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本課程是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的、富有班級特色的課程活動,具有獨特性、針對性和切實性特點,能夠體現(xiàn)師幼雙方的參與、探討。立足幼兒真實生活和發(fā)展需要,針對如何挖掘幼兒生活資源,如何開展班本課程進行實踐思考,是促進幼兒園班本課程開發(fā)與利用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班本課程;幼兒生活;師幼創(chuàng)設
基金項目:安康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教師教學課題“幼兒園班本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GH23JX0665)。
作者簡介:吳豆(1987—),女,陜西省石泉縣幼兒園。
班本課程是師幼共同參與、開發(fā)和執(zhí)行的課程活動,它改變了以往教師主導設計活動而幼兒被動參與學習的教學面貌,使幼兒有機會參與到課程的設計中,有發(fā)言和選擇的權利,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的課程是契合幼兒的興趣和發(fā)展需要的。在構建班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明白,課程內容不能源于自己的想象,而應當是從幼兒生活中獲取的、容易被幼兒所了解的,這要求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理念,從幼兒的生活中獲取活動資源,并站在幼兒的角度思考課程的創(chuàng)設與實施[1]。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優(yōu)化課程設計
教師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引導和支持作用,是幼兒重要的陪伴者和支持者,因此需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明確專業(yè)成長目標。
(一)課程是幼兒的生活,也是幼兒的需要
課程的構建是為了幼兒的發(fā)展。幼兒愿意和喜歡參加的活動是自己熟悉的、能夠帶給自己信心和安全感的,這種信心和安全感源于幼兒對自己生活的思考、想象。實踐表明,生活資源能夠幫助幼兒在現(xiàn)有基礎上進一步鍛煉動手能力、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取得更好的發(fā)展,因而仍然具有探索的意義,因此課程既是幼兒的生活本源,也是幼兒的發(fā)展需要。
(二)課程考慮幼兒實際,并反哺課程發(fā)展
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有不同的特點,如小班幼兒多關注身邊具體的人和事,關注自己的感受和與他人、環(huán)境的關系;中大班幼兒逐漸對周圍世界有了更多探索,有更多機會學習解決問題和實現(xiàn)自我挑戰(zhàn)[2]。教師在創(chuàng)設課程時應充分考慮內容的適切性,使課程既能促進幼兒主動操作,又能使幼兒將自己的經驗遷移運用在其他領域中,以推動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三)教師是發(fā)展的助手,并非教育的主導
教師是幼兒成長的陪伴者、支持者,是幼兒發(fā)展的助手。教師教育的出發(fā)點是幼兒,落腳點也是幼兒,應秉持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的宗旨,從幼兒生活中選取幼兒喜愛的、樂于參與和創(chuàng)造的活動,從有利于幼兒積極主動學習探索的角度思考課程的來源和創(chuàng)設,優(yōu)化課程教育效果。
二、深入探尋幼兒日常,挖掘探索線索
(一)從幼兒生活中尋找資源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應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陳鶴琴先生也認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這充分說明了幼兒的生活蘊含豐富的學習資源,具有深刻且久遠的學習價值。教師應深入幼兒的真實生活,挖掘他們感興趣的、能使用的素材和資源,為幼兒發(fā)展搭建有力的學習支架[3]。
1.聚焦幼兒的在園生活
