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心怡 林妍
在豐富的傳統(tǒng)音樂中,各種器樂演奏均涉及特定的技術要求,琵琶演奏作為其中之一,其技術美與美學之間的關系成為琵琶教學中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本文以琵琶演奏為例,從技術美對美學的重構出發(fā),系統(tǒng)探討了琵琶演奏及教學中技術與美學的相互關系?!懊馈北灰暈樽罨厩抑陵P重要的元素,既能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音樂和民族音樂的審美,又強調演奏的自然性,影響聽者的情感共鳴。雖然演奏者的神情動作能夠深刻傳達情感,但聲音的傳遞才是至關重要的,而音色的處理則涉及到技術層面的因素。因此,我們認為技術美實際上對美學進行了一種審美重構。在注重琵琶美學的同時,不可忽略琵琶的技術美,這是琵琶傳承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琵琶演奏技術與美學之間形成了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技術的精湛使得美學更為豐富和深刻,而美學的追求也推動著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在某種層面上,技術美對美學起到一種審美重構的作用。因此,筆者強調在琵琶演奏教學中,技術與美學的平衡是至關重要的,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共同構筑出琵琶演奏的藝術之美。
一、琵琶演奏技法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根據文獻,琵琶在古代被分為直項琵琶與曲項琵琶。直項琵琶(秦琵琶)為圓形、直柄、四弦。漢武帝時期由勞動人民自己創(chuàng)造的本土樂器,而后發(fā)展為阮。而如今我們所演奏的琵琶要從曲項琵琶的歷史演變中去研究,它起源于波斯,叫“烏德”,梨形、曲項、四弦、橫抱用撥子彈奏。漢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由此打開了中西方音樂交流的大門。烏德琴經龜茲(新疆庫車地區(qū))在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轉變?yōu)榍椗煤髠魅胫性貐^(qū),而后在隋唐時期,曲項琵琶便成為了主要的演奏樂器,形式為橫抱用撥子演奏,極大地促進了盛唐歌舞藝術的發(fā)展。明清時期,琵琶音樂由宮廷走向民間,成為說唱音樂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演奏方式由橫式撥子彈撥發(fā)展為豎式佩戴義甲彈撥,在演奏手法和表現(xiàn)力方面得到了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琵琶的作品及演奏技法不斷地進行突破和創(chuàng)新。首先要提到國樂大師劉天華先生,在20世紀初期,隨著西方音樂的迅速傳入和融合,他大膽采用“以西為師”的方針,致力于“改進國樂”。在對琵琶作品創(chuàng)作方面,劉天華先生結合西方復調與和聲,模仿古琴演奏方法,創(chuàng)作了《改進操》《歌舞引》等作品,兼具復調、和聲、古琴演奏與進行曲節(jié)奏特點。
當代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劉德海先生對琵琶演奏技法的改革表現(xiàn)出極大的獨創(chuàng)性。人工泛音、弱奏、按品絞弦、正反彈、正反輪、肉掃、無名指搖指、山口外撥弦、模仿木魚聲鐵蹄聲等,這些指法的產生都源于生活的啟發(fā)以及他對音樂藝術的想象,將琵琶演奏更為具像化,為琵琶賦予了更為廣闊的表達空間。
二、演奏與教學中的藝術審美
(一)琵琶演奏技術的藝術表達
琵琶演奏技術的藝術表達是一門綜合藝術,融匯了技術、情感和創(chuàng)新的精髓。演奏者需要深入領悟音樂結構,以準確的解讀呈現(xiàn)出引人入勝的樂曲內涵。指法技藝的嫻熟運用不僅創(chuàng)造出多彩的音色,更在音樂的表達上達到技術的巔峰,使演奏更具感染力。情感表達與技術運用相輔相成,將賦予演奏更深層次的共鳴。
如琵琶獨奏曲《草原小姐妹》通過其獨特的演奏技術展現(xiàn)了琵琶演奏的藝術表達和美學內涵。作品中運用了豐富的“顫音、滑音”等左手技巧,刻畫出草原風光的柔美和遼闊;右手的“滑輪”配合左手“虛按滑弦”以模仿馬頭琴的音色來展現(xiàn)暴風雪的來臨,使音樂更具畫面感。演奏者通過音符的處理、音調的起伏以及速度的變化,傳達了對草原生活的獨特感悟。
(二)演奏與教學中的審美表達
琵琶演奏不僅是一門技術性的藝術,更是演奏者對音樂審美的深刻表達。演奏中的審美表達既涉及技術層面的“點線結合”,也貫穿于氣韻與神形的塑造,同時這也成為演奏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索和表達音樂審美的關鍵,更是傳承和發(fā)揚琵琶藝術的關鍵。
1.演奏中“點線結合”的審美表達
