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qū)精勤中心幼兒園 張迎春
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缺乏與同齡人玩耍的經驗積累,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較重,不利于人際交往能力的發(fā)展。為了提升幼兒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教師結合幼兒對互動性活動有特殊參與興趣的心理特點,適時推出具有合作性、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活動,為幼兒創(chuàng)造更多互動機會,讓幼兒在廣泛的互動中積累合作經驗?;踊顒拥倪m時開展,能夠為幼兒提供更多表現機會,鍛煉幼兒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實踐能力。
合作活動資源豐富,教師具備學情調研意識,對幼兒的合作能力基礎有理性判斷,針對性篩選、整合合作活動內容,推出契合性更高的合作活動,讓幼兒在實踐性、開放性、互動性的合作活動情境中,積累合作經驗,歷練合作水平。
幼兒園有相應的幼兒行為規(guī)范管理制度,教師圍繞幼兒一日生活的學習、生活,展開對應活動設計,創(chuàng)造多重互動機會,引導幼兒學習與他人和平相處,并在課程游戲化建設時,組織更多互動性游戲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經歷與他人交流、配合、協(xié)作等鍛煉,引導幼兒探索與不同人相處的方式。幼兒對游戲有特殊參與興趣,能夠有效調動他們的參與效度,提升訓練效果。
教師在幼兒的常規(guī)管理中,適當滲透合作內容,有利于幼兒對合作概念的理解。如在生活自理方面,幼兒穿脫衣服時系扣子、拉拉鏈、系帶子等操作,往往不能獨立完成,如果有他人幫助,將大幅提升操作效率。幼兒的自理能力存在一定差異,部分幼兒的自理能力相對較弱,無法獨立完成許多事情,教師留意觀察,引導其他幼兒主動參與幫助行動,讓互助成為常態(tài)化行為。教師倡導幼兒互相幫助,肯定助人為樂的精神,對主動幫助別人的幼兒給予小紅花貼紙獎勵,幼兒的好勝心強,這樣的獎勵政策能夠有效起到激勵作用,培養(yǎng)幼兒主動幫助他人的意識。在學習方面,教師將幼兒劃分為不同的小組,便于參與互動性實踐活動,布設小組合作任務。幼兒在小組內承擔一定的責任和任務,只有通過小組協(xié)作才能完成合作任務,自然形成合作契機。
幼兒的學習、生活都需要與他人互動,產生互動就是合作的契機,教師針對幼兒的活動實際,探尋適合的切入點,融入合作內容,組織幼兒參與多元化的合作互動,幫助幼兒建立遇到解決不了問題尋求他人的幫助和主動幫助他人的協(xié)作意識。教師在活動中適當加入競賽屬性,有利于促進幼兒主動合作的積極性,也容易激發(fā)合作問題的暴露,為探討應對方法提供豐富素材支持。合作活動的資源豐富,教師不妨適當吸納幼兒的建議,以提升合作活動的契合性。
教師通過各種渠道搜集、篩選合作活動內容,適當組織帶有競賽性質的實踐活動,激發(fā)幼兒合作的潛力。如運送乒乓球游戲,教師準備幾雙筷子和部分乒乓球,要求兩人一組將乒乓球運送到三米外的另一個箱子,組內兩人分別握住一雙筷子的兩頭,乒乓球放在筷子上,運送完五個乒乓球用時最短的一組獲勝。運送過程中,如果乒乓球掉地,幼兒需要從起點重新開始。幼兒對這樣的互動活動比較感興趣,能夠積極響應,主動參與比賽。在這個運送過程中,每組兩個需要互相配合,才能保證乒乓球不落地,有效鍛煉幼兒之間的默契配合力。教師還可以將幼兒分為五人一組,每人負責運送一個乒乓球,兩人用筷子抬球換成一人用筷子夾球,接力完成乒乓球的運送,同樣是用時最短一組獲勝。
幼兒對互動性活動有不同期待。教師緊抓幼兒的心理特點,結合課程游戲化建設,創(chuàng)造更多互動情境,組織多樣化合作游戲活動,為幼兒提供更多合作實踐機會,讓更多幼兒順利進入合作實踐,強化幼兒合作體驗。
部分幼兒性格靦腆,即便有合作的意愿,但羞于主動與他人溝通。教師對此有清晰認知,鼓勵幼兒主動結交朋友,并借助諸多助學手段,激發(fā)幼兒參與合作活動的興趣,讓幼兒在互助交流中成長互助意識。對于顧慮頗多的幼兒,教師主動參與,借助榜樣的力量,帶動幼兒勇敢與他人交流,消除幼兒的心理疑慮。教師借助多媒體對合作活動展開調度,創(chuàng)設生動、直觀的互動情境,為幼兒主動參與合作提供助力。
