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心理健康領域,沙盤是指以沙盤為工具的主體建構型心理健康干預手段,亦稱心理沙盤。沙盤利用其模型的可逆、可塑、可創(chuàng)、可呈現特性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檢測、干預和教育。利用沙盤及沙盤理論對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通常稱為沙盤游戲,包括習慣性象征、偶發(fā)性象征、普遍性象征等幾種類型。基于非治療性目的,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沙盤教學,可重點關注主題創(chuàng)建、糾正、推翻、交流、創(chuàng)造、評價內化等策略方向。
關鍵詞:心理健康;小學;沙盤;教學
中圖分類號:G4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4)06-0044-03
沙盤是指用可逆、可變材料所制作出來的場景模型,通常以沙子為主材料,因而得名。沙盤游戲由沙子和人或物的縮微模型為主要材料,是幾千年來兒童認知世界、體驗生活的方式之一,因沙的流動性、可塑性,可任意發(fā)揮想象力,而成為兒童最愛玩的游戲之一。上世紀中葉,心理學家發(fā)現沙盤游戲對有心理疾病的兒童(后拓展到成年人)有心理治療作用,因而將其發(fā)展為一種心理檢測和治療方法。后引入教育領域,成為對普通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沙盤的心理健康教育原理和作用
第一,兒童因欠缺經驗而存在對世界認知狹窄的問題,沙盤將宏觀世界用微觀方式呈現出來,從而打開其心理世界。第二,沙盤場景可自由重塑,對兒童心理有暗示、引導和重建作用。第三,兒童自己構建的沙盤是其內心的物化呈現,對于兒童認知自我具有一定作用。第四,沙子源于巖石,被認為是自然的基礎材料,玩沙盤游戲意味著與“世界”對話,可使兒童認知世界本質或心理本源。第五,合作型、創(chuàng)造型沙盤游戲對兒童形成開放、平等、自信等心理品質有促進作用。
二、沙盤教學裝置及環(huán)境
當下,心理沙盤已經標準化。教學類沙盤應至少包括干、濕兩套,沙盤內盤為藍色,象征海洋、河流、天空等;沙子為均勻細沙,便于塑形;人或物的微縮模型通常包括人物、動植物、建筑、家具、用品、交通運輸、石頭貝殼等大類。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裝置、沙子和模型必須干凈,不潔凈的材料對學生有負面心理暗示;第二,空間要大、設備要充足?;顒涌臻g小,會造成學生心理壓抑感;材料裝置不足,會出現擁擠、爭搶,造成學生煩躁、厭煩等負面心理。
此外,沙盤裝備并不一定必須標準化。讓學生和師長一起用身邊的材料,如木板、餐盤、紙盒等,加上沙子、自己心愛的玩偶、玩具等,創(chuàng)建沙盤、自選材料,對學生開放、適應、創(chuàng)造、交際、滿足等健康心理的形成非常有益。這其實是兒童在天然、自有條件下自發(fā)組織的沙盤游戲,是幾千年來自然沙盤游戲的回歸,教師應鼓勵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建沙盤。
三、沙盤游戲類型及選擇
沙盤游戲的類型按情境的邏輯特征可分為習慣性、偶發(fā)性、普遍性及原型性幾類。在教學實踐中選擇哪種類型,需要考慮具體教學內容、目標,有時可能需要在同一課中整合運用多個類型。
習慣性,即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情境,可能是錯誤的習慣,也可能是正確的習慣。比如,垃圾亂丟、過馬路不走人行橫道,這些場景是錯誤的,但屬于習慣性象征。這個類型通常用于學生心理的自我認知、發(fā)現、糾正或檢測。
偶發(fā)性,即非常態(tài)的,偶然出現的,或個例的情境。比如,一輛汽車在海里馳騁、一棵樹突然傾倒等。此類型對檢測學生心理狀態(tài)、問題有很好的作用,對培養(yǎng)學生適應性心理和心理糾正作用明顯。
普遍性,即大多數人、社會普遍認同的情境。如,魚在水里生活、車在路上跑、早晨起床晚上睡覺等。這個類型主要用于對學生心理進行正面引導,培養(yǎng)其公眾、社會性心理形成。
原型性,即自然、社會的本質情境。如太陽是圓的、熱的、亮的,在天上;人是由頭、軀干、四肢組成,站立行走等。與普遍性象征一樣,主要用于引導學生對世界本質形成正確、科學認知。
四、沙盤教學策略與方法
(一)主題的創(chuàng)建
當沙盤作為一種心理檢測、治療手段時,不應預設主題,而應讓被檢測者運用沙盤自由發(fā)揮,檢測者通過對其行為和結果的觀察、評判,分析其心理健康狀態(tài)。而當沙盤作為一個有計劃課程,對學生心理進行主動教育時,就必須首先創(chuàng)設主題情境。這樣做的目的:首先,與課程規(guī)劃進度形成呼應,比如有的學校編輯了校本心理教材,教師按教材進度組織教學,那么沙盤情境就要與課時內容、目標建立關聯;其次,心理健康課的教學對象通常不是個體,而是幾十名學生一起接受教育,統(tǒng)一主題便于教師組織教學,也利于學生在同一主題下進行合作、交流;再次,主題本身對學生的心理有正向引領作用,比如,“媽媽在廚房做飯、爸爸在修理車子,你和幾名同學在室外游戲。此時,你覺得是一個怎樣的場景?你是怎樣想的?請同學們根據這個情境擺出你認為合理的沙盤場景”——用這個主題與教材中“學會感恩”一課形成呼應,引導學生一起進行同靶向的心理自建。
