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中的常見良性腫瘤,以30~50歲女性群體多見。由于其生長緩慢且通常不伴隨顯著癥狀,因此往往不易引起人們的重視,多在體檢時發(fā)現(xiàn),惡性病例極少。通常情況下,子宮肌瘤不會對女性健康造成重大威脅,但當肌瘤體積增大時,可能會壓迫膀胱或直腸,導致排尿困難或便秘,肌瘤壓迫輸尿管時還可能引起腎盂積水,嚴重時甚至導致腎功能衰竭。此外,子宮肌瘤發(fā)展到一定大小還可能引起蒂扭轉、壞死等并發(fā)癥。因此,及時發(fā)現(xiàn)并治療子宮肌瘤顯得尤為重要。
子宮肌瘤類型
子宮肌瘤起源于子宮肌層,由平滑肌細胞組成,根據肌瘤生長部位和類型不同可以分為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和黏膜下肌瘤。
(1)肌壁間肌瘤:指長在子宮肌層內的肌瘤,直徑一般在2 cm以內,多呈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邊界清楚。肌壁間肌瘤常為單一病灶,也可多發(fā),但不會引起疼痛或其他癥狀。肌壁間肌瘤容易與卵巢腫瘤混淆,可通過B超進行鑒別診斷。
(2)漿膜下肌瘤:指長在子宮漿膜下的肌瘤,包括漿膜下肌瘤和帶蒂漿膜下肌瘤。漿膜下肌瘤位于子宮漿膜表面,帶蒂漿膜下肌瘤則通過蒂與子宮相連。這兩種肌瘤都沒有包膜,且質地較硬,不易剝離,通常需要手術切除。
(3)黏膜下肌瘤:指長在子宮黏膜下的肌瘤,可能伴有腹痛、月經異常、不孕等癥狀。這種肌瘤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原發(fā)性黏膜下肌瘤通常發(fā)生在40歲以上女性,繼發(fā)性黏膜下肌瘤則與妊娠有關,尤其是妊娠后6個月左右最易發(fā)生。
此外,還有一些特殊類型的子宮肌瘤,如帶蒂黏膜下肌瘤、妊娠期子宮肌瘤、巨大子宮肌瘤等,它們各有特點,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診斷和治療。
子宮肌瘤發(fā)病機制
(1)激素分泌異常:卵巢功能紊亂是子宮肌瘤的重要因素之一。雌激素水平過高或孕激素水平不足會刺激子宮內膜增生和腺體肥大。長期激素失衡可能導致肌瘤生長加速。
(2)遺傳因素:子宮肌瘤具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特別是有乳腺癌、多發(fā)性子宮肌瘤病史的女性,其發(fā)病風險更高。
(3)慢性炎癥刺激:經期出血可引起子宮內膜組織缺血缺氧,形成瘢痕及纖維化,促使肌瘤生成。此外,感染和創(chuàng)傷也可能誘發(fā)肌瘤。
(4)內分泌紊亂:子宮頸管黏膜下肌瘤與高催乳素血癥有關,宮頸管內肌瘤則與高催乳素血癥和尿路上皮細胞瘤有關。
(5)其他原因:肥胖、營養(yǎng)不良、精神壓力等也可能影響子宮肌瘤的發(fā)生。
子宮肌瘤癥狀
(1)月經異常:子宮肌瘤的典型癥狀是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一般情況下,子宮內膜充血、腫脹和剝落,每個月約脫落1次,子宮肌瘤會影響子宮內膜正常生長和脫落,導致月經過多,甚至出現(xiàn)貧血。
(2)腹部包塊及疼痛:當子宮肌瘤逐漸增大時,可在腹部摸到包塊,質地堅硬,邊緣光滑,與周圍組織無粘連,活動度較好。另外,還可出現(xiàn)痛經或非經期腹痛。肌瘤位于宮腔內時,會引起經血潴留而致下腹墜痛;若壓迫輸卵管開口,會使其管腔變窄,引起不孕癥。
(3)白帶增多:由于子宮肌瘤能分泌一些黏液物質,因此常伴有白帶增多,有時呈血性,少數(shù)患者還有外陰瘙癢等癥狀。
