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動法學類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內容中蘊藏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探討融入課程教學路徑,是推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的應有之義。本文從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三個角度,著重探討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思政元素有哪些、思政元素如何融入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日常教學三個問題,希冀為法學類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思政元素;日常教學;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3.060
法學類課程蘊藏著豐富的思政元素,由于課程門類眾多,每一門法學課程中蘊藏的思政元素又各有不同。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是法學類課程的主干課程,依托教學經驗與教學思考,厘清課程中蘊藏的思政元素,并嘗試探討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日常教學的可行性路徑,對推動法學類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為什么:《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苯逃攸c在于立德樹人,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達到立德樹人教育目的的重要舉措,課程思政是通過挖掘所有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通過思政元素融入來實現非思政課程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過程?!胺▽W類專業(yè),必須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認識,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真正落實到位。”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作為法學的分支學科,是構建法治國家所必需的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內容涉及行政權力的行使、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保護,諸多制度設計與我國基本國情、政治現實密不可分,因此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思政的內涵,是學生通過學習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基本理論知識以堅定理想信念,培育德法兼修的職業(yè)素養(yǎng),為依法行政、依法維權奠定知識和能力基礎,“發(fā)揮課程育人功能,助力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培養(yǎng)”。
二、是什么:《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有哪些
(一)堅定道路自信
學習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意義,一方面在于推動依法行政與建設法治政府,另一方面在于完善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理論體系。該課程的開設,對于學生來說直接意義就是學習法律知識、掌握行政法律規(guī)范,這是前提也是基礎;更為重要的是,還蘊含著更為深刻的目標,即推動政府依法行政與建設法治政府。而在行政法中,行政職能的履行是重要內容,具體包括國家安全、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五大職能,五大職能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五大建設息息相關、密切聯系。在學習過程中,需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二)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體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其基本原則貫穿于行政立法、執(zhí)法、司法和法治監(jiān)督各個環(huán)節(jié),是行政法價值和精神的高度概括,體現著行政法的價值取向和目標。依法行政原則是首要原則,其基本含義是依法行使行政權;行政合理性原則對行政權的行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屬于實質法治的范疇,兩項原則都體現著對于“法治”的追求。程序正當原則要求程序正義,體現對于“公正”的要求;誠信原則體現對“誠信”的追求,對于個人來說在社會關系中應講求誠信,對于國家和政府而言更應如此,有誠信才能立國、立威、立信,誠信不管對于個人、政府還是國家都至關重要;高效便民原則和監(jiān)督與救濟原則要求服務于民、保護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法律”,體現著“民主”的價值追求。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在學習這些原則時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理論規(guī)定,還需進一步領會其價值追求,內化為自己的精神追求從而指導自身行動。
(三)堅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自信
行政法的歷史發(fā)展介紹了不同時期行政法的立法情況,行政組織法的歷史沿革描述了不同時期行政組織法的相關制度和規(guī)定,“三省六部”“三公九卿”等系列官僚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行政法課程在學習很多具體制度之前首先要介紹該制度的歷史發(fā)展,學習制度歷史發(fā)展的重要意義,一方面在于可以豐富學識以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時期的制度規(guī)定,另一方面在于通過學習優(yōu)秀的法治文化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可進一步完善該制度。制度的發(fā)展還需要改革和創(chuàng)新,1982年至今八次大規(guī)模的行政體制改革、實踐中的“綜合執(zhí)法”創(chuàng)新、大部制改革及機構改革契合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最終目的是“為人民服務”、公務員是“人民的公仆”,契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重民本”的思想精華,而在行政法的學習中可以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
(四)堅定法治信仰
法治教育是行政法課程的主要任務,以“行政法現象”為研究對象,主要講授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主要包括基礎理論、行政主體、行政行為、監(jiān)督和救濟四部分內容。學習基礎理論,需引導學生把握行政法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和任務,牢固樹立法治理念,深刻把握全面依法治國的理念和內涵。行政行為體現了行政主體如何行使權力,對行政權行使的要求是依法行政、嚴格執(zhí)法,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保證公正與效率,維護行政管理秩序。有權力必有救濟,以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為主要內容構成行政監(jiān)督法律制度,告訴學生維護自身權利、解決矛盾糾紛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不能采取極端的方式激化矛盾和沖突。通過課程學習,首先,學生要有基本的法治理念,對法治原則、重要法律概念有所認知;其次,掌握行政法基本法律制度,用來指導生活實踐、解決現實問題;最后,要將課程的學習與全面依法治國相聯系,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
