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實施強調進一步關注學生的經驗,加強書本知識與生活的相互聯系。可見,引導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促進二者的交匯,已經成為新課改中的重要策略和變革亮點。我們認為語文教學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和認知規(guī)律,根據學生語言習得的具體環(huán)境,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思想文化素質為終極關懷,站在時代的高度引進生活的活水,創(chuàng)造性地扎扎實實地對學生進行語言和思維訓練。為此,我們在明確了語文學科基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性質決定了語文素質教育基本任務的前提下,密切聯系生活體驗,將字詞句篇的語文知識教學和讀寫聽說的語文能力訓練有機統(tǒng)一起來,把與其密切相關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和學科人文價值的實現結合起來,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為他們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鋪平道路。
聯系生活教學是社會、時代的需求。語文是社會的產物、生活的反映、交際的工具。當今世界,經濟、科技的發(fā)展,極大地增加了社會的信息量,傳播媒體的多樣化要求人們吸收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也要大大提高,作為信息載體和人們交際工具的語言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這就要求語文更加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需要。
聯系生活教學歷來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葉圣陶說:“語文是工具……,著眼在鞏固學生的記憶固然有其必要,可是尤其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如何啟發(fā)學生把所學的應用到實際生活的各方面去。”于漪先生認為:“語文學科是一門開放的學科,語文與生活同在,應用性極強,學科教學中有生活活水的流淌,就能創(chuàng)造出多種多樣教學方法,開辟提高語文質量的有效途徑?!?/p>
現代心理學人本主義學派認為,學習是發(fā)揮潛能,實現自我需要的過程,而環(huán)境則是限制和促進潛能發(fā)揮的條件,其作用在于容許人或幫助人實現潛能。在語文教學中,把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生活對語文的需要同知識的教學聯系起來,就能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把死的語言文字的學習變成有意義的活生生的生活體驗,建構新知,進行創(chuàng)造。這正是教育家們強調“知行合一”的心理學基礎。
在“語文學習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的原則指導下,在兒童語言習得過程的啟迪下,我們把課堂當成語文學習的生活,把課堂外的生活當成語文學習的課堂。一方面,擴大學生的生活空間,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參加社會勞動、交往、旅游,感受語文的具體環(huán)境、文化氛圍,開闊視野、拓展思維空間;一方面勉勵學生坐下來,學好功課并擴大閱讀面,豐富儲藏量,使發(fā)展的基礎更加厚實。讀書越多,歷事越廣,生活體驗越豐,思維越廣闊、靈敏,課堂效率越高,素質提高越快。
教學面臨的是一個個內心世界豐富的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個性發(fā)展、主動性發(fā)揮的促進者,是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原認知結構之間的銜接者、組織者、指導者。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生活,關注他們的情感、意志、性格、志趣,引領學生把學習當作生命活動的需要去體驗,并內化為素質,從而學會關注生活,學會表達,學會創(chuàng)造。
聯系生活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挖掘每一篇選文或語段中的生活內涵,尋找將生活納入課堂或把學生引向生活的契機、途徑,作好對接。
首先選好角度,把生活切入課堂教學,讓學生結合體驗、感知作品的內容、情感,尋找感覺,進入角色。學習《背影》時,教師先誘發(fā)學生回憶風雨中父母送自己上學的情景——當時的環(huán)境,父母親的表情言行,把那種細節(jié)當堂描述出來,這一下子就使學生沉浸在父母對子女愛的氛圍中。然后,切入教學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把自己當成作品中的角色,領悟其中的情感,教師又把車站送別時描寫背影的動詞:蹣跚、探、攀、縮、傾找出來,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景、情,接著把道具和演員請上場,再現那種場景,這樣,強烈地刺激了學生的感官和情感,強化了感悟。
其次對照比較,把課堂教學帶進生活。《中國石拱橋》在介紹趙州橋的特點時從四個方面安排說明,如何理解這種說明順序呢?恰巧,學校附近有座橋類似趙州橋,教師帶領學生進行了實景教學。通過從遠到近,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教師再啟發(fā)學生:全橋最重要的結構是什么?與其他石拱橋相比,它突出的特點是什么?作為車馬人舟行走的橋應首重結構堅固,還是把形式美放在第一位?學生頓時醒悟過來,原來課文是依從整體到局部,從主要到次要的順序安排材料的,突出了主要特點。趁熱打鐵,要求學生把眼前的橋同趙州橋作一比較,回到學校寫一篇說明文。學生的研究勁頭被調動起來了,對橋的外貌作了觀察,對長寬高作了測量,還驚喜地發(fā)現了與趙州橋的不同,此橋“大拱的兩肩上各有一個小拱”、“拱圈的設計同趙州橋完全相同”、“想不到平常走過絲毫不奇的石橋竟有那么多的學問,環(huán)境是那么美”。教師看到學生的興奮勁,知道他們比較透徹地理解了課文,學得了知識,學會了比較思維。不過學習還不能就此打住,必須讓學生感受到民族文化底蘊,還要讓他們學會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在總結時,教師給學生幾點啟發(fā):為什么我國石拱橋能取得如此輝煌成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國度你有何感受?要與時俱進去建設和發(fā)展我們民族新文化,就像這座橋,它能適應現代化交通事業(yè)的發(fā)展嗎?一個高潮接著一個高潮,學生們紛紛議論開了。
可見,生活與語文教學密切相聯,既是讀寫聽說訓練的切入口,也是讀寫聽說訓練的手段、目的和歸宿。它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它豐富了學習生活,它是知識與思維發(fā)展的催化劑,它是德育和美育的沃土。實踐證明,觀察感知——積累再現——切入教學的生活教學法是能適應學生生活,體現語文學習特點的行之有效的語文素質教育方法。正所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劉德龍江蘇徐州賈汪區(qū)江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