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貨運動從民族主義的角度促進了近代紡織業(yè)生產(chǎn)制度的變革,也從一定程度上構建了民族主義女性消費觀。民國歷史語境下女性消費的行為表現(xiàn)和民族主義影響下國貨運動,是女性服裝變革的內在因素,同時,消費文化多元也促進了旗袍選擇轉換之間的多樣化。國貨運動的影響使得民國女性消費文化被賦予民族主義色彩,服飾消費觀念在愛國情懷和物美價廉之間游移,旗袍的款式變化由長到短再到長,對于服飾質料的選擇由洋貨逐漸向國貨轉變。另外以旗袍為代表的女性服飾消費變得多元,隨著需求的增多旗袍的款式更替頻繁。民國時期旗袍消費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審美標準逐漸由“華洋”之爭轉變?yōu)橹形骱翔担源舜龠M了民族服飾文化的發(fā)展。
關鍵詞:民國時期;愛國思潮;國貨運動;旗袍;女性消費
中圖分類號:TS941.1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4-2346(2024)01-0039-08
The Change of Women’s Clothing Consump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atriotic Thoughts
SHI Jie
(Jiangsu Union Technical Institute,Nantong Branch,Nantong,Jiangsu 226011,China)
Abstract: The domestic goods movement promoted the reform of the production system of modern textile industry from the angle of nationalism,and also constructed the nationalist view of female consumption to a certain extent.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behavior of female consumption and the domestic goods move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ism are the internal factors of women’s clothing reform.Meanwhile,the diversity of consumer culture also promote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heongsam choice and transformation.Influenced by the domestic goods movement,the consumer culture of wome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given a nationalistic color,and the clothing consumption concept shifted between patriotic feelings and high quality with low price.The styles of cheongsam changed from long to short,and then to long,and the choice of clothing material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foreign products to domestic products.In addition,the consumption of female clothing represented by cheongsam has become diversified,and the styles of cheongsam change frequen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demand.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nsumption of cheongsam ha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the aesthetic standard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he “Sino-foreign” competi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which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costume culture.
