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積極心理學是一門“關于人的潛能與美德的科學”,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倡導,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種要素,已成為新發(fā)展趨勢。文章分析了當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探索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路徑,優(yōu)化大學生心理健康品質,充分發(fā)揮心理育人功效,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促進大學生知情意行協(xié)調發(fā)展。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4-0088-03
作者簡介:周肅軍(1988.12—? ),男,漢族,甘肅省隴南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
基金項目:喀什大學2022年度校級教研教改重點項目“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構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KJBZ2203);
2023年自治區(qū)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項目“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南疆高校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yǎng)的生態(tài)體系建構”(項目編號:XJEDU2023J048)。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wèi)生”?!陡叩葘W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也提出,要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健康心態(tài),形成健全人格[1]。因此,做好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進大學生心理素養(yǎng)提高必然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內容和重要任務。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研究的積極取向,注重發(fā)掘人的潛能,激發(fā)人本身所具有積極力量,并將培育人的積極心理品質作為其研究的重要內容和根本使命。積極心理學主張心理學應轉換研究取向,由聚焦消極負性的心理問題(如抑郁、憤怒、恐懼、焦慮等)轉向關注積極的體驗(如情緒、幸福感、心流、高峰時刻等),這對以“問題”或“疾病”模式為主導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專項提供了借鑒。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窄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與功能
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心仍然偏向于心理行為問題的咨詢、評估、干預和矯治,形成了以“疾病模式”或“問題模式”為主的心理健康育人模式。矯正學生的不良心理行為,如自傷、自傷、自殘,厭學、攻擊性、抑郁、人際沖突、自卑、自我中心、角色同一性混亂等,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內容和主要目標[2]。
在此情形下,教育者關注的焦點是負性心理問題、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傾向于自殘、自傷、自殺、攻擊傷害他人等的心理問題防范教育,這使得心理輔導和教育資源以及工作的主要對象和內容都集中在少數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身上,造成學生以為有病的人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錯誤認知,強化了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排斥,對學生造成消極傾向心理暗示,窄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與功能。這背離了積極心理學主張以“全人”為研究對象,不僅需要關注“消極問題”,更應注重“積極力量”激發(fā)。因此,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不僅只聚焦負性心理問題的“處理”和“解決”,而且還應注重學生人際交往良好、人格健全、性格開朗、認知準確、反應適切等積極心理素養(yǎng)方面的增進和提升。
(二)削弱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與作用
目前,受“消極”心理學的影響,現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評價和診斷學生時,仍然將評估學生的心理疾病癥狀、心理問題表現當做首要任務,將免于心理疾病視為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把具有正常的智力、自我意識、自我調節(jié)或認知客觀、反應適切視為心理健康的達標表現。而對樂觀、寬容、創(chuàng)造、利他、團結、合作等積極品質內容缺少關注,忽視了學生自身的潛能、自我發(fā)展、積極個性品質的培養(yǎng),導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與作用發(fā)揮并不理想。
然而,免于心理疾病只是一個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條件標準,我們如果只是用這個準則指導心理健康教育,就好像用一個小的屋子去丈量高個子,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與作用。積極心理學讓我們換另一視角,換一個高大的屋子來測量人性,從人性達到的高度來衡量人的潛能。
(三)造成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的對立關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設計、組織、實施和開展,若堅持以“疾病治療”“問題改善”模式為向導,很容易造成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關系割裂,造成二者之間關系緊張、對立甚至沖突。在“問題處理”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者,易將自身從學生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分離出來,學生成了“被教育”的對象,教師成為實施“教育”的判官,對其心理問題貼上不良的標簽。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生往往認為自身或他人一定存在心理問題時才需要“教育”和“被教育”,學生的這一心理容易給自己打上消極的心理標簽,導致逆反、對立及排斥、防御心理的產生,從而在內心深處自動遠離心理輔導和教育機構,造成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之間互動關系的隔閡、疏離甚至對立、對峙。
