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勵志學校 張莉莉
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目標眾多,閱讀鑒賞和知識積累是重要內(nèi)容,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探索性學習,讓學生經(jīng)歷鑒賞角度選擇、鑒賞方法應用、知識積累發(fā)現(xiàn)過程,為學生深入閱讀學習奠定基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強調(diào)生本的主動發(fā)展,教師適時預設和啟迪,能夠及時喚醒生本思維。學生積極回饋,深潛到教材文本、課后訓練、課外閱讀鏈接之中,利用鑒賞機會形成碰撞與偶遇,主動展開知識研學行動,以提升閱讀學習品質(zhì)。
閱讀文本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典型詞語的應用,組織學生深入閱讀文本內(nèi)容,創(chuàng)造更多詞語鑒賞契機,讓學生自覺進入到閱讀鑒賞研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從典型詞語鑒賞角度展開具體引導,成功激活學生認知思維,其調(diào)動作用更為突出。
學生對疊詞和擬聲詞都比較熟悉,遇到這些詞也不會有新鮮的感覺,教師需要適時提示,引導學生對疊詞和擬聲詞應用效果進行深入解讀,這樣才能讓學生有鑒賞感知體驗。疊詞有多種呈現(xiàn)形式,其表達作用有細微差異,教師組織學生搜集疊詞信息,進行集中梳理和歸結處理,能夠找到其構建規(guī)律,通過對接思考和體味,能夠形成全新認知。擬聲詞在文本中的應用并不多,但其表現(xiàn)能力卻很突出,能夠將讀者帶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對讀者感官形成更多沖擊。如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這個單元課文有《大青樹下的小學》《花的學校》《不懂就問》,閱讀文本時,會隨時遇到疊詞和擬聲詞。如“一條條”“一群一群”“簌簌”“咿咿呀呀”“當當”等,這些詞語讀起來感覺輕松,特別是擬聲詞,帶有靈動感、生命力,為文本增添無限生機。教師要求學生關注這些疊詞和擬聲詞,并對疊詞構成方式進行歸結,對擬聲詞表達效果展開重點討論,介紹習作應用情況。學生平時很少關注這些疊詞和擬聲詞,教師組織專門研討活動,促進知識儲備和積累,對學生形成更多心理觸動。研討活動順利展開,教師鑒賞閱讀指導到位,學生大多有更深刻的體驗,閱讀鑒賞學習漸入佳境。
教材中不乏名句內(nèi)容,特別是古詩詞學習時,幾乎每一首都可以找到一些名句,這些名句是學生重點記憶背誦的內(nèi)容,學生對此比較有感覺。在文段鑒賞學習時,作者有意識運用名句進行輔助設計,無疑能夠有效提升文本品質(zhì)和規(guī)格,教師對文本名句應用效果進行重點分析,要求學生從名句內(nèi)涵解讀中形成閱讀感知,將學生帶到文本閱讀鑒賞核心。關聯(lián)詞具有關聯(lián)作用,增加了句子的邏輯性,其表達效果顯著,教師從關聯(lián)詞應用角度進行閱讀指導,讓學生在平時寫作時能夠自覺應用。第二單元有古詩詞內(nèi)容,自然少不了名句鑒賞學習,學生綜合多方信息,很快就確定名句的存在。如“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薄耙荒旰镁熬氂?,最是橙黃橘綠時?!边@些名句有豐富內(nèi)涵,其表現(xiàn)形式也比較獨特精巧,教師從鑒賞角度進行閱讀指導,要求學生結合上下文展開閱讀思考,關聯(lián)主旨和作者情感進行延伸探索,形成完整鑒賞認知。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時,結尾有一句話:“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誘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边@里運用了“是……,也是……”關聯(lián)詞語,其表達更為順暢。教師要求學生模仿設計句子,學生回饋主動,訓練效果很快呈現(xiàn)出來。巧用名句和名言,讓學生形成嶄新閱讀感知體驗,教師做好鑒賞指導,引導學生深度解析名言名句的助力作用,促使學生自覺形成閱讀鑒賞認知。
學生對修辭最為敏感,教師從這個角度展開鑒賞指導,學生回饋更為主動,鑒賞學習效果更為突出。學生修辭方法認知儲備比較豐富,這是難得學習資源,教師需要加以合理運用,通過對比分析,以完成鑒賞目標任務。修辭方法眾多,學生對此比較敏感,教師需要創(chuàng)新引導,讓學生學會判斷和分析,以提升其鑒賞品質(zhì)。
