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誠
摘要:由于經(jīng)濟水平的飛躍,中國航海事業(yè)迅猛發(fā)展,造船技術(shù)日益提升,中國也正積極地從航運大國轉(zhuǎn)變?yōu)楹竭\強國。海事英語在提高海事行業(yè)從業(yè)人員的英語能力,以及提升海事人員的專業(yè)技能應(yīng)用等方面,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海事英語內(nèi)容多涉及法律法規(guī)和船舶檢驗工作,具有語言邏輯性強、句子復雜、結(jié)構(gòu)正式等特點。在句法層面,經(jīng)常使用被動句,以此來確保文本的意思準確完整,從而消除曲解和歧義。而海事英語翻譯的質(zhì)量高低對航運事業(yè)的發(fā)展有著十分直接的影響。文章尤其對海事英語翻譯中的被動句進行研究,強調(diào)通過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的合理運用,來提升海事英語中被動句翻譯的準確性,有利于提升我國與世界其它各國在海事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關(guān)鍵詞:海事英語;英語翻譯;被動句;功能對等
引言
海事英語的翻譯對于不同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以及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與普通文本相比,海事英語具有用詞準確、多被動句等特點,結(jié)合自身對海事英語文本翻譯的大量實踐,文章尤其針對海事英語中的被動句翻譯進行了對策研究。
一、簡述海事英語的基本特點
(一)具有用詞準確的特點
海事英語內(nèi)容多涉及法律法規(guī)和船舶檢驗工作,所以具有用詞準確的特點。在詞語層方面,經(jīng)常使用縮略語、專業(yè)術(shù)語、同義詞、拉丁語等[1]。例如,專業(yè)詞匯有top rail (艙口上的導軌)、topside tank (頂邊壓載艙)、 topside tank sloping bulkhead plating (頂邊壓載艙底板)、side shell (船殼板)和 hopper tank sloping plating (底邊壓載艙底板)等;縮略語有IMO(國際海事組織)、SOLAS(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和GMDSS(全球海上遇險與安全系統(tǒng))等。
(二)具有多被動句式的特點
在句法層面,海事英語經(jīng)常使用被動句和結(jié)構(gòu)復雜的長句,包括橫向復雜結(jié)構(gòu)(并列結(jié)構(gòu))和縱向復雜結(jié)構(gòu)(主句、從句、狀語、定語構(gòu)成的復雜結(jié)構(gòu)),以確保文本意思完整準確,消除歧義和曲解[1]。相對于漢語而言,英語中被動句的使用頻率要高很多,而在海事英語中,這一特征更為顯著。英國利茲大學的John Swales做過統(tǒng)計,科技英語中的謂語至少三分之一是被動語態(tài)。海事英語屬于科技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中,在動作發(fā)出者未知或必須強調(diào)動作發(fā)出者的情況下,常用被動句式來表示意思。因此被動語態(tài)可以更加準確客觀地表示出原文的意思,與海事英語要求語言準確嚴謹?shù)奶攸c高度一致。
二、簡述奈達功能對等理論
功能對等理論是美國語言學家尤金·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就是譯文讀者對譯文所做出的反應(yīng)與原文讀者所做出的反應(yīng)基本一致。簡而言之,就是“最切近的自然對等”[2]。功能理論要求我們在翻譯的時候不能盲目地尋求文字表面上的死板對應(yīng),而是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奈達“功能對等”中的對等包括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文體對等四個方面。在這四個方面中,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語的文化意義并阻礙文化交流。譯者應(yīng)以功能對等的四個方面作為翻譯的原則,準確地在目的語中再現(xiàn)源語的文化內(nèi)涵。海事英語中經(jīng)常使用到被動句式,而在漢語中,真正帶有被動句式標記“被”“讓”“由”等詞匯的句子很少,大多用漢語中的意義被動句來表達。因此,譯者要清楚目的語中被動句式的使用頻率以及相對應(yīng)的翻譯方法,從而實現(xiàn)功能對等,力求讓譯文讀者在閱讀時能夠產(chǎn)生和原文讀者相似的反應(yīng)。
