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文學以全新姿態(tài)呈現(xiàn)新面貌,作為生態(tài)意識越來越強的散文也獲得了新生。從生態(tài)意識角度講,21世紀前后的散文明顯不同,這不僅表現(xiàn)在數(shù)量激增,更表現(xiàn)在生態(tài)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物性描寫也有了新變。這對于長期以來盛行的“人的文學”觀無疑是一個較大的推進。其實,在天宇中,作為智慧的“人”,固然處于生物鏈頂端,對別的物種具有某種決定權(quán);但也要看到“人”的局限,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說,人只是天地自然的一分子,應學會與萬物和諧共處。21世紀之前,中國散文就有對于“人的文學”的反思,之后這一趨勢逐漸加強,生態(tài)意識和對“物”的關(guān)注明顯增強,“物性”在散文作家筆下也有了較大變化,并形成一種強烈的文化生態(tài)。
生態(tài)散文物性書寫呈井噴狀
生態(tài)散文的物性書寫有規(guī)?;?、系統(tǒng)化、譜系化的特點,這成為21世紀以來的一個顯著趨勢。
由于中國新文學以“人的文學”為旨歸,作家作品注重塑造典型人物,天地萬物往往退居次位,在一些作家筆下甚至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不過,比較而言,散文對“物”的關(guān)注要多些,魯迅《野草》和《朝花夕拾》如此,郁達夫《故都的秋》和閩地記游如此,許地山、林語堂、何其芳、葉靈鳳、陳從周、朱自清、鐘敬文等的小品文也如此。20世紀八九十年代,臧克家、孫犁、汪曾祺、張曉風、賈平凹、張煒、周濤、鐘鳴、葦岸、楚楚、鮑爾吉·原野等也都寫過大量關(guān)于“物”的散文,將生態(tài)散文的物性書寫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然而,真正在萬物描寫上傾注心力的生態(tài)散文還是進入21世紀以后,許多散文家全力以赴寫“物”,努力展現(xiàn)“物性”的光輝,從而在規(guī)模效應、體系化、專業(yè)知識化程度上都有質(zhì)的飛躍,特別是作家的生態(tài)散文物性書寫具有了博物學、生物學、動物學、民俗學、地域?qū)W的特色。這在作家個人、地域、物類、物性的描寫上都有這方面的特點,充分說明生態(tài)散文的物性書寫意識更加自覺,受眾面和影響力更大更強了,突破了之前的個別書寫和零碎狀態(tài)。
蔣藍憑一己之力在21 世紀先后出版系列散文隨筆集,它們是《正在消失的詞語》(2002)、《感動香煙》(2002)、《玄學獸》(2004)、《鞋的風化史》(2004)、《動物論語》(2008)、《豹典》(2016)、《極端植物筆記》(2017)等。每本書中,又有非常系統(tǒng)全面多樣的物性分類,可謂豐富多樣、應有盡有。這對作家來說,是一次全面總爆發(fā),一種具有強烈沖擊波的生態(tài)散文書寫風暴,也是他個人的突破創(chuàng)新。更重要的是,這些散文的描寫角度新穎、思維敏銳、多有見地,充滿心靈的凈潔安詳。對此,有人高度評價蔣藍的生態(tài)散文,認為是心靈凈化的思想旅行。《極端植物筆記》包括很多植物,它們還被作者加上特殊的修飾詞,有極端化傾向。