學生大多能夠掌握一些修辭方法,但對其突出表達效果缺少研究,在修辭鑒賞分析時,不能準確解剖其輔助作用。教師要求學生搜集修辭方法應用案例,針對性開展案例解析,能夠拓寬學生學習視野,實現(xiàn)知識遷移目標。反義詞的表達效果鮮明,因為有比較豐富反義詞訓練經(jīng)歷,學生對反義詞的認知也比較深刻,教師設計反義詞應用訓練任務,突出遷移要求,也能夠為學生實現(xiàn)知識積累創(chuàng)造條件。如《大青樹下的小學》,其修辭方法比較豐富。如“有漢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边@是排比的應用。“同學們向在校園里歡唱的小鳥打招呼?!边@是擬人的修辭方法。如《大自然的聲音》,“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這是典型的暗喻,學生對這種比喻方式不熟悉,教師重點解讀其表達作用?!爱斔瓌訕淙~,樹葉便像歌手一樣,唱出各種不同的歌曲。”這是擬人的修辭方法應用,創(chuàng)造的意境更為真切,表達效果更為突出鮮明。教師要求學生自行造句,運用指定修辭方法,準備參與班級展評活動,學生對修辭方法應用比較熟悉,但在寫話中運用指定修辭方法訓練任務還是比較陌生,在展評環(huán)節(jié),學生寫話表現(xiàn)呈現(xiàn)個性化,教師針對性指導,學生對修辭方法應用有了全新認識。
小學階段沒有語法專業(yè)學習任務,教師也不能隨意增加這方面的內(nèi)容,但在平時學習中,還是會遇到一些語法相關的內(nèi)容,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新知、遷移新知,也能夠獲得豐富學習體驗。如詞性方面的內(nèi)容,名詞、動詞是最常見的,學生大多能夠對這些常見詞語的性質(zhì)作出判斷,但對其表達作用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教師及時組織學生進行閱讀鑒賞研討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建立語法認知基礎。詞語帶有鮮明的情感色彩,褒義詞、貶義詞、中性詞便隨之產(chǎn)生了,學生大多不掌握這些專業(yè)術語,但對其情感表達有深刻領悟,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深入研究,也能夠創(chuàng)造知識遷移機會。如《秋天的雨》,教師重點推薦關鍵詞,要求學生深入解讀這些詞語的內(nèi)涵。如“溫柔”“清涼”“五彩繽紛”“金黃色”“頻頻”等。這些詞語有不同詞性,也帶有一定色彩,其表達側重點各異,學生在閱讀思考過程中,能夠找到一些理解角度,教師適時進行對應指導,要求學生從色彩、情感等角度進行鑒賞學習。
學生面對語文閱讀鑒賞任務時,需要有一個認識、研討、分析、歸結、應用的學習過程,才能真正選擇適合的鑒賞角度,確立鑒賞程序和方法。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鑒賞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優(yōu)化整合處理,為后續(xù)學習奠定基礎,也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主旨解析、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學生深度閱讀文本之后,對文本主旨和作者情感有一定認識,能夠積極展開深入思考,找到文本點題的句子,進行閱讀鑒賞行動。點題是文本立意的集中體現(xiàn),教師對文本結構特點進行梳理,引導學生在文本開頭、結尾等處尋找點題的句子,能夠為學生帶來新知學習體驗。中心句往往是一個段落的核心內(nèi)容,大多在段首位置,教師組織學生尋找中心句,對中心句引領作用進行重點研究,可以培養(yǎng)學生習作構建意識。如《不懂就問》這篇課文,題目本身就是點題之筆,在文本結尾,孫中山的話“學問學問,不懂就問”,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秋天的雨》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的段首,都有中心句的存在?!扒锾斓挠辏幸缓形宀世_紛的顏料。”“秋天的雨,藏著非常好聞的氣味?!薄扒锾斓挠?,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边@些中心句都有領起的作用,對文段內(nèi)容進行總結和概括,學生沒有中心句的概念,自然不會關注中心句的表達作用,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鑒賞學習,對中心句應用特點進行重點研究,教與學達成更多默契。
文本結尾時,常常要回扣題目和開頭,這便是照應手法的應用。學生在作文設計時常常用到這樣的結尾方式,對照應手法表達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師設計閱讀任務,要求學生對照應表達作業(yè)進行深度發(fā)掘,從結構到形式、從總結到點題、從內(nèi)容到思想不同維度進行集體研討,能夠獲得豐富閱讀啟示。文本閱讀鑒賞時,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對稱的句子,這些句子整齊排列,不僅在語勢上有助力作用,在情感表達方面也有積極助力支持,教師鼓勵學生習作中進行借鑒學習。如《秋天的雨》開頭寫秋雨的特點,為秋天的使者,結尾歸結秋天特點,給大地帶來豐收的歌,創(chuàng)造無限的快樂,形成前后照應。