Key words: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patriotic thought;the domestic goods movement;cheongsam;female consumption
0" " 引言
隨著外國工業(yè)資本的入侵,傳統(tǒng)經(jīng)濟制度瓦解,近代紡織業(yè)的興起為國貨運動奠定了基礎。19世紀中葉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國家,沿海通商口岸被迫開放,各種商品大量涌入。與此同時,西方消費思潮進入國內,來來往往的洋人成為“行走廣告”,進口商品的增長和出口商品的下跌使得社會焦慮與日俱增。貿易赤字的出現(xiàn)象征著國家主權岌岌可危,“商戰(zhàn)”名詞的出現(xiàn),使得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人將大力發(fā)展民族產(chǎn)業(yè)視為抵御西方列強的重要手段,近代國貨運動的理論依據(jù)由此而來。通過“商戰(zhàn)”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刺激民族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維護國家地位和民族利益。隨著愛國主義思潮的崛起,反帝愛國運動高漲,蔓延到商業(yè)資本領域,國貨運動思想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間,“實業(yè)救國”因而被賦予實際含義,為后來抵制日貨運動提供了促進民族工商業(yè)繁榮的作用。國貨運動的興起,促使民族熱情高漲。為實現(xiàn)“國貨救國”的宗旨,本著“社會之組織,始于家庭,而家庭之組織,乃以婦女為主體”的觀念于1933年確立“婦女國貨年”,力求助推國貨運動向全國發(fā)展。
近年來,關于國貨運動和近代旗袍消費的研究者們從多維視角進行了相關闡述,鞠斐[1]以《國貨樣本》為切入點探討了國貨運動對民族染織、服裝工業(yè)現(xiàn)代化進程加速與設計的身份認同之間的關系;張競瓊[2]在民國時期國貨運動背景下,對中國絨線市場、中國產(chǎn)絨線的營銷策略進行了相關研究,另外也對國貨服裝愛國主義題材廣告進行了相關研究[3];趙婧[4]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以1933~1937年上海國貨公司的經(jīng)濟效益為考察點,探究國貨運動的經(jīng)濟效益;王春馨[5]分析了“抵貨運動”與“國貨運動”之間的聯(lián)系對民族主義發(fā)展的影響;張雪飛[6]研究了20世紀初中國女性服飾變革與社會變革之間的歷史關系等,研究集中在國貨運動或民族主義大背景下對社會發(fā)展影響或趨勢,或是服飾與社會變遷之間的影響。本文從愛國主義的視角出發(fā),分析民國女性消費觀念的變化歷程及國貨運動和民族主義對消費文化的影響,以民國女性旗袍為例探求其與消費文化的關系。
1" " 行為表現(xiàn):民國女性消費變化
1.1" " 款型變遷:由長到短再到長
服飾消費的變化帶動服飾款式的變革,而旗袍最為突出的變化便是衣身的長短,如作家曹聚仁(1900~1972)所說:“一部旗袍史,離不開長了短,短了長,長了又短,這張伸縮表也和交易所的統(tǒng)計圖相去不遠。怎樣才算時髦呢?連美術家也要搔首問天,不知所答的?!逼炫鄣念I子和袖子長短變化不一,隨審美思潮的變化而變化。[7]據(jù)專家研究,這和當時時勢變化有一定關系,旗袍趕上了這股民族主義潮流,受到現(xiàn)代教育的女性身先士卒,穿著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旗袍,既能表達愛國情懷,又能追隨時代潮流[8]。另外商家將各式旗袍賦予民族主義色彩,如在展覽會上商家宣傳旗袍時說道:“旗袍用國貨淡綠色的薄綢制成。”[9]而且為增加消費者的購買熱情,商家會設計出各式各樣的旗袍款式,來迎合不同女性的審美需要,同時利用各種宣傳媒介進行宣傳,如《申報》記載:“一時裝公司在雇傭女郎穿上京緞旗袍,頗有古氣,于是女同學都效仿?!盵10]逐漸變成一股國貨時尚潮流。