三、海事英語中被動句的常用翻譯方法分析
(一)譯成帶有標記的漢語被動句
漢語的被動句按有無被動標記可分為兩類,其中一類是無標記的被動句,或稱為意義被動句、概念被動句,如“飯吃完了”。另一類是帶有標記的被動句,“被”字句就是典型的帶有標記被動句。黃正德先生認為,漢語中的被動標記類似于英語被動語態(tài)中的形式標記。奈達在功能對等中提到,在保證信息內(nèi)容傳達準確的前提下,譯者要盡量保留源文本中語句的形式。為了強調(diào)動作或動作發(fā)出者不言而明,或在特定的上下文里,為了使前后分句的主語保持一致,強調(diào)語意通順、語氣流暢,可按照原文的句子順序,將英語的被動句譯為漢語被動句。在表達上除了采用“被”字外,還可以根據(jù)漢語搭配的需要選用“遭、挨、給、受、加以、予以、為……所”等詞。因此,在翻譯過程中,不論是帶了施動者還是未帶施動者的被動句,在不違背原意并且遵循“讀者反應(yīng)原則”,同時符合漢語表達,都可以按照原文的表達順序,譯成帶“被”“加以”等字眼的漢語被動句。
例1 原文:The propeller typically is mounted onto the final shaft by threading, and is secured thereto by a nut.
譯文:螺旋槳主要通過螺紋連接的方式被安裝到終軸上,并且被一個螺母固定在終軸上。
分析:此句是由and連接的兩個簡單句構(gòu)成,同用一個主語“the propeller”。其中有三個專業(yè)術(shù)語——“propeller”、“ threading”和“nut” 。遵循奈達的“詞匯對等”原則, “the propeller”譯為“螺旋槳”,“threading”譯為“螺紋連接的方式”,“nut”譯為“螺母”。繼續(xù)分析句子結(jié)構(gòu),此句包括兩個通過“by”來引出動作執(zhí)行者的被動結(jié)構(gòu),第一個分句中,“the propeller”是主語,“is mounted”是謂語,“onto the final shaft”是狀語,“by threading”也是狀語,突出施動者。因為此句中作者有意突出施動者,為了遵循奈達的“句法對等”,而且英語中在不曲解或不改變原意還能符合漢語表達的條件下,便可依照原文的語言順序,譯成帶有被動標記的被動句。所以,此分句譯成“被”字句。第二個分句中,“the propeller”同樣作為主語,“is secured”為謂語,屬典型的被動結(jié)構(gòu)形式,“by a nut”為狀語,通過“by”帶出動作發(fā)出者“a nut”,此句譯成“被一個螺母固定在終軸上”。通過此種方式,一方面使得原句中的主語得以在譯文中出現(xiàn),還促使譯文句子中主要成分的順序和原句高度一致。既做到句子順序和原文基本一致,又準確地表達出原句的含義,做到“句法對等”,實現(xiàn)了在保證信息內(nèi)容傳達準確的前提下,要盡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結(jié)構(gòu)形式。
(二)譯成漢語無主句
無主句是指沒有主語的句子。若是兩種語言的表達習慣不相同,硬生生地按照原文順序翻譯便會顯得生硬,為實現(xiàn)功能對等,此時適合轉(zhuǎn)換原句的句子成分,譯成漢語無主句。奈達“功能對等”理論中的第二步也提到,如果意義和文化不能兼顧,譯者只有舍棄形式對等,通過在譯文中改變原文的形式達到再現(xiàn)原文語義和文化的目的。換句話說就是,此時應(yīng)把握原句意思,根據(jù)目標語的表達方式調(diào)整語序和句子結(jié)構(gòu),重組信息,譯出原語真正要體現(xiàn)的含義。重新組織句子結(jié)構(gòu)的方法很多,例如,譯成漢語的無主句,漢語的主動句或采用慣譯法等等[3]。陳美蓮提到,在科技英語中,講述事情時,強調(diào)怎樣去實施而不介意誰去實施時,此類被動句的譯法可把英語中的主語換成漢語的賓語,改變句子結(jié)構(gòu),譯成無主句,使句子更加明確、簡潔,以求實現(xiàn)“句法對等”[4]。此處主要探討譯成漢語無主句這一譯法,無主句的目的在于重點闡明行為或變化,卻并不在意“誰”進行此次行動。
例2原文:Propellers are readily replaced, as is frequently required due to damage arising from unintended contacts with submerged objects, by removing the nut.