(四)不利于形成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在于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自我調控、承受挫折和環(huán)境適應的能力,培養(yǎng)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心理困擾和障礙,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3],同時推動大多數沒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獲得發(fā)展性目標的實現。然而,以心理問題“處理”“補救”“解決”為側重的當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實際上是忽略了學生心理成長發(fā)展性目標的實現,難以達成面向全體學生,激發(fā)學生潛能,促進全體學生知情意行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助力其自我實現的教育目的。
因此,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模式,缺乏全面、系統(tǒng)的思維以審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實際工作中往往被看成只是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與其他教師和教育者無關的孤立局面。這種狀況必然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組織支持系統(tǒng),難于收到理想的效果。積極心理學認為,影響個體積極心理品質形成的因素很多,既包括個體先天遺傳因素、后天學習經驗,又包括個體主觀感受和外部環(huán)境。積極心理學倡導構建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強調家庭、學校、社會等賦能機構要素在積極情緒體驗和積極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支持作用,并將諸多育人因素形成合力,構建積極、互動、多維的育人體系[4]。
二、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建構
(一)糾偏教育對象的窄化,倡導積極心理價值導向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應特別注重兩個方面,其一致力于心理消極因素的減少,同時也更應該強調和推動積極因素增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應是學生發(fā)展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5],包括對全體學生的心理激勵、興趣培養(yǎng)、潛能開發(fā)、人格的健全與發(fā)展、人際關系的協(xié)調、職業(yè)生涯發(fā)展規(guī)劃、生命價值教育及情緒管理調適等,而非僅限于對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的“矯正”和“修復”。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深化大學生對積極心理學理念的了解、學習及接納,同時注重積極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探索和實踐鍛煉[6]。
第一,開設系統(tǒng)而全面的積極心理學課程體系。開設專業(yè)課程是實現積極心理培育目標的主要途徑和有效方式,學校應與時俱進加快積極心理學課程建設。在國外眾多知名高校均開設有類似《幸福公開課》《如何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幸福的真諦》等相關課程,培育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方面很受歡迎,也取得良好效果,如《積極心理學》《積極自我》《戀愛心理學》《幸福公開課》等。這些課程的學習與傳統(tǒng)課程有所差異,無論是在教材的選取,還是授課內容的確定,授課方式創(chuàng)新都凸顯濃郁的積極心理元素和導向價值,在課堂上教師運用積極心理學理論原理,廣泛播撒“正能量”,增進學生的積極情緒和良好體驗,讓學生不再消極,充滿意義感、價值感和希望感。
第二,開展積極心理素質訓練實踐活動。社會機構、家庭組織和高校有關部門應積極協(xié)作、全面配合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并結合社會實踐活動的定期開展,強化學生積極心理素質訓練,以挖掘大學生內在潛能,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和積極人格力量,促進“自我實現”。大學生心理素質訓練主要依托活動載體,如邀請“成功人士”“知名校友”或“榜樣模范”現身說法,通過講座、演講、沙龍、見面會或校友會等形式,引導學生形成符合現實的正當動機、合理需要、客觀認知和積極情感。
(二)革新傳統(tǒng)“心育”理念,延拓“心理”育人效能
以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為代表的心理學家疾呼積極的心理學研究趨向,為新時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借鑒和指導。心理健康教育關注的對象不應僅是存在消極心理問題的人,而應包括普遍全人類,這啟示我們應該以更加包容、積極、前瞻性和開放性心態(tài)去對待學生自身的潛能、優(yōu)勢、韌性、毅力、利他、勇氣、智慧和創(chuàng)造等積極品質。塞利格曼認為,人們暫時心理狀況失衡、失常,如出現“情緒低落”“狀態(tài)焦慮”“突發(fā)雙向情感障礙”等心理問題,并不真正意味著其發(fā)生心理疾病,個體可以通過積極的自我“主動心理建造”“潛能激發(fā)”“體驗積極情感”獲得正向心理功能延展。
第一,主觀層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注重增強大學生群體的積極主觀情緒體驗,包括希望、樂觀、快樂、充盈、滿足感和幸福感等積極的主觀情緒體驗[7]。
第二,個人層面,著力培育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包括自信心、真誠、自強、正直、信用、愛的能力、心理韌性、對美的感受能力、自我效能、勇氣、寬容、毅力、創(chuàng)造性、正確的價值取向及優(yōu)秀的品德素養(yǎng)等。
第三,群體層面,營造公平、正義、節(jié)制、仁愛等良好的社會風氣、建立規(guī)范的系統(tǒng)組織體系、培養(yǎng)公民美德,使公民具有責任感,利他主義和職業(yè)道德等。