媒體也借此報道國內外人士對國貨旗袍的喜愛,《申報》中記載了在美留學生以穿旗袍表達愛國之心,“我國在美之女生,雖有短裙袒臂,效西式裝者,然亦有衣旗袍一襲,未忘祖國之風”[11],以此增加了旗袍的愛國色彩,使得旗袍更加流行,促進了旗袍款式的發(fā)展變化。到20世紀30年代國貨運動的興起,各民族主義者號召使用國貨,旗袍跟隨流行大潮從炫耀裝飾走向實用,即方便生活和勞動、彰顯地位和身份、穿著場合等。國貨運動促進了民族工商業(yè)的發(fā)展,與時尚思潮更加接軌,同時國民政府定制旗袍為國服,二者促進了旗袍的普及和發(fā)展[12]。從圖1中可以看出1925~1939年之間旗袍長短變化趨勢,從1925年長度及腳踝到1930年衣長最短到膝蓋部位再到1935年掩蓋鞋面,遮住了雙腳,而后又到小腿部位。近代旗袍長短的變化唯1925~1931年之間長度變化最為猛烈,從1932~1939年旗袍長度雖有變化但沒有之前那么夸張?!睹駠律选酚涊d了當時旗袍的變化歷程,“新生活運動中,既防長,別拖地;又防短,且主要是防短,不防奇裝異服??箲?zhàn)時期,為省布料,又開始變短,且衣袖直接取消了……”[13]從中可以看出每一個階段旗袍長度的變化帶有不同的意義,如新生活運動是為教導人們禮義廉恥,從人們生活與精神上入手使人們改頭換面,是一種國民教育運動,此時也正值國貨運動期間,同時橫跨抗日戰(zhàn)爭,穿國貨就是救亡圖存,這期間旗袍由長變短也是為了節(jié)省面料和便于活動,被認為是“民族復興的一線生機”,款式整體相對簡約樸素。
1.2" " 質料的變遷:由洋貨向國貨轉變
造型的更替使得服飾面料的選擇發(fā)生轉變。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關稅不能自主,洋貨開始大量傾銷中國,各大通商口岸外國貨號林立,至20世紀初洋貨已經(jīng)遠超國貨。木器、鐵器、瓷器、琉璃和金銀器都制造精良,而服飾的制作則更加精美獨特:冬裝更加保暖,夏裝更加輕薄,毛羽織物更加細密,絲綿綢布等也是國貨中沒有的樣式,絹制工巧絕倫,彩花綢被溫厚輕靈。外國服飾重造型輕裝飾這一新風格的傳入,使得傳統(tǒng)繁瑣的絲織業(yè)以及刺繡產(chǎn)業(yè)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沖擊。物美價廉的洋布快速占據(jù)了中國市場,也極大地沖擊了傳統(tǒng)手工作坊式的面料產(chǎn)業(yè),《德平縣志》記載:“衣料以棉布為主,率由婦女自行紡織,呢絨、綢葛之類用者甚少。自洋紗、洋布傾銷以來,人民羨其質細而價廉,紡織事業(yè)遂至衰微?!盵14]《新河縣志》載:“近稍奢侈,農(nóng)民衣服多以洋布為之,以呢類為衣者亦日多。”[15]可以看出,曾經(jīng)自己編織土布的農(nóng)民也開始采購洋料。另外,近代西服、中山裝和學生裝因風格需要,需使用精紡或者粗紡呢絨,印花棉面料,化學纖維面料(以人造絲及人造棉為主)及針織物……旗袍等女服在注重人體自然曲線表達的同時,還趨向于使用較輕的印花絲面料,擯棄過厚過硬的提花絲面料[16],這些無疑將對中國傳統(tǒng)紡織業(yè)產(chǎn)生巨大的沖擊,也推動了紡織業(yè)的改革。
隨著“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從五四開始抵制日貨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一些明智的愛國企業(yè)家,借此大力發(fā)展民族品牌,打造了一批民族品牌,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由此風靡全國。如黃楚九的龍虎人丹擊敗日商人丹;項松茂五洲大藥房生產(chǎn)的五洲固本肥皂戰(zhàn)勝了英商祥茂肥皂,并在美國舊金山和巴拿馬等地國際博覽會上榮獲多枚獎章。1933年上海成立中國國貨公司,專銷國貨,出于愛國熱情,彼時人們紛紛購買國貨,導致原先專門銷售洋貨的永安等公司也開始銷售國貨[17]。另外國民政府通過展示國貨來促進民族消費主義的發(fā)展,《申報》等雜志定時發(fā)布國貨相關信息,以此增加人們對國貨的了解[18]。為推廣國貨面料,本土紡織工廠通過時裝表演模式發(fā)布新型產(chǎn)品,圖2為《良友》雜志發(fā)布的時裝表演圖片,圖3為永安和美亞綢廠為舉辦“夏令時裝展覽大會”讓公司女店員擔任模特宣傳,讓國貨面料走向大眾,以民族主義增加國貨面料的銷量。作為當時前衛(wèi)時裝設計師的張菁英,設計風格深受上海時尚女性喜愛,她在設計服飾時會主張選用國貨面料,她認為:“照我看來,中國的料子有許多也是極好的,它做起衣服來,并不會比外國料子遜色,說不定還能超過他們?!蓖ㄟ^自身作品表現(xiàn)來證明國貨的魅力。民國影星常常身穿土布面料服飾支持國貨,提高人們對國貨的關注度,如圖4為《玲瓏》雜志刊登的明星國貨時裝照片。國貨面料中的“陰士丹林”布因經(jīng)久耐用不褪色的特性而為人們所喜愛,在當時尤為暢銷,圖5為“陰士丹林”布的宣傳廣告畫,以永不褪色為廣告詞,凸顯了面料的實用功能[19]。以上種種因素的影響提高了群眾對國貨面料的使用率,而且也促進了國內紡織工業(yè)的發(fā)展。