譯文:通過移除螺母即可更換螺旋槳,因與水下物體意外接觸而引起損傷,故需常常更換螺旋槳。
分析:通過分析,此句中的“Propellers are readily replaced by removing the nut”為主句,“as is frequently required due to damage arising from unintended contacts with submerged objects”為從句。主句“Propellers are readily replaced by removing the nut”是典型的被動結(jié)構(gòu),此句想要表達通過移除螺母即可更換螺旋槳,但不介意是誰操作的。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將主語“Propellers”轉(zhuǎn)換成漢語的賓語,隱藏和弱化操作主體,模糊對操作主體的認定,以實現(xiàn)“句法對等”。
例3:In the figure, both screens 140 and 144 are seen in position for accepting freezing brine and fish. … Submersion lids 150 and 152 are provided with upwardly extending handles 160 for manual manipulation when pushing fish down into screens 140 and 144. Fixed pins 162 at the pivot end 164 of submersion lids 150 and 152 are provided sized and shaped to fit within apertures 166 in screens 140 and 144. Adjustable locking pins 170 are provided at the distal end of pivotable screens 140 and 144. (如圖1所示)
譯文:如圖所示,可看見兩個篩筐140和144,用于接收冷卻鹽水和魚。當把魚推入篩筐140和144時,供給浸沒蓋150和152一個向上延伸的手柄160,用來進行手動操作。供有固定銷162(其位于浸沒蓋150和152樞軸端的164處),來固定162的尺寸和形狀,使得其與篩筐140和144的孔166相契合。在可轉(zhuǎn)動篩筐140和144的末梢處,供有可調(diào)節(jié)的鎖銷170。
分析:這一段都是在介紹篩筐、浸沒蓋等一系列部件的用途及其使用方法,鑒于被動句體現(xiàn)科技文準確性、簡潔性等特點,所以這一段從頭至尾出現(xiàn)了很多的被動句。第一句中,“both screens 140 and 144”是主語,意思是“兩個篩筐140和144”,“are seen”是謂語,為結(jié)構(gòu)被動形式,“for accepting freezing brine and fish”是狀語,意思是“接收冷卻鹽水和魚”,基于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中的“句法對等”,譯文將原句中的主語“both screens 140 and 144”譯為漢語的賓語,將原句由被動態(tài)轉(zhuǎn)化為主動態(tài)。 第二句中,“Submersion lids 150 and 152”是主語,意思是“浸沒蓋150和152”,“are provided”是謂語,為結(jié)構(gòu)被動形式,“with upwardly extending handles 160”是主語補足語,意思是“向上延伸的手柄160”,“for manual manipulation when pushing fish down into screens 140 and 144”是狀語,意思是“來進行手動操作,當把魚推入篩筐140和144時”,遵循奈達的“功能對等”,將原文的主語“Submersion lids 150 and 152”轉(zhuǎn)化為譯文的賓語,并且將時間狀語提前。第三句中,“Fixed pins 162 at the pivot end 164 of submersion lids 150 and 152”為主語,意思是“浸沒蓋150和152的樞軸端164處的固定銷162”,“are provided”為謂語,為結(jié)構(gòu)被動形式,在此改變下語序以得到合乎漢語表達習慣的譯文,將原文的主語“Fixed pins 162 at the pivot end 164 of submersion lids 150 and 152”譯為漢語的賓語,變成漢語的無主句。最后一句中,“Adjustable locking pins 170”是主語,意思是“可調(diào)節(jié)鎖銷170”,“are provided”是謂語,為結(jié)構(gòu)被動形式,“at the distal end of pivotable screens 140 and 144”是地點狀語,意思是“在可轉(zhuǎn)動篩筐140和144的末梢處”。為實現(xiàn)“句法對等”,譯文將原文的主語“Adjustable locking pins 170”變成譯文的賓語,并且將地點狀語提前,譯成漢語的無主句。
