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雙視角”,指的是讀者視角與作者視角,即語言發(fā)出者視角與語言感受者視角。語言文字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在社會交往中,交際要靠信息交換來實現(xiàn)。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旨在讓學生精準表達交際信息,以實現(xiàn)成功交際。
一、“雙視角”審視教學,轉(zhuǎn)變教學思維
長期以來,人們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閱讀方法中受到啟發(fā),認為“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關鍵。但值得注意的是,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讀不能等同于表達或替代表達。當前,部分語文課以讀代教、以讀代講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不少教師認為“學生讀熟了就弄懂了”“學生讀熟了就沒問題了”。雖然語文課程提倡“多讀多悟”,但不少教師仍只愿把“讀”擺在重要位置,在“悟”上不愿多花時間,因為“悟”往往是悄無聲息的,是無法顯性呈現(xiàn)的。然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在閱讀和寫作教學中,“悟”是必不可少的,是不能缺席的。
“鸚鵡學舌式”的寫作教學,使學生很樂意在抄寫、仿寫、背誦層面找出路。這些純粹的技法式寫作教學很受師生歡迎。其原因有二:一是它具有可操作性,即使生搬硬套,也可以看到直觀效果;二是它具有簡便性,簡單易學,一學能用。但長此以往,學生學起來乏味,教師教起來枯燥。語言文字作為交際工具,文字與言語只是淺層外殼,其核心是表情達意,而“如何引導學生準確地表情達意”在技法式寫作教學中恰恰容易被忽視。
寫作是“因情生文”還是“造文作情”?答案是毋庸置疑的。部分教師之所以鼓勵學生進行“依葫蘆畫瓢式”的仿寫、謄抄,是因為其教學思路還停留在滿足應試需要上,沒有真正關注寫作的交際需求,沒有關注到閱讀與寫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關系。閱讀時,學生處于讀者視角;寫作時,學生處于作者視角。而“雙視角”審視教學,即引導學生換位思考:閱讀時,從讀者視角與作者視角關注文本;寫作時,從作者視角提煉表達要點,從讀者視角豐富補充,以突破閱讀與寫作教學的難點和困境。
教師應甘當“潛水員”,不露痕跡地游走于教材(作者)與學生之間。教學如花樣游泳,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就是水面上的展示過程,這是看得見的教學“明線”;教師的潛心指導如同水下的力量支撐,這是不宜外現(xiàn)的“暗線”。當教師直接參與本應由學生完成的活動時,就犯了“包辦代替”的錯誤。而“雙視角”審視下的語文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更好地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二、“雙視角”審視閱讀與寫作,達成多層面深度融合
在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分離,讀寫孤立”現(xiàn)象較為普遍,這也是學生覺得“閱讀不易、寫作艱難”的主要原因。“語文即生活,生活有語文”并未在教學中得到體現(xiàn),教學脫離學情基礎,自然就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熱情、學習興趣受到影響。“雙視角”審視閱讀與寫作教學,旨在實現(xiàn)多層面、多維度的融合教學。
(一)“雙視角”審視閱讀教學,促進教讀融合
不少語文課存在拖堂的情況,原因何在?通過大量課例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在教學中的“明暗線”錯位,也就是教師不愿意當“潛水員”,自己做得多,學生實踐少。以朗讀教學為例,部分教師在朗讀示范、重點講解、學生練讀后發(fā)問:“同學們,你們的朗讀很到位,我也想讀,可以嗎?”這一教學行為初衷是好的,是希望學生強化所學。但殊不知,在教師反復示范的過程中,朗讀的主體漸漸由學生變?yōu)榻處?,這便是本末倒置、明暗線錯位了。有時,教師希望面面俱到,卻面面難到,而簡潔明確的教學指令、精準到位的點評指導,才是課堂教學效率、學生學習效果提高的關鍵。學生朗讀到位,教師即時給予肯定評價;學生朗讀不夠準確,教師可以在學生表現(xiàn)不到位的地方具體點評或示范;學生朗讀錯誤太多時,教師可以進行全方位示范。在“雙視角”審視下,教師要重點關注的是,從讀者視角看,學生是否把句子讀準、讀順,是否在朗讀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從作者視角看,學生朗讀時的音高、音長、音調(diào)是否與作者表達的情感相吻合。教師要讓學生從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以促進教讀融合。
