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夢玲 張建華
摘 要:當下,各高校、領域的課程思政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果,為檔案保護技術課程思政提供了建設與發(fā)展的基礎。作為一門兼具歷史學、理學、藝術學等知識的綜合性課程,目前檔案保護技術課程的思政建設已取得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以蘇州大學的檔案保護技術課程為例,從教學目標、課程內容、考核方式等方面來探討該門課程的思政建設路徑,并提出課程思政元素應該包括本?;虍?shù)卦兀源嗽鰪妼W生的校園自豪感和地區(qū)自信心。該課程在蘇州大學已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未來將通過與當?shù)仄笫聵I(yè)單位合作、與同行互動研討、共建檔案保護課程思政團隊等方式進行區(qū)域文化的共研共享,加強地區(qū)文化在課程思政中的融入。
關鍵詞:課程思政;地區(qū)文化;檔案保護
引言
在2016年12月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2018年9月的全國教育大會、2019年3月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等多次會議中提出各類課程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必要性。基于此指示精神,2019年8月印發(fā)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2020年5月印發(fā)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各地各校隨后也相繼出臺了相應的實施方案。2021年11月,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指導下,面向各地各高校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培訓。為通過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方式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正在全面推進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檔案保護技術是一門研究檔案制成材料并有針對性地進行預防性保護和搶救性修復研究的綜合性課程。目前,它雖然還未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但其作為一個學科專業(yè)方向,兼具歷史學、理學、藝術學等專業(yè)課程的知識,特別強調材料與環(huán)境、自然與人文、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融合。在現(xiàn)有研究中,多位學者[1][2]在對檔案學專業(yè)、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的課程思政建設進行討論時提到檔案保護技術課程的部分思政元素,或圍繞檔案保護技術課程的思政元素進行了深入挖掘與探討[3][4][5]。由此可見,現(xiàn)有研究已對檔案保護技術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和思政建設等進行討論,但尚未有學者提出在該課程思政建設中融入地區(qū)文化因素。目前,我國高校中的課程思政建設已取得一定成績,但對于課程內容具體廣泛性、復雜性與多元性以及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密切相關的檔案保護技術課程,其思政建設還存在不足之處。
1 我國檔案保護技術課程思政建設現(xiàn)狀與問題
1.1 我國檔案保護技術課程思政建設現(xiàn)狀
目前,全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正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緊緊圍繞教師、課程、教學三個關鍵要素,落實到各大高校、各個學科專業(yè)教學的理念、原則、路徑、方法、內容、評價等每個環(huán)節(jié)。經調查,全國現(xiàn)有33所高等院校在本科階段開設有檔案保護技術相關課程(包括檔案保護修復、古籍保護修復、書畫修復裝裱等課程,如表1所示)。截至2022年12月,筆者對這33所院校及開設檔案保護技術課的學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情況進行調研發(fā)現(xiàn),所有高校和學院都已開展一系列相關活動,主要包括:開展課程思政專題網絡培訓、教學能力培訓、教學研討活動、經驗交流會、課程比賽或展示、專題講座、主題論壇等,且大多覆蓋高等院校中的所有學院教師。
綜上,目前開設檔案保護技術相關課程的各高等院校都在通過各種方式有效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整體凸顯了全國性、全校性和多學科、多機構聯(lián)合開展的特征。在此“大思政”的背景下,有利于檔案保護技術課程開設學院與其他高校、當?shù)夭┪镳^的文物保護修復部門、圖書館的古籍保護修復部門、檔案館的檔案保護修復部門、相關企業(yè)等合作推進思政建設理論研究與實踐,有助于該門綜合性課程借鑒融合文化遺產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植物學、微生物學、建筑學等相關專業(yè)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實現(xiàn)本課程思政建設的全方面開展。