這些題目包括《一切的玫瑰》《尖叫的曼陀羅》《菩提樹下》《葵花修辭學》《蘋果花,花開兩朵》《流年已似手中蓍》《芒果的精神分析》《葦草的經(jīng)脈》《艾草上的端午》《燈草以及燈草客》《桃花深處炮聲隆》《杜鵑花落杜鵑啼》《辣椒的歷史味蕾》《從瑤草到淫羊》《石門子的蘭花軼事》《一片藿麻引發(fā)的血案》《戰(zhàn)地風來草木腥》《在植物與動物之間首鼠兩端》《腦漿與槐樹》《竹與蟬翼》《茶尖上的大千世界》《毒藥史:厚黑歷史的極端之花》《賜死的毒藥儀式》等。從這些極端植物可見,蔣藍的生態(tài)散文寫作確有體系意識和修辭學意義。在《動物論語》一書中,寫到數(shù)十種動物,上編是動物的文學志,下編是動物的哲學志,其所包括的動物有雪豹、黑豹、獵豹、鐵鴉、書蠹、發(fā)聲蟲、貓、貓頭鷹、孔雀、魚鷹、蝙蝠、美人魚、蛇、夜鷹、杜鵑等。本書薦語說:“這是一本談論動物文化的大書,把動物的哲學、美學、神話學、文學、民俗融為一體,思想獨到而大氣,文體靈動而精怪,顯示了作家蔣藍試圖修正人們慣常思維的不懈努力,不愧為當代動物隨筆的扛鼎之作。本書傾情之處不是動物慣常的生活,而是動物在空氣中燃燒的身體,在夢境邊緣徘徊的腳步以及投射在文字深處的脈動,它們帶著自己的影子,在人類思想中凸現(xiàn)烏木一樣的質(zhì)地,高貴而獨立、忘情而舞蹈,讓人們的思想與靈魂獲得了陡轉(zhuǎn)與續(xù)接。”“本書生動而形象地介紹了72 個動物的人文鏡像。從低等生物一直介紹到高等生物,從捕捉某種生物的特性,進而聯(lián)想到人類的哲學、歷史學、倫理學方面的‘生物鏡像,觀察、梳理它們在人文世界的姿態(tài)和步伐,以文化散文的筆觸,加入較為詳細的動物習性考察,使文章呈現(xiàn)知識與文化的結(jié)合,以‘動物文化為背景,梳理動物歷史與人類歷史的‘相遇,并展示動物們不為人知的一面,反映其生存法則與最高的道德法則的關(guān)系,喚醒人們心靈深處的良知?!眀 這顯然具有裂變的性質(zhì),將蔣藍的動植物散文推向一個新的歷史高度。讀者不看內(nèi)容,只從題目即可見出,蔣藍生態(tài)散文的價值意義,特別是其間有著個性鮮明的“物”以及“物性”書寫。
還有一些寫“物”的散文集,它們分別是阿來《成都物候記》(2019)、杜懷超《一個人的農(nóng)具》(2011)與《蒼耳消失或重現(xiàn)》(2016)、彭家河《瓦下聽風》(2017)、祖克慰《動物映象》(2018)、王族《懸崖樂園》(2001)與《狼界》(2007)及《獸部落》(2008)、鮑爾吉·原野《草木山河》(2012)與《水碗倒映整個天空》(2014)及《流水似的走馬》(2017)、周曉楓《鳥群》(2000)與《巨鯨歌唱》(2013)、潘向黎《茶可道》(2011)、劉梅花《陽光梅花》(2011)、張煒《讀〈詩經(jīng)〉》(2019)、傅菲《故物永生》(2017)、高維生《汪曾祺和他的植物》(2021)等。這些生態(tài)散文集也主要集中于“物”與“物性”,從而將生態(tài)散文創(chuàng)作推向一個新高度。以彭家河《瓦下聽風》為例,其中包括的物事有草木故園、銹、麥子的流年、殼、方言、舊石器、米、泥沙時代、草、鏡像、鄉(xiāng)村、染房頭、裂縫、捕風者、光的陰面、春桑園、五月野蒿、村莊地名志,這些山村物事漸漸被歷史遺忘,離現(xiàn)代人越來越遠,作者用生命之網(wǎng)重新打撈起來,耐心向人們展示,別開生面。特別是作者以現(xiàn)代意識進行分析,于是,“物性”自然地被激發(fā)和喚醒,成為一個逝去或即將逝去的時代呼喚。鮑爾吉·原野《草木山河》也是一個關(guān)于物事的寶庫,如一個保密箱,只要打開密碼,即可看到對于萬事萬物的關(guān)愛。此書主要寫云中的秘密、車站的月亮、后退的月亮、群星的呼喊、銀河的手臂、夜空載滿閃電的樹林、火星下雪了、大地、早春、墓園、青草、沙灘、鹽、水晶、草藥與大地的苦、蘆葦、日月、豬籠草、蒲公英、河流的腰、露水的信、雨滴的鬧鐘、自來水、云彩、櫻桃花、胡楊、葡萄園、蘋果、洋蔥的衣服、菜、阿花蕾、花朵記、姜湯記、山菊花、動物昆蟲、鹿、糧食、小狗、魚、鴿子、馬、斐羚、燕子、熊媽媽,等等。應該說,作者筆下的這些動植物雖沒有蔣藍的奇怪、細微和深刻,但不乏詩意與活力,是他一貫重視物性描寫的體現(xiàn)。