(二)“雙視角”審視寫作表達,促進讀寫融合
當前的寫作教學,通常從教師需求出發(fā),學生處于被動寫作狀態(tài),常常是“無話可說,無情可表”。從學生視角看,他們常常認為,作文是教師要求寫的,不是自己想寫的,自然免不了無病呻吟。面對這一寫作教學的常態(tài)化問題,教師該如何解決呢?筆者認為,在學生的認知中,“教師要我寫”與“我能否寫好”是關鍵的矛盾沖突,教師應按照“寫什么—怎么寫—如何根據(jù)要求寫”的邏輯,幫助學生建立表達意識,明確寫作路徑。
解決學生“寫什么”的問題,讓學生抒發(fā)真情實感,就應從學生日常生活出發(fā),尋找突破口。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悉心觀察生活,引導學生探尋寫作的本質(zhì)——表達。語文課程的核心是交流表達,要讓學生從敢于表達到善于表達,尋找與其日常生活、所思所想相契合的表達內(nèi)容,是教學的關鍵。簡而言之,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細節(jié)、留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積累寫作素材。寫作素材的積累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根據(jù)直接經(jīng)驗,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錄下來;二是通過間接經(jīng)驗,即閱讀符合學段特征的優(yōu)質(zhì)讀物,從文字中生發(fā)感想,汲取智慧。此外,教師還可以設置“心愿墻”“讀書角”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表達氛圍。
學生有了表達意愿后,教師可以通過“雙視角”審視學生的表達內(nèi)容,使學生的表達更豐富、合理、有邏輯。如某一班級的“心愿墻”上張貼了不少學生的想法,學生甲寫道:“我希望媽媽能考到贛州來工作。”學生乙寫道:“希望日本不要將核污水排到海里?!蓖高^這兩名學生的表達,我們可以感知他們的內(nèi)心愿望:學生甲的愿望來自對家庭的關注,學生乙的愿望是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這是作者視角表達出來的“情”。我們不妨換位至讀者視角,即從讀者層面理解內(nèi)容,透過學生甲的表達,讀者不由會產(chǎn)生一些疑問:你的媽媽現(xiàn)在在哪兒工作呢?為什么要通過“考”的形式才能來贛州工作呢?她從事什么工作呢?同理,學生乙的表達也會讓讀者產(chǎn)生系列問題:日本排核污水到海里有什么危害?有什么辦法讓日本不排核污水到海里呢?這些都是讀者希望知道的內(nèi)容。
從以上案例不難發(fā)現(xiàn),作文是“因情而生”,寫作就是表達,表達準確比表達華麗更重要。準確表達是作者與讀者共同的需要,有了準確表達才能確保表情達意通暢。修改是促進表達通暢的辦法之一,而充實內(nèi)容、反復修改的過程就是“雙視角”換位思考的過程,也是尊重讀者的過程。所以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說的正是反復錘煉語言的艱辛與讀后情感共振的滿足。所以,“雙視角”審視寫作表達,有助于學生情感表達更充分、更具體,更讓人產(chǎn)生共鳴。
“雙視角”審視下的閱讀教學、寫作教學,能讓學生思維更活躍,視野更開闊,讓教學更具效果?!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gòu)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的綜合體現(xiàn)?!睂ⅰ半p視角”審視引入語文課堂教學,能讓學生進行全面、有意義的交流,讓學生的思維實現(xiàn)真正的碰撞,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qū)教育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