1.2 目前檔案保護技術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方面,截至2022年12月,筆者對表1中33所高校在近三年的課程思政建設優(yōu)秀案例或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進行了檢索,只在南京藝術學院找到“書畫修復”一門示范課程。由此可見,目前對檔案保護技術相關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展示成果還不夠突出。另一方面,從當前的專業(yè)課程設置情況來看,檔案保護技術所屬的學科專業(yè)并不唯一。圖1所示的33所開設有檔案保護技術相關課程的高等院校中,29所在檔案學專業(yè)下開設有檔案或檔案保護技術課程[6](中山大學的檔案學和圖書館學專業(yè)都開設有檔案保護與修復課程),3所藝術(美術)學院在文化遺產學或文物修復專業(yè)下開設有書畫或古籍修復裝裱課程[7],另外,金陵科技學院的古典文獻學專業(yè)開設有古籍保護與修復相關課程。由于所依附的學科不同,該課程所教授的內容也各有側重,或以檔案文獻的保護為主,或側重相關的歷史研究,或主要圍繞美術學方向等[8]?!陡叩葘W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歷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不同專業(yè)的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不同要求,這意味著檔案保護技術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具有多元性、復雜性、綜合性的特點。另外,該課程是在研究檔案所用材料以及外界環(huán)境對檔案材料影響的基礎上,探討不同地區(qū)檔案保護與修復的方法。因此,在對該門課程進行思政研究時,要結合所屬專業(yè)、學科、學院、學校以及地區(qū)的特點進行差異化、特色化的課程思政教育呈現(xiàn)。從目前的現(xiàn)狀來看,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地區(qū)特色和文化融入程度較低。
2 蘇州大學檔案保護技術課程思政建設案例
1983年,蘇州大學設立檔案學專業(yè),并面向該專業(yè)本科生開設了檔案保護技術課程。該門課程自開設之日起就一直注重把握理論邏輯、實踐邏輯與情感邏輯的三位一體。近年來,學校對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視與推進,使得該門課程的優(yōu)勢與特點更為突出。圍繞課程思政所要求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目標,將檔案保護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劃分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價值觀目標,即從課程設計之初就牢牢把握好該課程的思想政治和價值方向。
2.1 地區(qū)特色與時代精神豐富思政元素
檔案保護技術作為大類基礎課程,由理論和實驗兩部分組成。課程主要內容及由各塊內容中的某個知識點所引申的部分思政元素如圖2所示。此外,檔案保護工作要點和現(xiàn)階段的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工作有諸多相似之處,如以定期多次檢測保護對象實現(xiàn)預防目的為主;出現(xiàn)可疑對象或確診病例要進行隔離觀察或治療等。通過將課程內容與思政要素以及我國疫情防控工作中體現(xiàn)出的抗疫精神相結合,本課程想要達到以下效果: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對防疫、抗疫精神的理解加深對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認識,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讓學生感受到人文關懷,同時培養(yǎng)學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職業(yè)道德。
鑒于本課程教學的價值觀目標包括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這不僅要求將我國古代的傳統(tǒng)文化要素與課程內容相融合,更要在其中融入蘇州當?shù)?,甚至是蘇州大學的文化元素,形成地區(qū)自信、蘇大自信。2021年,我院開設的《吳文化的精神傳承》入選首批省級課程思政建設示范課程,“立足區(qū)域·傳承文化:蘇州大學吳文化史教學團隊‘課程思政和師德師風建設實踐”成為2021年蘇州大學師德建設優(yōu)秀案例,證明了地區(qū)特色文化挖掘與開發(fā)在思政教育建設中的重要意義,同時也為檔案保護技術課程中相關蘇州特色元素的融入提供了可能與依據。與該門課程內容相關的部分蘇州元素如表2所示。
2.2 理論學習與實驗探索助力思政學習
為了貫徹課程思政教育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路徑,實現(xiàn)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塑造學生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的目標,檔案保護技術課程的考核除了期中、期末書面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以外,學生在實驗課程中的態(tài)度、操作和成果占比20%,另外,與檔案保護技術相關的創(chuàng)新作業(yè)占比30%。這樣既能夠考察學生對該門課程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的掌握情況,又能將學生的特長與專業(yè)課程相結合,挖掘學生在藝術、設計、新媒體運用等各方面的才能,培養(yǎng)學生不斷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2.3 傳統(tǒng)教學與新興科技賦能思政內容
