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璨, 余星燃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外科, 河南 鄭州 450018)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是目前治療乳腺癌的首選方法, 能有效切除腫瘤及周圍組織, 但由于手術切除范圍大, 患者術后會出現(xiàn)上肢水腫、 活動受限等情況, 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 需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來改善上述狀況[1]。 針對性護理主張以患者為中心, 對患者的心理、 生理等問題進行分析并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 進而提高護理質量[2]。 但乳腺癌患者術后需要長期干預, 單純的護理對于術后并發(fā)癥的預防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需要聯(lián)合其他方法共同干預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微波治療儀是利用高頻電磁波穿透人體組織產(chǎn)生微波生物效應的微波熱療方式, 有消炎、 促進水腫吸收的作用。 本研究將微波治療儀聯(lián)合針對性護理應用于乳腺癌術后患者的干預中, 旨在觀察其應用效果,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選取2021 年5月至2023 年5 月我院收治的64 例乳腺癌手術患者。 納入標準:①乳腺癌診斷符合 《臨床腫瘤學》 相關標準[3], 經(jīng)乳腺超聲檢查確診; ②接受乳腺改良根治術治療; ③術前檢查雙上肢均未出現(xiàn)水腫。 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類型惡性腫瘤者; ②既往有上肢重大損傷病史者; ③既往有精神病史者; ④妊娠期、 哺乳期婦女。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2 例。 對照組年齡35~68 (52.26 ± 3.57) 歲, 病程8 ~17 (13.58 ± 1.34) 個月; 左側腫瘤21 例, 右側腫瘤11 例; Ⅰ期23 例, Ⅱ期9 例。 觀察組年齡33 ~68 (52.37 ± 3.61) 歲, 病程7 ~18 (13.63 ± 1.55)個月; 左側腫瘤20 例, 右側腫瘤12 例; Ⅰ期24 例, Ⅱ期8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1.2 護理方法兩組均采取常規(guī)護理, 包括: 嚴密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 口頭為患者講解術后的注意事項, 術后患者保持舒適的體位, 減少手術傷口的疼痛, 咳嗽或者更換體位時需按住傷口, 以減少對傷口的張力性刺激; 固定好引流管, 胸壁加壓包扎時不宜過緊或過松; 保持病房環(huán)境的安靜、 舒適; 囑咐患者注意日常飲食, 忌刺激性食物; 術后1 周內禁止患側肢體劇烈運動。 對照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采取針對性護理, 共干預1 個月, 包括: ①針對性心理干預: 對于存在自卑心理的患者, 醫(yī)護人員要耐心安撫, 告知患者外形的不完整可通過佩戴義乳解決; 對于過分焦慮、 抑郁的患者, 醫(yī)護人員可多講解預后良好的病例, 增強患者的信心; 住院期間, 可定時播放舒緩的音樂來緩解患者的抑郁情緒, 并鼓勵患者家屬給予患者更多的支持,減輕患者的精神壓力, 提高治療信心。 ②術后康復訓練: 術后強化健康宣教, 通過發(fā)放疾病宣傳手冊、 播放護理視頻的方式增加患者對疾病的了解, 使其主動配合訓練。 術后1 d, 做伸指、 握拳、 屈腕等動作; 術后2 ~3 d, 用健肢協(xié)助患肢做屈肘、 伸臂訓練, 再做肩關節(jié)小幅度的前屈、 后伸動作; 術后7 d, 鼓勵患者用患肢洗漱、 進食, 并用患肢去觸碰同側耳朵及對側肩部; 術后10 d, 指導患者做抬高患肢、 手指爬墻的鍛煉; 術后14 d, 做肩關節(jié)運動, 以肩部為中心, 前后進行擺臂。上述動作每次均鍛煉30 min, 3 次/d。 每日對患者進行向心性按摩, 30 min/次, 3 次/d, 按摩后以熱水袋熱敷患側上肢, 溫度保持在45 ℃左右。 ③出院干預: 囑咐患者注意患肢的防護,勿使用患肢抬舉重物, 避免患肢下垂時間過長, 并建議家屬監(jiān)督患者出院后要繼續(xù)患肢的功能性鍛煉; 同時, 在患者出院前教會患者乳房自我檢查方法, 按時回院復查。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微波治療儀 (武漢欣德昇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 型號: CFT-2100) 干預, 患者取平臥位, 探頭距離皮膚4 cm,溫度設置為43 ℃, 輸出功率50 W, 分別對患側的腋窩、 鎖骨及頸部區(qū)域進行加熱, 30 min/次, 2 次/d, 干預1 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上肢水腫情況: 比較兩組干預期間的上肢水腫發(fā)生率。 ②生活質量問卷-乳腺癌模式量表 (QLQ-BR23)[4]評分: 比較兩組干預前、 干預1 個月的QLQ-BR23 各項評分,包括4 個功能領域、 4 個癥狀領域, 共23 個條目; 功能領域分數(shù)越高代表功能越好, 癥狀領域分數(shù)越高代表癥狀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上肢水腫發(fā)生率干預期間, 觀察組的上肢水腫發(fā)生率為18.75% (6/32), 低于對照組的水腫發(fā)生率43.75% (14/3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4.655, P =0.031)。
2.2 QLQ-BR23 評分干預1 個月, 觀察組的功能領域得分高于對照組, 癥狀領域得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QLQ-BR23 評分比較 (, 分)
表1 兩組的QLQ-BR23 評分比較 (, 分)
注: 與同組干預前比較, aP <0.05。
?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可以通過切除腫瘤來抑制癌細胞擴散,延長患者生存期[5]。 但由于手術的創(chuàng)傷性, 術后容易出現(xiàn)上肢腫脹癥狀, 影響患者的上肢功能, 降低患者生活質量, 需采取有效的干預來降低上肢腫脹的發(fā)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針對性護理是通過有針對性的護理服務來幫助患者改善一系列生理、 心理問題, 能更好地促進患者的術后康復。 但對于乳腺癌術后患者上肢腫脹及一些術后并發(fā)癥, 單純的護理難以達到滿意的干預效果, 需要聯(lián)合其他方式共同干預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微波治療儀利用電磁波作用于機體, 可以使血管擴張, 加快血流速度, 達到消炎、 消腫的目的。 推測將上述兩種方法聯(lián)合用于乳腺癌患者的干預中, 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干預期間的上肢水腫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干預1 個月的功能領域得分高于對照組, 癥狀領域得分低于對照組 (P <0.05), 表明微波治療儀聯(lián)合針對性護理干預能夠降低乳腺癌術后患者的上肢水腫發(fā)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分析原因在于: 乳腺癌術后患者上肢淋巴回流受阻,大量的淋巴液阻滯于組織間隙會導致上肢水腫, 影響患者的肢體活動功能。 微波治療儀可以加熱局部組織, 促使患側上肢血管擴張, 加快血流速度, 從而讓血液和淋巴液回流, 可以有效預防上肢水腫的發(fā)生; 同時, 熱效應能夠加強局部組織的代謝, 增加機體營養(yǎng)物質的供給, 加快患肢的功能康復[6]。 針對性護理通過對乳腺癌術后患者的患肢進行按摩及熱敷可以促進患肢的血液流通, 配合上肢功能鍛煉能夠有效預防淋巴液淤積, 從而降低上肢水腫的發(fā)生率; 同時, 針對不同心理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預可以有效地減輕其負性情緒, 讓患者能夠更好地配合治療及護理, 提高干預效果[7]。 因此, 針對性護理聯(lián)合微波治療儀干預可減少乳腺癌術后患者上肢水腫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 微波治療儀聯(lián)合針對性護理能夠降低乳腺癌手術患者的術后上肢水腫發(fā)生率, 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