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柱
小學語文課的內(nèi)容,選擇了我國優(yōu)秀作家的精品,這些藝術作品通過典型人物的典型環(huán)境深刻地反映了客觀現(xiàn)實,以優(yōu)美的藝術形象和事物影響人和感染人,使學生在感受到純潔的、善良的、真實的美的時刻,他們的心中會產(chǎn)生難以言狀的喜悅和興奮。小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一般是在教師自身教態(tài)美、語言美、板書美和情感美的基礎上,深入挖掘課文中蘊含的豐富的美育因素,使學生語言美、畫面美和情感美的素質(zhì)得到培養(yǎng)。
一、捕捉語言美,激發(fā)審美情趣
語文教材中的各篇佳作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因索,而讓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任務之一。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挖掘、剖析作品的語言美,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如駱賓王所作短詩《鵝》一課,全詩僅短短四句,十八個字,就將大白鵝的美好形象躍然紙上。作者根據(jù)兒童富于聯(lián)想和愛美的心理特點,采用擬人化的手法,把鵝人格化。同時又運用了色彩鮮明,簡潔生動的語言,形象地描繪出“白毛”“綠水”“紅掌”“清波”等以鵝為中心的景物特點,幾種不同色彩的景物,互相映襯,組成了色彩斑瀾的畫面。給人以美感,拔動著孩子們美的心弦。詩中的“浮”和“拔”兩個動詞,又把詩穿綴起來,使寫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整首詩生動地描寫了白鵝在碧綠的水面上浮游的情景,構成了一幅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白鵝戲水圖。
二、欣賞畫面美,啟迪審美智能
課文的插圖是直觀的,形象的。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欣賞畫面美,領略美在哪里,妙在何處,可以啟迪學生的審美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如《桂林山水》一課,這是一篇圖文并茂的寫景散文。課文特制了一幅桂林山水的縮影圖,教學中可通過讓學生找出作者的觀察點,也就是小船在漓江的江面上,然后引導學生從作者平視的角度,由近到遠,由主要景物到次要景物,去欣賞桂林的山水美景。通過這樣細致觀察,學生們對插圖的描述是漓江的水水平如鏡,奇峰倒映水中,水上的實景和水下的虛景好像兩座桂林,恍惚之間,美輪美奐。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獨特的美景,就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來一幅美的圖畫。
學生們在了解了圖畫上的內(nèi)容之后,再去學習文本內(nèi)容就水到渠成了。本篇文題為《桂林山水》學習課文前,通過分析課題,我們就要緊緊地抓住“山”和“水”去理解。通過閱讀文本知道作者先是從感覺和視覺兩個不同的方面把漓江水總結為“靜”“清”“綠"的程度,作者字里行間都充溢著對漓江水的贊美。特別文中的“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形象寫出了江水的清澈見底,特別有質(zhì)感。下文,作者又用“奇”“秀”“險”三個字突出了山的特點。描寫山的與眾不同的形態(tài)時,說它“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一連三個比喻構成短語的排比,不但增強了語言表達的氣勢,又使得所描寫的狀物形象逼真,如身臨其境。描寫山的險勢時,說它“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危峰“栽”下何等危險!一個“栽”字靜中含動,頗具匠心,給人一種壯麗之美。然后教師在悠揚的水波聲的音樂中朗讀全文,讓學生閉目凝思桂林山水和整個畫面,把賞美的氛圍推向高潮。最后讓學生談談當你蕩舟漓江水面,環(huán)視桂林群山,置身于掛林山水的境界時會產(chǎn)生怎樣的美感呢?學生紛紛答道:“當我們被這美麗的景色陶醉之時,忽覺一絲涼意迎面襲來,低頭視之,啊!這漓江的水是這樣的清,我便情不自禁地捧起水來咕咚咕咚喝個痛快,??!這漓江的水可真甜??!”這種教學很輕易地把學生引導到了畫面上所描寫的令人如癡如醉的場景中去,促使學生不由自主地產(chǎn)生了美的想象和品味,對美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更激發(fā)了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強烈熱愛的濃濃情感。
三、挖掘情感美,塑造美的心靈
情感是美育成敗的關健,小學生的情感靠在自我閱讀的過程中迸發(fā)?!秱ゴ蟮挠颜x》一課,是一篇歌頌無產(chǎn)階級革命導師思想美、行為美、形象美的上層之作。課文以中心命題,所以抓住題目的主要詞語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也就會體會出美的妙處。課文中心詞是“友誼”,關健詞是“偉大”,圍繞這兩點來理解課文內(nèi)容。課文一開始交代了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并闡述了他們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由此可使學生體會到他們的友誼是建立在為一個共同奮斗目標上的友誼,初步領悟到偉大友誼的行為美。接著寫了恩格斯在生活上幫助馬克思無微不至,“恩格斯寧愿經(jīng)營自己十分厭惡的商業(yè),他把掙來的錢分給馬克思?!弊寣W生從中可體會出恩格斯對馬克思出于共同的革命信念和真摯的同志友誼,忍辱負重,竭盡全力這種行為。讓學生自覺地領悟到他們美好的行為、純真的友誼和偉大的事業(yè)。通過分析,在學生幼小的心靈里播撒了美的種子,陶冶了他們美好的情操,凈化了內(nèi)心世界。至此兩位偉人的形象無疑將成為學生心中的楷模。通過這樣的解析,由淺入深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由感性到理性,學生的情感逐漸升華,從而領悟到偉人的行為美,思想美和形象美。
并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恰當?shù)匕盐照n文,做好邏輯,情感方面的分析,在準確、深刻、細膩地加強自身體驗方面下功夫。如《十里長街送總理》,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作品。本文以深沉的筆觸以悲痛的懷念之情為文章的主線貫穿始終。教學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帶著悲痛的情感來讀相關的段落,感受人物形象,深入體會文中廣大群眾送別總理的沉痛的心情。然后在教學中和學生交流感情,真實地向學生流露出自己的悲傷,甚至不加掩飾地含淚講授新課。這樣教師既是情感的體驗者,又是情感的誘發(fā)者,誘發(fā)了學生對老一輩革命家的敬愛之情。
綜上所述,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將美育貫穿始終,使學生逐漸會品味美、聯(lián)想美、感受美,進而學會理解美、熱愛美、創(chuàng)造美,使共產(chǎn)主義理想在學生的心靈里得以萌發(fā),成為改造世界和創(chuàng)造新世界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