2" " 內在驅動:愛國思想影響下女性服裝消費的變革
國貨運動的興起促使民族主義高漲,女性服飾消費觀念發(fā)生轉變,帶動服飾審美的變遷。先進紡織技術的引進極大程度上節(jié)省了成本和時耗,款式變化更加頻繁,女性對服裝消費的選擇更加多元化。
2.1" " 觀念的變遷:崇洋思想與愛國情懷之間的游移
1931年9月“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陷,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經(jīng)濟上都給予國民政府以沉重的打擊,加之資本經(jīng)濟危機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全國上下開展了轟轟烈烈地反對日貨支持國貨的運動,并在30年代中期達到高潮。上海市6個組織團體于1933年底成立了“婦女國貨年”籌備委員會,將1934年定為“婦女國貨年”[23]。婦女國貨年活動將婦女推向國貨運動前沿,肩負起振興國貨的使命。以至于《申報》有記者撰文指出,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關鍵在于經(jīng)濟,而婦女決定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趨向。[24]社會各界試圖通過輿論的導向作用,使婦女日常消費行為政治化并力圖對都市婦女大眾消費文化產(chǎn)生影響[25]。因此,1934年《機聯(lián)會刊》第92期專門開辟“服飾專號”倡導民眾在購買服飾或衣料時選擇國貨,國內有識之士紛紛響應。
婦女國貨年活動的助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貨運動的發(fā)展,但是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得外國工業(yè)資本入侵加劇,洋貨質地優(yōu)良,樣式新潮深受都市女性喜愛,另外留洋學生由于常年受西方生活方式影響,穿著相對時尚前衛(wèi),對服飾流行趨勢具有更強的敏銳度,一度引領當時的服飾穿著趨向[26]。洋貨相對于國貨生產(chǎn)技術更加先進,使用原料精良并且促銷實惠,由此增添了人們對洋貨的好感,另外品牌廣告的針對性宣傳抵消了人們的排斥心理,如《大公報》的外商廣告將本土典故、成語融入洋貨品牌,讓人們感覺親切自然。洋貨廣告擅長抓住人們的各種心理,諸如求廉、求實等心理,從而刺激人們消費欲望[27]?!暗种迫肇涍\動”的推行使得人們對洋貨的選擇有所減少,同時民族主義者對國貨的大力宣傳,以至于當時的上海地區(qū)中國工廠有上百家。彼時人們對于洋貨與國貨的選擇變得游移,一邊是代表物美價廉和時尚前衛(wèi)的洋貨,另一邊是代表愛國情懷與民族精神的國貨,如1934年婦女國貨年運動委員會在元旦舉辦的交誼大會上,就曾出現(xiàn)過一幅極其吊詭的景象:數(shù)位呼吁女性購用國貨的婦女運動領袖,她們穿的皮領與高跟即是舶來品[28],提倡國貨的同時又想使用洋貨炫耀時尚,顯得有點不倫不類。
另外古農(nóng)在《家庭中的服裝問題》中稱:“希望愛國同胞,對于提倡國貨這一件事,不論亂喊亂叫,只要切切實實地,從每個家庭做起,進而再勸導知己的朋友親戚,也是如此做起,提倡國貨這一件事,不是可以收到大效嗎?”[29]認為提倡國貨應從家庭內部入手,人與人、家庭與家庭之間的傳遞號召是最有效的,進而作者又介紹了三友社、達豐廠、章華、美亞、鴻新等衣料公司,可供家庭中不同年齡層、不同職業(yè)的人士選擇。邇修在《我的服飾談》中道:“我國社會在十五年前,一般經(jīng)濟寬裕的人,穿絲織品的居多,以后漸漸改穿毛織品,取其經(jīng)穿而雅觀,于是國貨銷路日減。外貨充斥市塵,漏卮外溢,莫此為甚?!闭J為購買外貨會使國家利益外溢。其中自然也離不開紡織企業(yè)的大力宣傳和工藝上的改進,如圖6為《機聯(lián)會刊》上達豐染織廠廣告,圖中配文稱:“本年三月八日,為婦女國貨年終之婦女節(jié)。是日各處婦女開會,多穿財神送寶牌衣料之旗袍者?!彪m不免自夸之嫌,然而以達豐為代表的一批染織廠確實逐漸成為都市女性首選的衣料廠商。女性消費觀念在國貨與洋貨的雙重夾擊下不斷變更,洋貨的物美價廉使得女性難以割舍,國貨運動的宣傳助推,使得服飾消費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認為購買國貨就是愛國,以此助推了民族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和服飾觀念的變革。
