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倩 宋曉彤 王帥 馮俊艷 張秋爽 劉新衛(wèi) 畢娟 何文英
腦梗死是腦血管病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又稱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是由于腦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而造成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從而表現(xiàn)出偏癱、感覺障礙、失語等相應神經功能缺損的癥狀[1-2]。腦梗死往往發(fā)病急,致殘率、復發(fā)率及病死率均較高,且經過急性期的住院治療后,往往遺留不同程度的殘疾,患者常表現(xiàn)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特別是出院后,同時還面臨知識面、自我護理能力不足以及缺乏專業(yè)護理等相關問題,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及回歸社會的能力[3-4]?;谫x能理論的延續(xù)性干預是指通過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病情,能夠參與疾病管理,可以根據持續(xù)護理賦權理論積極改變患者的行為和意識,主要強調患者能夠積極主動配合從醫(yī)院到家庭的康復護理[5]?;诖?本研究納入112例腦梗死患者進行研究,分析其采用基于賦能理論的延續(xù)性干預對患者應對能力、心理狀況、治療依從性等的影響,旨在為基于賦能理論的延續(xù)性干預在腦梗死患者的應用中提供科學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112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6例。對照組中,男31例,女25例;年齡57~77歲,平均(65.23±4.52)歲;合并癥:合并高血壓25例,糖尿病18例,冠心病13例;梗死部位:基底節(jié)區(qū)35例、顳葉9例,頂葉5例,腔隙性6例,多發(fā)性1例。觀察組中,男30例,女26例;年齡55~79歲,平均(66.01±4.77)歲;合并癥:合并高血壓24例,糖尿病17例,冠心病15例;梗死部位:基底節(jié)區(qū)33例,顳葉11例,頂葉4例,腔隙性7例,多發(fā)性1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醫(y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審核,并予以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與《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6]中腦梗死的相關診斷標準符合者;②依從性好,可以清晰、準確配合護理干預者;③無凝血障礙。
1.2.2 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者;②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者;③肝、肺、腎等重要臟器存在功能障礙者;④參與過其他相關試驗者;⑤自身免疫功能障礙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給予患者出院指導,發(fā)放出院健康手冊,囑咐家屬及患者遵醫(yī)囑規(guī)范用藥,堅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飲食及運動,堅持康復鍛煉,并通過電話隨訪,督促患者定期到院復查。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基于賦能理論的延續(xù)性干預。
1.3.2.1 建多學科延續(xù)護理團隊:團隊成員由主治醫(yī)師1名、康復治療師1名,心理治療師1名和 護士2名組成,所有人員均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熟悉患者情況。團隊成員接受了1個月的相關知識培訓:賦能理論的含義、內容、內涵,腦梗死相關知識和心理學相關知識,問卷填寫以及指導等,團隊成員需要在評估合格后才能參與研究。組建賦能延續(xù)護理微信小組群。
1.3.2.2 實施方案:①出院前1 d建立健康檔案,內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診斷/文化程度、家庭住址,聯(lián)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出院當天,對應負責的護理人員和患者進行充分的溝通,指導患者出院進行相關量表的評估,識別和記錄患者存在的主要問題,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并由患者和1名照顧者加入賦能延續(xù)護理微信小組群,接受延續(xù)護理。②干預內容及方法:按照“賦能”理論中“明確問題信息,支持情緒表達,確定目標,制定計劃,評估效果”的5個執(zhí)行步驟,建立延續(xù)護理計劃?;颊叱鲈汉?周內(3~7 d),研究者對患者的家庭進行入戶跟蹤,遵循賦能理論的5個步驟。第1步:明確問題。由小組成員通過電話或微信與家屬及患者取得聯(lián)系,評估患者居家康復中遇到的問題(包括飲食、睡眠、服用藥物、康復鍛煉等),告知患者堅持服藥及康復鍛煉對預防復發(fā)及功能恢復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第2步:支持情緒表達。進行家庭康復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患者具有負面情緒和感受,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對其進行對應的詢問,了解患者在這段時間里有什么樣的情緒和感受,鼓勵患者能夠通過一些適當?shù)姆绞絹肀磉_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在此方面,有必要將“以患者為中心”的概念充分體現(xiàn)出來,研究者的工作以傾聽為主,不對患者表達的問題做出任何評價,讓患者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更加緊密地保持護患關系,獲得患者的信任。第3步:設立目標。通過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情緒,指導患者建立自己的康復目標,鼓勵患者在康復手冊中寫下既定的血壓、血糖控制目標值和每次康復訓練、心理社會放松訓練的時間和頻率,并將其置于家中顯著的位置,以方便提醒。