琵琶演奏中的“點線結合”是一種獨特的審美表達方式?!包c”指的是演奏短促的音符,而“線”則表示這些音符在演奏中巧妙的運用特殊的演奏技法,使音符之間產生動人的旋律?!包c線結合”不僅僅是琵琶演奏技巧的體現(xiàn),更是一種審美理念,創(chuàng)造出富有層次感和表現(xiàn)力的音樂,賦予了深刻而感人的內涵。
舉例而言,琵琶獨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點線結合”審美表達體現(xiàn)了琵琶演奏技術的藝術深度。在詮釋作品時,有時需要突出“點”的存在,使樂曲有棱有角;有時則需弱化“點”的存在,以保持音色的流暢性和情感表達。演奏第一段“草原放牧”主題時,要突出“雙彈”“分弦”與“l(fā)a”的重音,使“點”狀音符具有層次性及跳躍性,同時要展現(xiàn)主題音樂“線”的律動性,展現(xiàn)出朝氣蓬勃、天真爛漫的放牧情景。[1]當演奏第三段“黨的陽光照心間”,用“長輪”的演奏技法奏出歌謠式的曲調,隨后用“搖指”“掃拂”將音樂推向激動人心的抒情性高潮,表達了對祖國無限的深情。作品完美呈現(xiàn)了“點”“線”結合的審美特征。
2.演奏中的“音韻”與“神形”
“音韻”與“神形”是琵琶演奏中兩個重要的審美要素,它們共同塑造了琵琶音樂的深厚內涵和藝術魅力?!耙繇崱弊鳛榕靡魳返撵`魂,這種審美要素主要通過左手技法,如“吟、揉、推、拉、滑、綽、注、打、帶”等,與右手的協(xié)同合作而達到。這些技法使得音樂不僅在音符的瞬間表達,更在音符之后留下余音,形成一種富有韻味和深度的“音韻”。以琵琶獨奏曲《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為例,主題音樂中的大小二度的“推拉音”、連續(xù)的“吟揉”及“帶”音,配合右手演奏技法的轉換、音色及力度的變化,“音韻”所展現(xiàn)的凄美正是琵琶女訴說著心中的怨恨,對生活失意的情緒傾訴。
“神形”則體現(xiàn)在演奏者的整體表演狀態(tài)中,是演奏者專業(yè)素養(yǎng)的展現(xiàn)。演奏者的狀態(tài)包括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個方面。靜態(tài)表現(xiàn)為演奏者的神態(tài)和氣勢展現(xiàn),而動態(tài)則包括演奏過程中的動作和呼吸,以及與樂曲情感相符的走向。以琵琶獨奏曲《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為例,引子以自由、吟誦性進入,猶如唐代大曲地散序,時強時弱,隨之演奏時呼吸狀態(tài)時緊時松,其中左手“虛滑”配合右手“長輪”,演奏時與旋律起伏的共頻,虛實交替模擬出《琵琶行》中“楓葉荻花秋瑟瑟”的詩境,渲染出琵琶女與白居易“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悲涼感。
3.教學實踐中的審美啟迪
琵琶教學實踐中的審美啟迪在音樂教育領域中備受關注。在傳統(tǒng)的琵琶教學中,強調技巧和樂曲的傳承,但審美的啟迪使得教學更加注重音樂的藝術性和情感表達。通過音樂欣賞、歷史文化講解、情感表達等多種方式來實現(xiàn)審美啟迪,教師能夠激發(fā)學生理解每首琵琶作品的獨特性,幫助他們在演奏中注入更貼切的情感。
以中國傳統(tǒng)琵琶大套武曲《霸王卸甲》為例,其創(chuàng)作背景基于楚漢相爭的垓下戰(zhàn)役。作品采用章回式結構,將垓下之戰(zhàn)的各個場景逐一展現(xiàn),通過琵琶的音樂表現(xiàn),讓人們更加深刻地理解這場戰(zhàn)爭的殘酷和悲壯。旨在通過音樂來表達對項羽的敬意和悼念,以及對楚漢相爭的歷史事件的銘記和反思。劉德海改編版《霸王卸甲》中的“引子”片段,在二把位上右手“下出輪”與“上出輪”的連續(xù)交替演奏,采用與傳統(tǒng)曲譜中“輪拂”不同的演奏技法,模仿出征前戰(zhàn)士們兵器與鎧甲相撞之聲,旨在開頭便點明戰(zhàn)爭結局和音樂走向,渲染了悲劇的色彩。在教學實踐中,觀察學生對這首琵琶曲的理解和演奏中的表現(xiàn),傾聽學生的獨特解讀,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在熟練掌握基本技巧后加入自己的創(chuàng)意演繹,更好地傳達曲目中的悲壯和悼念情感,激發(fā)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個人思考和創(chuàng)意表達?!栋酝跣都住分小皠e姬”樂段,劉德海先生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極慢輪”技巧,通過放慢輪指的速度和與左手的“吟揉弦”技巧相配合,表現(xiàn)了兩人在面對生死時的難舍難分之情。在教學實踐中,指導學生對兩種技法的巧妙結合運用,對琵琶音色及節(jié)奏的高超掌控。教學過程中啟發(fā)學生通過理解,運用大幅度地“吟揉”及不規(guī)律地慢輪,即興表現(xiàn)出音樂中肝腸寸斷的細膩情感,與戰(zhàn)爭場面形成鮮明的對比,展現(xiàn)了楚霸王人物性格特點中柔情的一面。讓音樂更具有藝術價值以及文化內涵。