幼兒在進入幼兒園時,需要適應新的環(huán)境,會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困擾。教師應聚焦于幼兒對新環(huán)境的反應、幼兒是如何使用操作工具的、幼兒的情緒和行為表現(xiàn)如何、幼兒怎樣對待他人和紓解情緒,從生活中觀察幼兒的適應能力、生活意識和技能水平,并在此基礎上構建班本課程,幫助幼兒解決問題,促進幼兒發(fā)展。比如,教師發(fā)現(xiàn)小班幼兒在閑暇時間會談論糖果的味道、品種等,還將糖果帶入了自主游戲,想要開一個“糖果店”。這表示幼兒由糖果產生的興趣已經生成新的知識探索點,是幼兒主動交流、學習探索的興趣所在,能為班本課程的構建提供參考[4]。
2.關注幼兒的家庭生活
幼兒的生活表現(xiàn)與學習需求,大多來自家庭生活經驗。比如,由于不少家長開車上班,中班幼兒會自然地談論汽車的顏色、開動的聲音等,“車”成為幼兒關注的熱點。對此,教師可以適時提問幼兒:“你想要了解車的哪些秘密?”幼兒們提出“車為什么會跑?”“爸爸說車是‘燒油的,在哪燒?怎么看不見火?”等問題。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了解汽車、電動車、自行車、玩具車、火車、水陸兩用車等,并邀請家長幫助幼兒完成關于車的調查,整理出科學活動“發(fā)動機的秘密”、美術活動“好看的汽車”、音樂活動“開汽車”、體育活動“送貨”、數(shù)學活動“汽車排隊”、社會活動“能干的車輛”等,使幼兒感受到自己的興趣被尊重,被重視,以此增強幼兒探究的積極性。
3.重視幼兒的社會生活
幼兒的生活雖與成人生活不同,但與成人生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如家庭聚會、節(jié)日慶?;顒?、外出旅游等,都是幼兒經歷的社會活動,有重要的教育價值。教師應積極聯(lián)系幼兒家長,了解幼兒在課后參加的興趣班、在旅行中的收獲、在生活或學習中有受到家長的什么影響等,以調整教育行為,改進課程設計,從而使班本課程成為每一個幼兒都喜歡的活動[5]。
(二)從幼兒互動中發(fā)現(xiàn)資源
1.從與幼兒交流中獲得課程信息
以上文提到的幼兒關于糖果的討論為例,教師可分幾步構建班本課程。第一步,進行“糖果大調查”,讓幼兒回憶自己吃過的糖果,描述它們的味道、形狀、顏色、大小、包裝等,并記錄在紙上。由此,幼兒發(fā)現(xiàn)了各式各樣、五彩繽紛、味道各異的糖果,并對不同的內容產生探究興趣,進而形成課程活動。如數(shù)學活動“給不同顏色的糖果分類”、社會活動“快樂尋糖”、科學活動“糖去哪里了?(溶解實驗)”、健康活動“糖果好吃不貪吃”、體育活動“買糖果”、藝術活動“跳跳糖”和“美麗的糖果”等。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從生活中收集糖果、糖紙、杯子等,在活動中嘗試自己操作,找出需要運用哪些材料得到自己想要知道的“糖果的秘密”,在激發(fā)幼兒興趣的同時,促使幼兒主動探索,大膽思考。
2.從幼兒的作品中獲取興趣線索
幼兒的自發(fā)創(chuàng)造通常體現(xiàn)在其美術、語言作品中,如想象畫、編故事等。比如,青青畫了一輛汽車,它長出了翅膀在天上飛,其他孩子很好奇:汽車真的能飛嗎?有的孩子說,飛機能飛,汽車就能飛。那么要如何讓汽車飛?這就產生了新的課題。教師應摒棄自己的固有觀念和經驗,抓住幼兒的想象、期望,豐富和拓展課程內容。
3.從同伴交往中獲得發(fā)展的可能
有一次,幼兒們因為角色游戲中職業(yè)的分配產生了爭執(zhí),向教師告狀。教師了解到他們都想要當醫(yī)生之后,提出問題:“如果大家都當醫(yī)生,會出現(xiàn)怎樣的場面?”幼兒面面相覷:“那就沒有病人來看病了!”思考后,幼兒們想出了輪流當醫(yī)生或病人的辦法,并設計了清潔工、天使、護工、廚師、辦公室職員等角色,不斷充實課程的內容。
(三)從幼兒表達中拓展資源
1.傾聽幼兒的想法
幼兒的發(fā)問常常帶著哲學性的思考,蘊含豐富的探索線索。比如,幼兒問:“鳥是怎樣飛的?人不會飛是因為沒有翅膀嗎?鳥知道我們是人嗎?小草會疼嗎?開花是不是花在笑?金魚能看見我嗎?”從幼兒提出的簡單問題展開,就會得到寶貴的生活資源,形成探索課題。
2.向幼兒請教
陶行知先生主張“兒童教兒童”,主要是因為幼兒的直覺敏感,思維直接,行動外顯,獲取答案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往往能帶來探究領域之外的收獲,這啟示教師要從多元化的角度去多與幼兒交流,用兒童的思維看待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幼兒以自己的探究方式不斷打破甚至顛覆教師的固有模式,讓課程時刻充滿趣味和活力[6]。
3.與幼兒分享心得
