)自己的主觀個性,彰顯自己的“私欲”。梅、蘭、竹、菊則是他們的主要選材,能夠凸顯出他們高潔、清逸的品格。由此可見,文人繪畫相較于院體畫、人物畫,已經(jīng)脫離了教化的目的,強調(diào)自身的情感。北宋文人畫同時也將尚意的審美觀念注入傳統(tǒng)繪畫中,米芾也在《畫史》中提及,“山水古今相師,少有出塵格者,因信筆為之”,“信筆”的意思便是隨手作畫,直抒胸臆。大多畫家將自己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與畫面相融合,畫心中所念,使得畫面有了思想,但鑒賞者往往只能夠直接看到畫面的表象,很難上升到意境的境界。
例如,米芾性格癲狂弄嗔,常常簡筆淡墨,筆甚草草。他的兒子米友仁也耳濡目染,在其畫作上自題“墨戲”,不拘常法,重神似,輕形似,不刻意在意技巧筆法,多從心而畫,強調(diào)個人感情,如游戲嬉鬧一般,以此表現(xiàn)煙云溟濛的意趣。董其昌稱“老米畫難于渾厚,但用淡墨、濃墨、潑墨、破墨、積墨、焦墨,盡得之矣”?!稙t湘奇觀圖》是米友仁代表作品,采用紙本水墨,縱19.8厘米,橫289.5厘米。作品開卷則是濃云翻卷,用簡單的筆法表現(xiàn)秀美氤氳的山林景色。群山連綿不絕,色澤卻各不相同,視線所望的重點之處筆墨厚重,主峰聳起,清晰可見,畫到尾處便若隱若現(xiàn)了,整幅畫作層次分明,畫面意境幽遠,作者筆力引人入勝。從筆墨技巧上看,畫家個人特色濃厚,如畫中有大量橫點,大大小小,錯落有致,且相較于傳統(tǒng)畫法,整幅畫沒有明顯的線條,而是用沒骨法取代了隋唐北宋以來的雙勾,墨與水相融,渾然一體,聚點成面,還沒有元朝那么強調(diào)造型和筆法。清遠的河洲、葳蕤的林木、綽約的草廬與云霧中影影綽綽的山峰相互照應,煙雨蒙蒙,變幻莫測,惟妙惟肖,是典型的“米氏云山”長卷。可見米芾父子的畫作雖沒有渾厚的氣勢,卻有氣韻生動、天真灑脫的文人意趣。
(二)文之極也
宋朝時期文昌武弱,國力昌盛,有豐富的繪畫形式,如小景山水、文人山水都大有發(fā)展,還出現(xiàn)了一位十分喜愛藝術的皇帝——宋徽宗趙佶。趙佶重視繪畫人才,擴建翰林畫院,廣泛吸收優(yōu)秀畫家,極大地改善了畫家的待遇地位,同時他也十分重視作品的情趣與詩意,使得各類文化藝術到達登峰造極的水平。據(jù)鄧椿《畫繼》載:“所試之題,如‘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側,或拳鷺于舷間,或棲鴉于篷背,獨魁則不然。畫一舟人,臥于舟尾,橫一孤笛,其意以為非無舟人,止無行人耳,且以見舟子之甚閑也。”該試題以詩歌為題目,題雖一樣,卻給答者留下無限想象空間,一切都靠答者自己通過再造想象或創(chuàng)造想象構建出具象物體。繪畫創(chuàng)造的過程就是將自己想象或者看到的東西進行加工提煉,通過頭腦審美意向化后,再用藝術手段具象化,一旦定型,便只有一種形式呈現(xiàn)給鑒賞者,這一過程十分考驗答者的主觀意趣和文化修養(yǎng)。鄧椿在《畫繼》中提及“畫者,文之極也”,極好地詮釋了繪畫中文與畫的重要性,提醒畫家要提高文學修養(yǎng),同時提及“然則畫者,豈獨藝之云乎”,作為一個畫家不能只專注于畫畫,應什么技藝都知曉一點,才能把畫面繪制得更加栩栩如生,強調(diào)了文的重要性。所以,他現(xiàn)在也被很多學者認為是“宋代最后一個為文人畫張目者”。
三、元朝文人畫特色
文化和政治往往互相影響,不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會對文化藝術乃至文明產(chǎn)生直接影響。宋亡以后,元朝統(tǒng)治者的壓迫讓文人們都有了“小隱隱于野”的傾向。文天祥被俘虜后,更是對統(tǒng)治者采取堅決不從的態(tài)度,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時代的激流,也塑造著個性截然不同的藝術家們。
(一)人文理想風格的轉變
文人畫變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是南宋畫院的廢除。南宋院體畫風格安逸祥和,細致華麗,有粉飾太平的政教功能,而在蒙古族入侵后,這種風格顯然不再實用。畫院的廢除導致大量職業(yè)畫家失業(yè),更多職業(yè)畫家行走山林,歸隱于市,而這種歸隱更像是在朝中郁郁不得志的社會性退避。例如,在元四家之一的吳鎮(zhèn)的《雙檜平遠圖》畫面中,可以看到作者用“平遠”構圖,將視線壓低,兩棵彎曲的但高大的老檜樹屹立在碎石之上,與遠景形成對比,使觀賞者豁心目而舒襟懷,同時表達他對現(xiàn)實的不滿;倪瓚的畫作則更是“畫林木平遠竹石,殊無市朝塵埃氣”??鬃釉唬骸爸邩匪?,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庇纱丝梢姡艜r思想家就把人深層次的情思,與山水相連。在元代這個混亂的時代背景下,文人雅客們?yōu)榱饲蟮眯钠叫撵o,都選擇淡然避世、遙望山水。正如北宋郭熙所說,山水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地,山水野林成為這一時期文人士大夫仕途無望的精神歸宿。而山水畫也成為他們主要的繪畫題材,借景抒情成為其主要的繪畫風格。
