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共領導人高瞻遠矚地認識到交接班問題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并認真細致地建立起一套以領導干部離退休制度和后備干部培養(yǎng)制度為核心的中共領導干部交接班制度。
領導干部交接班問題的迫切性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大批干部重新走上領導崗位,但是由于他們年齡偏大,繁重的工作已經使其力不從心。以國家機關30多個單位主要領導同志的年齡構成變化為例:1965年平均年齡55歲,其中55歲以下的同志占70%,66歲以上的同志只占5.7%;而到了1980年平均年齡63歲,其中55歲以下的同志只占9%,66歲以上的同志占40%多。
干部年齡普遍偏大的同時,干部青黃不接的現(xiàn)象嚴重。全國省委正副書記平均年齡62歲,66歲以上的占40%。全國地市州委常委,平均年齡為56歲,其中46-60歲的占72%,有些地市委書記已經70多歲了。全國縣委常委平均年齡48歲,40歲以下的僅占10%,56歲以上的占16%。
1979年3月25日,陳云在主持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指出,要“找一個、兩個、三個、四個,或者五個年輕一些的,40歲到50歲的干部,到財經委員會工作。要有一點工作經驗的,人數(shù)也不要多。這些人不是當秘書,而是在我們這里當‘后排議員?!?/p>
陳云從老同志的現(xiàn)實困難出發(fā)進行論述:“我們這些人都快要‘告老還鄉(xiāng)了。解放時,我45歲。那時,可以三班倒、四班倒,上午、下午開會,晚上同周總理談,午夜去找毛主席,安排得滿滿的。現(xiàn)在,我一個星期只能工作兩個半天,多了不行?!?/p>
1979年11月2日,在中央黨、政、軍機關副部長以上干部會上,鄧小平提出把選好接班人作為一個事關黨和國家長遠利益的戰(zhàn)略問題來對待。
1980年2月24日,在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會議上,葉劍英講道:“我們老同志都想為黨多干些時間,多做些工作,但是年紀不饒人,自然規(guī)律不可抗拒,革命事業(yè)總有一個交班和接班的問題。因此,培養(yǎng)和造就接班人,尤其是中央的接班人,的確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十分重要而又緊迫的戰(zhàn)略任務。”
1982年9月,在十二大上,陳云又從黨的事業(yè)是否能夠順利進行的戰(zhàn)略高度,語重心長地提醒全黨注意解決好領導干部的交接班問題。他指出:“應當清醒地看到,由于種種原因,我們黨的干部隊伍相當長時間以來就存在程度不同的老化問題,存在青黃不接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或者解決得不好,共產主義事業(yè)在中國就有可能出現(xiàn)曲折?!?/p>
領導干部離退休制度逐步建立
陳云在1982年7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再次解釋為什么實行離退休制度:一、這些老同志現(xiàn)在比以前戰(zhàn)爭時期和建國時期年齡增大了,體力變弱了,對許多繁重的工作,已經力不從心。二、黨必須建立一套承前啟后的干部制度,使精力旺盛、德才兼?zhèn)涞母刹空驹诘谝痪€工作,這是黨和國家必須做的大事。
在強調離退休制度重要性的同時,陳云還通過努力制訂了離退休制度的指導原則,解決了離退休人員的后顧之憂。1981年6月8日,陳云召集中央組織部、解放軍總政治部有關負責人座談,并主持起草了《關于老干部離休退休問題座談會紀要》(簡稱《紀要》)?!都o要》提出:“對于離休、退休老干部必須在政治上給以應有的待遇,如看文件、聽報告、參加重要問題的討論等?!薄拔镔|待遇上,抗戰(zhàn)時期、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大革命時期的離休、退休老干部,退下以后,必須給以優(yōu)待,住房、醫(yī)療、交通工具必須給以照顧?!?/p>
《紀要》提出了解決老干部離退休的后顧之憂的基本原則,同時提出了建立離退休制度的設想。在此基礎上,1982年2月20日,中共中央發(fā)出了《關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決定》。4月10日,國務院發(fā)出了《關于發(fā)布老干部離職休養(yǎng)的幾項規(guī)定的通知》。