2.2" " 審美的變遷:國人服裝之美被重新定義
國貨運動在近代初期興起,隨時代背景跌宕起伏,進入20世紀30年代,民族危機不斷加劇,國貨運動再度高漲,國貨運動最終目標就是讓中國人消費民族化,而女性群體不管在社會或家庭都是消費的中堅力量,近代紡織工業(yè)產(chǎn)品無論從數(shù)量或產(chǎn)品質量上都接近于洋貨,為阻止利權外溢理應由女性群體擔負起抵抗經(jīng)濟侵略的責任,通過輿論宣傳、國家國貨展覽會、國貨商城等構建女性民族主義消費觀,國貨年標語中常用:“中國人須用中國貨”“我們要以提倡國貨喚起民族意識”“浪費金錢來購買外貨是最不道德的行為”等[30],因此國貨消費已與愛國情懷、民族身份認同和道德相關聯(lián)。婦女的消費構成包括個人消費、家庭消費及社交消費,其中服裝與化妝品為主要消費對象,而女性在這兩類消費品中,以洋貨占據(jù)了主導地位。為此,應重塑時尚,打破人與洋貨之間的依賴,重新詮釋時裝的本質?!渡陥髧浿芸分嘘P于“時裝的真義”指出:“第一是美觀……美觀的標準:一是文雅,二是潔凈,三是平淡,最忌的是俗氣是粗獷是奇怪。第二是適宜,時裝的真義便是適宜的服裝……適宜的服裝要有下面三個標準:一是輕便,二是經(jīng)濟,三是簡單。第三是衛(wèi)生,時裝的要義要合乎衛(wèi)生……衛(wèi)生的時裝,第一是順天時,第二是合科學,第三是適中,最忌的是不隨氣候,是不科學,是過與不及?!盵31]認為時裝的標準是美觀、適宜和衛(wèi)生,在這3個大標準下又各自提出3個小標準,簡而言之,真正的時裝就是簡約、素凈、實惠、合乎節(jié)令。
在申報《國貨與摩登婦女》文章中,也言明購買國貨商品成為愛國的重要符號表征,認為如果穿的不是國貨,就算服飾再名貴和時髦,也不能稱為摩登女性[32],為了讓婦女了解國貨、購買國貨,從思想認識到民族主義消費的實踐,全國性的國貨展覽和時裝表演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例如女學校興辦國貨流動展覽會、獨立和聯(lián)合的知名百貨公司、紡織公司等贊助來舉辦時裝表演活動(圖7),并建立各種國貨商場等,活動舉辦或場所的設立不是簡單的“商品的慶典”,宗旨是讓更多的女性群體了解國貨、提高對國貨的認知度從而建立國貨消費意識。
近代紡織工業(yè)在外國資本沖擊與刺激下發(fā)展起來,經(jīng)歷了由洋務運動帶頭興辦到民間民族資本企業(yè)艱難維持再到民國成立后的實業(yè)救國與國貨運動,近代紡織力量為國貨運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經(jīng)濟基礎,在民國相對穩(wěn)定政治環(huán)境下由愛國人士以及資本家發(fā)起的國貨運動不僅促進了紡織企業(yè)生產(chǎn)制度的變革,提升了國貨質量,同時又一定程度地抑制了洋貨熱銷之勢,國貨運動期間商品被賦予了政治符號,女性消費行為被賦予了倫理道德的意義。在民族主義和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下,作為國貨,除了具有物質屬性外,還應有象征意義,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且具有與人們的各種身份相關的象征。人們的購買行為被社會道德倫理所制約,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女性的民族主義意識,滿足了人們民族認同的精神需要。
2.3" " 生活的變遷:不同經(jīng)濟訴求下的多元選擇