21 世紀以來,高維生也寫了不少關(guān)于動植物的散文,代表著他的轉(zhuǎn)向,也為整個新世紀生態(tài)散文注入了活力。在《紙上的聲音》中,作者寫了以下動植物和各種事物:《一張戲票》《不改舊時香味色》《滿河都是擼歌聲》《雪團向空中扔去》《藏貓乎》《一只黑貓》《老木船》《土布床單》《筆筒》《一件舊棉襖》《我回望那架紫藤》《北方的泥火盆》《窗外的野地》《暴風雨》《魏氏莊園》《書房與吊蘭》《尋訪秦皇臺》《水中石》《秦口河》《荻草》《河流是一本大書》《黃河故道》《村莊》《凝固的蝴蝶》《瓦當》等,從中似乎能聽到大地發(fā)出的聲響,以及歷史的回音。在《南甜北咸》一書中,作者主要寫到南北食品,這包括食味、聞香、談吃三部分。在食味中,有海洋蔬菜、天下第一山珍、豌豆尖、萬州紅橘、醬腌黃瓜條、性格獨立蒜、馬齒葉、太安魚、鯰魚燉茄子、五通橋椒麻腐乳、驢肉、地三鮮、酸菜缸、梔子炒臘肉、豆角蓋被等;在聞香中,有幺麻子、姜太公魚芹、老食店、重慶酥肉、凍豆腐燉魚、重慶麻糖、竹筒飯、洞頭咸飯、延邊石鍋拌飯、賞菜包、山馬菜包子、手搟春餅、芥末墩兒等;在談吃中,有北京豆汁兒、哪瑪米糕、怪味豆、紙皮包子、疙瘩湯、月亮粑粑、土家擂茶、年嚼裹兒等。表面看,這些有點像菜譜,但其間的物性描寫很突出,其間的知識文化被純樸的思想貫穿,值得慢慢品味。
周華誠寫了不少物性散文,這主要包括散文集《草木滋味》《一飯一世界》《造物之美》等。在《造物之美》中,有兩個題目是對“物”的詩意概括:一是“以物抵心”,二是“一物入魂”。本書有以下幾個篇章:《三克小麻糬,一千年月光》《給你一掌刨花香》《茶筒蓋無聲旋落》《溫柔的流水》《馬桶蓋,漫長的蟄伏》《小店鋪何以成為傳奇》《不只是一碗米飯》等。在《把秧安放進大地》中,作者寫道:“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幾句詩里,隱藏著插秧的技術(shù)要領?!薄暗皖^和彎腰是與田野進行親密接觸的首要條件。彎腰使得人呈現(xiàn)一種躬耕于南陽的低微之態(tài),低頭是把視野變小,把世界觀變成腳下觀。這個時候我們看見水,看見泥,看見水中天,看見天上有云,看見水中有自己,也看到水中有蝌蚪?!薄澳嗤廖⒀g,一種契約已經(jīng)生效:你在泥間蓋上了指紋,每一株青秧都將攜帶著你的指紋生長?!睆闹凶阋妼τ谖镄缘慕概c感悟,以及獲得的超越性意向。這種物性觀與人生觀不是簡單回歸田園,也不是陶淵明式的與自然融為一體,而是經(jīng)過現(xiàn)代思想熏陶后的覺醒與超越,是詩意化的現(xiàn)代棲居。
傅菲也是一個寫物的作家,他先后出版《星空肖像》《屋頂上的河流》《故物永生》等散文集,其中多有“物”的描寫。如將這些物象與物性的散文書寫展現(xiàn)出來,是一個長長的名單。這主要包括:烈焰的遺跡、星空肖像、米語、葵花的正午、油漆桶里的落日時分、泥、碗、藍調(diào)小鎮(zhèn)、液態(tài)的山岡、水波、棉花、草葉上的雪、胎記和釉色、床、搖籃、燈光、木箱、白藍衫、粥、鐵、八仙桌、瓦、糖、渡口、火爐、屋舍、土墻、灰爐、炊煙、瓦屋頂、門、院子、鞋、木棺、草甸等。從這些物件來看,均是較為普通也是最常見的,甚至偏于無生命的物件。不過,與一般的憶舊寫法不同,作者是從生命意義上用“譜系”對物事進行串聯(lián),從而形成一個物象與物性的集群。