審美啟迪的實踐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琵琶音樂的內涵,探討其背后的文化和歷史脈絡,通過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和表達能力,使其更好地理解琵琶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并通過自己的演繹詮釋。[2]
三、作品意蘊表達的教學策略探索
在琵琶教學中,深入探索作品的意蘊表達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教學策略。通過融合情感表達與指法訓練,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歷史文化背景,鼓勵即興演奏與情感表達,進行樂曲賞析與學生反思,結合文學藝術進行聯(lián)動教學,以及通過重奏及共同創(chuàng)作等方式,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對琵琶曲目的深層理解和情感表達,使他們在演奏中能夠更富有藝術感和表現(xiàn)力。
(一)情感表達與指法訓練的融合
將情感表達與琵琶指法訓練相結合,通過特定的指法練習,幫助學生更好地表達樂曲中的情感。以琵琶的獨特音色為媒介,強調基本功訓練,加強音符及樂句間的情感過渡,激發(fā)對情感深層次的感知。如琵琶曲《春蠶》中“弱音演奏”片段,此處為模仿維吾爾族特色樂器熱瓦普的音色,為了模仿其音色低沉沙啞,此處運用弱奏技法表現(xiàn),即將小指放在靠近扶手的琴弦上,使琵琶本身的共鳴聲音減弱,使其在音色上更加接近熱瓦普,展現(xiàn)出濃厚的維吾爾族音樂韻味。
(二)歷史文化背景引導
通過深入探討琵琶作品的歷史、地域和文化背景,引導學生了解創(chuàng)作初衷。讓學生從多角度認識琵琶音樂的深厚底蘊,使學生更全面地把握琵琶樂曲內在涵義,加深對其表達意圖的理解。
(三)即興演奏與情感表達
鼓勵學生進行琵琶的即興演奏,讓他們通過琵琶的發(fā)聲特性將個人情感融入演奏中。通過即興演奏的過程,培養(yǎng)對琵琶樂曲深層表達的感知能力。如上文提及的《霸王卸甲》“別姬”樂段中,“極慢輪”與“吟揉弦”巧妙配合,鼓勵學生大膽即興地演奏來表現(xiàn)出肝腸寸斷的細膩情感。
(四)樂曲賞析與學生討論
組織學生對經典琵琶作品進行深度賞析,幫助學生分析樂曲中的情感元素。通過反思和討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琵琶演奏中情感表達的細節(jié),分享自己在演奏中的體會以及困惑,培養(yǎng)對琵琶樂曲深層內涵的敏感性。
(五)文學藝術聯(lián)動教學
將琵琶教學與文學、其他藝術等相關領域相結合,進行跨學科拓展,加深對琵琶樂曲的多層次理解。通過文學作品或藝術品的解讀,幫助學生更豐富地感知琵琶樂曲的深層內涵。如上文提及的《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引導學生感悟文學與音樂的情感交織,演奏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蕩氣回腸,為表達作品意蘊提供更多元的視角。[3]
(六)重奏與共同創(chuàng)作
組織學生進行琵琶重奏,注重情感的協(xié)調與統(tǒng)一,培養(yǎng)學生在團隊協(xié)作中的能力,促進學生在合作中挖掘琵琶音樂的情感內核。鼓勵學生共同演繹移植、改編中國傳統(tǒng)音樂作品的同時,鼓勵學生共同創(chuàng)作琵琶樂曲,通過集體的智慧,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感知琵琶樂曲的內在表達。
琵琶作為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有著豐富多樣演奏的技巧與超凡的感染力,通過不斷地實踐、創(chuàng)新來傳遞特有的音樂語言,深受國內乃至世界人民的喜愛。[4]琵琶演奏中的審美探究與教學實踐是培養(yǎng)學生全面音樂素養(yǎng)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通過對演奏技法、情感、審美的綜合培養(yǎng),學生能夠在琵琶演奏中實現(xiàn)技術與美感的完美統(tǒng)一,展現(xiàn)獨特的藝術魅力。教學者在引導學生審美探究的同時,也能夠不斷推動琵琶演奏的藝術發(fā)展。
注釋:
[1]盛成:《琵琶曲〈霸王卸甲〉音樂表演意境試探——以劉德海版本為例》,《藝術評鑒》2021年第7期,第78—81頁。
[2]李彩霞、王磊:《音樂欣賞審美哲學模式探究》,《音樂生活》2023年第10期,第69—72頁。
[3]塔娜:《淺論琵琶教學中的美學教育》,《北方音樂》2020年第17期,第145—146頁。
[4]常笑笑:《淺析琵琶在跨文化音樂交流和融合中的作用和影響》,《音樂生活》2023年第9期,第87—89頁。
袁心怡 揚州大學音樂學院碩士在讀
林 妍 揚州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