(五)堅定職業(yè)理想和職業(yè)道德
公務員制度在我國體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系統(tǒng)規(guī)定了公務員的權利義務、考核獎懲等實體性和程序性內容。公務員錄用的原則、條件及程序規(guī)定,綜合體現了公務員隊伍需要的是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人才,不僅要考察綜合素質和業(yè)務知識,還需有較高的道德修養(yǎng)。公務員享有權利的同時也承擔相應的義務,在權利義務的規(guī)定上義務在先權利在后,強調公務員負有義務、承擔責任,并對其進行嚴格約束和管理,要求踐行職業(yè)精神和規(guī)范。公務員的進入與退出機制,保障優(yōu)秀人才被吸納進公務員隊伍,而不合適的人退出崗位;保證公務員隊伍的新陳代謝和品質,將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的公務員留在公務員隊伍中;通過獎勵調動公務員工作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對于違法亂紀的公務員也依法懲戒、追究其法律責任。作為行使公權力的公務員,應增強職業(yè)責任感,時刻踐行職業(yè)精神和職業(yè)規(guī)范,培養(yǎng)良好的職業(yè)品格和行為習慣,遵紀守法、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公道辦事,用自己的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目標。
三、怎么辦:思政元素如何融入《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日常教學
(一)通過理論講授讓學生掌握課程思政元素基本內容
講授法是通過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進行思想教育的一種教學方法,在認真?zhèn)湔n、熟練掌握授課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講解讓學生掌握行政法課程基本的理論知識和制度,再由理論知識延伸到思想教育。如行政法的第一堂課首先要對緒論部分進行講授,學習完理論內容之后要讓學生明白行政法的學習蘊含的深刻意義即推動依法行政與建設法治政府;而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研究將引領國家機構改革的深化,進一步促進中國法治政府建設。講授法以語言傳遞為主,在教學中應用廣泛,通常與其他教學方法結合使用,其以最為直接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通過講授指明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從而達到育人目的。
(二)通過任務驅動讓學生探究課程思政元素核心要義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學生主動地進行探究式的學習,而不是教師直接告訴問題的答案。在課程講授前先拋出相關任務、問題,以此為線索進行課程內容的學習,如在學習“行政訴訟管轄內容”時,首先以簡短案例或習題的方式提出問題——哪個法院對本案有管轄權?學生帶著問題探究學習行政訴訟管轄的課程內容,最終對問題做出解答。通過任務驅動學生主動學習,使其牢固掌握相關法律制度的基本規(guī)定,培養(yǎng)知法用法、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通過啟發(fā)思考讓學生感悟課程思政元素價值含義
啟發(fā)式教學法的核心是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引導其主動思考。如在學習“誠信原則”時,通過分享關于誠信的歷史典故、小故事、成語等讓學生體會誠信的重要性,引導他們思考“不講誠信,會怎么樣”,從而體會誠信的重要性。在學習“行政職能設置”時,引導學生思考“國家安全職能為什么是首要職能”,體會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通過學習“總體國家安全觀”、國家安全教育日等課程內容及國家安全教育公益視頻的播放,加深他們對國家安全問題的認識,進一步培養(yǎng)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
(四)通過案例實踐讓學生體會課程思政元素現實意義
案例教學法以案例為基礎,在課堂理論學習中引入典型案例,以理論支撐案例,用案例鞏固理論,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加深對知識的學習和對思政元素的把握。如在學習“程序正當原則”時,引入指導性案例“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拒絕頒發(fā)畢業(yè)證、學位證案”,在課前安排學生自行查閱資料、檢索并閱讀案例,要求他們掌握基本案情和裁判結果;在課堂教學中就該案例的爭議問題進行討論、分析,由分析結果和裁判理由來進一步鞏固對程序正當原則的理論學習;通過案例閱讀和分析討論,學生能夠切實地感受到程序的價值和意義,進而深刻理解和體會程序正義的重要性。行政法課程的學習案例必不可少,司法實踐中涌現出的典型案例為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課程學習結合司法實踐案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為以后依法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結語
可見,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內容包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等內容的核心價值取向,這些價值取向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并高度統(tǒng)一,是課程內容蘊藏的豐富思政元素。挖掘課程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充分發(fā)揮其育人效能,是推進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思政建設、落實法學類課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2020-6-1)[2023-8-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馬懷德.法學類專業(yè)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22(6):7-9+34.
[3]閔凡群,李文玲.課程思政視野下法學專業(yè)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以“行政法學”課程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22,8(22):67-70.
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一般課題,項目名稱: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構研究(項目編號:GS[2023]GHB1371)
柴寶紅(1994.10-),女,漢族,甘肅康縣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憲法與行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