作者在《缺席的曠野》序中說:“以人物為譜系,以鄉(xiāng)村普通事物為視角,寫鄉(xiāng)村的生存狀態(tài)、內(nèi)心的掙扎,以及人性,重新梳理鄉(xiāng)村的倫理、思想脈絡,力圖寫出鄉(xiāng)村的肌理與血緣,以及生活的原生態(tài)。這就是《缺席的曠野》的果核。我祈愿你愛上這個果核,雖然它被蟲子噬食過,有細小的黑點,或許因此你更熱愛。這只是我的一種嘗試或曰探索。我力圖所呈現(xiàn)所發(fā)現(xiàn)的,是讓一切高高在上的事物回到原來的位置?!绷硗?,傅菲散文中有一種深沉的詩意美,讓一些輕飄的事物變得沉重,又使人生和生命的沉重變得飄揚起來。
再以2017 年散文為例,動物、植物、無機物都成為作家追求的目標,對此,一些有特色的作家尤其是年輕作家像鐵屑之于磁石般樂此不疲。如簡單列舉就有以下作家:劉郁林《頭刀韭菜》(《當代散文》2017 年第3 期)、蕭笛《花語》(《山東文學》2017 年第8 期)、南帆《送走三只貓》(《人民文學》2017 年第7期)、田周民《動物吉祥》(《美文》2017 年第7 期)、鄭義《懷念豬》(《散文》2017 年第3 期)、張羊羊《記憶詞條》(《散文》2017 年第1 期)、楊永東《紅棉襖》(《散文百家》2017 年第8 期)、莫景春《沙語》(《黃河文學》2017 年第5 期)、澆潔《薔薇花開夜未央》(《北京文學》2017 年第11 期)、陸春祥《關(guān)于天地,關(guān)于生死》(《黃河文學》2017 年第4 期)中的《雜草的故事》等,這些關(guān)于“物”的散文像野草般彌漫于散文領地,并開出各式各樣的花朵,亦散發(fā)著各自的芬芳。
當然,21 世紀寫“物”的單篇散文更多,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這不僅包括那些新作家,也包括一些老作家,還包括大量的民間寫手。天地萬物是如此豐沛,它們像長了翅膀一樣飛到作者身邊,成為被著力描寫的對象,這與21 世紀之前的生態(tài)散文重人物描寫但不夠重視寫“物”形成了鮮明對照。
生態(tài)散文中“物”的主體性
天地萬物已由“賓語”變成“主語”,這為21世紀中國散文帶來觀念的轉(zhuǎn)身。眾所周知,以往散文寫“物”往往多是不及物的,即使寫“物”也主要是人的視角或用擬人化手法。新世紀散文寫“物”開始悄然變化,即有時會讓“物”獲得主體性、靈性和神圣感。換言之,新世紀中國不少散文家筆下的“物”與“人”形成一種辯證關(guān)系,是在互映下的對語。這就改變了中國古代散文中“人”的缺失,也超越了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長期以來過于強調(diào)“人”,對“物”卻茫然不顧以及無知的狀態(tài)。
其一,理解物性,與物會通。此時的“人”以一個“聽者”而不是“言說者”的身份在細心傾聽萬物的心聲。在以往的中國生態(tài)散文中,由于“人”的居高臨下、聲音太大、調(diào)門太高,所以,很容易形成一種理念式傳達,甚至以灌輸?shù)姆绞阶屓耸芙?。某種程度上說,這有助于強調(diào)作家的主體性,從而推進“人的文學”發(fā)展走向深入。不過,其最大問題是人聲喧囂,遮蓋了萬物的聲音,更不要說得天地之聲即天簌,導致“物”與“物性”不顯,破壞了天地自然生態(tài)。21 世紀以來,生態(tài)散文的物性描寫顯然有所突破和創(chuàng)新,萬物漸漸被推上前臺,“人”慢慢退居幕后,一種耐心傾聽的智慧逐漸出現(xiàn)。