(三)融合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的關系
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僅僅是對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更新教育理念,建立、信任、平等、尊重、分享、促進的關系基礎,將積極元素有效納入教育內容,努力營造愉快、積極、主動、和諧、真誠的積極心理氛圍,以融合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教師應秉持“以心換心”的教育互動原則,并以“愛心”為出發(fā)點和歸宿培育學生,將愛心作為教育成功的源動力對學生進行積極人格熏陶。積極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收獲更多的積極情緒體驗,獲得更多的社會性支持,幫助他們形成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8]。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積極心理意識,以積極的心理看待發(fā)展中的高校大學生,重視大學生自我潛能的開發(fā)[9],成為一名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促進者”“引導者”而非“權威者”和“教育家”。否則一味說教,以一位教育權威者的姿態(tài),居高臨下解決學生問題,修復“問題”學生,有可能會引發(fā)大學生強烈的抵觸情緒,教育效果適得其反。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做到以下幾點:其一,對待學生真誠一致。對學生的態(tài)度和行為表里合一、真誠一致,自然、誠懇而有人情味。其二,滿足學生在學校“愛”與“尊重”的需要。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通過和學生的有效溝通,讓學生可以擁有安全感、親密感和歸屬感。其三,無條件積極關注學生。注意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自覺研究中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積極關注每一位學生身心發(fā)展,合理恰當表達自己對學生的看法。其四,以“同理心”審己度人。能夠設身處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在認知、情感和行為層面均能理解、接納和體諒學生。
(四)構建多元協(xié)同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統(tǒng)
塞利格曼認為僅僅依靠學校難以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目標,“積極的社會組織制度”“積極主觀體驗”“積極人格”三者之間存在相互促進,彼此影響的關系,積極社會組織制度中的社會支持,作為影響人的重要外部環(huán)境因素,對心理健康和積極心理品質“養(yǎng)成”發(fā)揮著重要支持作用。因此,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需要突破心理健康教育校園這一主要陣地和單一元素,借助社會、家庭、媒體等的配合、協(xié)作、支持,形成育人合力,完善健全正向社會組織制度(能量),為大學生“積極主觀體驗”“積極人格特質”“賦能”。例如,積極心理學理念融入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廣泛依托學校、社區(qū)、醫(yī)院和社會層面的專業(yè)心理咨詢與輔導機構,建立個人心理檔案,開展積極心理健康宣傳,舉辦積極心理健康主題講座,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知識,緩解大學生心理矛盾,營造積極心理品質培育氛圍,提升全社會共同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水平[10]。
結語
積極心理學融入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有必要糾偏教育對象的窄化,倡導積極心理價值導向,革新傳統(tǒng)“心育”理念,建構多元協(xié)同的積極心理支持系統(tǒng),建設積極心理品質課程體系,開展大學生積極心理素質拓展提升訓練,以融合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的關系,變革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推行的“問題修復”模式,著力“挖掘”和“激發(fā)”大學生自身潛能,促進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yǎng),以獲得知情意行的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18-07-06)[2023-08-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807/t20180713_342992.html.
[2]陳慧君.從消極到積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心的轉移[C]//2013年心理學與社會和諧學術會議(CPSH 2013)論文集.美國科研出版社,2013:105-108.
[3]胡斌武.我國學校德育目標的演變與走向[J].教育導刊,2005(12):11-13.
[4]周肅軍,師玉璽,戴大安,等.堅持高校航天人才培養(yǎng) 建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J].中國航班,2022(1):125-129.
[5]劉琦.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心理學思考[J].華章,2013(1):125-129.
[6]程治強.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綜述[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5(4):85-86.
[7]曾榮俠.積極心理學視閾下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路徑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9(1):68-71.
[8]戴璐.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22(10):10-12.
[9]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J].教育部政報,1999(9):418-420.
[10]劉英紅.積極心理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長中的作用研究[J].成功(教育),2008(9):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