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以反復發(fā)作的餐后飽脹、早飽、厭食、噯氣、惡心、嘔吐、上腹痛、上腹燒灼感或反酸為主要表現(xiàn),經各項檢查排除器質性、系統(tǒng)性或代謝性疾病的常見臨床綜合征,兒童為高發(fā)群體。
病因
飲食因素
(1)進食太多:嬰幼兒過量進食,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作為家長,在讓嬰幼兒嘗試吃新的食物時,要讓其慢慢適應,一次不宜喂食多?。
(2)飲食搭配不合理:嬰兒出生4個月后,飲食上就需要增加奶類以外的輔助食品,但要注意飲食的營養(yǎng)平衡,滿足這個年齡生長發(fā)育的需要。孩子的生長發(fā)育需要各種營養(yǎng)素,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等。如果食品搭配不合理,可能導致孩子消化不良。
(3)進食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嬰幼兒消化能力差,如果喂養(yǎng)不易消化的食物,容易引發(fā)消化不良。此時,家長要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特點,飲食應從流質逐漸過渡到半流質(如米湯、糊狀食物、稀飯)以及固體食物(如軟飯、面包等)轉變。3個月內的嬰幼兒,其消化液與成人不同,對淀粉的消化比較差,需要特別注意;對于2歲以下的嬰幼兒,所添加的輔食一定要爛、細、軟,比如可將青菜切碎、煮爛,做成菜泥;對于2~3歲的嬰幼兒,因為已經有16~20顆乳牙,食物可以稍微粗一點。像整粒的瓜子、豆子、花生米、果凍這些食品對嬰幼兒十分危險,可能會誤吸到氣管,引發(fā)窒息?。
生理因素
嬰幼兒消化系統(tǒng)尚不成熟,加上長時間平躺,食物很容易聚集在胃里,導致胃腸脹氣?。
其他因素
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社會模式因素
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社會模式認為,癥狀既可以是病理原因引起的,也可受社會文化和心理因素影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癥狀的嚴重程度主要由社會心理因素決定,而非胃腸道的病理生理學機制所決定。在生命的早期,基因或環(huán)境因素影響疾病的表型,可能影響個體的社會、心理應變能力及對胃腸道功能障礙的易感性。內臟高敏感性的發(fā)生機制較復雜,涉及腸道局部和腦腸軸的多個方面。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早飽、餐后腹脹癥狀與進食相關,是由胃排空延遲、內臟高敏感性及胃底容受性擴張能力損害所致,故而將其歸為餐后不適綜合征;與進食無關的疼痛不適,與內臟對酸或機械受體的高敏感性有關,歸為上腹部疼痛綜合征。腦腸軸與功能性胃腸病密切相關。腦神經系統(tǒng)整合、傳遞、上傳的感覺信息產生內臟疼痛,影響自主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傳出,與腸神經系統(tǒng)一起控制、協(xié)調消化道功能?。
炎癥和腸道菌群改變
1/3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癥狀始于急性腸道感染后,大約25%的急性腸道感染患者會發(fā)展為消化不良樣癥狀,患者的黏膜具有炎癥細胞和炎癥細胞因子表達增多的典型表現(xiàn)。黏膜炎癥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內臟高敏感性的決定因素之一。例如,
5-羥色胺(5-HT)、阿片受體、P物質、降鈣素基因相關肽、膽囊收縮素及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等,與腦腸功能紊亂導致功能性消化不良密切相關。有研究發(fā)現(xiàn),5-HT受體的選擇性拮抗劑可抑制腸神經系統(tǒng)中刺激激活的以及外源性5 - HT引起的慢興奮性突觸后電位樣反應。大腸CRF1受體的活化介導了應激導致的結腸運動反應和結直腸擴張刺激引起的內臟致敏,同樣,腸道膽堿能神經元CRF1受體的活化也介導了應激導致的結腸運動反應?。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可能通過多種途徑來影響疾病,包括降低白細胞介素-10的水平,從而影響腸黏膜神經的敏感性;5-HT再攝取轉運體多態(tài)性可影響5-HT神經遞質的水平;G蛋白的多態(tài)性可同時影響腦神經系統(tǒng)和腸道功能相關的行為。另外,功能性消化不良存在家族聚集性現(xiàn)象,這并非僅僅是由遺傳因素所致,與環(huán)境因素也密切相關?。
兒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應對方法
飲食調整
合理安排食物種類和量
對于嬰幼兒,要遵循輔食添加的原則。在開始添加輔食時,要從單一食物開始,并觀察是否出出過敏或消化不良的反應。每次添加新食物時,少量添加,比如開始時只給1~2勺,然后逐漸增加。對于年齡較大的孩子,也要注意食物的多樣性,但要避免一次性喂食過多,避免過度喂養(yǎng)??梢酝ㄟ^觀察孩子的進食表現(xiàn)來調整食量,比如當孩子在進食時出現(xiàn)轉頭、閉嘴等拒絕動作時,就不要強迫喂食。
食物的選擇和制作
對于嬰兒,可以選擇母乳或配方奶作為主要食物來源。在添加輔食階段,可選擇如米粉、果泥、蔬菜泥等較易消化的食物。對于幼兒和兒童,軟米飯、面條、蒸蛋等食物較易消化。
在食物制作上,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調整食物的質地。如嬰兒的食物要做得細膩、軟爛。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可以逐漸增加食物的粗糙度。例如,給1歲左右的幼兒做的蔬菜可以切成小塊,而不是泥狀。
改善喂養(yǎng)習慣
喂養(yǎng)姿勢
對于嬰兒,正確的喂奶姿勢很重要。如果是母乳喂養(yǎng),母親要讓嬰兒含住整個乳暈,避免吸入過多空氣;如果是奶瓶喂養(yǎng),要讓奶瓶保持一定的傾斜角度,使奶嘴充滿奶液,避免嬰兒吸入空氣。
喂養(yǎng)頻率
建立規(guī)律的喂養(yǎng)時間表。對于嬰兒,一般每隔2 ~3 h喂一次奶。隨著孩子長大,可以逐漸延長喂養(yǎng)間隔時間。例如,3~4個月的嬰兒可以3~4 h喂一次奶,6個月以上的嬰兒可以4~5 h喂一次奶。
進食環(huán)境
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舒適的進食環(huán)境有助于消化,避免孩子邊進食邊看電視、玩玩具。
其他注意事項
關注孩子情緒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情緒狀態(tài)會影響消化功能。當孩子處于緊張、焦慮或哭鬧狀態(tài)時,可能會影響胃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此時,家長要及時進行安撫,讓孩子情緒穩(wěn)定后再進食。
適當運動
對于年齡較大的孩子,適當的運動有助于促進胃腸蠕動,提高消化功能??梢怨膭詈⒆用刻爝M行適量的戶外活動,如散步、跑步、玩耍等。但需注意運動時間,不要安排在飯后馬上進行,一般飯后1~2 h后進行運動比較合適。
及時就醫(yī)
如果孩子消化不良的癥狀持續(xù)較長時間,如超過1周,或者癥狀比較嚴重,如頻繁嘔吐、腹痛劇烈、體重不增等,家長要及時帶其就診。醫(yī)生會進行一些檢查,如腹部超聲、血常規(guī)等,以明確病因,并給予相應的治療。醫(yī)生可能會開具一些藥物來改善消化不良癥狀,如益生菌、胃腸動力藥等。
結束語
總之,兒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家長要通過了解其發(fā)病原因,在飲食、喂養(yǎng)習慣、情緒等多方面采取合理措施應對,促進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