彭家河《草》是一個關(guān)于“草”在不斷言說的文本。作者認為,盡管多年來一直是人在掌控著草,肆意地踐踏和燒毀草,“草”卻不以為意,以其獨有的性格與智慧生存繁衍,以至于遠比人類生活得長久和生命力旺盛。基于此,作者說:“草,其實是偉大的哲學家,百折不回的苦行者,甚至是鋒芒暗藏勝券在握的鋼鐵戰(zhàn)士?!薄安莸恼軐W,是它們用無數(shù)同胞生命換來的集體智慧。”而且,人類的智慧也是從草那里學來的,“的確,草的許多觀點或倡導的思想已經(jīng)深入人心,比如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堅忍不拔、安貧樂道、與世無爭……草滿腹經(jīng)綸,但從不高談闊論,四處游說,它只身體力行,奉行自己的信仰,修煉自己的境界”。當然,作者又說:“其實,草雖然面目溫順,沉默寡言,但是,它的前進從來無法抵擋?!痹诖?,“草”這個一向不為人重視甚至忽略的植物,一下子獲得了“主體性”,甚至成為比人類還有智慧的存在。
賈平凹曾感嘆,自己到山上閑逛,次數(shù)多了,看得多了,總覺得:“那些靜默的石頭變成了‘我,我則變成其中的一塊‘石頭。”他還說:“或許,應該再換一種思維,人與自然萬物的關(guān)系不僅僅是一種和諧,我們其實不一定是萬物之靈,只是普通一分子,當我們住進一所房子后,這房子也會說:我們有緣收藏了這一個人?。 北砻婵磥?,這承繼了他20 世紀80 年代的“物性”觀,但細加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在對于物性的書寫中,賈平凹已悄然實現(xiàn)了身份轉(zhuǎn)換,即由“主語”變成了“賓語”,或者更準確地說,是進行了主客體互換,而且是一種辯證的互換。比如,21 世紀以前的“丑石”,其中雖然也有天地之道,但文本的主體一直是“我”,丑石是被評價的對象,它本身沒有話語權(quán)。作品寫道:丑石原來是一塊隕石,它雖然丑,天文學家卻說:“可這正是它的美!”“它是以丑為美的?!弊髡哒境鰜肀響B(tài):“是的,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正因為它不是一般的玩石,當然不能去做墻,做臺階,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這些小玩意兒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譏諷。”他又說:“我感到自己的可恥,也感到了丑石的偉大;我甚至怨恨它這么多年竟會默默地忍受著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種不屈于誤解、寂寞的生存的偉大。”這一敘述方式特別是人對于“物性”的書寫仍是居高臨下的,人占據(jù)了話語權(quán),并自由進行評說,與后來的“靜默的石頭變成了‘我,‘我則變成其中的一塊石頭”形成鮮明對照。后者顯然將自己由“主語”變成了“賓語”,可以比“靜默的石頭”還靜默地用心傾聽。
其二,以物為師,從中悟“道”。在“人的文學觀”看來,“物”是難登大雅之堂的,至少是難以成為創(chuàng)作的主角,這也是為什么新文學以來比較注重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因此,“人物形象”成為作家全力塑造的中心,“物”至多成為一種點綴或為環(huán)境做鋪設。21 世紀前,這一局面雖然有所好轉(zhuǎn),但并沒有形成巨大聲勢,進入21 世紀這種情況大有改觀,不少生態(tài)散文將“物”作為主要描寫對象,特別是“以物為師”并從中悟道。如蔣子龍在《曇花綻放》一文中,不贊同用“曇花一現(xiàn)”貶損曇花,而是說:“正因為它的‘一現(xiàn)即逝,才更說明它清逸、珍貴、不同凡響。人活一世,能像曇花這樣轟轟烈烈地‘一現(xiàn),足矣!”“天下英雄多是‘一現(xiàn),瞬間永恒。世上還有多少終生未能開花的人生,談何‘一現(xiàn)?”這是以曇花為“師”獲得的新感悟,也是入道之見。
