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二、教學分析與對策
分數的意義是小學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一個難點,幾個版本的教材編寫都采用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的方式,把分數放在多個階段進行教學,以分散知識難點。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分數的教學安排在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三年級上冊,主要內容有分數的初步認識、簡單計算和簡單應用,重在給學生建立分數的初步表象;第二階段是在五年級下冊,進一步學習分數的意義,主要內容有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真分數和假分數,意在通過學習讓學生對分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從整體上看,這兩個階段的分數教學,是采用逐步深入、進階推進的方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但在其中的某些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還顯得比較跳躍,就需要教師靈活地處理教材,適當加強知識之間的銜接,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分數的意義。
(一)在教學“分數的實際應用”前,加強同一個分數表示數量和關系的銜接
教學過程:三年級“初步認識分數的意義”是從認識表示兩個量之間的關系開始的,先認識幾分之一:一個月餅的[12]和[14]、一個圓的[13]、一個長方形的[15],像這樣的數,就叫做分數;再認識幾分之幾:分別認識一張紙的[14]、[24]和[34],接著認識一根彩條的[310]和[710]。在教學分數的簡單應用時,先剪出一張紙的[14],然后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1份(2個)是蘋果總數的[13],2份(4個)是蘋果總數的[23]。
分析:從教材的編排上可以看出,在認識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時,都是以一個數量為單位“1”的,但在教學分數的應用時,是把多個數量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看作單位“1”。教材上是從一張紙的[14],直接過渡到多個物體的幾分之幾,這樣的過程就顯得有些跳躍,因為在前面學習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時,學生雖然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了一個月餅的[12]和[14]、一個圓的[13]、一張紙的[34]、一根彩條的[710],但實際上,因為上述分數單位“1”都是一個物體,而一個物體的幾分之幾與幾分之幾個物體在數量上是相等的。所以,學生雖然說的是一個物體的幾分之幾,但是他們的思維還只停留在[12]個月餅、[13]個圓、[34]張紙、[710]根彩條這樣的具體數量認知階段,這樣,到了教學分數的實際應用時,突然要認識多個數量為單位“1”的幾分之幾,就顯得有些跳躍。
改進策略:加強從一個物體到多個物體時同一個分數所表示意義的銜接。在教學分數的應用時,教師可以從最簡單的分數[12]入手,從表示一個物體的[12],到多個物體的[12],讓學生從本質上認識分數的意義。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用圖形表示[12]的含義,學生就會圈畫出這些圖形(如圖1)。此時,學生畫出的[12],都是表示一個物體的[12]。教師再出示12個圓后問:你能畫出這些圓的[12]嗎?它的[13]、[14]、[23],又該怎樣畫呢?學生畫出這樣的圖(如圖2)。
經過這樣的比較和銜接,學生對[12]的認識,就從同一個物體的[12],過渡到多個物體組成的整體的[12],從而認識到了[12]的本質含義,突破了“[12]就是[12]個”這樣的狹隘認知。有了這樣的銜接,學生再來認識多個物體的幾分之幾就更自然了。
(二)在教學“分數意義”時,加強單位“1”表示離散量和連續(xù)量的銜接
教學過程:在分數學習的第二個階段,要突破的難點是,把多個物體看作一個整體,認識它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借助直觀圖形,大部分學生還是能較準確地圈畫出如圖3中分數所對應的物體個數的,因為圖3中是12顆糖,很直觀。但是,在教學中,不管是在教材中,還是在教師自己編的題目中,大都是以這樣直觀的離散量為單位“1”的,學生通過圈畫的方式,能一目了然地呈現每份糖的數量。但是,對于12升水、5升油、20米繩子這種以連續(xù)量為單位“1”的情況,學生接觸的機會較少,掌握得不是很好。
分析:在多個離散量表示單位“1”時,因為數據不是太大,經過平均分后,學生圈出的個數,幾分之一是幾個,幾分之幾是幾個,一眼就看出來了,不需要計算,思考的過程不夠充分。而在連續(xù)量表示的單位“1”中,學生平均分后,還需要先計算,再標出每份量和幾份量分別是多少,學生就有一個較完整的思考和計算過程,從而加深了對分數的理解。
改進策略:在學生掌握了這種直觀的、以離散量為單位“1”的基礎上,可以過渡到以12升水、20米繩子、30平方米這種以連續(xù)量為單位“1”的情況,以便讓學生更準確、更全面地理解分數的本質。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畫出表示整個的線段圖、矩形圖,再把它平均分,表示出分數的意義,還要讓學生標出每一部分具體的數量是多少。這樣,學生就更能切身體會到平均分的過程,體驗分數的意義的完整建構過程。
(三)在學習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時,加強分數與整數除法、小數除法的銜接
教學過程:教材上直接出示了兩個例題:1.把1個月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多少個?2.把3個月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多少個?通過直觀圖,先引導學生列出兩個算式來計算:1÷4=[14](個),3÷4=[34](個)。再讓學生觀察這類式子的共同特點,發(fā)現分數與除法相比較,分數的分子相當于除法中的被除數,分母相當于除法中的除數,分數線相當于除號。
分析:上述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只停留在比較表層的觀察與找規(guī)律學習階段,學生對于為什么要學習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分數與除法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關系體會不到位。實際上,在教學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之前,學生已經能用整數或小數來表示除法的商,當除得的商是位數比較多的小數或是循環(huán)小數時,這樣表示的商就不夠簡潔。比如,在“把4塊餅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塊”中,商是一個循環(huán)節(jié)有6位的小數,此時一般就采用保留兩位小數的方法來表示它的商,計算很麻煩,還不精確。而在學習分數的意義之后,就可以用分數[47]來表示這個除法算式的商,這樣就很簡潔、方便。另外,學生在做這道題時,還會出現[14]、[74]這樣的錯誤答案,說明學了分數之后,學生把除法的意義都弄混淆了。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熟知的整數除法入手,幫助他們準確地建立除法模型,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系。
改進策略:加強分數與整數除法、小數除法之間的銜接。教師出示問題:把14塊餅平均分給7個人,每個人得幾塊?把7塊餅平均分給7個人,每個人分得幾塊?學生分別列式問題:14÷7=2(塊),7÷7=1(塊)。
教師再出示問題:把3塊餅平均分給7個人,每個人分得幾塊?
由于有前面整數除法的鋪墊,學生很快列出算式:3÷7。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按照以前學過的方法列除法豎式計算,學生就能感覺到,如果用小數表示計算的結果,會很煩瑣。此時再引導學生畫圖,讓學生嘗試用分數來表示商。學生就能畫出如圖4所示的圖。從圖4可以看出,陰影部分就是[37]塊餅,也就是3÷7=[37](塊)。與前面用小數表示除得的商相比,用分數表示的商非常簡潔,這樣學生就深刻體會到了用分數表示商的好處和價值,能更好地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分數的教學是個難點,需要教師讀懂教材,活用教材,加強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銜接,引導學生聯結已有的知識經驗,深刻地理解分數的意義。
(作者單位: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qū)公園東小學 江西省南昌市鐵路第一學校教育集團鐵路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