有幼兒說:“人站在地上是因為我們的腿長、腳大呀,鳥的腿腳很小很細,但是它有大翅膀,我們和鳥不一樣。”有幼兒說:“我看見有的樹會流出水(樹汁),它肯定會疼的,但是它不會說話,我們要關心它?!边@是幼兒的感受,更是幼兒對未知的探尋。教師對幼兒的積極回應有助于引出更多的話題、思考,教師的重視與新探究內容的產生直接相關。
三、整合創(chuàng)設班本課程,發(fā)揮課程價值
(一)分年齡實施,提高課程實效
1.鼓勵小班幼兒多感官感知
對于年齡小的幼兒,教師應給他們提供能夠直接操作的材料,促使他們多感官體驗,在了解探究對象的過程中,形成新的經驗。在小班課程“嗨!糖果”中,教師整合了糖果實物、圖片、制造糖果過程的視頻等,運用輕黏土、包裝紙、牙齒模型畫等豐富的材料,讓幼兒用眼睛觀察,用手觸摸,用大腦思考,在藝術活動中感知和創(chuàng)造“糖果”,從多個角度去了解糖果,得到快樂的學習體驗和對糖果的正確認知,提升分辨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交往能力,最大限度發(fā)揮課程的多領域教育意義。
2.引導中班幼兒多途徑探究
中班幼兒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有較為濃厚的探究興趣,開始嘗試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他們的學習途徑也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各種資源的利用也更加充分和深入。在課程“橘子味的秋天”中,教師和幼兒共同創(chuàng)設了主題板“橘子味的秋天”,從談論橘子、尋找橘子、遇見橘子、探秘橘子、和橘子玩游戲等幾個板塊推進課程。幼兒看橘子、摸橘子、聞橘子、稱橘子、剝橘子,了解橘子的物理特性;又在語言活動中表達,在美術活動中描繪,在科學活動中實驗,從不同角度深入認識橘子,發(fā)展多種能力。
(二)利用資源延續(xù)發(fā)展課程
1.激發(fā)幼兒利用材料進行再創(chuàng)造
材料是幼兒進行探索的“腳手架”,幼兒會在探究中對材料進行改造,不斷提升學習技能。在中班課程“車車大世界”中,幼兒在認識不同車輛名稱的同時了解它們的功能,而后自主用紙張、紙盒、木條等材料制造車標,并根據(jù)想象創(chuàng)造車型,賦予車輛更多功能。幼兒的每一次新創(chuàng)造都給課程帶來新的發(fā)展可能,進一步生成童話課程、科學課程等,實現(xiàn)課程的豐富和發(fā)展。
2.支持幼兒將收獲反哺生活
在幼兒的生活中,學習、游戲、創(chuàng)造總是有機地融為一體,他們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回歸生活。當幼兒提出“馬路上開著變形輪胎的車輛該多好??!”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通過網絡搜索找能變形上臺階的推車;當幼兒把紙板放在汽車模型頂上當作“吸熱板”時,教師可以與幼兒一起了解“太陽能汽車”;當幼兒提出給紙箱汽車裝上“翅膀”時,可以引入科學家們對“飛車”的暢想和概念模型。幼兒發(fā)現(xiàn)自己的想象并不是虛無的,而是有可能實現(xiàn)的,這極大地增強了他們投入新探究的興趣,為課程的再生成、再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結語
在班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幼兒強烈的探索興趣和巨大的探究潛能給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有著旺盛的內生動力,我們要做的是點燃探究的種子,并呵護它們發(fā)芽生長。保護幼兒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就是最大的愛護和支持。
[參考文獻]
董順花,劉璇,陳適.幼兒園班本課程的探索與實施[J].兒童與健康,2023(12):51-53.
田慧平.幼兒園教師班本課程創(chuàng)生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好家長,2023(12):60-61.
朱翠萍.童蒙養(yǎng)正,啟智潤心:基于傳統(tǒng)文化的幼兒班本課程開發(fā)[J].思維與智慧,2023(22):50-51.
陳燕芳.如何通過“觀察”解讀幼兒行為的內生動力[J].新課程研究,2018(3):119-120.
朱紫薇.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初探[J].課堂內外(高中版),2023(35):84.
朱延姝.幼兒游戲化課程探究[J].教師博覽,2023(3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