近代以降,中國社會從封閉經(jīng)濟走向開放,由自然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型,外國資本輸入中國,洋貨傾銷內地,不斷沖擊小農(nóng)經(jīng)濟與傳統(tǒng)手工業(yè),致使封建經(jīng)濟進一步解體,但也為本國紡織工業(yè)的崛起創(chuàng)造了經(jīng)濟、市場、勞動力等方面的有利條件。中華民國政府的成立和國內政治的穩(wěn)定,是同國貨運動興起和實業(yè)救國的空前高漲同時發(fā)生的,后者促使民族資產(chǎn)階級投資振興國民經(jīng)濟,此時期的民族主義不是一味地抵制外貨,而是立足國貨實業(yè)興邦,為了奪回國內銷售市場,提高國內產(chǎn)品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對國內產(chǎn)品的數(shù)量和質量的需求,民族棉紡織工業(yè)通過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生產(chǎn)技術,從而使整個工業(yè)整體生產(chǎn)力得到很大提高。
同時外來文化和西方思想的滲入,傳統(tǒng)的旗袍發(fā)生改變由平面向立體轉變,強調突出人體曲線美。面料的選擇也更加多元化,款式簡單經(jīng)濟實用,便于搭配。1925年的“五卅”慘案后,使得民眾有了從洋服回歸中式的傾向,1926年現(xiàn)代旗袍再次崛起,民國政府于1929年定制,將旗袍作為國服,打破了傳統(tǒng)的服飾制度,同時規(guī)定旗袍為使用土布制成的女子禮服,即“陰丹士林布”(圖8),內穿褲,長至膝和腳踝之間,至此女性服飾流行。[33]穿著旗袍逐漸變成消費能力與個性的象征,旗袍的款式、色澤、裝飾變化多樣,趨洋之風盡顯。都市成熟女性每周都會更換旗袍樣式,一位陸太太后來回憶道:“這個禮拜今天王家請客,再就是沈家請客,如果總是老一套(旗袍),別人就會說怎么這么寒酸,衣服都沒有……那時候總是拿旗袍翻花頭(做新樣子)、常常要換得,一直穿要穿厭掉的……”[34]。1929年,成都的一首流行詩寫道:“漢族衣裙一起拋,金閨都喜衣旗袍。阿依出眾無他巧,花樣翻新好社交?!彼敢彩峭瑯右环N需求。
國貨運動的產(chǎn)生其實是社會群體的自救運動[35],雖然對民族工商業(yè)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抑制了“洋貨”在國內的“蔓延”進程,但是總的來說,這并未完全改變女性的消費習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洋貨”在品質、價格及機械化生產(chǎn)方面的優(yōu)勢,現(xiàn)代時尚理念和舶來品刺激了消費需求。國貨運動總的來說還是有所成就的,它使得民族主義更加自覺,融入現(xiàn)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整個民族和國家的形成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
3" " 結" " 論
愛國思潮影響下的旗袍消費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現(xiàn)代性特征,但在近代社會發(fā)展中也表現(xiàn)出了一些局限性。由于社會變遷以及政治因素等導致人們的思想觀念發(fā)生轉變,這些變化又進一步推動了服飾消費觀念的改變。洋貨與國貨之間的較量是她們選擇的難題,旗袍服飾的變化是女性意識解放的表現(xiàn),女性身份和形象成為國家的需要。國貨運動雖然帶動了一系列民族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但是女性消費的根本導向受產(chǎn)品成本和技術質量的影響。因此,民國時期旗袍消費群體呈現(xiàn)出多元化趨勢,其中女性成為主要購買對象;同時,受西方時尚潮流的影響,旗袍消費理念逐漸從古典走向前衛(wèi)。并且,旗袍消費還具有較大的保守性與傳統(tǒng)性特征。另外,國貨運動為婦女通過消費國貨產(chǎn)品參與社會和提高其社會地位提供了一個平臺。身體形象突破傳統(tǒng)桎梏,從閨閣走向社會,完成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身份轉變。受西方審美思潮的影響,滿足不同時期的著裝需求,旗袍樣式的選擇可謂日新月異。加上民族主義和國貨的驅動使得旗袍優(yōu)勝于西服,成為“洋人”眼里的國服代表??偠灾?,在此種特定時代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和意識形態(tài)條件之下形成的旗袍消費文化,它既受到當時服飾文化中“崇洋媚外”“尚華棄古”等消極因素影響,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時尚思潮與消費方式的沖擊。
參考文獻
[1]鞠斐.設計的物質文化構建與自我表達:從《國貨樣本》看國貨運動與上海本土染織服裝設計身份認同[J].美術大觀,2020(01):139-141.