(三)譯成漢語主動句
由于漢語習慣上多用主動句,因而許多被動句都可以譯為漢語的主動句,翻譯時可以將其譯為形式上主動而意義上被動的漢語句子。很多時候,當意義對等和形式對等不能同時實現(xiàn)的時候,為了契合目的語讀者的表達習慣,譯者只有放棄形式對等來做到意義對等,將原文的被動句譯成漢語主動句。王力先生在《中國語法理論》當中提到“隱藏的被動語態(tài)”,意即漢語不喜用被動語態(tài),但是漢語中的被動意味都隱藏在主動句中了。
例4 原文:Said pattern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rows of apertures wherein each row of apertures is offset from one another by a distance of less than 0.12 inches and greater than 0.10 inches.(如圖2所示)
譯文:所述圖案包括多排孔,其中每排孔偏移另一排0.10-0.12英寸。
分析:首先,弄清相關(guān)術(shù)語的含義,實現(xiàn)詞匯對等。在“詞都”這一軟件中查詢得出,“aperture”意為“孔縫”,查詢相關(guān)資料后,孔縫也就是孔的意思,有矩形孔和圓形孔等不同的形狀,再參照所給的輔助圖1,這一術(shù)語的意思便更加明了了,可直接將“aperture”譯文“孔”,這樣對譯文的通順度也大有裨益。經(jīng)查詢,“offset”有“偏移量、炮檢距、膠印”等意思,參照本文的內(nèi)容和圖示,此處是“偏移量”的意思。此句中,“Said pattern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rows of apertures”為主句,“wherein each row of apertures is offset from one another by a distance of less than 0.12 inches and greater than 0.10 inches”為從句,從句中的“is offset”是被動結(jié)構(gòu),此句如若直接翻譯成漢語的“被字句”,則表達成“所述圖案包括多排孔,其中每排孔被偏移另一排0.10-0.12英寸”。雖然做到了形式上的對等,意義上卻沒有做到對等。同時,漢語表達上傾向于主動句,所以海事英語中的被動句也常常翻譯成主動句。所以在此處采用主動句的譯法,主要是將原句中的被動結(jié)構(gòu)在譯文中換成主動形式,將“is offset”譯成“偏移”即可。這樣一來,原文的主語仍位于譯文主語位置上,實現(xiàn)了語義上的連貫,形式上也基本對等,最主要的是符合目的語讀者的表達方式,最終實現(xiàn)了功能對等。
結(jié)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海事英語被動句式的翻譯時,要適當?shù)剡\用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力求翻譯出來的文章符合漢語習慣?;诮Y(jié)構(gòu)被動句和意義被動句,結(jié)合實例主要討論了以下三種翻譯策略:譯為帶有被動標記的漢語被動句;譯為漢語無主句;譯為漢語主動句。實踐證明,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不僅操作性較強,而且對于實踐翻譯具有有效的指導作用,成為海事英語翻譯工作研究的重要理論之一,在實際運用中,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也在不斷地得到印證和延伸,更好地服務(wù)于翻譯工作。
參考文獻:
[1]李帥,孫成杰.海事英語漢譯技巧例析[J].中國水運,2016,11:72-75.
[2]趙丹丹.淺論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J].文學教育(中),2011,03:54-55.
[3]劉明東.英語被動語態(tài)的語用分析及其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1,01:1-4.
[4]陳美蓮.談科技英語中被動語態(tài)的翻譯技巧[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08:174-175.
(作者單位: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