長時期的政治高壓使得士大夫已然麻木,他們的社會地位極速滑落,甚至到了“九儒十丐”的地步。其創(chuàng)作風格也從“淡泊無為”“天真”轉變?yōu)闊o可奈何的“釋然”,元代的文人畫至此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時期為了使自己內(nèi)心壓抑、痛苦、迷茫的情感以及精神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他們不再局限于刻畫物體的客觀形態(tài),而是更強調(diào)情景交融,天人合一,在繪畫中描繪自己不能施展抱負的悲愴以及內(nèi)心深處真實的吶喊。正如倪瓚所說:“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敝笔阈匾堋⑿殴P拈來、聊以自娛是元朝文人畫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倪贊的逸氣說與錢選的士氣說有相似之處,都強調(diào)繪畫的自由隨性,不為人所驅動,這也是一種所謂的文人“自戀”狀態(tài)。
(二)技法發(fā)展與詩書畫印結合
趙孟,字子昂,漢族人士,號松雪道人,他不僅精通音律繪畫,還對經(jīng)濟之學、書法金石及鑒賞多有研究。他托古改制,提出了“古意說”。趙孟還提出“書畫本來同”的口號,以書法入畫,略帶“飛白”法的意蘊,強調(diào)書法與繪畫的關系。他的繪畫作品兼有詩、書、印之美,畫中韻律更明顯,相得益彰,藝術表現(xiàn)力強。他認為“不假丹青筆,何以寫遠愁”,以畫寄意,強調(diào)繪畫的內(nèi)在功能和情感抒發(fā)的重要性,對元代文人畫的發(fā)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被董其昌稱為“元人冠冕”,甚至有學者考察認為若無趙孟,元代文人畫發(fā)展走向將未可知。
相較于宋朝米芾父子“墨戲”“戲作”的技法,趙孟提出要以“云山為師”,強調(diào)畫家的寫實基本功與實踐技巧,糾正“墨戲”的陋習。吳鎮(zhèn)也提出:“墨戲之作,蓋士大夫詞翰之余,適一時之興趣?!薄缎闶枇謭D》是趙孟繪畫作品中體現(xiàn)文人意趣、美學風格的典型作品,該畫縱27.5厘米,橫62.8厘米,采用紙本設色。畫卷上有趙孟自題的七言絕句:“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逼湔J為畫石頭就要用飛白筆法,畫樹木則是用大篆,畫竹則需要和書法聯(lián)通,反映了他書畫同源的思想。畫中的兩塊巨石運用側鋒“飛白”寥寥幾筆,突出石塊的立體感,筆力輕松、靈動、自由,使得眼神落入畫面有了重心點。他注重構圖,近大遠小、近實遠虛,并且主次分明,枯木雜草點綴在旁,不過多占用畫面,運用篆書、隸書的筆法以書法入筆,體現(xiàn)了枯木的蒼老遒勁。古人在書法行筆里強調(diào)運用中鋒,認為中鋒線條更厚實流暢,內(nèi)在意蘊更豐富,并且筆鋒在運行中會不斷調(diào)整,巨石前方散落的幾叢小草、雄渾的枝木便是用“中鋒”畫出的。整幅繪畫作品多以書法技法進行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中國繪畫藝術的線條美,虛虛實實的留白也給予觀眾無限的想象空間,有一種從有限到無限的超越美。趙孟另辟蹊徑打破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單純的繪畫形式,以書法技法、詩歌入畫,由表及里融入文人元素,與米友仁《瀟湘奇觀圖》相比較,更注重筆法的變幻以及書法技法的傳達。
四、結語
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中提及,從美學理論來看,宋代繪畫強調(diào)的是“師造化”“理”“法”和“傳神”,講究畫面的位置、構圖等,元代強調(diào)的則是“法心源”“趣”“興”和“寫意”。二者相比較:一是題材選材不同。元代開始題材擴大,由簡單的梅、蘭、竹、石擴展到山川山水。二是筆法技法不同。元代筆法更嚴謹,由宋代代表文人畫畫家的米芾父子自提的“墨戲”轉變?yōu)橼w孟提倡的“以云山為師”,注重筆法造型的錘煉。三是筆墨意趣不同。在具體的繪畫操作過程中,宋代一些文人也會以書法入畫,但此時文人畫尚未成為文人的藝術理想,而元代文人因仕途無望,更傾向于在藝術領域發(fā)展,他們往往以書畫抒情,講求筆法、用墨的趣味。四是文人意識不同。根據(jù)畫面的內(nèi)容與空間,在畫面上題詩,講究詩畫結合在宋代的文人畫中也有所表現(xiàn),但元代的文人畫更具有文人意識,并且有文人理想、文人理論、文人標準之文人畫概念。五是環(huán)境不同。宋代院體畫為主流,除米家山水和蘇軾外,幾乎沒有純粹的文人畫土壤,而元代文人畫則大行其道。
宋元時期藝術呈現(xiàn)不同的風貌,這是時代更迭變換的結果,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在技法與畫風上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有不可忽視的成就。
(四川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周雨童(2000—), 女,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藝術美學與藝術教育。
責任編輯 ? 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