[2]王楠,張競瓊.民國時期國貨運動下國產(chǎn)絨線營銷策略分析[J].服裝學報,2019,4(04):355-361.
[3]張競瓊,崔曦文.近代國貨服裝愛國主義題材廣告研究[J].創(chuàng)意與設計,2021(01):50-57,79.
[4]趙婧.國貨運動的經(jīng)濟效益:上海中國國貨公司再研究(1933-1937)[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19(04):50-65.
[5]王春馨.從“抵貨運動”到“國貨運動”看民族主義的發(fā)展[J].南方論刊,2019(09):29-30,40.
[6]張雪飛,楊小明.從動還是能動,跟著還是領著?―20世紀初中國女性服飾變革與社會變革[J].民俗研究,2020(05):72-86.
[7]顧凡穎.歷史的衣櫥:中國古代服飾擷英[M].北京:北京日報出版社.2018:439.
[8]杜佩紅.民族、女性與商業(yè):社會史視角下的旗袍流行[J].民俗研究,2016(03):136-145,160.
[9]紫薇.國貨時裝圖說[N].申報,1933(13).
[10]松盛.南京緞子談[N].申報,1925(15).
[11]石子.在美之幾件中國事件[N].申報,1928(17).
[12]楊玉峰.衣冠霞帔:中華服飾文化擷萃[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2014:118-122.
[13]周松芳. 民國衣裳 舊制度與新時尚[M]. 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 2014:31.
[14]呂學元修,嚴綏之纂.德平縣續(xù)志、卷四€肪彌線肺鋝鶾M].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147.
[15]新河縣志:第4冊[M]. 1941:8.
[16]吳錫利,秦曉鳴.昌樂縣志[M].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564.
[17]秦亢宗.從抵制日貨運動到發(fā)展國貨運動[J].百年潮,2019(07):82-85.
[18]孫燕.從國貨運動探究消費主義文化發(fā)展[J].中國報業(yè),2020(06):56-57.
[19]張佳沁.身體解放運動影響下我國女性服飾變遷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20.
[20]申報新聞攝影社.時裝表演[J].良友,1933(82): 24.
[21]佚名.明星國貨時裝[J].玲瓏,1933(03):19.
[22]陰士丹林布上流行密碼[DB/CD].(2019-03-03)[2023-05-08]http://wfwb.wfnews.com.cn/content/20190303/Articel02002EL.htm"POPULAR Password on Yinshi Danlin Cloth.
[23]潘君祥.中國近代國貨運動[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438.
[24]黃康屯.婦女國貨年的棒喝[N].申報,1934:01-01.
[25]王強.“摩登”與“愛國”:1934年“婦女國貨年”運動述論[J].江蘇社會科學,2007(06):192.
[26]周石峰.階層、性別與空間:民國時期崇洋消費文化的生成與傳播[J].貴州社會科學,2013(10):155-160.
[27]孫會,陳娜輝.近代“洋貨”消費理念的建構:基于《大公報》外商廣告的解讀(1910-1925)[J].文化與傳播,2019,8(06):53-57.
[28]老君.婦女國貨年半印象記[J].十日談,1934(49)
[29]古農(nóng).家庭中的服裝問題[J].機聯(lián)會刊,1934(92):42.
[30]不著撰人.提倡婦女國貨年之標語[J].婦女共鳴月刊,1934(12):38.
[31]時裝的真義[N]申報€飯踔蕓?933-5-19.
[32]立秋.國貨與摩登婦女[N].申報,1934-1-18.
[33]王楠,張競瓊.民國時期國貨運動下國產(chǎn)絨線營銷策略分析[J].服裝學報,2019,4(04):355-361.
[34]蔣為民,王青. 時髦外婆:追尋老上海的時尚生活[M]. 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03:38.
[35]周星.百年衣裝[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