幼兒對于有大篇幅圖畫和豐富色彩的繪本有閱讀興趣,教師充分考慮幼兒的心理特點,組織故事分享會,將幼兒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閱讀一本繪本后,進行故事復述和情節(jié)再現。單獨一個幼兒無法完整還原故事情節(jié),教師鼓勵所有組內成員展開合作,引導其小組內明確分工,有人負責講述、有人負責補充、有人負責表演等。集體做展示操作,基本能順利完成故事分享,引導幼兒在充分互動中建立互信。不同的小組分享不同的故事,亦能給幼兒帶來更多新鮮感,保持參與興趣。在故事分享完成后,教師組織評價活動,就各組表現進行討論,并自我反思自己小組表現不足之處。通過實踐、觀看、對比、反思、評價等操作,幼兒獲得的學習體驗更加豐富,順利提升合作能力。
適合的互動情境能夠激發(fā)幼兒的合作意向,尤其是游戲活動中的互動。教師對幼兒的互動表現做理性判斷,圍繞幼兒的合作需求,積極投放互動性游戲、比賽活動,將幼兒劃分為若干小組,并針對不同群體幼兒,布設不同的活動任務要求,提升活動調度效果。幼兒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教師在活動內容篩選時,以幼兒的興趣取向為切入點,精選適合的合作任務,確?;顒禹樌七M。
幼兒園內劃分出不同活動區(qū)域,教師為不同區(qū)域賦予不同的屬性,在手工區(qū)域內放置手工制作所需要的不同材料和工具,在閱讀區(qū)域內放置各類繪本和閱讀桌椅,在泥塑區(qū)域內放置泥塑所需要的各種工具和材料等。在手工制作區(qū)域內,教師組織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手工制作。手工制作過程中涉及剪、拼、貼、折、粘、疊等操作,教師引導幼兒自行分配制作任務,根據每個人的特長或喜好,分配相應的制作步驟,合力完成一個手工作品。在閱讀活動區(qū)域內,教師根據不同繪本的故事內容,組織幼兒分別飾演不同的角色,展開分角色扮演活動。一個故事的完美演繹,需要所有扮演人員的共同努力,互動氣氛逐漸形成,促使幼兒獲得豐富的實踐體驗和學習啟迪?;舆^程中會出現不同合作問題,教師進行班級巡視,幫助幼兒探尋合作要領,為幼兒合作能力、適應社會能力創(chuàng)造鍛煉機會。
幼兒在合作實踐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的難題,需要更多解決方法的支持。教師適時跟進,對相應的難題給予針對性指導,確保合作活動的順利開展,提升幼兒合作訓練成效,增強幼兒合作能力。
在合作活動實踐過程中,教師留意觀察幼兒的實踐表現,適時做出對應指導,傳授相應的合作方法,引導幼兒順利進入到合作環(huán)節(jié)。角色演繹、手工制作、科學實驗、競賽游戲等活動,都需要一定方法的支持和規(guī)則的制定,幼兒的學法積累較少,教師借助多種助學手段進行方法傳授,以促進活動的順利開展。在方法傳授時,教師結合幼兒模仿力強的年齡特點,以直觀的現場示范操作,啟發(fā)幼兒的學習思維,以提升調度效果。
操作性活動能夠帶來更多觀察和實踐體會,促進幼兒認知水平的提升。在浮力實驗時,教師準備一個有水的玻璃杯和各種不同的物品,要求幼兒對這些物品進行預估,猜測哪些物品會浮在水面,哪些物品是沉入水底的。幼兒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積累,能夠估猜大多數物品的沉浮情況。教師現場做示范操作,將不同的物品依次放入玻璃杯中,要求幼兒觀察是否與自己猜測的相同,并介紹相關的原理。幼兒對科學概念沒有認知基礎,不能理解抽象的科學概念,教師在介紹時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做講解,配合實驗操作,能夠讓幼兒建立科學認知基礎。教師為每小組幼兒準備一個帶水的玻璃杯,布設互動性任務,要求幼兒搜集身邊可用之物,先猜測是否會沉入水底,再進行實驗驗證。幼兒接受任務后,主動搜集一些小物件,合作完成估測、驗證,獲得豐富的實驗認知和合作經驗,并對未知的科學產生探索欲。
小組合作時,難免會遇到不能解決的制作難題、出現意見分歧、表演合作失誤、操作步驟不當等問題,組內成員面對這些問題的應對,亦是合作能力的鍛煉。合作任務的投放時,教師對幼兒的合作能力有理性判斷,布設不同層次的合作任務,針對性提出活動要求,避免合作能力較弱的幼兒產生畏難心理。對于個別存在合作難題的幼兒,教師及時給予對應輔助,增強幼兒表現的自信心。