其三,以敬畏之心與天地自然萬物保持“齊一”。老子曾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边@其中主要闡發(fā)的是同情與憐憫,一種感同身受的同情之理解。不過,這是將情施于人的身上,比較而言,還是容易一些,畢竟人心同一。真正能將人的同情心加之于天下萬物,那就變得比較困難,特別是對于沒有生命的無機物仍能充滿友愛,那就更加困難了。21 世紀的中國生態(tài)散文在此有了較大的突破和進展,從而將“個我的愛”向“天地情懷”轉(zhuǎn)變。王劍冰在《云南筆記》中說:“哀牢山,太深厚,太崇高,太神秘,太艱難,包括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有著多種崇尚的人們?!彼终f:“樂器是那種大胡絲竹,還有阮、琴和敲打器。曲子卻是沒有聽過的老調(diào)。沉沉郁郁,滄滄桑桑,讓人立時沉靜下來,一直沉靜到歲月的深處去,沉到內(nèi)心的深處去?,F(xiàn)場的靜,越發(fā)襯出了樂曲的清,甚至一聲弦子的撥動,一聲馬尾的斷裂?!边@樣的心緒充滿敬畏,也有益于內(nèi)心,對克服人的欲望的無限膨脹,是很有意義的。
21 世紀有更多的生態(tài)散文重視天下萬物,尤其是關(guān)注點由外部開始轉(zhuǎn)向內(nèi)部,并直接進入生命深處,哪怕是那些表面看來沒有生命的無機物,作家也會有同情之理解,并獲得某些深度的參悟。這對于物性書寫和進一步開掘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也推動了生態(tài)散文不斷趨于完善和成熟。
生態(tài)散文中的天地之道
理解“天地之道”,反撥“人之道”,這是21世紀生態(tài)散文物性書寫的第三個表現(xiàn)方面。整體而言,在大千世界中有兩種存在方式:一是“人之道”,即凡事按照人的法則、人生的原則行事,于是獲得生命的感知和理解;二是“天地之道”,即超出人的視域而進入天地情懷,從而獲得一種所謂的“天啟”。如對孔子與老子加以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前者遵循的主要是“人之道”,后者則信奉“天地之道”。所以,一本《道德經(jīng)》才能突破人的理解,進入別樣的天地,“天地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這句話充滿哲學的力量。
在20 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散文中,也不乏關(guān)于“天地之道”的思考和理解,像賈平凹《丑石》即是代表;不過,進入新世紀,通過格物致知探討“天地之道”的散文明顯增多,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為博大的世界。具體來說,在以下方面比較突出,值得給予充分注意和高度重視。
關(guān)于得失問題?!疤斓刂馈迸c“人之道”是不同的,也就必須加以區(qū)分,否則就會造成生態(tài)散文的缺失和污染。從“人之道”角度看,許多不正常的成為正常的,反之,正常的則成為不正常的。這在金錢、容貌、智力等方面都有所體現(xiàn)。如聾啞人,按世俗眼光,其一定是不正常也是不幸的,必會遭受各式各樣的質(zhì)疑及其冷眼,聾啞人內(nèi)心也會形成難以修復的陰影和自卑感。然而,范曾卻說:“鈍于言說中敏于心靈?!薄跋喾吹模切﹪Z叨的、多話的、聲嘶力竭的、唾沫星子直噴的人大體思緒混亂?!薄皢渭冎械呢S富、沉默中的深思使聾啞人比較容易接近道之所在?!边@是以老莊的“天地之道”批評和反思“人之道”,提出的“寂靜世界”突破了世俗觀念,為聾啞人確立了新的坐標,這是一種更具生態(tài)意識和積極進取的健康向上的價值觀。