(4)不孕或流產:當子宮肌瘤比較大時,可能影響精子進入宮腔,阻礙受精卵著床,從而造成不孕。同時也可能因子宮腔變形,影響胚胎發(fā)育而致流產。
(5)壓迫癥狀:如果肌瘤長在宮頸部位,就可能導致宮頸變形、狹窄甚至堵塞。當子宮肌瘤很大時,會壓迫子宮后傾,導致盆腔淤血,出現(xiàn)下腹墜脹不適、腰酸、下墜感,有時可有惡心、嘔吐等癥狀。
(6)其他癥狀:由于子宮肌瘤位于子宮深部,位置隱蔽,許多人患了子宮肌瘤卻毫無感覺,當發(fā)現(xiàn)腹部包塊時,往往已達到中晚期。
(7)惡變:雖然有文獻報道子宮肌瘤惡變的概率僅為0.01%~1%,但是考慮到其巨大的危害性,一旦確診應盡早手術治療。
(8)更年期綜合征:有部分女性朋友因為子宮肌瘤對雌激素產生反應,所以在絕經前后出現(xiàn)潮熱、盜汗、心悸、失眠等更年期綜合征癥狀。
(9)泌尿系統(tǒng)改變:由于子宮肌瘤可以壓迫膀胱黏膜,導致膀胱出口梗阻,因此可能會出現(xiàn)排尿困難、尿頻、排尿不盡,甚至尿潴留等現(xiàn)象。
(10)貧血:由于長期月經量過多導致失血過多,加上攝入不足,營養(yǎng)缺乏,均可引起貧血。此外,由于子宮肌瘤體積增大,月經周期延長,月經量增加,以及因疼痛和出血導致的情緒波動,都有可能引起患者的精神抑郁。
子宮肌瘤治療
(1)藥物治療:適用于癥狀較輕、肌瘤較小的患者。常用藥物包括避孕藥、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孕激素等。其中,避孕藥可以有效抑制肌瘤的生長和縮短月經周期,但需要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和孕激素則可以調節(jié)體內激素水平,減輕疼痛和不適。
(2)手術治療:子宮肌瘤較大或有并發(fā)癥時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式主要包括肌瘤切除術、子宮全切術等。肌瘤切除術是將肌瘤連同周圍組織一并切除,適用于較小且無并發(fā)癥的肌瘤,術后需定期隨訪觀察;子宮全切術則是完全切除整個子宮,適用于體積較大或存在其他并發(fā)癥的肌瘤,術后需注意身體恢復和激素替代治療。
(3)介入治療:適用于無法耐受手術或不愿接受手術的患者。目前常用的介入治療方法包括射頻消融術、微波消融術等,通過高頻電流加熱肌瘤組織,使其壞死并被機體吸收,從而達到縮小肌瘤的效果。這種方法相對安全簡便,但也需要在專業(y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
(4)中醫(yī)中藥:適用于癥狀輕微或肌瘤較小的患者,可以作為輔助治療手段。中醫(yī)中藥強調調理身體內部環(huán)境,增強免疫力,促進肌瘤萎縮。中醫(yī)中藥治療需在專業(y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避免自行使用導致不良反應。
預防措施
(1)控制體重:肥胖會增加子宮肌瘤的風險,應注意合理飲食和運動。
(2)定期進行婦科檢查:每年至少1次婦科檢查,包括B超檢查,以便及早發(fā)現(xiàn)和治療子宮肌瘤等疾病。
(3)避免人工流產:頻繁的人工流產手術可能導致子宮損傷和激素水平紊亂,從而增加子宮肌瘤的風險。
(4)減少接觸輻射和化學物質:子宮受到輻射或長期接觸化學物質會增加子宮肌瘤發(fā)生風險。
(5)選擇合適的避孕方法:長期使用避孕藥或其他避孕工具可能導致激素水平異常,增加子宮肌瘤發(fā)生風險。
(6)了解并積極應對更年期癥狀:更年期是女性身體變化的重要階段,如果出現(xiàn)潮熱、出汗、抑郁等生理和情緒變化,應及時就醫(yī)并尋求專業(yè)幫助。
(7)關注自身健康狀況:對于有家族史的女性,應定期進行相關檢查,及早發(fā)現(xiàn)和治療潛在的健康問題。