第4步:幫助制定計劃,協(xié)助制訂治療方案。與患者及家人商討可行的治療方案,同時尊重患者的意愿與選擇,并鼓勵患者進行自我治療。第5步:評價效果。評估康復目標的具體實現(xiàn)情況,如果沒有達到目標,則需要鼓勵患者對失敗的原因進行詳細的分析;針對已實現(xiàn)的目標,需要鼓勵患者對成功的經驗進行總結,從而制定新的康復目標,并鼓勵患者完成。在此過程中,鼓勵患者和家屬充分利用微信小組群進行充分的溝通,可以將自己的每天目標完成情況在微信群進行打卡,并進行階段性經驗分享。延續(xù)護理醫(yī)護成員可通過微信傳輸照片、視頻等進行相關家庭護理方法的指導,主要包括康復訓練、心身放松訓練、睡眠衛(wèi)生知識宣教等。同時,每天收集患者的相關數(shù)據,并定期分析患者的康復結果?;颊咴谥委熯^程中如果產生負面情緒,則由心理治療師進行評估,并根據具體情況給予及時的心理支持,解決患者的情緒困擾。③隨訪時間:共隨訪6個月。在出院后的第1個月,需要在第1周對患者進行入戶隨訪,于第2、4周對患者采用微信的方式進行隨訪;第2個月的第2周和第4周同樣采用微信進行跟蹤;在第3個月的第4周進行家庭隨訪;在第4、5個月的第4周,再用微信進行回訪;第6個月第4周對患者進行進一步隨訪。每次隨訪都貫徹“賦能”的思想,并按照“賦能”的5個步驟進行。
1.4 觀察指標
1.4.1 醫(yī)學應對方式問卷(MCMQ)[7]評分:干預前后,分析2種患者MCMQ評分:回避(7個條目)、屈服(5個條目)、面對(8個條目),每個條目分值范圍為1~4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越傾向使用該維度面對疾病。
1.4.2 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IHSS)[8]、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9]、腦卒中殘損評定法量表(SIAS)[10]評分:干預前后采用NIHSS對2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價,滿分42分,患者的分值越高表明其神經功能缺損相對更加嚴重;采用ADL(滿分100分)對2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價,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好;采用SIAS對腦卒中患者的身體功能進行評價,量表示包括22個條目,評分范圍為0~76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的身體功能越差。
1.4.3 心理狀況:干預前后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11]對2組患者的焦慮情緒進行評價,量表共包括14個項目,每個項目分值范圍為0~4分,總評分最高為56分,分值越高表示焦慮情緒越嚴重;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2]對抑郁情緒進行評價,量表共包括24個項目,每個項目分值為0~4分,總評分最高為96分,分值越高表示抑郁情緒越嚴重;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13]對患者心理彈性恢復能力進行評價,量表共包括25個條目,各條目分值為0~4分,總評分最高為100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的心理彈性恢復能力越低。
1.4.4 生活質量評分:干預前后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14]對2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量表主要包括軀體功能(5個條目)、心理功能(5個條目)、社會功能(5個條目)和物質生活狀態(tài)(4個條目)4個維度,每個條目分值范圍為1~5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1.4.5 治療依從性:干預后采用醫(yī)院自擬的治療依從性調查問卷(本問卷評估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為0.88,效度系數(shù)為0.75)對2組治療依從性進行評定,患者完全不能夠遵從醫(yī)囑,中斷治療判定為不能依從;患者偶爾不能遵從醫(yī)囑,但并未中斷治療判定為一般依從;患者每日嚴格遵從醫(yī)囑,進行規(guī)范治療判定為完全依從;總依從率=完全依從率+一般依從率。
1.4.6 滿意度:干預后采用醫(yī)院自擬的滿意度調查問卷(本問卷評估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為0.92,效度系數(shù)為0.84)對2組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評價,80~100分為非常滿意,60~79分為比較滿意,<60分為不滿意,得分越高,表明護理滿意度越高;總滿意率=非常滿意率+比較滿意率。
2.1 2組患者MCMQ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面對、回避、屈服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面對評分高于對照組,回避、屈服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與干預前比較,2組面對、回避、屈服評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MCMQ評分比較 n=56,分,
2.2 2組患者NIHSS、ADL、SIAS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NIHSS、ADL、SIA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ADL、SIA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與干預前比較,2組NIHSS、ADL、SIAS評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NIHSS、ADL、SIAS評分比較 n=56,分,
2.3 2組患者心理狀況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HAMA、HAMD、CD-RISC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HAMA、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CD-RISC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與干預前比較,2組HAMA、HAMD、CD-RISC評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心理狀況評分比較 n=56,分,
