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珠, 胡光華, 毛旭鑫
(鄭州市第九人民醫(yī)院心理科, 河南 鄭州 450053)
多動癥也被稱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ADHD), 是兒童時期常見的一類心理障礙性疾病, 主要表現(xiàn)為與年齡和發(fā)育水平不相稱的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時間短暫、 活動過度、 自控能力差等癥狀, 若治療不及時隨病情加重會影響生活和學習, 危害極大[1]。 鹽酸哌甲酯緩釋片是治療多動癥的常用藥物, 雖效果顯著, 但長期用藥不良反應較多。 研究[2]表明, 認知行為療法(CBT) 通過改變多動癥患兒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 培養(yǎng)患兒積極健康的心理和行為習慣, 可明顯提高患兒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 改善患兒的學習、 社交和情緒管理能力, 減輕患兒的相關癥狀。 基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討CBT 聯(lián)合鹽酸哌甲酯緩釋片對多動癥患兒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2 年2 月至2023 年2 月我院收治的多動癥患兒98 例, 隨機分為觀察組 (49 例) 和參照組 (49 例)。納入標準: 符合兒童多動癥相關診斷標準[3]; 病程在3 個月以上; 患兒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 排除標準: 患有嚴重精神疾病且無法配合治療患兒; 伴有多種惡性疾病患兒; 存在嚴重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患兒; 對鹽酸哌甲酯有過敏史患兒。 觀察組中男25 例, 女24 例; 年齡2 ~12 歲, 平均年齡 (7.26 ±1.35) 歲; 病程8 ~30 個月, 平均病程 (24.16 ± 4.04) 個月。參照組中男23 例, 女26 例; 年齡2 ~ 12 歲, 平均年齡 (7.32± 1.31) 歲; 病程9 ~30 個月, 平均病程 (24.22 ± 4.12) 個月。 兩組患兒的基線資料均衡性良好 (P >0.05), 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參照組予以鹽酸哌甲酯緩釋片 (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J20170262, 規(guī)格: 18 mg/片) 治療, 口服, 初始劑量18 mg/次, 1 次/d, 每周逐漸增加18 mg, 但控制每天劑量不超過54 mg, 服藥過程中根據(jù)患兒的治療情況及藥物耐受狀況進行劑量的再調整。 觀察組在參照組的基礎上加用CBT 干預, 具體措施如下: ①向患兒及家屬介紹多動癥的相關知識和治療方法, 幫助其更加理解多動癥的相關癥狀、 原因和帶來的影響, 增強與患兒之間的交流溝通, 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 協(xié)同患兒和家屬共同確定可操作的干預目標, 并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 例如減少多動沖動行為、 提高專注力等。 ②通過認識無效的思維模式和負面情緒, 幫助患兒重新構建積極的認知模式, 例如鼓勵患兒認識到他們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 幫助患兒在面對困難時積極思考并探索問題, 最后通過自身的努力解決問題。 ③教授患兒有效的行為管理技巧, 包括計數(shù)到十逐漸冷靜情緒、 使用規(guī)定好的提醒以及設定獎勵和反饋機制等, 幫助患兒控制沖動和多動行為; 使用日程表、 提醒事項和任務列表來幫助患兒學習時間管理、 計劃和組織技巧。 ④患兒之間進行互相評價, 對行為結果進行討論, 以上措施的成功者可以提供相應的獎勵, 對較為成功的患兒進行完成部分的夸贊, 對不足之處提供改善建議, 同時涉及對患兒家屬的指導和支持, 幫助患兒家屬學習如何管理和應對多動癥患兒的行為,并提供積極的家庭溝通技巧、 設定明確的規(guī)矩和界限、 為患兒提供適當?shù)莫剟詈凸膭畹取?⑤在干預過程中, 提供定期反饋和監(jiān)督, 通過檢查進展、 評估目標的實現(xiàn)情況, 調整計劃和技巧,以確保治療的有效性。 兩組患兒均持續(xù)治療12 周。
1.3 觀察指標①認知功能: 治療前后采用Conner 行為評定量表中學習行為、 品行行為、 身心行為、 沖動行為4 個方面評分進行評價, 采取1 ~4 級評分法, 分值越高則表示認知功能越差。 ②血清多巴胺水平: 于治療前后抽取患兒空腹靜脈血5 mL,1 800 r/min 離心處理6 min, 取血清, 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血清多巴胺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認知功能治療后, 觀察組患兒的Conner 行為評定量表中學習行為、 品行行為、 身心行為和沖動行為評分均顯著低于參照組患兒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Conner 評分比較 (, 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Conner 評分比較 (, 分)
?
2.2 血清多巴胺水平治療后, 觀察組患兒的血清多巴胺水平顯著高于參照組患兒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多巴胺水平比較 (, μg/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多巴胺水平比較 (, μg/L)
?
多動癥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明確, 臨床普遍認為該病的發(fā)生是由于基因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之間的復雜互動所致。 目前,藥物是臨床治療多動癥患兒的常用手段, 其中鹽酸哌甲酯緩釋片較為常用, 該藥物可通過調節(jié)神經(jīng)遞質的再攝取, 增加大腦中的去甲腎上腺素濃度, 從而改善患兒的注意力和集中力; 同時, 該藥物還能明顯減輕多動癥患兒的過度活動、 坐立不安、不能安靜地參與任務等行為, 幫助患兒更好地控制沖動, 但不足之處在于長期用藥不良反應較多[4]。 CBT 是一種通過改變患者的認知觀念, 從而改變其對自身及外界事物、 人物的看法與觀點的治療方法。 相關研究[5]表明, CBT 干預不僅能幫助多動癥患兒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思維、 感受和行為, 提高自我認知能力、 培養(yǎng)自我控制能力, 還能夠訓練患兒應對負面情緒的技巧, 幫助患兒減輕焦慮和抑郁癥狀, 提高患兒的情緒穩(wěn)定性。CBT 與鹽酸哌甲酯緩釋片聯(lián)用治療多動癥患兒, 可明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 提升臨床療效。
多巴胺作為一種神經(jīng)遞質, 參與了許多重要的神經(jīng)元通訊過程, 通過神經(jīng)元之間的化學信號傳遞, 在突觸間隙中釋放并與特定的多巴胺受體結合, 從而觸發(fā)相關的生理和行為反應。有研究[6]顯示, 多動癥患兒的血清多巴胺水平呈異常表達,且多巴胺水平與多動癥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參照組患兒, 觀察組患兒治療12 周后的Conner 行為評定量表中學習行為、 品行行為、 身心行為和沖動行為評分均顯著更低, 而血清多巴胺水平顯著更高 (P <0.05), 表明CBT 聯(lián)合鹽酸哌甲酯緩釋片治療在改善多動癥患兒的認知功能、 提升血清多巴胺水平方面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 CBT 聯(lián)合鹽酸哌甲酯緩釋片治療多動癥可顯著改善患兒的認知功能, 提升患兒的血清多巴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