關(guān)于時空的思索。不少生態(tài)散文都寫到人與物,寫到變幻莫測的各種事物,但往往主要從“人”的角度賦予其內(nèi)涵甚至想象,這種方式當然也會獲得新的思考,但很難抵達天地之道。因為畢竟我們生活的地球以及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時空觀,而且會形成路徑依賴和固化思維;然而,站在不同物質(zhì)尤其是天體和宇宙的角度,就會得出不同結(jié)論,對于“物”和“物性”也會別有新解。比如,金宏達寫到人與丁香樹、人與狗,用的就是時空隔膜以及進行融通的方法。所以,作者才能在《丁香之殤》中細心傾聽樹的語言與心聲,在《忠犬希聲》中進行時空探索,試圖解開人與犬之間的密碼。作品寫道:“狗狗也有它們的語言的,可惜不能與人類的語言系統(tǒng)相通。老子云:‘大音希聲。對于人而言,狗狗是‘希聲的,懂得狗狗的人,會從‘希聲中聽得見非常豐富的意涵?!毙率兰o散文用“天之道”作為價值支撐,所以能超越“人”的成規(guī)和局限。
關(guān)于歷史和生命的追問。按照“人的文學”觀,歷史和生命是線性的,也是進化論的,所以在有限與無限、中心與邊緣、變與常等關(guān)系中很容易陷入困惑、無奈甚至纏繞。然而,如果站在更大的舞臺特別是天宇中進行思考,歷史和生命就變得豐富、博大、深厚起來,甚至帶有一種不斷超越的意向。當年的林語堂散文以“風行水上人生”的生態(tài)方式瀟灑走過一生,只不過在整個歷史文化語境中,他是個難以被人理解的異類而已。進入21 世紀,這種生態(tài)散文的物性書寫多起來。祝勇的《彩陶表里》就進入歷史深處,對人類的生命演進進行追問,還有著詩意的富麗、斑斕、灑脫。作者寫道:“天空中的飛鳥,用翅膀劃出了它與人類的界限。作為大地與天空的連接物,在人類的早期思維中,鳥成了超越現(xiàn)實的靈物,一種帶有神異色彩的生命?!边@是經(jīng)過歷史時光與日月陶冶后的生命真諦,有著更為內(nèi)在的色澤,在內(nèi)斂中將生命的心燈點亮了。
生態(tài)散文特性的神奇力量
21 世紀中國生態(tài)散文有這樣的特點:通過物性的書寫,彰顯了世界與人生的復雜圖景,也展示了人性的神秘。
首先,對已知世界與人生的重新探求和體悟,以便獲得更有價值的人生智慧。應該說,世界與人生在許多方面已被打開,生活于其間的人不斷在前人的智慧中受益,同時也在逐漸開啟自己的智慧之門。比如日與夜、生與死、時間與空間等都被歷代先哲賦予了各式各樣的智慧,后人一面須遵循前人的人生教誨,一面又要獲得新的啟示。21 世紀的生態(tài)散文在此都有不同程度的推進,從而顯示了人生智慧的經(jīng)久彌新和不斷進境。卞毓方《瀑布聲里,有命運在大笑》就是寫人們習以為常的瀑布,并從中升發(fā)出人生哲學與天地哲學。文章認為,與其說“瀑布,是水的舍生取義”,“莫如說脫胎換骨”,“見聞絕對有助于拓開心瀑,心瀑才是靈感的源泉”。江子在《七棵樹》中高揚:“真是草木有靈啊!這樣一棵有著不凡身世的樹,有著強大的不死的生命力,同時又有著某種魔性,攜帶著某種特別的信息,保持著五百年前的主人遠行的慣性?!边@種對于生命的重視、尊重、敬畏,使難以言說的物具有了精神性、神圣感和神秘性。