如《讀不完的大書》,結尾處“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畫冊,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大書”,與題目形成照應。教師要求學生習作設計時,要建立照應方法應用意識,突出作文結構表達的完整性。如《大自然的聲音》,“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边@些句子都屬于對稱句子,讀起來朗朗上口,帶有鮮明的節(jié)奏感。教師先要求學生深入閱讀文本內(nèi)容,找出這些對稱句子,然后集中傳授誦讀方法:誦讀這樣的句子,要注意抑揚頓挫方法運用,突出節(jié)奏感,才能真正領悟作者表達意圖。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開始誦讀嘗試,逐漸找到節(jié)奏感覺,這也是一種新知學習。
學生對鑒賞讀寫應用比較有期待,教師要注意設計一些適合的鑒賞讀寫訓練任務,指導學生進入到讀寫應用環(huán)節(jié)。這是學生成長鑒賞能力的最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給予更多方法指導。鑒賞形式眾多,讀寫結合是最為常見的,教師科學設計讀寫任務,建立更多鑒賞起點,勢必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鮮活的體驗。
文本中關涉大量成語、典故等內(nèi)容,學生對這些內(nèi)容也比較敏感,教師從成語結構形式、成語表達效果、成語適時應用等角度進行閱讀引導,讓學生在習作設計中大量應用成語,增加其表達作用。成語積累方法眾多,教師適時傳授一些精巧的記憶方法,也能夠為學生帶來一定幫助。歇后語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一種表達方式,雖然在教材中很少遇到,但在學生習作中有一定應用空間,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應用歇后語、俗語、格言、歌詞等內(nèi)容,無疑能夠形成知識輸出。在閱讀文本時,教師要求學生主動找出成語案例,并將這些成語集中到一起,形成專門知識集錦。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成語集錦活動順利展開,很快就有不少收獲。如:“千里之行”“聞雞起舞”“夸父追日”“百鳥爭鳴”“天高云淡”“好學不倦”“廢寢忘食”等。學生從課文中摘選成語,對成語應用效果也有一定體會,教師要求學生制作成語集錦,這本身就是一種帶有創(chuàng)意鑒賞學習和積累行動。為豐富學生閱讀鑒賞認知,教師要求學生建立專門摘抄本,不僅抄寫成語,還要分門別類搜集歇后語、俗語、格言、歌詞等內(nèi)容,并定期進行展評活動。學生對這類學習活動比較感興趣,都能夠主動響應,其閱讀鑒賞效果顯著。
學生對仿寫比較熟悉,教師在習作仿寫任務設計時,要提出細化的要求,介紹一些仿寫技巧和方法,也能夠為學生帶來新知體驗的感覺。仿寫不是簡單的模仿,要避免機械性,如何從神似角度展開設計,這是教師要重點考慮的問題。讀后感是比較常見的習作形式,沒有固定的形式要求,教師適時推出一些設計方案,指導學生列出寫作提綱,也能夠為學生帶來知識儲備的機會。如《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這是作者深入觀察生活現(xiàn)象的結果,教師要求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自然景觀,選擇適合的角度展開描寫行動,模仿文本寫法,自行創(chuàng)作一篇小品文,揭示自然景色的主要特點。學生根據(jù)教師要求積極行動起來,很快就有了寫作構思,教師深入學生群體,為學生提供更多設計建議,仿寫訓練順利推進。再如《讀不完的大書》,教師設計讀后感訓練任務,并提出一些具體的要求。學生對讀后感寫作形式比較熟悉,教師從形式規(guī)范化角度展開解析和引導,列舉一些讀后感案例,組織學生進行重點閱讀。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入讀后感操作環(huán)節(jié),隨時與同學展開研討活動,對讀后感結構建設問題進行集體研究。教師深入課堂,對學生結構情況進行觀察評價,給出一些糾偏意見。教師從規(guī)范化角度展開知識傳授,設定讀后感訓練任務,為學生習作提出更高要求,學生新知體驗感鮮明,其訓練價值逐漸顯現(xiàn)出來。
語文學科閱讀鑒賞學習內(nèi)容豐富、形式眾多,學生進入鑒賞探索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及時出手相助,解讀鑒賞內(nèi)容內(nèi)涵、組織鑒賞研討、傳授鑒賞方法、推出鑒賞閱讀鞏固訓練任務,都能夠為學生帶來最有力的支持。學生有一定鑒賞學習基礎,對鑒賞的看法和理解呈現(xiàn)差異性,教師從學生學習需要出發(fā)展開教學設計和組織,為不同群體學生提供鑒賞學習服務,能夠滿足學生學習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