為了貫徹課程思政教育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路徑,完成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塑造學生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的任務,檔案保護技術課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利用全媒體技術制作數(shù)字化形式的檔案保護技術課程宣傳視頻(如圖3所示)。這有利于將學生的興趣、特長與專業(yè)課程相結合,挖掘學生在藝術、設計、新媒體運用等各方面的才能,培養(yǎng)學生不斷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在遵循理論邏輯、實踐邏輯與情感邏輯相統(tǒng)一的基礎上,蘇州大學面向本科生的檔案保護技術課程通過授課教師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已成為所在專業(yè)中的特色課。通過對學生的課程評價和反饋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在對教學總體情況的滿意度方面,62.5%的學生表示很滿意,26.79%的學生表示滿意。在對教學內容和方式的滿意度方面,以5分矩陣量表來表示,56位學生在“蘇州本地元素融合”方面的滿意度平均分為4.6072分;在“人文情懷融入”方面的滿意度平均分為4.6070分;在“思政元素添加”方面的滿意度平均分為4.3746分;在“創(chuàng)新思維與能力鍛煉”方面的滿意度平均分為4.3034分;在“理論知識講授”和“實驗技能教授”方面的滿意度平均分分別為4.3145分和4.5177分。
結束語
蘇繡中的“雙面繡”可視為蘇州的一張城市名片,即在一幅作品空間中繡出兩個不同的平面圖案。課程思政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要繡出教書與育人兩個方面完美融合的“雙面繡”。蘇州大學檔案保護技術課程通過自開設以來的不斷摸索與改進,已逐漸形成自身的特色。其一貫追求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相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注重當?shù)靥厣c蘇州文化的融入,在“大思政”的背景下更顯優(yōu)勢。為進一步打造出獨具特色的課程思政“雙面繡”,該門課程今后的發(fā)展方向為:一是要加強與蘇州博物館、蘇州絲綢博物館、蘇州中國絲綢檔案館等校外單位的合作,以實際參觀修復部門實驗室的經歷讓學生感受踏實、認真、耐心、細心的 職業(yè)道德與職業(yè)素養(yǎng),近距離了解檔案保護與修復工作開展的流程,加強理論聯(lián)系實際,共同體驗蘇州文化;二是要與本院、本?;蛐M饨處?,如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的吳文化史教學團隊進行互動研討,形成同行互助、團隊合作的研究方式,共同促進區(qū)域文化的共研與共享;三是要組建檔案保護課程思政團隊,通過收集并記錄不同院校有關該門課程的思政教學案例,形成可開放共享的檔案保護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
參考文獻
[1]徐擁軍,熊文景. 檔案學專業(yè)融入“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路探析[J]. 檔案學通訊,2021(2):20-25.
[2]王小云,陳淑華,姚婷婷,等.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本科“課程思政”建設的難點、責任與路徑[J]. 檔案學通訊,2021(2):26-34.
[3]戴旸,葉青. 檔案保護技術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教學實施[J]. 焦作大學學報,2021,35(2):117-120.
[4]王敏. 文物保護及修復材料課程建設初探——以紙質文物保護課程為例[J]. 黑龍江科學,2020,11(15):12-14.
[5]歐秀花,張睿祥. 課程思政視域下“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課程改革探索[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1):10-12.
[6]霍艷芳,范瓏瀚.《檔案保護技術學》實踐教學方法改進與學生應用能力培養(yǎng)的思考——以山東大學為例[J]. 山西檔案,2021(1):160-167.
[7]何禎. 我國檔案保護與修復教育現(xiàn)狀及特點剖析[J]. 圖書館,2013(6):92-94.
[8]董柳池. 中國檔案文獻修復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 沈陽:遼寧大學,2017.
作者簡介:蔡夢玲(1992.8—),女,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博士,蘇州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檔案保護與修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張建華,男,蘇州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檔案保護與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