其次,對于“未知”世界與人生的大膽探求,從而不斷獲得新智慧和取得新進展。眾所周知,人類從蒙昧時代至今,不知經(jīng)過了多少歷史進步,其中科學發(fā)展與人文精神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如對天體的認識和醫(yī)學的進步最為明顯,否則我們很難想象,今天能乘宇宙飛船到達天宇,也不可能解決肺結(jié)核、心臟移植等難題。又如思想啟蒙和文化“軟實力”日益深入人心,如不經(jīng)過“五四”新文學和新文化運動,那也是不可想象的。再如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shù)為整個人類帶來物質(zhì)生活與精神體驗的自由,也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對于未知世界的探尋功不可沒。因為人們相信,只要不斷努力,許多未知領域都可有所創(chuàng)獲。穆濤從中國古代歷史深處挖掘出許多寶貴礦藏,在“知”中尋求“未知”,在“不知”中求知,還有大量留白——那些可以繼續(xù)研討的余地?!杜f文獻里的種子,以及優(yōu)質(zhì)土壤》就是這樣的作品,從《詩經(jīng)》里的風聲,到史與詩變?yōu)椤笆吩姟保际侨绱?。作者寫道:“古代的中國,沒有一部小說或散文能夠呈現(xiàn)如此廣大區(qū)域里人們的精神風貌,只有《詩經(jīng)》做到了,而且是沿黃河流域,循當時國家精神的主線?!对娊?jīng)》是文學作品集成,但內(nèi)核是史心,孔子以史家的出發(fā)點編輯而成這部詩集。冷靜醒世是《詩經(jīng)》的核心內(nèi)存,一個人冷靜清醒地活著,不會做糊涂事。一個時代以清醒為基調(diào),則是夯實了大時代的基礎?!边@是一個可以不斷被開發(fā)但永難掘盡的歷史富礦,其間有不少方面至今仍是個謎。
當然,新世紀二十年中國生態(tài)散文還有這樣和那樣的問題,需要今后繼續(xù)探索發(fā)展。這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散文的經(jīng)典化意識不強,許多作品過于隨意和散漫,碎片化傾向積重難返,這需要從觀念和細節(jié)上實現(xiàn)突破;第二,散文的文體意識薄弱,在強調(diào)跨學科和跨文體寫作的同時,對于散文的概念、內(nèi)涵、形式還要做出科學理解,這不僅包括一般大眾作者,著名作家和散文研究者也不例外;第三,散文的探索創(chuàng)新性不夠,在強調(diào)繼承時,萬不可陷入平庸,也不能滿足于自說自話和自我重復,這需要借鑒改革開放之初的開創(chuàng)性,進行有思想、文化、精神和智慧的深度探索,避免模式化和類型化寫作;第四,散文滯后于時代發(fā)展,特別是未能獲得散文的文化自信,更沒有與國家的戰(zhàn)略發(fā)展相結(jié)合,這必然導致散文失去讀者和長久的生命力。
某種程度上說,散文是最具社會化的文體,它應以其敏感為這個復雜多變的時代把脈,以改變當下滯后于時代的狀態(tài)。然而,萬物也好,天地大道也罷,其實都離不開“人”和“人生”,都是人生之謎的背景和支撐。如無人的存在,所有的外物及其大道都只是客觀存在。因此,如何透過天地之道來理解世界、人生及其經(jīng)緯,這是相當重要的;反過來說,只有揭開世界與人生的謎底,我們生活的天地自然和天地之道才會更加動人。
作者: 王兆勝,南昌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編審。
編輯:張玲玲 sdzll08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