2.4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tà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與干預前比較,2組間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n=56,分,
2.5 2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的治療總依從率為94.64%高于對照組的78.5%(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 n=56,例(%)
2.6 2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滿意率為98.21%高于對照組的85.71%(P<0.05)。見表6。
腦梗死患者治療后容易發(fā)生語言功能障礙,運動功能障礙、神經功能受損從而造成記憶出現(xiàn)喪失的情況,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了嚴重的威脅[15-16]。臨床多采取常規(guī)干預,干預方式較為簡單,且缺乏對于患者進行干預的針對性,使得患者對于其滿意度較低,故為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生活自理能力及對干預的滿意度等,促進其術后身體功能的恢復,臨床需采取更為有效的方式進行干預[17-18]。
治療依從性可由患者對康復訓練的配合程度進行體現(xiàn),當其配合程度越高時,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頻率就相對越高,進而可對患者身體功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谫x能理論的延續(xù)性干預中,賦能過程主要需要醫(yī)患之間進行合作,通過向患者講解堅持服藥及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從而對應提高其治療的依從性。此外,還有助于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鼓勵患者形成自我管理意識,醫(yī)護人員需要注重開放式溝通,照顧患者心理,從而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程度[19]。ADL評分可以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估,NIHSS評分則可以對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做出反映,而SIAS評分則能夠體現(xiàn)腦卒中患者的身體功能?;谫x能理論的延續(xù)性干預通過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建立患者治療具體情況的相關信息,以患者的意愿為主,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計劃,還能于患者出院后通過微信群對其具體的康復內容進行了解,患者則能在微信的幫助下反饋康復中遇到的問題,同時醫(yī)生以及護理人員則能夠及時進行對應的解答,幫助喚起患者的積極性以及治療依從性,增加其鍛煉次數(shù),可以使患者的身體功能和神經功能得到更好的改善,從而提高自理能力[20-21]。本研究表明,觀察組干預后的ADL、SIAS評分、治療總依從度和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基于賦能理論的延續(xù)性干預應用于腦梗死患者中,能夠改善其神經功能,促進其身體功能恢復,提升生活的自理能力,患者對其有較高的滿意度,且更加愿意配合治療的進行。
CD-RISC、HAMA、HAMD評分是主要體現(xiàn)患者臨床生理狀態(tài)和心理情況的指標,若HAMA、HAMD評分較高,CD-RISC評分較低,則表明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況存在障礙,易導致患者依從性降低,進而使康復治療效果不佳,不利于患者預后轉歸。本研究表明,觀察組干預后的回避、屈服、HAMA、HAMD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面對、CD-RISC、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基于賦能理論的延續(xù)性干預應用于腦梗死患者中,能夠幫助調節(jié)患者的負性情緒,提升生活質量、心理彈性恢復能力,且能夠提高患者面對疾病的信心。分析發(fā)現(xiàn)心理狀態(tài)、生活質量及疾病應對情況作為可對腦梗死患者恢復情況進行評價的主要指標,在臨床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心理健康狀況通過對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進行評價來反映,腦梗死患者身心方面常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傷和應激,使得患者存在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進而導致負性情緒的相關評分升高,而基于賦能理論的延續(xù)性干預給予一定的心理干預,同時,引導患者釋放自己的情緒,并且告訴患者,消極的情緒和錯誤的認知行為會對疾病的治療產生不利的影響,幫助他們與錯誤的認知觀念及不良的情緒作斗爭,從而減輕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進一步提升干預的效果。
綜上所述,基于賦能理論的延續(xù)性干預應用于腦梗死患者中,能夠幫助調節(jié)患者的負性情緒,改善其神經功能,促進其身體功能恢復,提升生活質量、心理彈性恢復能力以及生活的自理能力,患者對其有較高的滿意度,且能夠提高患者面對疾病的信心,致使其更加配合治療,可廣泛應用、推廣。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后期未對患者進行遠期隨訪,臨床后續(xù)研究可基于此對患者進行長期隨訪,評價患者遠期預后的具體情況,進而為基于賦能理論的延續(xù)性干預在腦梗死患者的應用中提供更為科學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