除了做思想工作并進行制度設計之外,陳云還身體力行支持離退休制度的建設。1980年8月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陳云同鄧小平、李先念、徐向前、王震一起不再兼任國務院副總理,為全黨和全國作出了榜樣。
1987年10月19日,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上,陳云作書面講話,指出:“去年10月,小平同志、先念同志和我共同商定,十三大時一起退下來。這是黨的事業(yè)的需要?!?987年11月2日,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批準陳云為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
在陳云和中共其他主要領導人的努力之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干部離退休制度逐步建立,并成為領導干部交接班制度的一個重要基礎。
要在各級選擇合格的年輕干部
陳云在不同場合多次指出:“現(xiàn)在,中央、省、地三級黨委的主要領導同志大多數(shù)在60、70歲左右。到這些干部成批離去的時候,就將構成重大的問題。因此,現(xiàn)在就要下決心挑選一批四五十歲的人上來,要好好地多研究一些辦法?!?/p>
為了使中青年干部得到鍛煉,陳云首先提出了重新設立中央書記處的主張。1979年10月3日,在中央召開的各省、市、自治區(qū)黨委第一書記座談會上,陳云建議成立中央書記處,提出:“調兩個比較接觸實際工作的同志上來,把財經工作好好搞一下。這是國家的大計,黨的利益。如果組織上不采取這樣的步驟,我們的工作搞不動。華國鋒太忙了,葉帥年紀大了,我的身體本來就弱,而且今年75歲,小平同志雖然身體好,但也是76歲了??课覀儾荒艹志??!?/p>
1980年2月24日,陳云強調成立中央書記處:“這是黨的一項重要的措施。這個事情非常緊迫,非常必要?,F(xiàn)在從中央到縣委,大部分人頭發(fā)都已經白了。所以,有它的緊迫性,有它的必要性?,F(xiàn)在我們主動地來選擇人才,還有時間,再等下去,將來就沒有時間了?!?陳云進一步提出,書記處和全黨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要在各級選擇合格的年輕干部。這些被選進重要崗位的人,黨性要強,要有干勁,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還要培養(yǎng)一批技術干部到各級領導機關里來,這樣才能搞“四化”。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決定恢復中央書記處。雖然陳云、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反復強調選拔中青年干部的重要性,但是受到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這項工作開展得并不順利。
面對這種形勢,陳云萬分焦急。為了使全黨就選拔中青年干部達成進一步的共識,1981年5月8日,陳云在杭州療養(yǎng)地寫成了《提拔培養(yǎng)中青年干部是當務之急》一文。陳云提出,擺在全黨面前的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繼續(xù)不警惕黨內干部青黃不接的情況,不采取果斷措施,最后被迫倉促提拔一些不很適當?shù)闹星嗄旮刹?,這對黨的事業(yè)很不利;另一種是從現(xiàn)在起,就成千上萬地提拔培養(yǎng)中青年干部,讓他們在各級領導崗位上鍛煉,并由老干部傳幫帶,這是對我們最有利的辦法。就老干部認為中青年干部沒經驗的問題,陳云解釋道:“中青年干部有朝氣,多數(shù)有專業(yè)知識,但也有某些缺點,并且不成熟,這是中青年人常有的現(xiàn)象。”中青年干部沒有老干部的經驗豐富,但經驗是從實際工作中鍛煉出來的?!鞍褍?yōu)秀的中青年干部放到實際工作的負責崗位上去,讓他們挑擔子,只要有三年五載,至多十年鍛煉,他們是一定能夠鍛煉成才的?!?/p>
通過中共領導人的共同努力,中共逐漸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領導干部代際交替道路,形成以老干部離退休制度和后備干部選拔培養(yǎng)制度為核心的領導干部交接班制度。
(摘自《黨史研究與教學》徐軼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