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波
膠濟鐵路青島博物館之“起點”展廳,目前展示有膠濟鐵路建設時使用的兩根德國制造的鐵路鋼枕。膠濟鐵路1899年9月開工建設,1904年6月全線貫通,是山東第一條鐵路。今年6月1日,正是膠濟鐵路全線開通運營120周年。
自1825年9月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在英國建成通車后,鐵路的軌枕都是使用木枕。1884年法國提出鐵路使用鋼枕后,鋼枕與木枕就成為主要“競爭對手”,當時在世界上使用鋼枕最多的有德國、法國、瑞士和南美洲等國家和地區(qū)。到1900年,德國的鋼產(chǎn)量已超過英法兩國的總和,德國在鐵路建設時使用鋼枕的線路最多時占所有線路的40%,而當時世界鋼枕量則占鐵路的10%左右。
膠濟鐵路是中國第一條使用德國鋼枕超過300公里的鐵路。1898年,德國工程師蓋德茲在考察山東鐵路選線時,明確提出使用鋼枕的設想:“全部軌道都用鋼?!边@一設想與同年勘測膠濟鐵路的德國工程師錫樂巴的設想不謀而合。錫樂巴此前參與修建大冶鐵路。1893年開工的大冶鐵路采用的就是德國鋼枕而不是木枕,但大冶鐵路全長只有20多公里,膠濟鐵路全長395公里。文獻中記載的德國鋼枕尺寸為長2400毫米,高80毫米,底寬184毫米,重50公斤,兩端彎曲;每根10米長的鋼軌鋪在12根鋼枕上,軌枕間距為859毫米。
德國為何在修筑膠濟鐵路時堅持使用鋼枕而不是木枕?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王斌教授認為,鋼枕的主要優(yōu)點在于不怕火燒,不擔心蟲蛀,生產(chǎn)過程簡單,承受荷載大,可提供較大的縱向和橫向阻力,保持軌距牢固,破損可電焊修補,回收率高,廢鋼回收高達70%。在鐵路發(fā)展的早期,由于熱帶地區(qū)使用木枕容易被白蟻和腐蝕類侵蝕,鋼枕在澳大利亞被廣泛使用。但鋼枕也有明顯缺點,與其他軌枕相比造價高,容易被酸性土壤、陰濕和空氣中的鹽分侵蝕,列車通過時噪音較大,到冬季容易出現(xiàn)裂痕甚至折斷。
1904年全線通車的膠濟鐵路,計劃中的鋼枕使用壽命是維持到1930年代。日德戰(zhàn)爭失敗后,德國退出青島,膠濟鐵路部分后期更換的鋼枕有的甚至使用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即使是到新中國成立初期,膠濟鐵路的部分路段還能見到德制鋼枕。德制鋼枕“退役”后,膠濟鐵路上的軌枕逐漸被木枕和后來的混凝土枕所代替。
目前,超過百年歷史的鐵路鋼枕在中國存世的數(shù)量不多,膠濟鐵路初建時使用的德制鋼枕更是存世稀少。遺存的德制鋼枕等鐵路老物件見證了德國侵占青島,攫取筑路權,修建膠濟鐵路的歷史,對研究膠濟鐵路的建設發(fā)展,以及它如何由一條“殖民鐵路”向富民強國之路嬗變與飛躍有重要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