(二)傾斜的糾正
傾斜糾正,就是教師給學生預先布設一個偶發(fā)性的象征情境,然后讓學生發(fā)現情境中的沖突,動手將之改為普遍性、原型性情境,從而實現正確的心理建構。又比如,沙盤中樹是倒伏的、車在水里、房子傾斜、兩人在打架、一個人在屋頂就要墜落等。比如,在學習“我的課余生活”時,心理教師課前擺設出場景:有的學生在讀書、有的學生在游戲、有的學生在看電視、有的學生在玩手機、有的學生獨自睡覺、有的學生在喝酒、有的學生在河中游泳……然后把學生帶到沙盤室引導他們并提問,“同學們,現在沙盤中是某天放學后的場景,同學們在做各種不同事情,你喜歡參與哪種課下活動呢?你認為誰的課余生活是不對的?請大家對沙盤中的人物活動進行調整,讓所有的人都參與健康、有益的課余活動?!边@樣,通過情境糾正,引導學生建立參與健康生活的心理。
(三)預設的推翻
預設推翻與傾斜糾正在原理和操作上是基本一致的。但其心理建設的強度更大,是對某種心理或不合理心理的重新建設,而不是局部修正。通過預設的推翻,實現學生對錯誤心理的完全否定和重新建構。也就是教師所預設的沙盤情境是完全不合理的,或者是有嚴重缺陷的,僅靠調整不能糾正,必須進行重新布設,或者是插入新的模型要素。比如,在學習“感受生命”一課時,教師給學生布置一個以“春天來了”的主題情境,但場景中卻是一片“荒涼”,灰暗的房子、沒有葉的枯樹、光禿禿的土地……“同學們,你認為這是你心中的春天嗎?如果不是,請大家用沙盤塑造出真正的春天!”引導學生將樹、花、草、小動物等模型插入場景,替換灰暗顏色擺件等。通過重建情境,使學生感知生命的活力,建立陽光心理。
(四)交流與創(chuàng)造
作為課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對個別兒童的心理治療,而是主動教育,而且是以班為單位的集中教學。所以,通常不建議采用個體封閉的沙盤活動,而是采用分組合作、師生互動、生生交流等開放、協同的方式。這樣做的意義在于,除了與實際裝置數量、教室空間條件匹配外,還能以交流開放為途徑引導學生擺脫封閉心理,建立融合、尊重、平等、協作等健康心理,這是個體游戲所不能達到的。另外,教師應在學生沙盤游戲中鼓勵其進行創(chuàng)造和個性表達,以培養(yǎng)學生自信、積極進取的品格。一般來說,教師不宜對學生沙盤情境、模型的運用、擺設進行細節(jié)性干預,只進行主題或方向引導即可。
(五)評價與內化
最后需要注意一點,學生通過沙盤游戲活動能夠形成健康的心理體驗、經驗,從而對其形成健康心理及擺脫錯誤心理有積極建構意義。但是,這種通過游戲體驗所生成的體驗和經驗是弱意識,也就是在學生意識中模模糊糊、似有非有,大多學生并沒有對沙盤情境所呈現出來的心理特質形成清晰的概念認知。比如,學生將沙盤中傾倒的樹、花、草扶正,并由硬地、海水移置在土地上,糾正的結果是正確的,但這其實只是一種基于習慣性象征而做出的選擇,他們并沒有意識到,這種糾正是具有生命意義的。那么,這種沙盤經驗就很難在其意識中凸顯、內化,從而遷移到普遍性生命的認知和活動中。所以,沙盤游戲的最后,教師通常需要安排一個評價環(huán)節(jié),以引導學生將沙盤經驗提煉為清晰的概念認知,從而實現健康心理的內化。比如,教師用問題引導學生自評,“你們組將小樹、小花、小草這樣擺放,有什么道理呢?你是怎樣想的?”學生回答,“這樣花草樹木才能健康生長,否則它們會死的!”通過這個評價,使學生從沙盤經驗上升為關注生命、熱愛生命、尊重生命規(guī)律的清晰觀念,從而完成心理的內化、固化。
結語
綜上所述,沙盤游戲是一種主體建構型心理教育手段,特別符合兒童心理生成、發(fā)展規(guī)律,對有效培養(yǎng)和引導小學生形成健康心理具有積極作用,建議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積極實踐。運用沙盤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需要綜合把握裝置、環(huán)境、類型、策略、方法等要素。在策略上,可重點關注主題創(chuàng)建、傾斜糾正、預設推翻、交流創(chuàng)造、評價內化等。
參考文獻:
[1]呂小麗.利用沙盤游戲促進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J].中外交流,2021,028,(003)145.
[2]王瑞華.開口說話的勇氣 ——選擇性緘默癥個案輔導[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21):4.
[3]屈" 艷,張" 施,孫" 蒙.兒童強迫障礙個案概念化及沙盤游戲治療報告[J].心理月刊,2022,17(14):18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