在手工合作活動組織時,教師不妨從材料的搜集環(huán)節(jié)開始布設搜集任務,要求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從日常生活中搜集不同種類的廢舊物品,并將這些物品投放到手工制作中,不限主題、不限形式。由于是自由發(fā)揮,小組成員在創(chuàng)作方向上會出現分歧,需要組內成員共同協(xié)商、設計作品。教師在巡視過程中,發(fā)現有的小組各自分工,每人完成一部分后進行拼接;有的小組自發(fā)評選出組長,由組長為其他組員講解他的設計思路;有的小組意見不同,誰都不愿妥協(xié),每人獨立制作自己的作品等。對于主動尋求幫助的幼兒,教師及時給予技術支持,對于不愿合作的小組,進行適當的引導和鼓勵,幫助其探尋解決方法。在成果展示時,教師將各小組作品以照片的形式上傳到家園信息交互平臺,讓家長見證幼兒的成長,并將家長的正面評價傳遞給幼兒,對幼兒形成更強激勵作用。實踐活動的組織,為幼兒創(chuàng)造更多團隊合作能力鍛煉和自我能力展示的機會。
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教師延伸合作訓練維度,推出家園合作教育模式,組織更多形式的親子活動,借助家庭的力量,增加幼兒歷練的機會,為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塑造提供助推力。
教師在家園合作中起主導作用,主動與家長取得聯系,就教育理念和教學進度進行信息交互,達到教育共識,邀請家長配合親子活動的參與和輔助,為幼兒合作能力的提升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親子活動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由于家長更了解自家孩子,配合起來更加默契,能夠有效提升活動順利完成效度。教師適當延伸訓練任務,鼓勵家長帶領幼兒與他人展開合作,為幼兒社會適應力的提升夯實基礎。
幼兒比較喜歡與家長一起參與活動,教師適當推出親子活動,讓幼兒能夠與家長展開更多形式的互動。如美術活動時,教師布設樹葉粘貼畫任務,要求家長和幼兒利用課余時間,搜集不同形狀的樹葉,將這些樹葉進行各種加工,制作一幅粘貼畫。為了家長和幼兒有設計方向,教師提供部分粘貼畫成品照片到家長群,邀請家長帶領幼兒一起觀察照片,分析樹葉的形狀和粘貼造型,并協(xié)助幼兒收集樹葉,設計粘貼畫方案,幫助幼兒完成作品創(chuàng)作。樹葉粘貼畫對于家長來說,不具備操作難度,在任務布設后,家長和幼兒能夠順利完成作品,并將作品反饋到家長群。教師肯定家長和幼兒主動完成學習任務的行為,并對這些作品進行展評,評選出優(yōu)秀作品,激發(fā)幼兒繼續(xù)創(chuàng)作的興趣。幼兒對未知有強烈的探索欲,教師設計不同形式的親子活動,能夠形成正面激勵作用。
合作能力是團隊協(xié)作必備能力,也是幼兒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有效手段。教師以培養(yǎng)幼兒合作習慣為教學目標,以幼兒興趣愛好為切入點,推出更多園內外互動活動,讓幼兒在更多實踐體驗中建立合作意識、互助意識,提升幼兒合作探索能力。幼兒處于三觀形成期,心智尚不健全,具有可塑性強的年齡特點,教師借助各種形式的合作活動對其展開對應訓練,對形塑其行為習慣有一定促進作用。
教師結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合作能力、理解能力等,對合作活動內容進行科學篩選、整合,創(chuàng)造更多鍛煉機會。如心有靈犀游戲,教師準備一組不同圖案的畫板,將幼兒三人一組進行劃分,其中一人負責看畫板內容,利用身體動作比劃,另外兩人背對畫板,猜測比劃的內容,同樣時間猜對圖案數量多的一組獲勝。由于幼兒識字量較少,畫板上出示的是圖案,便于幼兒辨認。再比如接球游戲,幼兒兩人一組,一人負責扔球,一人端著干凈的垃圾桶負責接球,規(guī)定時間內接球數量多的一組獲勝等。在這些游戲中,教師訓練意圖是讓幼兒鍛煉合作能力的同時,提升知識儲備量和身體協(xié)調性。對于實踐游戲,幼兒有主動合作意愿,教師緊抓幼兒心理,合理設計更多合作性游戲活動。
教師從幼兒身心健康成長需求的角度出發(fā),在幼兒的生活、學習中,適當滲透合作內容,讓幼兒在廣泛互動中成長合作能力。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對促進幼兒適應社會和人際交往有重要幫助。教師從更多角度展開思考,結合幼兒基本學情,針對性設計不同層次的合作活動形式、活動內容,創(chuàng)設實踐性、開放性、互動性的合作情境,讓幼兒在更多歷練中,強化活動學習體驗,以提升幼兒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